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书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b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重溯家国与革命
  
  沙村的银杏树多出了18圈的年轮。重访革命故地,又会生出怎么样的感触?重读《革命行》,我依然为我自己当年的激情感动,我也深切地意识到18年岁月的意义。
  今天再度面对沙氏兄弟,我以为,沙氏兄弟的典型意义,在于他们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背景下,经历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较为完整的西方现代人文与科学教育,同时又在大时代浪潮冲击下,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自觉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
  革命救国,是中国有识之士在“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求索之途上选择的一条道路,而沙氏兄弟投人中国革命的文化背景究竟如何,正是今天的我比18年前更热切希望梳理清楚的。
  沙氏兄弟正是具有非凡能力与勇气的革命之子,是那个革命的大时代中杰出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是革命的,也是文化的。
  沙村,在鄞州东南部的塘溪镇梅溪水库的东侧,三面环山,一边临水,依山势而建。
  一路行来,早已没有18年前的路途颠簸,东钱湖的水光山色,疏朗明丽,村而不野。沿着山路往前走,前方不远处有一个沿山而筑的村庄,这便是著名的沙村。在梅溪水库建成之前,沙村村前有一条小溪叫“梅溪”,村民们世代以梅溪水作为饮用水。就是这条普通的溪水养育出了闻名中外的大科学家童第周、昆虫学家周尧,以及革命的沙氏五杰。
  老山村看上去很普通,人也很少。从村口沿蜿蜒崎岖的小路而行,最高处呈北高南低的院落便是沙氏故居。未到村居中心,先路过一幢楼房,三层楼一字排开,一看就是学校。这就是著名的沙村文求小学,是以烈士沙文求的名字命名的小学。
  再往前走几步路,便到了沙氏宗祠,这是我上回来时没有见到的。就是在这个宗祠里,成立了鄞县的第一个共产党农村支部,沙文求担任了支部书记。
  我注意到挂在沙氏宗祠大门上的牌匾, “沙氏宗祠”这四个字,一看就是沙孟海的字体,果然旁边落款为“孟海”。人们告诉我,沙孟海为沙氏宗族子弟,为宗祠题额时是不能写姓氏的。而他的兄弟们则在这所大门里引来了共产主义的幽灵,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就如此奇妙地结合在了同样的血脉里。
  18年前去沙氏故居时,就被沙氏兄弟出生之地的气势震撼。这里地处白岩山脉北支,背倚青山,面临大溪,峰峦挺秀,溪流清冽。按理说,这是一个小山村,沙家二楼是在被群山环抱的一处洼地上建的,应很容易产生逼仄的感觉。然而奇特的是,站在沙氏故居的天井里,只觉得天风浩荡,群山振奋,天人交感。如此,山竟然产生海的感觉,唤入奋发有为,真不愧是英雄所居之地。
  眼前看到的沙氏故居,和上一次我所看到的没有什么两样。沙氏故居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故居院墙以山石为基,青砖为墙。西墙的一侧有正门朝南而开,今天正门的门额上还保留着沙孟海书写的“沙文求烈士故居”匾额,门口嵌一块石牌,上写“沙氏故居”,定眼瞧,是鄞州区人民政府所立。进门便是一幢二进四开间砖木结构的旧式楼房,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420平方米。平面布局由南而北次第升高。前面的一进原来有平房,因白蚁侵蚀已经拆除改为天井,沙孟海亲书碑文嵌在围墙上,记述平房改建的原委。
  楼房后面有天井,天井紧挨后山,坡上竹影婆娑,繁花争艳,一株粗壮的银杏树高耸云端,这是沙文求8岁那年亲手栽植的,如今已经干壮叶茂。站在银杏树下,再一次想起了当年正在广州革命的老二沙文求给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的老大沙孟海写的信,信中道: “我们这次破家,实在是一个死沉沉的旧家庭之更新底纪元,使我们的兄弟脱离沉闷的家庭,而奔入社会的或历史的‘中流’的一个好机会。所以这次破家,不只在革命的意义上有重大价值,而且在诸兄弟生活的发展上也有长足的补助。出我幽谷,上我乔木,真是天助我也。”
  故居为沙氏五兄弟出生、居住过的地方。特定环境下的特殊经历使沙氏五兄弟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艰苦斗争的缩影。沙氏故居中不仅仅有沙氏兄弟生活的痕迹,更有他们为革命奋斗留下的足迹。
  
  二、兄弟共有的家国情怀
  
  我们一般以为,沙氏兄弟一家,除了大哥沙孟海是文化人、大书法家之外,其余一律均为革命家。我们一般以为,革命与艺术是很难同时存在的。革命是暴动,艺术是美:革命是铁血之火,艺术是缠绵之水。我们知道沙氏五兄弟手足情深,但我们多以为那是因为他们乃一母同胞。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从文化背景的共同性上去认识他们呢?
