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说明了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加以培养。身为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课本中的有效资源,创设适合学生的语用实践活动,在理解文章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以此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借助课文资源为学生架设语用训练的桥梁呢?
一、基于重点词句,品析鉴赏语言
文章是由语言组合而来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对课文语言进行深度鉴赏和感悟。教材所编排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美作,有充满真情实感、抨击读者内心的,有凸显人性的光辉的,有充满激情、振奋人心的……种类如此繁多,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时,深究隐藏于语言中的丰富情感,感受语言所具有的温度。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水》一文时,让学生重点阅读和分析文中的句子:“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抓住句中的三个“滑过”分析,让学生理解表面上文章是在写水,但更深层次的是用水来比喻母爱的伟大。当学生体会到这深刻的意蕴后,教师继续提问:“想一想能用什么词来替代‘滑过’一词?”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表示还可以用“流过”和“流淌”等词,而后教师让学生把“滑过”一词换成自己想出来的词,并进行对比鉴赏,通过感受不同词语表现出的流速、流量和质感,学生感到了作者所用的“滑过”一词的精妙之处。然而,教师没有马上停止教学,继续让学生回想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与作者相似的体验,并让学生以课文的表现手法描述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体验。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关键词,让学生就此展开细致的分析和品味,领悟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情感价值,突破了语言文字的表层,体会了蕴含的深情,充分散发出语言的语文气息,实现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基于课文留白,历练语用能力
很多文章中,作者不会直接说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故事情节,而是会将这些内容隐藏在字里行间,让学生通过阅读展开想象,甚至进行二次创作。对于这些作者故意留出的文本空白,倘若教师不去理会,就会浪费掉这份可贵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要对课文的留白进行深度开发,借此为学生创造语言练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司马迁发愤写
〈史记〉》一文中作者着重刻画了司马迁内心情感的变化,而一笔带过司马迁完成《史记》的详细过程。作者这样处理的目的是给读者留白,以促使读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画面,以了解司马迁的创作过程。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基于文本的这一空白点,来引导学生展开
想象:夏日烈日炎炎,当人们在_____________, 司马迁_____________ ;冬日寒风凛冽,当人们在_____________ ,司马迁_____________;在每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当人们 ,_____________司马迁 _____________……学生在填空题的指引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所积累的语言表达知识为基础,展开了对司马迁创作《史记》过程的想象,并作出了细致的描述。教师此时进行总结:“这样的创作环境是多么的艰辛!得有多大的意志力才能坚持下来!”然后让学生朗读课文,实现了个性化补充与原文的有效交融。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深度发掘,学生领会了作者所留出的文本空白,并借用空白设计相应的想象填空供学生训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言语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就能够基于课文开展高效化的文本阅读与思考,从而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基于课文情境,丰富阅读体验
開展语用训练,强调对语言进行灵活的运用,但不能依靠机械的题海战术来实现目的,否则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在训练语用能力时深感压力。事实上最有效的训练方式是促使学生在内心产生情感需求,并刺激他们表达的需要,通过二者的完美结合实现知行统一,这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用训练的生命力和温暖。要达到这样的高度,教师就应为学生创造激发他们想象的情境,以使学生能体验到丰富的情感。
如,学生在学习《三顾茅庐》时,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知道了诸葛亮具有雄才伟略,但对在这篇课文中是如何表现雄才伟略的还不清楚。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描写,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涉及诸葛亮的内容。学生通过细读很快就找出了诸葛亮提到“天下三分”的内容,还根据当前的情况分析了“魏”“蜀”“吴”三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由此证明了诸葛亮具有远见卓识。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通过朗读的方式来促进理解的深度。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结构是完整的,但没有关注文中的环境描写,也没有重视小说的作用,特别是对文中比喻句的教学没有深入,使得学生仅从较浅的层面对诸葛亮进行了认识。事实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多个环境描写处进行细读,感受“卧龙”一词的深刻内涵,再根据诸葛亮的相关历史典故展开联想,多方位地了解诸葛亮,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使景和情交汇在一起,进行语用实践。
