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的创业路

来源 :创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traSpa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0月9日,本刊编辑部收到了读者郑国兴的来信,全文如下:
  《创业》编辑部的全体领导:
  您们好!
  在我提笔给您们写此信时,心情非常高兴,因为在您们的帮助下,我已经走出了困境,终于可以在不看别人脸色的情况下自由自在的挣钱了,而且每天都有意想不到的收入。手里数着钱,心里真是痛快极了。我做梦都不曾想过,闯了大半辈子的我,终于有路可走了。虽说不能暴富,可比打工强得太多了。其实这里的功劳应该属于《创业》编辑部,没有《创业》,哪有我的今天。
  说了半天,只顾高兴,忘记报姓名了。我就是上次去《创业》编辑部求助的郑国兴。提起去编辑部的那一天,真使我终生难忘。工作人员热情的招待、亲切的问候,真让人感到了回家的感觉,特别是龙总编那慈祥的面容、温柔的言语、亲密的交谈,认真而又细致的分析我每次失败的原因,然后无微不至的总结教训,并指出以后起步的办法和策略。每讲一句话,都说到了人的心坎上,让你佩服;每提出一个办法,都是金点子,切实可行,从没有半点的虚情假意。特别是当我看到作为一个老总还能和读者、员工同吃一桌饭,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听了龙总的嘱咐,我就从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做起,学会了闻香来烧烤小吃技术。回来后,生意特别好,每天都有200-300多元的收入,最高可达500多元。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在此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谢谢《创业》。
  喜庆之余,我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就是每当我看到那些在困苦中挣扎的同志,那些因创业而被摔得遍体鳞伤的同志,那些因没技术而到处乱闯的同志,我感到非常伤心,想帮一把而没那么多钱。最近我和妻子商量,时机成熟时,我们准备回到家乡利用妻子的缝纫技术带领大家一起致富。不知编辑部领导是否支持,望领导给予批评指正,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
  郑国兴
  2006.10.5
  
  老支书来了。
  时间是2006年9月11日,当然这个时间与“9·11”事件毫无关系。
  老支书是从他打工的福建石狮玉浦村直接出来的,走的时候他都没告诉老伴他要去哪里,只是给在另一个服装厂里做工的老伴打了个电话,说出去走走看看。那一刻,对于老支书来说,究竟去哪里?他自己也不知道,只一心想着要出去找一个创业项目。
  他在随身挎着的包里放了厚厚一叠《创业》杂志,就离开石狮了。他就是河南省郸城县李楼乡安营村的村支书。大半年前,抱着再一次给安营村2000多口贫困的乡亲们找一个可以真正发家致富的门路的想法(虽然这种希望的肥皂泡在以前十几年的努力挣扎中已经破碎过无数次),带着高中毕业的儿子一起来到了石狮。今年8月底他刚把小女儿送进郑州某大学,学费是借来的。肩上的担子比以前更重了,所以老支书盘算着,再这样打工下去不行,得想个法子。
  老支书的名字叫郑国兴。
  或许,老支书从被大人叫上这个名字那天起,就注定了命运中将会背负上“国兴”这一重担。当然,这里说“国”未免太大了,说让安营村兴旺发达起来一点不为过。他到编辑部的目的,就是想通过编辑部找到一个真正适合安营村那些贫苦村民都能赚钱的项目。在他看来,手工加工、散件组装、成品包回收一类的项目是再适合不过了,因为安营村有的是低成本的劳动力。
  编辑部工作人员首先对老支书这种“天真”的想法予以坚决制止。凡是来料加工、散件组装、包回收一类的项目,《创业》杂志是坚决阻止读者参与的。这类项目没几个是好的,都是骗子公司下好了套让那些善良的人们往里面钻,结果是骗你个倾家荡产、血本无归。
  好险!
  我们又挽救了一个善良、正直而“无知”的创业者,是为了安营村那几千口现在还依旧贫穷的人们。
  老支书向我们讲述了他十几年来孜孜以求却屡败屡战的创业历程:
  1980年,郑国兴高中毕业却没能跨进大学校门,他便学起了裁缝,在当地集镇上开了一个服装加工店,专门为当地人定做服装,赚钱以补贴家用。
  1992年,村长找到他,让他当起了村民组长。郑国兴为村民办事踏实认真,乐于奉献,在村民中间得到了好评。后来他又升为村委会科技主任,计生专干,村主任。1996年,郑国兴光荣入党。入党后便升任村支书,一直干到今天。
  早在担任村民组长的时候,郑国兴就有带领全村人民发家致富的想法并开始付诸行动。当时邻县有个搞羊毛加工的个体户生意做得红火,迅速成为了当地有名的“万元户”。郑国兴亲自找到他,想从他手里分一些活来让村里的人来做,赚点加工费。可是“万元户”开出的条件是要2000元押金才行。在那个年代,2000块钱谈何容易啊!郑国兴跑了十几次去找“万元户”说情,结果都被拒绝了。谈起此事,老支书现在都还后悔。他说该县直到现在都还做这个生意,他们从新疆等地进回羊毛,再加工成半成品卖出,先前的“万元户”如今都成了赫赫有名的百万富翁了。要是当时能筹到2000元钱,安营村绝非现在这个样子,老支书扼腕叹息。
  此事不成,郑国兴又把目光投向养殖业。他的想法是自己先试养,等掌握了技术和经验后再向村民推广,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1993年,正好有人上门来推广蚯蚓种,只要掏钱买种,技术由对方免费培训,成品由对方回收。郑国兴拿出了仅有的几百元钱买了一批蚯蚓种回来,谁知卖种的人自从卖出种苗后便再也不见踪影了,连对方是哪里人都不知道,上哪去找?
