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墨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创立了墨子学派,著作有《墨子》,这本书体现了墨子的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学的著述总编。《墨子》一书涵盖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经济、逻辑、科技等方面内容,是墨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作。早在19世纪,汉学家已经开始对《墨子》进行翻译和研究了。据统计,至2012年底,已经出版译本达12个,全译本3个。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墨子》英译研究的学术论文和著作。随着中外学者的研究和翻译,西方国家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以及墨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意识形态冲突。同时这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并且随着英译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可以领略中国墨家文化的风采同时其精华部分对于西方文化与社会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墨子; 《墨子》 英译研究
1.研究目的
《墨子》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现实意义。整理《墨子》翻译可以让中外读者和学者便于了解其英译发展以及参考书籍。同时促使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并推动其英译发展和改进。
2. 研究意义
通过整理对《墨子》的英译,可以了解其英译发展及其在当代世界的现实作用。并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传递中国有史以来的优秀思想,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增强中外华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通过《墨子》,可以得出中国一直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很早就提倡“兼爱”和“非攻”等主张。
3.《墨子》英译版本概述
自19世纪以来,西方汉学家开始研究和翻译《墨子》。据统计, 现已有12个节译本和3全译本,同时有大量关于《墨子》的论文研究。其中大家普遍接受的两个节译本分别来自是来自梅贻宝和华兹生。两个译者先前翻译的《墨子》版本局限。直到现在,这两个翻译版本的参考价值依然重大。第一个历史上完整的译本是中国典籍翻译家王榕培和王宏完成,而西方学者翻译的译本于2010年由加拿大学者约翰逊顿完成。
3.1 国外《墨子》英译版本
在1861,英国公会牧师詹姆斯·莱格节译了《墨子》内容,他以较大篇幅来讨论墨家学说,并主要翻译了关于“兼爱”的内容。虽然目的在于宣扬基督博爱的道理,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让西方人了解到墨子学说内容。之后在1963年,美国学者华兹生发表了《墨子选择》。此翻译译本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华兹生的译文不但忠实于原文,并且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欣赏价值。他主要采用解释性翻译和归化翻译方法。在1978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院古汉语教授葛瑞汉出版了《后期墨家的邏辑学、伦理学和科学》。他“节译”了《墨子》书中关于科技的六个章节,并且在对这部分章节的术语和句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重构了一个新的“墨经”文本。严格意义上讲,葛瑞汉的“节译”只能算是一种解释性的翻译,因为他并没有真正完整地把“墨经”部分翻译成英文。但他的这种解释性翻译和重构“墨经”文本的劳动,却为西方汉学家了解和研究《墨子》提供了启迪。该书在西方汉学界墨学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西方学者在涉及后期墨家学说研究时,多引用书中的考证和观点作为论证的依据。在2001年,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菲利普·艾芬豪教授出版了《中国典籍哲学阅读》。他翻译了“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和“非命”的部分章节。选择翻译的篇章均为《墨子》全书的核心,其译文主要针对西方读者,译文流畅,表意明晰。并且译者还在译文下附有较为详细的注释,内容涉及词语解释、人物和地名简介。
西方汉学家和研究者对《墨子》进行的全译本于2010年由加拿大学者约翰逊顿完成。他所翻译的《墨子全译》是历史上第一部由西方学者完成的《墨子》英文全译本。约翰斯顿认为,他的《墨子全译》主要针对两类读者,一类是只对墨家哲学部分感兴趣的读者,另一类是对原文文本感兴趣,将《墨子》视为中国早期哲学作品,且中英文水平均较高的读者。为了兼顾两方面的读者,他在排版时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分页处理,并且脚注也尽可能言简意赅,希望这能为不同需求的中西方读者在阅读时提供便利。
3.2 国内《墨子》英译
