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有阴晴圆缺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nmt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发展会受到时间限制,而想象力不会。在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登月之前大约1800年,科幻先驱们就已经畅想了人类登月的种种可能,其中一些想象的技术甚至真的在后来派上了用场。而登月成功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月球的科幻小说仍然层出不穷,为人类的太空探索提供无限可能。

写到灵魂出窍


  很多人以为最早涉及登月的科幻小说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1865年发表的《从地球到月球》,其实早在公元200年左右,来自萨莫萨塔(今土耳其东部)的讽刺作家卢西恩在《真实的历史》一书中写了一篇《月球之旅》,其中就提到地球人见证了月球上的一场战争,而月球上的生命包括三头秃鹰、长着翅膀的草鸟、流着奶的人类,以及大象大小的跳蚤。
  很明显,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卢西恩也没有掩饰这是一个幻想。事实上,他在一定程度上讨论了一些哲学观点,即什么是真理,如何判断真理等。这可能是目前现存文献里已知的最早关于月球的“科幻故事”。
  1657年,中国观众熟悉的“大鼻子情圣”原型——西拉诺·德·贝热拉克创作了《月亮帝国滑稽故事》,故事里主人公的登月方式第一次是全身绑着盛满露水的玻璃杯,第二次是用层层叠叠的爆竹作为推进装置的飞行器。爆竹推进装置虽然和300年后的登月火箭相差很远,但至少想法上有些接近了。
  中国人很早就对月球进行了各种文化创作。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千年。到了清朝末年,中国人开始用科学的视角来看待月球。
  1903年,鲁迅把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从日文转译成中文,取名《月界旅行》,并在《月界旅行·辨言》一文中写道:“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这本科幻小说的确点亮了当时中国的文化界。1904年,一位署名“荒江钓叟”的中国人在《绣像小说》上连载章回体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讲述湖南人龙孟华搭乘“气球”寻觅妻儿,先在地球上找到妻子,又在凤飞崖找回曾经登月的儿子龙必大,全家最终团聚。可惜,这部小说在发表35回,约13万字后,没有完结。即便如此,《月球殖民地小说》是目前可以查到最早的中国原创科幻小说。
  1905年,中国才有了第一部完整的科幻小说——发表在清末文学刊物《小说林》上的《新法螺先生谭》,作者是徐念慈。小说主人公新法螺先生被一阵“宇宙大风”吹得灵肉分离,灵魂游历到了月球、金星等地,最后又回到地球。
  不知徐念慈在创作这一科幻小说前,是否阅读过18世纪瑞典科学家艾曼纽·史威登堡的《灵界见闻录》。史威登堡被誉为凌驾亚里斯多德、达尔文的“北欧巨人”,晚年却放下科学研究而写下一本记录自己灵魂出窍、遨游灵界的科幻小说,依次讲述他在水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月球,以及太阳系外恒星的所见所闻。从创作构思上说,《新法螺先生谭》和《灵界见闻录》不谋而合。

硬科幻崛起


  在科幻小说界,以科学技术为重点的被称为“硬科幻”,相关的登月内容也更有前瞻性。
  例如,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被视作提前104年预见了阿波罗计划的成功。小说内容和后来的阿波罗11号相比,发射的地点都是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宇航员都是三人。连飞行器的形状和速度也惊人地相似:形状都是炮弹形,小说里的速度为36000英尺/秒,而现实为35533英尺/秒,这使得飞行所用时间有所不同:小说为97小时13分20秒,而實际为103小时30分,最后返回地球坠入大海的地点,小说与现实也只相差几十公里而已。
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
《“太空漫游”四部曲》。