  养殖不行,搞种植总行吧,农村有的是土地。郑国兴又参加了县扶贫办组织的食用菌技术培训,这回食用菌倒是种出来了,可是拿到街上卖,别人都不认识,一天顶多卖个一、二十斤。食用菌这东西容易坏,卖不出去只能送人,那些有幸品尝到他食用菌的人们都说好吃,可是就是拿到街上卖不出去。在安营村推广食用菌种植的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虽然一次次遭遇失败,郑国兴却始终没有卸下为村民谋出路的精神枷锁。1996年前后那段时间,报纸上到处在报道波尔山羊养殖项目,郑国兴还是那个思路,自己先养,成功了就发动全村人养。自己的钱只有不到两千元,便找银行贷了五千,又找亲戚朋友借了一些。这回郑国兴又上了炒种的当,1.2万元一只的种羊买回来,和本地山羊进行人工杂交,好不容易发展到了100多只,可行情一下子垮下来了。先前千元一只的波尔山羊以五十至八十元一只的价格卖给了屠宰场。这回郑国兴又赔进去了四千多元。银行的贷款还不了,只得四处找村上乡上领导说情,年年还利息。
  不服输的郑国兴后来还养过长毛兔,以两百元一对的价格买了四对种兔回来,发展成了200多只,结果先前七、八十元一斤的兔毛到他卖时十元一斤都没人要。所有的人们都盲目投资,结果是“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1998年,郑国兴已经完全在养殖行业碰得焦头烂额了。经过认真分析,郑国兴又搞起了培育小麦、棉花良种的行当。他的想法是通过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来为村民增产增收。他这回贷款了一万元,从一个自称是河南省农科院的人手里引进了一批小麦种,回来准备自己培育良种,结果上了大当,赔了一万多。
  2003年,郑国兴在当地镇上租了个铺位,和妻子一起干起了干货、副食生意,总共投资了7000多元。由于他认识的干部、朋友特别多,每天到他店里光顾的人不少,看得旁边一起做生意的人直眼红。可是辛辛苦苦两个月下来,夫妻俩一盘点,赔了3000多。包括郑国兴夫妇俩在内的所有人都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还是被生意场上的高人一语道破天机:秤毫太高。这人说,这里生意人的秤毫不能高过四指宽,秤毫老长老长的,如何做得了手脚。郑国兴做生意又总是碍于熟人情面,零头不要,秤杆上总想着给别人旺一点,一个人赔一毛两毛都赔不起啊。这回郑国兴开始怀疑自己真的不是做生意的料,于是只得卷铺盖走人。
  回家后的那一年,郑国兴在村里种西芹终于发了点小财。当时附近人们种西芹一亩地能收入一万多元,他也种了一亩,用四轮拖拉机拉到郑州去卖,这年他赚了四千多元。不幸的是,村里通往外面世界的唯一一条乡村土路在承担这次西芹的运输任务过程中被压得泥泞不堪,已经无法再正常投入使用了。第二年,郑国兴考虑到交通运输难的问题,不得不放弃了本可赚钱的西芹种植生意。
  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郑国兴的神经。要想富,先修路。2004年4月,郑国兴瞒着妻子,用五亩棉花收入的4000多元钱,加上借来的两万多元钱,加上从乡上、县上、地区一级级跑审批而获批的12万元钱,将村里通往外面的2公里泥土路全部换成了水泥路面。郑国兴说,路修好了,得给安营村的老百姓找个出路啊。于是2005年底,郑国兴携妻儿又一次离开了安营村,走的是那条刚修好的水泥路。他们到了福建石狮,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提及的事。
  收到郑国兴向编辑部报告喜讯的信的时候,我们都很高兴。又一个创业者通过《创业》走上了成功创业的道路。郑国兴告诉我,他9月11日离开编辑部后,便直接去了河南通许县的“闻香来”总部,学习了“闻香来”小吃技术,技术加设备一共花了2400块钱。回到石狮后,他先是在玉浦村卖了几天,每天营业额都在200元以上,利润过半。后来他把地方换到石狮郊区一个工业区,生意比先前还要好。“闻香来”的奇味烧烤、涮烫、小笼包、炸油条、炸金三角等都非常受人欢迎,最高时一天能卖到500多元。
  一直到今天,老支书这个“国兴”或者叫“兴国”的担子也没能卸下来,他还在为这个命运的恩赐而奋斗。只是今天的郑国兴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了。
  (注:“闻香来”信息详见本刊P67、P72页)
其他文献
金秋十月,天津欧威斯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抹瘦”减肥产品已进入第四个年头。短短四年时间中,威欧斯“中药减肥一抹瘦”产品已让众多被肥胖困挠的女性找回自信和健康,演绎出时尚女性完美人生。过去的两年中,近150家加盟店的骄人业绩,更加证明了产品独特的效疗和品质。而威欧斯牌“中药减肥一抹瘦”荣获“第五届中国美容时尚周”影响中国科技美容十大瘦身减肥技术大奖的美誉更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叶玲女士因生完小
期刊
