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生命的色彩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_me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树的男人》的作者让·焦诺是法国著名小说家,生于1895年。《种树的男人》给读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布非耶每天种下一百粒橡树种子,过着不为人知、同时也不知世事的隐士生活。即使战争也没有打扰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布非耶仍然心无旁骛、心静如水地行动着,种下橡树种子。
  普罗旺斯,在现代人眼里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地方,这里阳光明媚,紫色的薰衣草浓情绽放,恋人们陶醉在迷人的香味中甘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在让·焦诺笔下,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凉之地,“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这个村庄的房子早已在风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幸好,有一个叫艾尔则阿·布非耶的男人,他长年坚持种树,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把这一片荒地变成沃土。在这位种树男人身上充分体现了人面对生存困境时的勇气与执着、无私与坚毅。他以一种真水无香、大言无声的品德感动着世人。
  1
  人类是大地之子,人类在大地上生存、繁衍,每一片土地都记录着人类历史。“那条干涸的河床,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一条河流,而我以前走过的那些荒凉的小村庄,则是古罗马人留下的遗迹。考古学家曾经在村子里挖出许多鱼钩。只是到了20世纪,河水干涸,人们必须挖水井才能得到一点儿水。”
  能挖出许多鱼钩,可见这里曾经也是水草丰美,清波荡漾。曾经的繁荣都已过去,现实的荒凉却正在考验着人们的生存智慧。只是这荒凉,何尝又不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呢?
  在这片祖祖辈辈曾经生活的土地上,艾尔则阿·布非耶和许多村民一样,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高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大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干旱的气候搬走了,剩下的几家生活也十分艰辛。”
  烧炭是这里人的生计,也是这里变得如此荒凉的重要原因。他们无尽地索取让大地变得越来越荒凉。越烧炭,越荒凉;越荒凉,越烧炭……仿佛是中了命运的魔咒,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他们生命的颜色是如此的苍白。
  逃离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只是这逃离真的就能摆脱命运的魔咒吗?他们只不过到另一个地方去继续“烧炭”,去继续索取资源。这样的故事,在人类历史上发生了太多太多。
  继续留在这里烧炭的,陷入了“永无休止的工作压力,狭小的生活空间,让这里的人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从木炭的售价到争教堂里的座位。自杀仿佛是流行的病疫,精神失常的例子更随处可见”这样的怪圈。这样的场景仅仅只发生在这个小村庄吗?这可以说是人类的一个缩影。在无尽的索取之后,大地荒凉,资源匮乏,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而人类也由此计较,争斗,绝望,乃至战争,毁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作者,对此是深有感触。
  而种树男人艾尔则阿·布非耶选择的是坚守与改变。这是出于对大地的热爱与希望,他知道大地是人类的生存之本,眼前的种种问题都是由于人们过去索取得太多,现在是需要“种植”的时候了。他相信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这一切。“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了一栋石头房子。”上帝只会拯救那些想自我拯救的人,面对这恶劣的环境,唯有自强自信才能生存下去。自信源于他对生活的希望,他希望这片土地能重新披上绿色,重新焕发生机。“总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光秃秃的高地长满树木。”
  生活从来不会欺骗谁,生活永远属于那些充满希望的人,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改变的人。就如我们的教育,很多老师都在抱怨应试教育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但却没有改变的勇气,失去了对教育的美好希望。甚至不少老师用错误的教育手段扼杀孩子的积极性,透支孩子的生命潜力,让教育的生命之树渐渐枯萎。其实,就算教育的大环境再糟糕,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种树的男人”,带着孩子去阅读好书,和孩子一起去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颗美丽的种子,让这些种子在孩子心中开花、长叶,长成一片绿洲。
  2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历史性地被抛掷在某一个场景之中,都可能面临种树男人一样的困境。面对困境,我们是逃离,埋怨,指责?还是像种树男人一样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努力去改变?
