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的转型与收入分配的再均衡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x5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跟中国过去长期实施的赶超战略以及通过产业政策实施来实现赶超的方法,有直接甚至是最重要的关系.rn增长速度赶超型产业政策加剧收入分配失衡rn在生产力比较落后、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且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中国为了迅速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整个国家层面上采取了增长速度赶超型的发展战略.为了实现这种赶超的目标,一开始就采取了牺牲局部、突出重点的非均衡倾斜措施,主要表现在试图通过优先发展某些前后关联性强的产业,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然而,这个政策也伴生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在相当程度上扭曲了国民收入分配的态势,并对后续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突出表现在:
其他文献
挥发性有机酸是博物馆环境空气中常见的有害气体之一,对无机质文物或是有机质文物均具有极大危害.本文从危害、释放、检测及预防性保护等四个方面对博物馆环境空气中有机酸进行探讨.首先,详细论述了有机酸对不同文物的腐蚀机理和危害.其次,总结了博物馆中主要有机酸释放源及其释放过程.此外,报道了目前国内外博物馆中有机酸气体的检测方法,急需要开发适合于馆藏文物装具、展柜、展厅等不同大小的空间中有机酸气体的采样—检测方法.最后,本文建议立足于所保护的文物本身的材质,结合有机酸释放源及有机酸对文物的腐蚀机理和危害等,进行系统
铜鍚是商周时期漆木盾牌上流行的一种装饰,最常见的形制为边缘带多组穿孔的半球形,本文称之为“穿孔铜鍚”.学界对此类铜鍚已进行过较为充分的研究,但对其他类型铜鍚的研究则较为薄弱,有关器物常被称为“铜泡”,具体功用则歧见纷呈.本文根据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的最新考古发现,通过对相关考古背景的细致分析,发现墓地内出土的边沿无穿孔的带钮“铜泡”,其出土背景、出土位置与共出器物均近同,墓主均为男性,墓葬等级则涵盖曾侯墓至一般平民墓,指出这类带钮“铜泡”实际上就是装饰在盾牌上的铜鍚,其功能与常见的穿孔铜鍚相同.
就唐代碑志记载的年龄信息,历史学界主要关注登科、婚姻的年龄,并通过死亡年龄计算平均寿命.碑志中常见“弱冠”一词,学界通常依据碑志中“弱冠登科”的记载,简单地将志主登科之年系在其二十岁时.然而,“弱冠”本义就可以泛指二十多岁.而且无论是在传世还是出土的唐代碑志的实际使用中,目前所见凡有其他材料可加以佐证、可考的“弱冠”年龄都是二十多岁,甚至有三十多岁者.这充分说明“弱冠”不能直接等同于二十岁,有必要反思“弱冠登科”与登科系年之间的关系.碑志中大量出现以“弱冠”来书写登科年龄,或是因为在唐代科举文化的影响下,
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任务后,没有极端贫困的治理和克服“治理的贫困”,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命题,规定和影响了乡村文化治理的任务.全面脱贫使得从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乡村文明的转变成为可能.然而,物质生活的脱贫并不必然生成文化上的富有与小康.克服治理的贫困,历史性地成为中国乡村治理文明性变革的重要主题.统筹乡村振兴中的发展与安全,推进乡村文化治理的文明性变革,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文化安全,将成为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的长期战略性价值取向.
在南宋官员的神道碑、墓志铭撰写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众多政治人物在死后数年、十几年或数十年之后才有亲属为其求写碑文.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揭示了政治人物的墓志铭、神道碑等碑刻,无论是其撰写时间还是内容,均与当时政局走向紧密相关,反映了朝政的变动带来评价标准的变化,导致政治人物死后地位的升沉,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碑刻撰写与朝政的紧密关系.
媒介的本义是“居中”,具有调和、组织、转化、生成的作用,由此形成其双重含义:具体的媒介;共有的媒介性——调节或交转.各个媒介的物质特性不同,调节的方式及所带来的形态也有所区别.由此,在媒介与历史的关系中,不能仅仅将媒介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考察历史的视角.媒介的变迁展示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由于媒介是构成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一种新媒介的诞生就生成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形态,因而媒介史也就成为人类史.
1900年中国驻美公使伍廷芳在演讲中提出,应将美国的“门罗主义”适用范围扩展至菲律宾乃至亚洲.此议不经意间介入了美国在赢得美西战争后关于如何重新定位“门罗主义”的辩论,引发了美国主流舆论界的广泛关注.伍廷芳的提议是其“均势外交”思维方式的运用,其立场和思维方式与梁启超、孙中山等受到日本“亚洲主义”影响的旅日精英存在显著差异.对比伍廷芳与美国论者对“门罗主义”的再定位,有助于理解20世纪初中美两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和互动方式,丰富既有的对于“门罗主义”全球传播史的研究.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确认了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是继续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安排,同时将三次分配作为重要的社会机制纳入基础性制度安排中,而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机制的重要主体,必将在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大有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被重新带入我国公共管理变革和制度安排中,在此背景下生成的新公共治理更多地强调由公民与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合作供给公共事务,由此将社会机制带入公共管理中,实现了政府单一主体管理向多元主体共治的发展转型.如何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是当前我国共同富裕的一个关键问题.而既有理论与实践
本文结合清代实录、传记、文集、书画题跋及档案等多重史料,深入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永瑆行书唐姚合诗轴》背后的历史信息.该诗轴是成亲王永理赠予郑亲王乌尔恭阿而非积哈纳之作.永瑆与乌尔恭阿同为王公贵族,既是姻亲关系,又有相同爱好,因此形成书画鉴藏、诗歌唱和与文人雅集等为载体的多族群、多元化的文化交游与民族交往.本文推测永瑆在嘉庆四年(1799年)职务被罢免后向乌尔恭阿赠送该诗轴,在郑亲王府权势兴衰和政治际遇演变的背景下,隐晦表达自己政治失意落寞心境的同时,警示友人谨慎涉足政治.由此,本文认为清代王公贵族进行的
1920年,张謇与黄炎培、沈恩孚等江苏耆绅成立了具有统合全省自治事业的团体——苏社.在这一团体中,张謇与黄炎培、曾朴、朱绍文等江苏省教育会派士绅在利益、理念等问题上明显不同.1921年,江苏省第三届省议会选举,张謇有意让其子张孝若参选省议长.但是黄炎培、曾朴与朱绍文等人支持张謇的老友张一麐竞选省议长.这导致张謇父子与张一麐形成竞争关系,也导致省议会内部分裂成两派.一派为支持张一麐的南张派,一派为支持张孝若的北张派.两派争持互斗,互相揭发,最终南张派爆出张孝若伪造年龄,进行贿选的丑闻.最终两张同时退出竞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