在我们居住的城市街道,到处都有小书报摊,但一般的小书报摊都只处于微利状态。广东江门市的江海路上有一家名为“四海书报”的书报摊却一枝独秀,月赢利高达几千元,它是怎么经营的呢?    卖书报的毛利极小,杂志是15%-20%,一本定价五元的书只能赚将近1块钱,一份报纸能赚一两毛,可一天也卖不上几本杂志。怎样才能多赚钱呢?   有一天,我的书报摊里进来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他们一口气买了十几本杂志,有《创业
期刊
成功案例系列之一:  牙签肉大王车明印,历经十五载研制、生产、销售牙签肉,一直畅销不衰。下岗待业人员、农民、打工者等致富心切的人们,纷纷登门求学牙签肉加工技术。他(她)们到底做的怎么样?今起将从多方进行跟踪报道。    从小在农村长大,没出过远门的叶立新,是山东农村人,因为家里贫困,初中没毕业就下地干活了,他看到一些人致富了,自己也想试一试。他买了很多报纸杂志、还经常看电视听广播,致富项目太多了,
期刊
自本刊第6期刊出《神奇“一拍净” 书写千元创业奇迹》一文后,几个月来,编辑部接到咨询“一拍净”电话很多,对于众多读者关心的两个问题,西安迪昊科贸公司销售经理李先生做出了详细解答:    一、“一拍净”是否真的像宣传中写的那样神奇?    我们的产品我说神奇不行,得让产品“说话”才叫真正的神奇!好多读者也打电话到我们公司咨询,我们都让投资者先进一箱样品,试用后再批量进货。结果,近1个月时间我们发出两
期刊
日前,国家在北京召开了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工作会议,会议透露:国家发改委已组织编制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2010年和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会议在投资政策上提出,为了促进生物质能技术开发利用,需要建立支持生物质能技术发展资金,扩大对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支持范围和力度,支持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的推广应用,对绿色能源示范县安排综合配套补助资金。会议还提出开发推广配套炉具,为农户
期刊
经营细致用心一品鲜上市就火    2000年,王威在河南省荥阳市兴华市场东南出口开起一家“一品鲜特色面食店”,专营自己加工生产的“一品鲜”烩面坯(其它省份有叫抻面,扯面,拉面,揪面片,拽面的),并很快建立一个拥有60多个零售点的销售网络,从此牢固垄断当地特色面条市场。在一个普通的县级市月平均销售额达四万多元。在他自己的直营店里,每天都会上演人们排队购买烩面坯的火爆场面。   “一品鲜”烩面坯之所以
期刊
我叫李强,甘肃人,19岁那年和许多年轻朋友一样怀着淘金的梦想来到了广东。几年下来,无一技之长的我饱尝了打工的艰辛。  看着工厂周围做各种小吃生意的摊点每天都忙的不亦乐乎,不满现状的我也萌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于是开始留意起各种财经类杂志上的项目信息,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调查和多方面了解,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品牌小吃项目“闻香来”。正当我准备动身前往学习的前夕,我发现还有几家与闻香来类似的产品。通过电话再次
期刊
2005年《创业》杂志第9期《祖传烤饼,让下岗创业成为过去》一文,曾以下岗创业为主题,专题报道了李逢春的创业故事。文章刊出,一时间在广大《创业》读者中产生强烈的反响,经《创业》长沙办事处与之协商,自2005年10月参与《创业》百万项目扶助创业大行动,先后为来自湖南、湖北、四川、河北、广西、广东、河南、甘肃等全国各省市一大批下岗失业、退伍军人、特困及残疾学员全免或部分减免费用进行培训和创业指导,并随
期刊
2006年10月 16 日,央视二台《中国财经报道》一期特别节目《馅饼?陷阱?》一石击起千层浪!节目通过两个反面案例和两个正面案例的鲜明对比,尖锐地批露了目前国内加盟连锁行业存在的漏洞、弊病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在中小投资领域掀起轩然大波。节目中,正面案例之一重庆诸葛饮食文化有限公司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时隔几天,又是这个诸葛烤鱼再次吸引了公众的目光,在古城西安上演了一出美食与财富的传奇大戏。 
期刊
最近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生态纤维节能毛巾。为了更好的了解这种毛巾的具体情况,于是我来到了生产“佳美特” 生态纤维节能毛巾的“乌鲁木齐市天天见日用品厂”,进行了深入的了解。通过这次采访不仅仅是让我了解了一个新的产品,而且是让我更好的了解了一个企业能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  “佳美特” 生态纤维节能毛巾选用多种天然植物作为基本原料,经过特殊技术和生产工艺加工生产出针织品(加工过程中还采用先进技术根除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