  “不知道,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与那些只顾着自己烧炭的村民不同,艾尔则阿·布非耶想的是如何让这世界变得更美好,变得更适合人类生存。在他的眼里,“公”与“私”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哪些地方种了树,哪些地方还没有种树。当一个人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件美好的事情上时,他考虑的已经不是个人的利益了。
  “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有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拯救大地的任务,这不正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吗?所谓的“事业的压力”指的是什么呢?也许就是那些“斤斤计较”吧?就是那些不顾整个大地的死亡而只顾个人利益的人的感受吧?也许种树男人的前半生也是如此,也像其他的村民一样,但结果却是“他的妻子和独生子去世”。而“没有事业的压力”的种树男人,就是要告别那个只顾着个人事业的“小我”,走向拯救大地的“大我”。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你还在抱怨着周围的环境时,是不是应该先想想自己又做了些什么?你希望这个世界是光明的,那你自己是不是明亮的?你希望这个世界是公正的,那你自己是不是无私的?你希望这个世界是温暖的,那你自己是不是阳光的?比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让孩子爱上阅读是你应尽的责任。不要说考核制度约束了你,只要你想把这件美好的事情传播下去,周围的一切都会为你而改变。不要说你周围的阅读环境不好,你的教室你做主,你可以让每一位孩子因为遇上你而更加幸福。不要说你的力量很小,只要你改变了自己,世界也就改变了一点点。你只要像种树男人一样,把一切美好的事物种植在孩子心里,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你和孩子的生命都将变得更加丰盈,更加多彩!
  3
  没有了“小我”的顾虑,种树男人反而有了“真正的事业”:“同时他还表示,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只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要真正做到心无旁骛地种树是多么的艰难,没有坚定的毅力是不可能完成的。但种树男人却做到了。“艾尔则阿·布非耶以最单纯的想法,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心里并没有任何负担。”
  什么是他最单纯的想法呢?那就是种树,种树,再种树!心无杂念,心无私念,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正因为他的想法单纯,才不会去顾虑个人利益的得失,才不会受外在评价的干扰,才会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如何做好这件事情上。也正因为他想法单纯,他才会有持续的耐心去种树,去改变大地的面貌。
  种树男人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去,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把荒漠变成了沃土,让花草树木重新装扮山川,让河水重新滋润大地,让大地重新焕发生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也获得了人生的幸福,“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就如李政涛教授在《教育常识》中所说的一样:“教师的生命价值不依靠别人的赞美歌颂而来,也不只是因为创造了学生的生命价值而来,教师若能把教育的过程变成丰富自我、滋润自我、提升自我生命的过程,变成一个不断告别旧我,创造新我的过程,就实现了自我的生命价值。”作为教师,当我们在种植孩子的生命之树时,其实也是在种植自己的生命之树。我们既是在滋养孩子的生命,也是在滋养自己的生命,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彼此汇聚成了一条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河。
  “他比大家都懂种树的道理,他已悟出幸福之道。”种树男人的幸福之道是什么呢?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像种树男人一样,无私而又坚毅地投入到一项伟大的事业中去,呵护好那颗美丽的种子,种植生命的色彩,让自己的人生不再贫瘠,不再荒凉,变得更有意义!