  要知道,凡尔纳写这部小说的时候,飞机和汽车还没有发明,冥王星和银河系还没有被观察到,甚至连一张详细的月面地图都没有。而凡尔纳只是一个文科生,拿到的是法学学士学位,却可以在37岁时如此精准地计算出如何把人送到月球上去,不得不叫人佩服!
  当然,凡尔纳小说里还有许多不合理的猜想——比如光的速度还不如电,月球表面有空气,最不科学的地方就是那门哥伦比亚大炮了。书中写大炮长270米。但物理学家经过重新计算,要使炮弹达到脱离地球引力的第一宇宙速度7.8米/秒,炮管要20千米长才行!
  在现代科幻“三巨头”中,英国作家亚瑟·克拉克的小说最为“硬科幻”。克拉克早在1945年就在自己的科幻小说中提出利用同步卫星实现全球通信的设想。由于他的这一前瞻性预见,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轨道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1968年,51岁的克拉克与40岁的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共同构思《2001:太空漫游》的小说和剧本,在科幻电影和小说界都是里程碑式的杰作。
  《2001:太空漫游》小说发表一年后人类正式登月,随后不断验证着克拉克的这部作品有多“神”——小说中,弗洛伊德博士历经25小时的常规登月旅程抵达月球基地“克拉维斯”,遥远的彼方,地球像是个蓝绿色的水球,闪耀着生命的光彩。1970年,“阿波罗13号”遭遇意外时,向任务中心报告的第一句话是:“休斯顿,我们出问题了。”几乎和小说所言一模一样。1977年,“旅行者号”探测器应用了书中预言的利用行星引力加速的技术,并于2013年9月13日代表全人类首次成功飞出太阳系。1981年,“旅行者号”探测器传回第一批土卫八图片,其景象与书中所描述的几乎完全一样。   1997年,在《太空漫游》四部曲的最终曲《3001 :太空漫游》序言中,80岁的克拉克不无得意地总结说,当年他和库布里克对月表地貌的猜测大体而言,还是蛮准的,只是他们的月球景观比真实月球略微崎岖不平了一些,因为月球表面经过亿万年来的流星尘吹袭,早就被抚平了。
  当然,科幻小说中很多对月球的幻想,在今天仍未实现。如科普作家叶永烈创作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中,提到的人造月亮(小太阳灯)和月球城市“鲁迅市”就处于“八字都没一撇”的阶段。

比科幻更有意思的


  科幻小说有两大经典主题,一为星际旅行,一为生命智能。前者以宇宙为舞台,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广度;后者以人为核心,探索生命自身生存的意义。而围绕月球的科幻小说,同时满足了这两个主题。
  在1901年英国科幻小说家威尔斯的小说《登月第一人》中,作者将整个航行、登月和探月的情景描述得非常详尽,栩栩如生,但其真正的兴趣和重点是在对月球洞穴中陌生文明的描述上。这是科幻小说第一次以一种非人类文化的角度,对人类社会进行的批判。
  1909年,陆士谔写出了《新野叟曝言》,其中写到,为了解决人口过多的问题,中国皇帝下令造出“飞舰”,准备移民月球等地外星球。
  在亚瑟·克拉克1955年的硬科幻作品《地光》中,特意探讨了月球对于人类的意义。小说一开场就描绘了未来月球基地的场景,在月球的表面下,人类发现了厚度有100公里的金属矿层,各种金属矿产全有。这里就出现了作者一个核心设定,22世纪,人类跃升为横跨整个太阳系的星际文明,各大行星成为地球的殖民地。到时候的人类,分成两个阵营。一个叫地月联盟,地球和月亮是一伙的。另外一个叫行星联盟,就是除了地球和月亮之外的所有行星组成了一个联盟,包括水星、金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等。两个联盟为了月球丰富的金属资源展开谈判和战争。地月联盟防守,行星联盟进攻……
《小灵通漫游未来》。

  “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罗伯特·海茵莱茵1967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严厉的月亮》,描绘了月球地下城中住满了从地球流放的罪犯。犯人们及其后代经过艰苦努力,使月球变成了一个粮食基地,却受尽地球盘剥。为了保证月球有限的资源不会枯竭,月球人开始了反抗……这个故事和地球上曾经发生的殖民历史何其相似?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唐纳的《月球家族》三部曲,更像是《权力的游戏》 《教父》的科幻版,讲述了22世纪的月球世界由掌握五大支柱产业的五个家族控制,他们各自抱持不同的信条,彼此敌对又交叉联合,通过婚姻缔结盟约。最后,五大家族的内斗转移成为对地的抗争,有一种《权游》中维斯特洛大陆七大家族联手对抗异鬼的既视感。地球政府提供的机器人军队,因为无差别杀戮,给月球的平衡格局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在麦克唐纳笔下,无论是在哪个星球,都免不了少数集权和各种政治斗争。
  美籍华裔青年作家鲍嘉璐的《月球三部曲之一:月球人》,也提到了月球人对地球的反抗。故事中的人类已变成了地球人的后裔,称为“月球人”。地球资源匮乏之后,人类不得不离开地球,去往太空并开始月球殖民统治。在月球这个生态系统中,月球人成立了“月球军团”来维持月球的治安与对外防止侵略。但实际上,月球军团延续的仍然是地球人的那套统治手段。
  21世纪初,中国女科幻作家凌晨写出经典长篇《月球背面》。书中的2055年,中国人兴建了月球城,名曰“龙城”,在那里,中国人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一起,探索宇宙奥秘。
  而郝景芳在小说《弦歌》中,则提到了地球人对于外星人的反抗——钢铁人袭击了地球,摧毁了地球人全部的武装和军事设施,但捡出跟科学艺术和历史相关的群体,加以宽容。因为钢铁人从不攻击表演场所,人们疯狂地学习音乐,聚集在演出场所寻求庇护。地球上的精英,大部分被送到了月球上,只要他们答应与钢铁人合作,就会获得名誉、财富,以及最重要的安全。但是,仍有少数人酝酿着反抗,以一场惊人的行动——在音乐演出的现场,利用连接地球和月亮的纳米“天梯”做激振器,与月亮共振,炸毁月球而消灭了钢铁人,地球终于重获安宁。