阅读教学应该立足于课文,从中开发教学资源,要努力从课文中挖掘出适合学生的语用能力训练点,同时结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促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持续有效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六合区程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一、基于重点词句,品析鉴赏语言
文章是由语言组合而来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对课文语言进行深度鉴赏和感悟。教材所编排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美作,有充满真情实感、抨击读者内心的,有凸显人性的光辉的,有充满激情、振奋人心的……种类如此繁多,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时,深究隐藏于语言中的丰富情感,感受语言所具有的温度。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水》一文时,让学生重点阅读和分析文中的句子:“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抓住句中的三个“滑过”分析,让学生理解表面上文章是在写水,但更深层次的是用水来比喻母爱的伟大。当学生体会到这深刻的意蕴后,教师继续提问:“想一想能用什么词来替代‘滑过’一词?”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表示还可以用“流过”和“流淌”等词,而后教师让学生把“滑过”一词换成自己想出来的词,并进行对比鉴赏,通过感受不同词语表现出的流速、流量和质感,学生感到了作者所用的“滑过”一词的精妙之处。然而,教师没有马上停止教学,继续让学生回想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与作者相似的体验,并让学生以课文的表现手法描述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体验。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关键词,让学生就此展开细致的分析和品味,领悟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情感价值,突破了语言文字的表层,体会了蕴含的深情,充分散发出语言的语文气息,实现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基于课文留白,历练语用能力
很多文章中,作者不会直接说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故事情节,而是会将这些内容隐藏在字里行间,让学生通过阅读展开想象,甚至进行二次创作。对于这些作者故意留出的文本空白,倘若教师不去理会,就会浪费掉这份可贵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要对课文的留白进行深度开发,借此为学生创造语言练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司马迁发愤写
〈史记〉》一文中作者着重刻画了司马迁内心情感的变化,而一笔带过司马迁完成《史记》的详细过程。作者这样处理的目的是给读者留白,以促使读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画面,以了解司马迁的创作过程。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基于文本的这一空白点,来引导学生展开
想象:夏日烈日炎炎,当人们在_____________, 司马迁_____________ ;冬日寒风凛冽,当人们在_____________ ,司马迁_____________;在每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当人们 ,_____________司马迁 _____________……学生在填空题的指引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所积累的语言表达知识为基础,展开了对司马迁创作《史记》过程的想象,并作出了细致的描述。教师此时进行总结:“这样的创作环境是多么的艰辛!得有多大的意志力才能坚持下来!”然后让学生朗读课文,实现了个性化补充与原文的有效交融。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深度发掘,学生领会了作者所留出的文本空白,并借用空白设计相应的想象填空供学生训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言语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就能够基于课文开展高效化的文本阅读与思考,从而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基于课文情境,丰富阅读体验
開展语用训练,强调对语言进行灵活的运用,但不能依靠机械的题海战术来实现目的,否则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在训练语用能力时深感压力。事实上最有效的训练方式是促使学生在内心产生情感需求,并刺激他们表达的需要,通过二者的完美结合实现知行统一,这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用训练的生命力和温暖。要达到这样的高度,教师就应为学生创造激发他们想象的情境,以使学生能体验到丰富的情感。
如,学生在学习《三顾茅庐》时,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知道了诸葛亮具有雄才伟略,但对在这篇课文中是如何表现雄才伟略的还不清楚。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描写,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涉及诸葛亮的内容。学生通过细读很快就找出了诸葛亮提到“天下三分”的内容,还根据当前的情况分析了“魏”“蜀”“吴”三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由此证明了诸葛亮具有远见卓识。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通过朗读的方式来促进理解的深度。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结构是完整的,但没有关注文中的环境描写,也没有重视小说的作用,特别是对文中比喻句的教学没有深入,使得学生仅从较浅的层面对诸葛亮进行了认识。事实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多个环境描写处进行细读,感受“卧龙”一词的深刻内涵,再根据诸葛亮的相关历史典故展开联想,多方位地了解诸葛亮,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使景和情交汇在一起,进行语用实践。
阅读教学应该立足于课文,从中开发教学资源,要努力从课文中挖掘出适合学生的语用能力训练点,同时结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促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持续有效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六合区程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