在1927, 中国学者梅贻宝发表了名为《墨子:被冷落的孔子竞争者》的研究,在其论文中翻译了《墨子》现存53篇章节中的36篇主要章节,是其博士论文的副产品。梅贻宝主要采用的是异化的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存中国的语风和墨子原文的特色。至今,中西方汉学界仍普遍认为,梅贻宝的译文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并且是研究《墨子》英译的重要参考书之一。他的译本对后来的《墨子》英译产生较大影响。第二个节译本是由台湾学者周幼伟于1969年出版了《墨子伦理哲学》完成。《墨子》的首个全译本是由 中国典籍翻译专家汪榕培和王宏于2006年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墨子》英译全译本。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墨子》英文全译本,意义深远,后收入大中华文库同时, 在2009年,美国爱丁堡大学教授李绍崑在北京商务印书馆翻译并出版了《英译墨子书》。李绍崑在书中较为详细地归纳了西方汉学界有关《墨子》英译的概况。值得一提的是,李绍崑在众多《墨子》译者中是研究《墨子》时间较长且较为系统的一位。
4. 《墨子》英译的影响
《墨子》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中很多理论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墨子》英译的主要影响可以总结为两点。第一,毫无疑问,《墨子》的节译本和全译本都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第二,通过译本,西方国家可以越来越了解中华文化,减少偏见和误解,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同时需要指出,《墨子》提出的军事主张对西方也具有参考价值,它不仅是一个文化产品,同时其中的军事理念也可以用于当代军事中。
5.总结
在 19 世纪末,《墨子》就已经开始了西方之旅,称为西方学者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局限,在 2006 年以前,未曾出现过《墨子》英文全译本。在 19 世纪至 20 世纪期间,出现了梅贻宝和华兹生两个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节译本,虽然二人只是分别选译了《墨子》的 36个和 16 个章节,但这两个译本在译界至今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成为后人研究《墨子》英译必不可少的参考版本。随着国内外学界对《墨子》研究的深入,以及新时代语言转换和内容表达特点的凸显,为满足当代读者了解《墨子》思想全貌与其观点精髓的需求,中西方学者近年来陆续出版了三个《墨子》英文全译本。从中西方学者对《墨子》的译本来看,西方学者所译译本总体数量比中国学者多。现代中国学者的译本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由于未在国外出版,其译本的影响有限。从全球的角度,人们处于大众传媒和多媒体的时代,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变得日益密集和频繁。同时为了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墨子》作为中国典籍的重要部分,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因此《墨子》英译还需要改善,需要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汪榕培,王宏译,大中华文库:英汉对照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30
[3] 孙君恒.墨学在当代西方[J].中州学刊,2006:135-138
【关键词】:墨子; 《墨子》 英译研究
1.研究目的
《墨子》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现实意义。整理《墨子》翻译可以让中外读者和学者便于了解其英译发展以及参考书籍。同时促使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并推动其英译发展和改进。
2. 研究意义
通过整理对《墨子》的英译,可以了解其英译发展及其在当代世界的现实作用。并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传递中国有史以来的优秀思想,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增强中外华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通过《墨子》,可以得出中国一直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很早就提倡“兼爱”和“非攻”等主张。
3.《墨子》英译版本概述
自19世纪以来,西方汉学家开始研究和翻译《墨子》。据统计, 现已有12个节译本和3全译本,同时有大量关于《墨子》的论文研究。其中大家普遍接受的两个节译本分别来自是来自梅贻宝和华兹生。两个译者先前翻译的《墨子》版本局限。直到现在,这两个翻译版本的参考价值依然重大。第一个历史上完整的译本是中国典籍翻译家王榕培和王宏完成,而西方学者翻译的译本于2010年由加拿大学者约翰逊顿完成。
3.1 国外《墨子》英译版本