  今天看来,文化与审美上的高度共识,正是沙氏兄弟的精神背景。
  正是在这次采访之中,我第一次看到了沙文求生前所画的一幅虎图。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竟然是烈士亲笔所画。如果烈士不是在24岁时就牺牲,那么他一定会是一位才华出众的画家。沙文求的诗也写得极为出色。诗、书、画为中国传统文人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在沙氏兄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沙孟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靠文化谋生的文人典型。从他19岁始,他的几个兄弟就靠他卖文鬻字养育供读,直至成家立业,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兄如父最经典的解读。
  大弟沙文求(1904~1928)比沙孟海小4岁,两兄弟气质却完全相异。老大温文尔雅,静如处子:老二壮怀激烈,动如脱兔,白幼个性刚强,尚义好勇。
  习武的文人总能高人一筹。沙文求平日精练少林拳术,从不间断,又常阅兵家之书,还曾想报考军事学校来报效国家。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开始北伐。22岁的沙文求响应共产党关于支援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号召,从沙村来到遥远的广州。正当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时候,1927年4月15日,广东的国民党开始捕杀共产党人。事前沙文求已预感到,前一日就在写给他大哥沙孟海的信中说:“张静江、蒋介石、戴季陶之与日本帝国主义妥协”,“是反动的预兆”。
  不久,沙文求担任了共青团广州市委秘书长,1928年8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被害于红花岗,时年不过24岁。
  站在高大的银杏树下,思索沙文求短暂而绚烂的一生,放眼周遭的群山,都曾留下他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而登临的脚印。想起他常常一个人到家乡附近的山上去露宿,有一天,他兴奋地告诉大哥:在福泉山上露宿,清晨起来,远处雾气缭绕,太阳从东方升起,他背着阳光,身躯变得又长又大,伸出手去,手影可以撩到几个小山头,真是奇观!
  这就是沙文求的情怀!这样一个人物在这样一个时代,正如夜空中升起的灿烂明星,他与生俱来的气势,决定了他那卓尔不群的短暂一生。
  相比于沙文求,沙文汉(1908~1964)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要具体得多了。
  1957年春天,他陪同周恩来总理在杭州梅家坞的茶山中接待了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几个月之后的夏天,他就被打人另册,几年后即离开人世,年仅55岁。
  18年前的沙文汉是以革命者的姿态进人我 的视野的,今天的沙文汉则以革命知识分子形象进人我的心灵。18年前我就读过他18岁时写给二哥沙文求的诗《大江》“一波未息一波生,要路多从险处争。百折千回流到海,几时曾见大江平。”如果说那时的阅读角度是革命的话,今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的恰是人生。在和平的年代里,这样的诗章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沙文汉比二哥沙文求小4岁,他秉承了两位兄长早慧的天赋,5岁时就进入了本乡的梅溪小学读书,并且和他的长兄有着同样的爱好。他爱好诗文、书法,小小年纪就喜欢画梅花。只是8岁那年父亲一病而亡,所以9岁时他就辍学在家务农了。这一种田就是5年,但务农之余,他从不忘记对传统文化的汲取,尤其向往成为尚义好德的英雄豪杰,还写过一篇文章《言志》,乡村老师读后,一言就为他的未来定了乾坤,曰:“此儿非凡。”
  1925年,沙文汉才15岁就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他的二哥是同一年入的党。1926年7月,18岁的沙文汉从中学毕业了,大哥沙孟海为他安排好了工作,到青岛明华银行做职员。沙文汉回绝了长兄的安排,却回沙村接替文求的工作,担任了沙村的党支部书记。
