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的最大问题之一是考生语言表达过不了关。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强调:“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心术既形,英华乃赡。”多年担任江苏高考阅卷组组长的何永康教授也曾幽默地说:“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就不错;千千万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他们都强调了文采、亮点对文章表达效果的影响。那么,怎样让作文语言富有文采呢?
1 巧拟题目添新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考场作文如有一个简洁、醒目、动人、出彩的标题,就会让人产生眼睛一亮的效果。高考优秀作文的题目绝大多数都很有文采,或以寓意深刻取胜,或以文采斐然取胜,或以新颖别致取胜,或以含蓄隽永取胜,如2006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的题目《别让雨下进灵魂里》《汪洋中的一滴》《在自己的天地里收获秋天》《减负中的“朝三暮四”》《听取心灵的召唤》《距离的眼睛》《守望遥远·我们的天堂》等等,其语言的表现力和意蕴让人久久品味,足以显示出作者的笔力和文采。
2 理性概述显气势
理性概述,即充满理性色彩的概括叙述。这种笔法粗犷、有气势,却又道出思想的灵气。如2001年全国高考满分作文中的一段:
我常怀念充满人格魅力的远古时代。那些潇洒高尚之士的内心有着用诚实守信支撑的人生信念。那离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里?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危难?他带着一腔对国君、对誓言的诚信,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那手执和氏璧的在秦廷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贪婪?为了国家的尊严,为了守住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他从容赴难,视死如归……
这段理性概述取材于语文课本,在叙述中渗透了作者的见解和观点;它又是感情化的议论,富有启迪作用,具有一种很强的感染力和气势。
又如2006年高考辽宁一考生在《肩膀》中的两段:
布衣的肩膀,不应只享受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悠闲浪漫,而应担起像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激情;巨人的肩膀,不应扛起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的锄头,而担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义……
勇敢承担肩头的责任,就不能沉湎于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园林小景,而要有胸中甘丹照昆仑的豪气冲天;勇敢承担肩头的责任,就不要安心于登高抒啸、清流赋诗的惬意,而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襟怀……
这两段理性概述,文字简约而内涵醇厚,笔法大气而蕴藉,既有感染和启迪作用,又能突显文章的主旨。
3 善用整句谱华章
品味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就会发现,有很多作文中的整句运用是十分突出的。或排比,或对偶,或反复,等等,使得这些优秀作文多姿多彩,摇曳纵横,妙笔生花。
如2000年一位重庆考生在《解读世界的眼睛》中这样写道: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两双相同的眼睛。不同的国度给了我们不同的眼睛。或许大洋彼岸美利坚的阳光正在你眼中折射成永远活泼自信的微笑;或许北欧的冰雪正在你眼中融化为沉静与深邃;或许长江昆仑的清风正在你眼中幻成中国式的内敛与神秘……
排比,在考生的笔下演绎出那么多方式,但更多的是演绎出了深刻、丰厚。給人无限启迪的内涵。
又如如2006年高考一位福建考生在《空白中的独舞》中这样写道:
见惯了满月光华,完满无缺,那一弯弦月却以沉默的睿智的空缺,让孤独者窥视人生的真谛。
观遍了浩荡沧海,无端无涯,那一涓细流却以灵动而隽永的渺小,让思想者探究生命的奥秘。
识尽了喧嚣红尘,拥堵繁盛,那一片空山却以沉稳而清新的寂寥,让归隐者顿悟宇宙的深义。
诗歌的语言,排比的段落,充满哲思,充满才情,表现出作者较深的文学素养。
4 借助诗句增文采
诗词名句是语言锤炼的精华,它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充满了浓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鲜明地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感情色彩。
如2000年山东一位考生在《冷想飞上语文》中的一个段落:“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又如2005年高考湖北考生的满分作文《尘缘仙化》中的一段文字:
“人世艰难。看那古道颓楼,瘦马长影,苍凉横世,多少流水人家,几出暮鸦。成了人们心中的无限伤感。望那曾败落荒芜的古都宫殿,瓦棺篆鼎,多少丰功伟绩,化为尘土随大江滚滚而去。想当年,凰台上凤凰游,却今只有朱雀大门空对月。历史的沧桑,朝代的兴衰交替,了断了多少人的梦中之念。更那堪,西北塞外,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白发将军征夫泪,苍凉的羌管吹落霜满地,那红着眼的野犬吞噬着谁家的尸骨,又那古战场上传来多少啾啾的鬼魂之唱。”
考生在作文中恰如其分地化用或引用诗词,既增添文采的一种好方法,又能表现考生丰厚的文化底蕴。
5 自撰诗词(佳句)显个性
能自撰诗词或自创佳句的,往往是那些语言表达好,作文水平高的考生。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平时的训练,是很难在考场上自撰诗词或自创佳句的。因此,自撰诗词或自创佳句的作文,能一下子攫住阅卷教师的目光,让阅卷教师叹赏不已。如2004年高考重庆一考生在《诗人·明月·黄花》中自撰的写苏轼的《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又如2006年高考江西一考生在《红楼泪眼·湘云》一文的结尾:
“雨燕减肥”,你是一个真正的典型,吾所敬之,故而登高作赋,聊以抒情:
人生愁恨何人免,
销魂独我情何限。
红楼泪眼奈相逢,
犹是春闺梦里人。
考生所填的词或所写的诗尽管还显稚嫩,但在众多考生作文中已是出类拔萃,让人颇感才情飘逸,余音袅袅,使文章文采斐然,不同凡响。
1 巧拟题目添新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考场作文如有一个简洁、醒目、动人、出彩的标题,就会让人产生眼睛一亮的效果。高考优秀作文的题目绝大多数都很有文采,或以寓意深刻取胜,或以文采斐然取胜,或以新颖别致取胜,或以含蓄隽永取胜,如2006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的题目《别让雨下进灵魂里》《汪洋中的一滴》《在自己的天地里收获秋天》《减负中的“朝三暮四”》《听取心灵的召唤》《距离的眼睛》《守望遥远·我们的天堂》等等,其语言的表现力和意蕴让人久久品味,足以显示出作者的笔力和文采。
2 理性概述显气势
理性概述,即充满理性色彩的概括叙述。这种笔法粗犷、有气势,却又道出思想的灵气。如2001年全国高考满分作文中的一段:
我常怀念充满人格魅力的远古时代。那些潇洒高尚之士的内心有着用诚实守信支撑的人生信念。那离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里?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危难?他带着一腔对国君、对誓言的诚信,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那手执和氏璧的在秦廷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贪婪?为了国家的尊严,为了守住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他从容赴难,视死如归……
这段理性概述取材于语文课本,在叙述中渗透了作者的见解和观点;它又是感情化的议论,富有启迪作用,具有一种很强的感染力和气势。
又如2006年高考辽宁一考生在《肩膀》中的两段:
布衣的肩膀,不应只享受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悠闲浪漫,而应担起像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激情;巨人的肩膀,不应扛起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的锄头,而担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义……
勇敢承担肩头的责任,就不能沉湎于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园林小景,而要有胸中甘丹照昆仑的豪气冲天;勇敢承担肩头的责任,就不要安心于登高抒啸、清流赋诗的惬意,而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襟怀……
这两段理性概述,文字简约而内涵醇厚,笔法大气而蕴藉,既有感染和启迪作用,又能突显文章的主旨。
3 善用整句谱华章
品味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就会发现,有很多作文中的整句运用是十分突出的。或排比,或对偶,或反复,等等,使得这些优秀作文多姿多彩,摇曳纵横,妙笔生花。
如2000年一位重庆考生在《解读世界的眼睛》中这样写道: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两双相同的眼睛。不同的国度给了我们不同的眼睛。或许大洋彼岸美利坚的阳光正在你眼中折射成永远活泼自信的微笑;或许北欧的冰雪正在你眼中融化为沉静与深邃;或许长江昆仑的清风正在你眼中幻成中国式的内敛与神秘……
排比,在考生的笔下演绎出那么多方式,但更多的是演绎出了深刻、丰厚。給人无限启迪的内涵。
又如如2006年高考一位福建考生在《空白中的独舞》中这样写道:
见惯了满月光华,完满无缺,那一弯弦月却以沉默的睿智的空缺,让孤独者窥视人生的真谛。
观遍了浩荡沧海,无端无涯,那一涓细流却以灵动而隽永的渺小,让思想者探究生命的奥秘。
识尽了喧嚣红尘,拥堵繁盛,那一片空山却以沉稳而清新的寂寥,让归隐者顿悟宇宙的深义。
诗歌的语言,排比的段落,充满哲思,充满才情,表现出作者较深的文学素养。
4 借助诗句增文采
诗词名句是语言锤炼的精华,它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充满了浓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鲜明地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感情色彩。
如2000年山东一位考生在《冷想飞上语文》中的一个段落:“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又如2005年高考湖北考生的满分作文《尘缘仙化》中的一段文字:
“人世艰难。看那古道颓楼,瘦马长影,苍凉横世,多少流水人家,几出暮鸦。成了人们心中的无限伤感。望那曾败落荒芜的古都宫殿,瓦棺篆鼎,多少丰功伟绩,化为尘土随大江滚滚而去。想当年,凰台上凤凰游,却今只有朱雀大门空对月。历史的沧桑,朝代的兴衰交替,了断了多少人的梦中之念。更那堪,西北塞外,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白发将军征夫泪,苍凉的羌管吹落霜满地,那红着眼的野犬吞噬着谁家的尸骨,又那古战场上传来多少啾啾的鬼魂之唱。”
考生在作文中恰如其分地化用或引用诗词,既增添文采的一种好方法,又能表现考生丰厚的文化底蕴。
5 自撰诗词(佳句)显个性
能自撰诗词或自创佳句的,往往是那些语言表达好,作文水平高的考生。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平时的训练,是很难在考场上自撰诗词或自创佳句的。因此,自撰诗词或自创佳句的作文,能一下子攫住阅卷教师的目光,让阅卷教师叹赏不已。如2004年高考重庆一考生在《诗人·明月·黄花》中自撰的写苏轼的《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又如2006年高考江西一考生在《红楼泪眼·湘云》一文的结尾:
“雨燕减肥”,你是一个真正的典型,吾所敬之,故而登高作赋,聊以抒情:
人生愁恨何人免,
销魂独我情何限。
红楼泪眼奈相逢,
犹是春闺梦里人。
考生所填的词或所写的诗尽管还显稚嫩,但在众多考生作文中已是出类拔萃,让人颇感才情飘逸,余音袅袅,使文章文采斐然,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