在1861,英国公会牧师詹姆斯·莱格节译了《墨子》内容,他以较大篇幅来讨论墨家学说,并主要翻译了关于“兼爱”的内容。虽然目的在于宣扬基督博爱的道理,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让西方人了解到墨子学说内容。之后在1963年,美国学者华兹生发表了《墨子选择》。此翻译译本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华兹生的译文不但忠实于原文,并且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欣赏价值。他主要采用解释性翻译和归化翻译方法。在1978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院古汉语教授葛瑞汉出版了《后期墨家的邏辑学、伦理学和科学》。他“节译”了《墨子》书中关于科技的六个章节,并且在对这部分章节的术语和句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重构了一个新的“墨经”文本。严格意义上讲,葛瑞汉的“节译”只能算是一种解释性的翻译,因为他并没有真正完整地把“墨经”部分翻译成英文。但他的这种解释性翻译和重构“墨经”文本的劳动,却为西方汉学家了解和研究《墨子》提供了启迪。该书在西方汉学界墨学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西方学者在涉及后期墨家学说研究时,多引用书中的考证和观点作为论证的依据。在2001年,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菲利普·艾芬豪教授出版了《中国典籍哲学阅读》。他翻译了“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和“非命”的部分章节。选择翻译的篇章均为《墨子》全书的核心,其译文主要针对西方读者,译文流畅,表意明晰。并且译者还在译文下附有较为详细的注释,内容涉及词语解释、人物和地名简介。
西方汉学家和研究者对《墨子》进行的全译本于2010年由加拿大学者约翰逊顿完成。他所翻译的《墨子全译》是历史上第一部由西方学者完成的《墨子》英文全译本。约翰斯顿认为,他的《墨子全译》主要针对两类读者,一类是只对墨家哲学部分感兴趣的读者,另一类是对原文文本感兴趣,将《墨子》视为中国早期哲学作品,且中英文水平均较高的读者。为了兼顾两方面的读者,他在排版时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分页处理,并且脚注也尽可能言简意赅,希望这能为不同需求的中西方读者在阅读时提供便利。
3.2 国内《墨子》英译
在1927, 中国学者梅贻宝发表了名为《墨子:被冷落的孔子竞争者》的研究,在其论文中翻译了《墨子》现存53篇章节中的36篇主要章节,是其博士论文的副产品。梅贻宝主要采用的是异化的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存中国的语风和墨子原文的特色。至今,中西方汉学界仍普遍认为,梅贻宝的译文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并且是研究《墨子》英译的重要参考书之一。他的译本对后来的《墨子》英译产生较大影响。第二个节译本是由台湾学者周幼伟于1969年出版了《墨子伦理哲学》完成。《墨子》的首个全译本是由 中国典籍翻译专家汪榕培和王宏于2006年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墨子》英译全译本。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墨子》英文全译本,意义深远,后收入大中华文库同时, 在2009年,美国爱丁堡大学教授李绍崑在北京商务印书馆翻译并出版了《英译墨子书》。李绍崑在书中较为详细地归纳了西方汉学界有关《墨子》英译的概况。值得一提的是,李绍崑在众多《墨子》译者中是研究《墨子》时间较长且较为系统的一位。
4. 《墨子》英译的影响
《墨子》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中很多理论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墨子》英译的主要影响可以总结为两点。第一,毫无疑问,《墨子》的节译本和全译本都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第二,通过译本,西方国家可以越来越了解中华文化,减少偏见和误解,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同时需要指出,《墨子》提出的军事主张对西方也具有参考价值,它不仅是一个文化产品,同时其中的军事理念也可以用于当代军事中。
5.总结
在 19 世纪末,《墨子》就已经开始了西方之旅,称为西方学者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局限,在 2006 年以前,未曾出现过《墨子》英文全译本。在 19 世纪至 20 世纪期间,出现了梅贻宝和华兹生两个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节译本,虽然二人只是分别选译了《墨子》的 36个和 16 个章节,但这两个译本在译界至今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成为后人研究《墨子》英译必不可少的参考版本。随着国内外学界对《墨子》研究的深入,以及新时代语言转换和内容表达特点的凸显,为满足当代读者了解《墨子》思想全貌与其观点精髓的需求,中西方学者近年来陆续出版了三个《墨子》英文全译本。从中西方学者对《墨子》的译本来看,西方学者所译译本总体数量比中国学者多。现代中国学者的译本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由于未在国外出版,其译本的影响有限。从全球的角度,人们处于大众传媒和多媒体的时代,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变得日益密集和频繁。同时为了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墨子》作为中国典籍的重要部分,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因此《墨子》英译还需要改善,需要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汪榕培,王宏译,大中华文库:英汉对照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30
[3] 孙君恒.墨学在当代西方[J].中州学刊,2006: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