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乌锦颗粒治疗羔羊痢疾的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挖掘功能对乌锦颗粒治疗羔羊痢疾的有效成分进行筛选,并对其潜在作用靶点和可能的通路进行阐释.依据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解析乌锦颗粒各单味药的主要有效化合物,同时查找其所对应的靶点,没有靶点的化合物再次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对其靶点进行预测,最后得到有事实靶点的化合物及其对应靶点蛋白,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有效成分-靶点蛋白网络图;将筛选出的靶点蛋白上传至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乌锦颗粒作用于羔羊(Ovis aries)痢疾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图,最后将PPI网络中的核心靶点上传至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同时进行基因功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共筛选出有事实靶点的化合物22种,包括山奈酚、豆甾醇、花生四烯酸甲酯、槲皮素及鞣花酸等,化合物对应靶点蛋白去重后共计129个;PPI网络图显示节点数为74,边数为287,平均节点度为7.76,核心靶点蛋白共计67个,包括INSR、NR3C1、ESR1、PLG及PGR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与生物过程(BP)相关的条目54个(FDR<0.05),与细胞成分(CC)相关的条目11个(FDR<0.05),与分子功能(MF)相关的条目22个(FDR<0.05),GO功能富集基因计数较多的条目有转录(transcription)、质膜(plasma membrane)及锌离子结合(zinc ion binding)等;KEGG通路富集结果涉及50个基因,基因协同参与的调控通路43条,涉及基因较多的有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癌症的途径(pathways in cancer)及补体和凝血级联(complement and coagulation cascades)等;基因功能分类结果显示,64个核心靶基因中有12个基因具有聚类结果,将其分为功能不同的2组,分别为聚类1组(富集分数6.11,涉及7个核心靶基因)和聚类2组(富集分数2.84,涉及5个核心靶基因).综上,乌锦颗粒可能是通过多种化合物作用于多种不同的靶点,参与多种通路的调节来实现对羔羊痢疾的治疗机制.
其他文献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不仅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进程,为许多生命机制的解析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基因组学研究中曾经未解的一些难题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法。随着基因组研究水平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家养动物的基因组信息被逐渐公布,极大地推动了家养动物重要性状在全基因水平上的研究进程。自鸡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公布以来,重测序技术被大量运用于基因组选择以及由基因组序列差异导致的鸡群体结构、遗传多样性、进化机制、重要经济性状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对全基因组重测序原始数据的处理、序列比对、变异检测、测序深度进行阐述,综述了鸡的重要表型性状
试验旨在研究精氨酸(Arg)对干扰素-tau(interferon-tau,IFNT)处理的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将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接种至6孔细胞培养板中,当达到70%~80%融合度时,向细胞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IFNT(0、100 ng/mL),12 h后收集细胞检测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用不同浓度(0、0.05、0.1、0.2、0.5、1、2 mmol/L)Arg处理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24 h后用
试验旨在研究大肠杆菌(E.coli)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bovine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BEECs)的体外炎性损伤,探究大肠杆菌引发炎性反应的最佳浓度、作用时间及机制。首先,用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5×104、5×105、1×106、2.5×106、5×106 CFU/mL)诱导刺激细胞3、6和9 h,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测D450 n
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是机体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宿主防御、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炎症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可塑性,能对微环境的各种刺激因素做出应答,极化为不同功能和形态的巨噬细胞亚群,呈现出不同的表型。巨噬细胞与动物炎性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不同表型的巨噬细胞分别与某些疾病存在强相关关系,且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为不同的表型来达到减轻或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对巨噬细胞的分型、巨噬细胞极化的相关信号调控通路以及巨噬细胞在动物炎性疾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旨在为后续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
为了解家庭农场供货模式下“养殖-销售”活禽产业链中各环节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流行情况,本研究共采集132份来自自贡市沿滩区某一农贸市场及其活禽供货的33家家庭农场的样品,通过细菌分离纯化、形态学鉴定、特异性引物PCR检测、系统发育群PCR检测、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鉴定等方法对细菌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83株分离株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形成带有金属光泽的黑色菌落,镜检显示为革兰阴性短杆菌,且特异性引物检测结果均显示阳性,因此,确定83株分离株均为大肠杆菌。系统发育群鉴定结果发现,83株分离株系统发育群集
溶菌酶是动物体液和血液中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其以化学性质稳定、无残留、无抗药性等优良抗菌特性受到科研人员广泛关注。天然溶菌酶抗菌谱窄,对革兰氏阳性菌抑菌效果明显,而对革兰氏阴性菌几乎无抑菌作用,因此对天然溶菌酶实施分子结构调整以拓宽其抑菌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综述了化学、物理、生物改性方法对溶菌酶进行修饰以及溶菌酶在畜牧业中的研究进展,并对修饰溶菌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潜力进行展望,以期为溶菌酶在畜牧业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为探究延边黄牛脂蛋白脂肪酶(lipoprteinlipase,LPL)基因遗传多态性及其对肉质性状的影响,本试验以80头健康的30月龄延边黄牛背最长肌作为试验材料,运用PCR直接测序法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HRM)对LPL基因的SNP位点进行检测,分析了试验群体的遗传效应,并与延边黄牛的肉质性状数据进行关联分析。PCR直接测序结果表明,延边黄牛LPL基因存在2个多态性位点(g.6215 A>G和g.18341 C>T),其中g.6215 A>G位点表现为2种基因型:AA与AG,优势等位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属于第三代遗传标记,因其二态性、广泛性、易于自动化检测等特性而成为研究热点。SNP广泛应用于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进化分析研究以及标记辅助选择和亲缘关系鉴定等方面。本文对SNP的形成、分类、检测方法以及SNP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在畜禽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综述,分析了各类SNP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为推动SNP检测技术的快捷化、精确化、经济化及拓展其应用领域提供参考。
本研究旨在从中药小分子库中筛选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转录调控因子MgrA的单体抑制剂,并探讨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毒力因子的影响及对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治疗作用。使用荧光各向异性分析法进行抑制剂的筛选,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溶血试验及纤维蛋白原黏附试验考察药物对MrgA调控的相关毒力基因转录表达及对溶血和黏附的抑制作用,采用热稳定迁移试验对其抑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最后通过建立小鼠肺炎模型评估鸢尾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的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鸢尾黄素作
为确定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非结构蛋白2(nonstructural protein 2,Nsp2)与宿主细胞蛋白26S蛋白酶体非ATP酶调节亚基11(PSMD11)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方法扩增猪源PSMD11基因,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pCMV-Myc-PSMD11,经测序和双酶切验证正确后,转染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真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