  沙文汉的职业革命家生涯自此开始了。革命因为错误路线的引导,进入了盲动阶段。他的二哥从广州写信来给他,说:“雄大的胆量是可贵的,但不要以这一点而自满,应更求技术之精良,增进原有的胆量,更求知识之充实,使在行为上完全和一只猛兽有所区别。猛兽是很容易落陷的,最怯弱的人还是要笑它。”对他的教育颇大。而二哥牺牲之后,沙文汉亦担当起对大哥的安慰之责。兄弟之间手足情深,决没因为革命而绝情,反而更加深厚。他长期从事地下革命工作。艰险的地下革命斗争,使沙文汉常在南京大哥家以养病作掩护。沙文汉一生从来没有被捕过,一方面由于他本人机智勇敢,另一方面正是他大哥沙孟海的保护和支持。
  相比于18年前,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为什么沙文汉在他生命的最后一站选择了对中国奴隶制度的探讨。我想起了30年代就被沙文汉赏识、80年代被陈修良推崇为思想家的顾准的一段话“历史的探索,对于立志为人类服务的人来说,从来都是服务于改革当前现实和规划未来方向的。”沙文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这样的人文命题,内里蕴涵着对现实深刻的文化批判,是他从多年革命生涯中用生命体验出来的精神遗产。
  在那段时间,沙文汉“一盏孤灯,一问陋室,一身病躯,一把蒲扇,春夏秋冬,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废寝忘食地阅读了大量古籍和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研究了甲骨文、金文,做了大量笔记,进行艰苦的精神劳动。正如他给陈修良的信中所说: “简直像发疯一样进行持续的苦斗。”1959年上半年至1963年6月30日,历经4载,终于撰成了《中国奴隶制度的探讨》一书,共8万字。半年后沙文汉逝世。这部呕心沥血的著作,被整整搁置了20年之后,1983年终于在《浙江学刊》上刊出。
  相比而言,四弟沙文威投人革命生涯的年纪更小、资格最老。沙文威(1910~1999)比三哥沙文汉只小了两岁,也是大哥一手调教出来的。11岁时,他在大哥沙孟海的帮助下到宁波第四师范附小求学,13岁考人省立四中,受到学校中一批革命志士的影响,参加了共青团。1925年任共青团宁波地委组织部负责人。当年冬天,二哥沙文求回到宁波时,沙文威正在共青团宁波地委分管组织工作,兄弟俩促膝长谈,沙文威向哥哥叙述了自己参加革命的决心和看法,告诉他要改造社会非参加中国共产党不可。沙文求表示他早就想参加共产党了。于是,由沙文威向党组织介绍,根据沙文求的表现,经中共宁波地委的批准,沙文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少年时代的沙文威参加了学生运动和声援工人罢工活动,后被当局通缉,退避上海,16岁时便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1937年,他在大哥的帮助下进人了国民党的核心部门。当时国民政府从南京撤至武汉,蒋介石特令在军事委员会属下成立一个参事室。蒋介石命朱家骅出任参事室主任。经沙孟海推荐,沙文威被朱家骅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干事。1938年1月,沙文威走马上任,直接收发管理文件。夜阑人静,沙文威从容不迫地把需要的文件一一誊抄,源源不断地送出。时任《新华日报》主编的吴克坚曾多次告诉沙文威:周恩来非常喜欢看你写来的情报……
  在沙氏五兄弟中,五弟沙季同(1912~1942)的资料似乎最少,我知道1926年沙文求回乡搞农运时,沙季同刚刚14岁。在兄长的介绍下,他参加了共青团,还担任了沙村农会干事。有一次他被恶霸土匪套在麻袋里,威胁要沉江。他的母亲当着他的面对暴徒说: “你们杀了我一个儿子,会有四个儿子来报仇。”此事给我的印象最深。这次了解得更多一些,方知被装进麻袋的沙季同,还是被邻村童村的童葵孙一大科学家童第周先生的大哥救下的。