  不难发现,自从人类登月以来,有关月球的科幻小说越来越少谈科技。这也是以硬科幻小说为主的刘慈欣,从来不以月球作为创作主题的原因之一。

  不难发现,自从人类登月以来,有关月球的科幻小说越来越少谈科技。这也是以硬科幻小说为主的刘慈欣,从来不以月球作为创作主题的原因之一。他曾表示:“月球有个特点,离地球最近,没有大气层,一切都暴露着,它没有太多秘密,从神秘感上说,写地球都比写月球强。这种状况下,科学对月球的探索,比科幻更有意思。”
《月球旅店》。

梦会有圆时


  2019年,在人类登月5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研究员吴季出版了科幻小说《月球旅店》,成为这一领域第一位写科幻小说的中国科学家。与大多数科幻小说通常描写距今几百年后的虚幻世界不同,吴季退休以后创作的这部小说,通过20至25年后前往月球旅店的构思设计与融资过程两条故事线,展现了前往月球旅游对游客的独特吸引力和实现这个愿景接近真实的技术途径和可行性。有评论称:“书中展现了月球旅游的详细过程,可以说是一部现实版的月球载人飞行工程手册。”
  事实上,在国外,早有科学家投身科幻小说创作的先例。俄罗斯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本人就是一名科幻作家,曾经预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决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会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然后再去征服太阳空间”。
  正是齐奥尔科夫斯基本人在20世纪初的论文中论述了将火箭用于星际交通的可能性,首创液体燃料火箭的设想和原理图,说明了火箭在星际空间飞行和从地面起飞的条件。
  而他19世纪末创作的科幻小说《宇宙的召唤》《在地球之外》《在月球上》对于后世有关星际旅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在地球之外》为例,写的是2017年,20名不同国籍的科学家和工匠乘坐自己建造的火箭飞船飞出大气层,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处于失重状态。他们建成了大温室,种出了足够食用的蔬菜水果。他们穿上宇宙飞行衣从飞船里出来,在太空中飘游。然后,飞船又飞向月球,其中的两个人乘一辆四轮车在月球表面着陆,考察一番之后又点燃火箭离去,与在环绕月球的轨道上等候的母船会合。
  他的另一篇科幻小说《在月球上》则借一名少年的梦境,用第一人称详细描绘了月面上的种种奇妙景象。可以说,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科幻小说既讲到科学知识,又有生动幻想,虽然写成于20世纪初期,仍适合今天的读者阅读。
  而一个世纪以后吴季创作的《月球旅店》,获得中国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由此可见,航天科学家涉足科幻小说领域,对于普羅大众而言反而有了更好的入门读物。因为这样的人在创作科幻作品时,一边沉浸于以科技实现人类梦想的情怀中,一边把控着最严谨的逻辑和技术可行性,试图论证每一处文学想象。
  正如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说:“首先一定是信念、梦想,甚至是传说、故事;其次,是科学的计算;最后,才是终极梦想的实现”。
其他文献
“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党中央交给上海的光荣使命,也是新时代出给我们的历史考题……”去年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的讲话言犹在耳。整整一年过去了,今年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全球卓越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再次成了题中之义。  上海市长应勇在1月27日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到“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以及“进一步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
