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an_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平庸无奇的文章是无法吸引读者的,而使文章能吸引读者是从事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提高自己文学创作水平的关键。如何才能使文章吸引读者,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三要素是情节及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文学作品的情节是对社会生活中矛盾冲突的反映,而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又是形成作品情节的基础。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情节是否引人入胜,常常还是一些民间故事、评书平话、童话或儿童小说一类作品其艺术得失的一个标志。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许多篇章都写得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如《婴宁》全篇情节写得奇幻无比。篇中以王子服见婴宁、想婴宁、找婴宁、重会婴宁、带回婴宁、同婴宁结婚为情节纵向发展的线索,但又步步制造疑云,层层设置悬念,迟迟不点明婴宁的真实面目,直到篇末才揭开神秘的面纱,使读者终见庐山真面目,也使全文笼罩着奇幻莫测的气氛。其次,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作者有意淡化了小说的情节性,而腾出较大空间来刻画人物。例如王子服寻至婴宁家一段,是全篇的重点,但情节却基本上停留在原处,不向纵深发展,而以较大篇幅横向扩展,使作者能尽情地写人物的个性特征。
   二、表达精巧,水乳交融
   表达是构成物化文章最直接的表现活动,没有表达,就无法实现写作的形式化。一篇文章有了好的立意和材料,还必须要有好的表达。没有好的表达能力,好的感受、好的思路就难以反映出来,或反映得不准确、不精当、不清楚,就好比“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不出”一样。要想使文章异峰突起,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就要打破公式化的桎梏,运用点艺术辩证法。写好的,为什么专拣好的方面来写;而写坏的,就专拣其不好的方面来写呢,其实这些是可以采取反常的写法的。如《红岩》把华子良写成一个如呆如痴、蓬头垢面的疯子,相反益见其高大、完善。《汉书·艺文志》上说的“相反皆成也”就是这个道理。
   三、语言简练,文风朴实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语言的平淡直接反映了思想的贫弱。语言平淡,文章就难以生动。正如老舍的议论:“文字要写得简练,什么叫简练呢?简练就是话说得少,而意思包含得多。”“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只不过14个字,可是包含很多情和景。”他又说:“世界上最好的文字,才是最精练的文字,哪怕只有几个字,别人可是说不出来”,“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简单、经济、亲切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文字。写文章应该以简练的文笔来表达其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使行文用字简洁、准确、不啰唆、不拖泥带水。如朱自清的《春》这篇短而精的文字,创造了春天带给人间一片生机和欢乐的艺术气氛。无论写哪一种景物,作者都善于把握客观景物的特点:写风“吹面不寒杨柳风”,写鸟“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写牧童的同时,又引出整天嘹亮的短笛,一切都很自然。从大的方面看,描写出了春天的概貌;从小的方面看,作者又描绘出了许多个别景物的不同美。
   四、结构严谨,层层深入
   如果说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这就要求文章的结构要讲究精巧、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叙写事件。文章的结构是否严谨、妥当,将直接影响文章主题思想表现效果。如果没有合理的结构,尽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十分正确、深刻,所选取的材料十分丰富、典型,也形成不了一篇好文章;即使勉强地拼凑起来,也不能组合成一个既有自身的逻辑性,又有恰当形式的有机整体。
   例如,张虎生的《小李庄情结》,这篇文章结构非常严谨,而且巧用对比。作者先回忆22年前的仲夏别庄,后写又回小李以及回到小李庄的所见、所感、所闻,期间又穿插了大段触景生情的回忆,回忆与思念紧围“情”字展开,全篇以一个“情”字成功地贯穿起来,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回忆过去岁月,又自然地把今昔加以对比,自然巧妙,一方面衬托出历久而弥珍;另一方面也说明小李庄的可喜变化及对十年浩劫的无声控诉。
   文学创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中国有句古话:“好事多磨”,我们写文章也应该如此,使以上四个方面在作品中做到有机的结合,从而达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文学欣赏效果。
其他文献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正所谓好文章不厌千回读。文章诵读的次数越多,理解自然也就越深入、越到位。诵读量的积累最终会实现阅读质的飞跃。对文章的反复诵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谈到诵读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大多数语文教师对此都有一定的认识。常言道:“看花容易绣花难,说起容易做起难。”在实际教学中到底该怎样做才能让诵读在我们古诗文教学中发挥作用,使之成为一套行之
期刊
一、巧抓题目   古典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题目是全篇的眼睛,统领概括全诗的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诗歌的题目,对全诗的内容进行初步把握。例如: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解析:针对该首诗,我们借助其题目“赋得自君之出矣”,可以对全诗的大致内容作初步理解和把握:写的是一位因丈夫出久而未归的思妇,抒发主人公对丈夫的相思之情。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弘扬、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面临着新的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也肩负着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重任。教师不仅要加强个人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懂得如何同学生打
期刊
语文教研是为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进程和计划,为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为获取阅读与写作等方面的方法技能以及为把学生的素质与素养提高而进行的探索研究,旨在形成自己完整的业务素养和能力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它不是照本宣科的行为,不是为了讲授某个知识点而简单地补充几个材料的行为,也不是为了训练而选取拼合几道习题的行为,更不是简单地订正答案的行为,而是有针对性系统地搜集、整理、推论、归纳、总结进而形成某种知
期刊
又一次接手教高一,对作文的教学总是雄心勃勃,希望能对以往的作文教学做些改变,使作文课的效率能有所提高,让学生爱上写作。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痛苦的遭遇时刻让我内心煎熬,有时候还不免自我解嘲,作文教学还是无为而治好些,但自己的职业责任感告诉我,无为有时也意味着无能。于是在灰色的作为教学中,我总想寻找一抹亮色。   那是去年11月份的一个周末,辅导学生写常规作文,依稀记得当时我准备的文题是《段
期刊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课程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目前存在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呈现出了新课程理念和精神不相符的一面,我们要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欣赏浅显文言文和古代诗文的能力,全国普通高考也对诗词鉴赏作出具体考查要求。高中生由于平时积累少,阅读面窄,在遇到古诗文阅读时往往无所适从,难以下笔。针对近十年高考诗词鉴赏考查题型,结合日常教学实际,我将诗词鉴赏方法概括为“读诗题”,“看注解”,“用何法”,“写何景(人、事)”,“抒(阐)何情(理)”,“有何用”六步,期待能与奋斗在高考战线上的同仁共同商榷,也希望能给
期刊
抓关键词解病句题,已经成为老师和学生经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这里把与数字有关的语病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及评讲。   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减少(缩小、降低、下降)×倍”,如:   ①三T企业抓技术革新,今年比去年产量翻了一番,成本却下降了一倍。   “下降一倍”则成本为零,这怎么可能?“减少了一倍多”更是荒唐。减少、缩小、降低和下降不能成倍,后面只能跟分数或实际数量,如: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帮助学生借助工具书巩固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2.技能目标:掌握古代的文化常识,培养分析古文的能力,拓展探讨问题的思路。   3.情感目标: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感悟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教学方法】   1.诵读   2.合作探讨   【教学过程】  
期刊
近一年来,多次参加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新课程改革研讨会,许多教师都提到了一个有些尴尬又令人深思的问题:新课程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并且阅读量也偏大,怎么赶进度似乎都完不成教学任务。单从教学内容本身来看,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我们的教师似乎忘了新课程改革本身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教师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学生才是学习的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