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三个原则:①信。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②达。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无语病。③雅。文笔优美,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对考生来说,后一点是较高要求,但前两点必须做到,否则就不符合翻译的基本要求。具体翻译过程中,考生可灵活采用如下六种翻译方法。
1.袭用。凡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帝王名、官名、爵名、谥号、年号、书名等都宜保留不译。此外,古今意义相同且仍常用的词语也不必翻译。如:
(1)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帝王名、山名、人名,保留不翻译)
(2)令之曰:“建尔旗帜,旋山徐行。”(“旗帜”,现在仍在用,保留不翻译)
2.增补。即补上缺少的成分和词语等,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句子的省略成分须增补。如“因乞李氏以归”,在“乞”与“李氏”之间应补出省略的成分“之于”。
(2)词类发生活用时,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新内容。如:
①奇之,立许字以女。(“奇”,意动用法,翻译时补出“认为……”)
②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东”,名词用作动词,翻译时补出“向(东)逃跑”)
③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葬”,为动用法,翻译时补出“为……下葬”)
(3)翻译复句要增补关联词。
3.替换。文言文中有不少词语,虽然古今都用,但意思不同,翻译时要替换。
(1)将单音节译成双音节。如“鞠咏之才,不患不达”,句中“才”,应译为“才能”;“达”,应译为“显达”。
(2)古今同形异义者要替换。如“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句中“颜色”、“形容”应分别翻译成“面容”、“身形”。
(3)通假字换成本字翻译。如“张良出,要项伯”,句中“要”同“邀”,译为“邀请”。
4.拆开。
(1)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恰是文言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词,须拆开翻译。如:“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句中“妻子”,应译成“妻子、子女”。
(2)那些合叙的文言句子,要分成两个意思翻译。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可拆开译为: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的人,应交给有司判定他们受罚;如有忠良的人,应交给有司判定他们受赏。
5.调整。文言文中常有“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为使译文准确流畅,翻译时须调整。如:
(1)赵国何求而不得也。(“何求”,宾语前置,译时调整为“求何”)
(2)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暮春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轻囚十数”,定语后置,译时调整为“十数轻囚”)
(3)饮酒于斯亭而乐之。(“饮酒于斯亭”,介宾后置,译时调整为“于斯亭饮酒”)
6.删减。
(1)只起语法作用而无实义的文言虚词,可直接删去。如“盖当时视他驿为壮”翻译时可删去“盖”,译为:在当时比其他驿站更为壮观。
(2)翻译偏义复词要删去陪衬的词素。如“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句中偏义复词“利害”,翻译时应删去“利”,译为:只想求得殉国,不再考虑自身危险。
[作者单位:江西峡江中学]
1.袭用。凡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帝王名、官名、爵名、谥号、年号、书名等都宜保留不译。此外,古今意义相同且仍常用的词语也不必翻译。如:
(1)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帝王名、山名、人名,保留不翻译)
(2)令之曰:“建尔旗帜,旋山徐行。”(“旗帜”,现在仍在用,保留不翻译)
2.增补。即补上缺少的成分和词语等,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句子的省略成分须增补。如“因乞李氏以归”,在“乞”与“李氏”之间应补出省略的成分“之于”。
(2)词类发生活用时,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新内容。如:
①奇之,立许字以女。(“奇”,意动用法,翻译时补出“认为……”)
②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东”,名词用作动词,翻译时补出“向(东)逃跑”)
③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葬”,为动用法,翻译时补出“为……下葬”)
(3)翻译复句要增补关联词。
3.替换。文言文中有不少词语,虽然古今都用,但意思不同,翻译时要替换。
(1)将单音节译成双音节。如“鞠咏之才,不患不达”,句中“才”,应译为“才能”;“达”,应译为“显达”。
(2)古今同形异义者要替换。如“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句中“颜色”、“形容”应分别翻译成“面容”、“身形”。
(3)通假字换成本字翻译。如“张良出,要项伯”,句中“要”同“邀”,译为“邀请”。
4.拆开。
(1)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恰是文言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词,须拆开翻译。如:“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句中“妻子”,应译成“妻子、子女”。
(2)那些合叙的文言句子,要分成两个意思翻译。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可拆开译为: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的人,应交给有司判定他们受罚;如有忠良的人,应交给有司判定他们受赏。
5.调整。文言文中常有“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为使译文准确流畅,翻译时须调整。如:
(1)赵国何求而不得也。(“何求”,宾语前置,译时调整为“求何”)
(2)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暮春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轻囚十数”,定语后置,译时调整为“十数轻囚”)
(3)饮酒于斯亭而乐之。(“饮酒于斯亭”,介宾后置,译时调整为“于斯亭饮酒”)
6.删减。
(1)只起语法作用而无实义的文言虚词,可直接删去。如“盖当时视他驿为壮”翻译时可删去“盖”,译为:在当时比其他驿站更为壮观。
(2)翻译偏义复词要删去陪衬的词素。如“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句中偏义复词“利害”,翻译时应删去“利”,译为:只想求得殉国,不再考虑自身危险。
[作者单位:江西峡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