过去一个世纪,世上的一切日新月异。只有一样东西,似乎样子总是差不多:汽车。荷兰海牙郊外的Louwman博物馆如是说。创办这个博物馆的家族,是我所见最热爱汽车的——在此之前,我从没如此密集地,看过这么多不一样的车。  1887年,De Dion,Bouton et Trepardoux,一对姐夫小舅子开的汽车厂,做出人类史上最老的汽车之一:这还是辆蒸汽汽车。蒸汽机安在车前端,马达引擎连接杆在后轮。这
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烧塌了93米塔尖,烧毁了近万根橡木和傲然屹立了8个世纪的穹顶。震惊了全世界,唤起了几代人的记忆。  记得当年两次去参观,和所有观众一样被精美的玫瑰花窗管风琴和精致的内饰所吸引。循着雨果小说的轨迹,想象着钟楼上既聋又丑却善良正直的卡西莫多、真善美的吉普赛女郎艾斯米拉达、外貌帅气内心邪恶的菲比斯队长、无辜的诗人格兰瓜尔、人格最为分裂的副主教克洛德费洛罗……1831年的雨果描述了1
有人说在过去的40年里,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极大地唤起了中国民间的活力,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最大的受益者,毫无疑问就是中国的民营经济。  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这是民营经济过去40年来交出的成绩单。  而这40年的发展,或许用一句话能够总结:民营经济兴则国民经济兴、民营企业活则市场活。  然而,在“
常有工作或者私人的朋友从外地到上海来,约见面地点时我一般会说:“市区里什么地方碰面都可以,上海不大的。”此言并非忽悠,无论搭乘地铁还是驾车,只要是市区里移动,通常花费的时间可以控制在一個小时以内。就算从地铁站出来需要再走一段路,也不会让人觉得疲惫不堪,走走逛逛就到了。  大上海大上海,之于居住其间的人来说却并没有被它的“大”所连累——这是我最喜欢上海的一点。  上海的城市规模和街道布局,正好是一种
《布斯托斯·多梅克纪事》博尔赫斯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7月  《布斯托斯·多梅克纪事》《布斯托斯·多梅克故事新编》是上海译文版《博尔赫斯全集》第三辑中的两部小说集。  上個世纪60年代,博尔赫斯与阿根廷作家、也是他的挚友阿道弗·比奥伊·卡萨雷斯虚构了一位名叫布斯托斯·多梅克的作者,借他之口塑造了众多现代古怪艺术家——建筑师、雕刻家、诗人、小说家、裁缝……小说风格夸张、荒诞、怪异,此即《布斯托
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之下,前沿技术对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愈发凸显。2020浦江创新论坛上首次发布了《全球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报告》。报告基于168个信息源的299386篇资料,解读出954640个科技名词,并选择2020年以来综合总热度或增长率较为突出的词汇形成了TOP1000的热点技术榜单。  其中,脑机接口、软体机器人、神经形态芯片、基因编辑和类石墨烯二维材料这五个领域是整个全球前沿中
“最近真的太难受了,一周7天,每天差不多6个小时,一直在上课!真希望到下个月我的日子能够轻松一点!”今年23岁,在华东师范大学读研究生的小天(化名)对《新民周刊》记者说道。接受电话采访时,小天的声音略微沙哑,他最近几天由于高强度上课,扁桃体已经发炎。在校园招聘会上,家教未必是毕业生的热门选项。  眼下,美好的暑假已經到来,但城市里的小朋友们并不轻松。奥数班,钢琴班,以及各个家教机构,都有孩子们和家
世界杯了。足球再次统治一切了。  话说,足球也真神奇:世界宣称这是团队运动,但最招人爱的,往往是那些个体英雄。比如,守门员、后卫、指挥官与终结者们各有人爱,但最招人爱的,总是那些能千里单骑的人物——实际上,每当谈论起最顶级人物时,世界很少讨论哈维、普拉蒂尼、皮尔洛这些当世最好的传球大师,而多归于贝利、马拉多纳、梅西与罗纳尔多们,津津乐道于他们匪夷所思的个人能力。  尽管,我们说,足球是团队运动,但
近日,“何影重重——何曦摄影作品展”在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开幕,现场共展出上海中国画院著名画家何曦的摄影作品六十余幅,这些作品可以看作何曦近年来行走世界各地的游记,包含着他对生活的观察、对摄影的理解、对艺术的感悟。  何曦的这些照片是他多年行走世界各地拍摄的。拍摄“在路上”的照片本身是非常困难的,不困难的方法就是廉价的浪漫主义,巨量的民俗风情,抒发对大自然的情感什么的,我们早已领教过无数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