  长兄沙孟海惊闻此讯,连忙把沙季同从乡下带到上海,进人上海美专学画,后又把他介绍给著名画家徐悲鸿,师从门下。因画艺长进快,沙季同很受徐悲鸿赏识,创作了《义勇军》巨幅宣传画等一批作品。1938年末,经沙文威联系,沙季同前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后随贺龙领导下的八路军120师挺进敌后,1939年在战斗前线入党。正当他以为“抗战的第二阶段一天天接近了”, “我们非常乐观”的时候,延安整风“抢救失足者”运动开始了,他立即变成“国民党派进来的大特务”,因为他的大哥沙孟海是国民党要员朱家骅的秘书、他的四哥沙文威是“中统特务”,而且他又是四哥介绍来的,真是百口莫辩。沙季同成了“不可以抢救的失足者”,从部队押回延安交社会部关押。时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的李克农获悉后,下令释放。经受残酷打击的沙季同突然听到解除审查,不但没有大松一口气,反而突然昏厥倒地,醒来后住进医院,从此精神恍惚,常常在延河边上发呆,有一天竟倒在延河的沙滩边,终以30岁英年早逝。
  在家族亲情问题上,沙氏兄弟身上没有那种非此即彼的阶级斗争学说的烙印,没有那种二元的极端性。革命的四兄弟没有那种极左的缺乏人情味的做派,沙孟海始终就是他们最敬爱的大哥。我以为,把沙氏兄弟如此这般凝聚在一起的,正是文化的力量,尤其是儒家学说的力量,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是蕴藏着巨大的人情味和进步力量的。
  
  三、沙村浇开幸福花
  
  春节将近,我要到沙氏兄弟长眠的地方一一鄞州东钱湖畔沙孟海书学院去探访。1991年鄞县县政府在风景秀丽的东钱湖畔青山岙建造沙孟海书学院,又称“万柳园”。上为展厅、藏室,下为学术厅,前院则为6年前所建之楼宇,有沙老工作室、小展室、图籍室等。
  江浙一带,无论名山胜景,还是村陌街巷,都能寻访到沙孟淘的书迹,家乡鄞州尤其如此。沙孟海85岁时曾为家乡大嵩区题词:“我爱祖国各地各乡,更爱所生长的故乡。”学院落成后,沙老不仅将90件书法篆刻精品及有关文献、照片等送给了书学院,还将县政府颁发给他的60万元奖金捐赠给了家乡,用于发展文化事业。
  沙孟海是去参加沙孟海书学院的开幕典礼时不慎跌伤,继而去世的,他回到家乡来告别人间——那是1992年10月10日10时10分。
  沙孟海的骨灰安葬于万柳园西边小山上,陵园名为“砚镜台”。砚镜台台阶93级,当喻沙公之年寿。陵皋前有一巨型石雕,做书籍展开状,居中有水池,池中耸以方砚,喻陵主为学者、韦家,而用淡色彩石砌就的陵皋上镌刻着放大的沙公生前常用白篆印三枚。
  陵侧山坡上有四墓葬,为沙氏其余4位兄弟之墓。登高而望远,沙氏兄弟长眠在此,英雄无悔,他们的理想,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实现。
  英雄们,你们一生浴血奋战,求的正是人民的幸福安康,而这一切,不正在你们的故乡大地上逐一实现了吗?
  此刻,我就站在砚镜台前告慰沙氏兄弟的英灵。
  如果说百年家国,我们的民族选择了革命道路,终于走向胜利,那么中国革命就是寻求真理之路。
  百年家国,中华儿女,无论以何种方式,都在以拳拳之心报家国之情。他们以各自不同的姿态,矗立在20世纪初的历史平台上,凝固成一组群像。
其他文献
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拜天地、掀盖头……去年正月十二日,在塘溪镇,我和朋友有幸巧遇并参加了一场传统婚礼。  人生的重大礼仪可以分为三次:第一次是出生,第二次是婚姻,第三次是去世。出生和去世都是别人为自己操办,自己虽然是主角,但只是木偶一样,听凭别人的摆布,而只有婚姻是自己直接参与、直接操办的,自己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自古以来,婚礼是人生三次重大礼仪中最为隆重、最为盛大的。  婚礼十分热闹,
期刊
三八塘头市十里洋场地,对三八塘头市的繁荣热闹早就有耳闻,今天在塘溪采访,只听谢书记说: “噢!明天初三,正是塘溪三八塘头市,你们赶巧啊!”  带着一种雀跃的心情,迫不及待的想揭开塘溪塘头市的神秘面纱。  第二天一大早,迷蒙的天空似睡眼朦胧的姑娘一般安静慵懒,而我们却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心早就飞到了塘头市。  很幸运的是,我们有塘溪镇镇委主管文化宣传的领导和塘头村的干部作为专业导游。在离塘头街道
期刊