  (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jxjywyy@126.com
其他文献
孙老师的课简洁明快,仅两张幻灯,唯一的教具乃孙老师一张嘴,以及从那嘴所发出的深入你骨髓的声音。难怪有人说,语文老师靠的就是一张嘴,能说会读。说什么,这需要老师自身丰蕴的文化知识积累;怎么说,则需要高超的教学技艺。能读,要有范读及指导学生读的方式方法;会读,要能读进学生的心灵,在读中与学生情感共鸣、思维交融。而这些全在孙老师的课上表露无遗。  【片段一】激情导入 深情范读  师:今天,孙老师和大家一
期刊
课余,笔者和同事一起聊到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话题时,总有种困惑:就是感觉现在的语文课无论是常规课,还是参赛课,敢举手发言的学生总是寥寥无几。学生为什么不愿举手?举手就意味着会被老师叫起来“说”,而他们却常常不愿当众“说”,更不愿在陌生的老师和众多听课的老师面前说。他们往往习惯于听老师讲,而不愿张口回答问题;习惯于抄老师写的答案,而不愿阐述自己的观点;习惯于看老师的表演,而不愿站起来“说”,去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让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时,应做到既能够直接感知、品味形象化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记忆能力,又能够增强学生的修养,无形中为他们更好地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奠定厚实的基础。所以,古诗词教学中,我们理应先整体感知,其后细究每首诗的诗眼,再引领学生在反复朗诵中去品味诗词本身所具有的意境美、音乐美和形象美。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与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与心灵,从而激发他们
期刊
广昌一中,植根于美丽的莲乡。莲,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静净。哪怕它出于淤泥,哪怕它处于尘世,也要保持内心独有的安静与干净,这就是莲的独特性。校本课程,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课程拓展。哪怕它是属于教材的二度开发,哪怕它是立足于本土资源开发,也要拥有校本课程的原创与实用,这就是校本课程的独创性。  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我们课题组不跟风,不盲从,深思考,精提炼,挖掘教师智慧,立足莲乡本土,彰显
期刊
英国大诗人艾略特在其名作《岩石》中写出了如下发人深省的著名诗句:“在生活中,我们的生命去哪了?在知识中,我们的智慧去哪了?”身处于如今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面对纷至沓来的海量信息,是不是离知识、智慧和生命的本原意义反而更远了呢?黄爱华老师执教的“24时计时法”这节课给我们很大启发,黄老师巧用生活信息串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建立生活信息与数学思维之间的联系,让数学课赋予生命意义。  【片段一】直面生活
期刊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所执教的“7的乘法口诀”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典型的范例。精准地把握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质,灵活地创设情境,让数学学习变成一种享受,一种令人向往的探索之旅。彰显了《数学课程标准》所阐述的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贲老师以其智慧的预设、科学的掌控,让我们领略到大
期刊
“会玩的孩子聪明!”一句话道出“游戏”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意义。幼儿游戏即幼儿的生活,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游戏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纵观多数幼儿在家长“呵护倍至”的关心下生活,他们被剥夺了自然式成长的顺应能力。幼儿园教师在面临巨大的安全责任压力下也愿意主动减少幼儿的户外体能活动,导致教师游戏组织形式单一,幼儿游戏能力弱,在活动中缺乏坚持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期刊
一、初见惊艳  第一次听闻“语文主题学习”,是学校资深语文教研组长蒋丁舟老师从山东潍坊听课学习归来,她娓娓地向我们讲述此次出行的收获。她的手指在宽大的多媒体显示屏上滑动,一幅幅图片牵动着我们:校园里随处可读的一本本书籍,课堂上求知若渴、争相阅读的身影,自主阅读胜于填鸭式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的提倡,让静静聆听的我陷入了无限的憧憬之中:孩子们或坐或倚,三五一行,两两相伴,捧着书,时而浅笑,时而低头,时而
期刊
当我们静心审视当前低年级写话教学时,通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受功利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会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忽视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质,常会用一味的强制灌输、简单的告诉和重复机械的训练方式。殊不知,这种做法破坏了儿童的本义,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学生阅读无趣,写话索然无味。因此,低年级写话训练应从儿童视域着眼,贴近生活实际,在尊重儿童立场的背景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想读、乐说、会写。
期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知识点零碎,内容繁杂,每一堂课都要面面俱到,显然不可行。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课堂,不但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如雾里看花、水中捞月。自从学校开展“语文主题学习”活动以来,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为了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即注重“语用”。  一、紧扣课标,“一课一得”学“语用”  课标中按不同的年段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提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