有些城市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如一位女子,年轻时用光阴去积累与建设,即便青春不复,其独特的风韵依旧如磁铁,吸引着全世界思想的朝圣者。古往今来,人们对城市文明的吟诵不计其数,而今天人们对城市的评价,已不仅仅局限于历史的辉煌,更重要的是看其沉淀的文化是否对今天的人们产生积极影响,以及这种文化带来的产业是否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今天我们谈到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成员,在此方面均有标杆意义。  12月6
期刊
创意、令人耳目一新、无数拥趸纷至沓来。  2010年12月6日至9日,全球2 5个城市分别代表“文学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设计之都”、 “媒体艺术之都”、 “民间艺术之都”和“美食之都”,汇聚深圳,共同探讨城市创意与创意城市的发展和未来,这将成为全球创意界的一大盛事。  城市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一个城市文化的传承积淀,吸引着全世界思想的朝圣者。古往今来,人们对城市文明的吟诵不计其数
期刊
为了到特洛伊古城,在去土耳其的日程安排上,特意绕道,多坐了十几个小时的汽车,才求得一见。  特洛伊古城,就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叙述的“特洛伊木马计”就发生在这里。这场以美色与爱情的名义暴发的战争在顷刻之间就将这座亚西亚最后一座文明古城化作了废墟。这座已然在地球上消失的城市,从此总是飘荡着一种温甜的不朽气息,永远耸立在红尘之上。  现在土耳其人为了缅怀历史,在特洛伊城旧城附近,仿造了一
期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是今天我们富有知性旅游国家的时尚。文化的自觉,在今天的深度旅游风气中张扬。文明的传承,在当下的知性旅游中自我提升。  “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雨果语)。这期专辑,我们希望能将东、西方多种文化的帝国印迹,按年代的纽带,将它融汇和比较。我们选择了中国与英国。因它们的社会发展、宗教信仰、文化思想都各具风采,它们的艺术风格迥异。我们在四个时代的背景
期刊
尽管和华胜老师昨天是第一次约见,我却不礼貌的迟到了;尽管华胜老师曾是艺术界的高官,他却平易近人;尽管刚见面时我怀着敬意,有点战战兢兢,但只聊了半个多小时,便仿佛是相识多年的朋友,聊的很深,意犹未尽;短短时间,竟改变了我对中国画一些世俗的看法。  而他的画与他的为人一样自然率真。  期刊要刊登他的作品,和他一同选画,那真是一种享受式的学习。当华胜老师和我指着《拾得》一书中“怨秋”这幅画,同声说:“这
期刊
在安塔利亚市开完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2010中期会议后,我们分3路,陆续回国,因正好是国庆长假,我们有幸能留几天,更多地了解些土耳其的文化。  中途参观了帕加马古城遗址。  古城帕加马邻近爱琴海,是羊皮纸的发源地,曾是公元前二世纪时是王国时代的首都,学术、艺术等曾繁荣一时,至今仍以拥有希腊文化时期的王国遗迹而闻名于世。这里曾经是一个很大的城,如今只剩下特拉扬神殿的废墟、大圆形剧场、体育馆和运动
期刊
和卡尔·丹普尔认识的渊源,本应该在10年前,那年我去美国,在美国绘画的妹妹和丹普尔先生同在洛杉矶画会,原在通话中相约到美国后由达丽介绍认识。但我随同的旅行团改变了时间,到美国时,他已外出写生,很是遗憾。  6年前他曾从美国,也是通过网络,在深圳天之彩印刷厂印刷他的作品画册,感到非常满意,而中国近年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艺术文化上的进步,更让他刮目相看。  卡尔特别希望能在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能
期刊
编者按    我们每天都在城市中穿越,空间的延展或转弯,会让我们常常找不到北。但地图,可以让我们一目了然,行走在城市中的人很快地有了坐标。  然而创意的文化生活呢,您能找到北吗?就如空间的穿越不能代替时间的行走,人类文化创意的时空让我们难以留住,这让我们颇费踌躇。  其实,人类每个个体的内在生命,本能都在寻找自己的创意之梦,特别是我们深圳,移民们汇聚而来,都希望脚下的城市是铸梦之巢。在这儿,寻找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