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学习目标预设是对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而做出的规定或设想。布鲁姆说:“有效的学习始于知道希望得到的目标是什么。”预设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实现学习优化的重要前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政治新课程学习的三维目标。它集中体现了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政治学科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书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但它不是具体的学习目标,不能以政治教学参考书的具体内容标准来直接代替相应的课时学习目标。如何针对课堂具体教学,依据课程具体内容标准和学生实际来确定或陈述课时学习目标,直接关系着政治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落实。
一、追求政治课学习目标预设的相融共生是实施新课程的内在要求
1.体现系统论观点
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只有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从政治课程标准总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新课程的目标是一个由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要素构成的系统,它们之间是互为手段、互相促进的。追求政治课学习目标预设的相融共生,是根据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把目标和实现目标所依托的载体、采用的方法、实施过程等融合在一起,构成比较具体、操作性强的目标方案,以便教学实施中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2.符合三维目标交融互进的关系
政治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生成的导控保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动力支持系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可以作为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的凭借与途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作為一种教学资源服务于过程的体验与方法的习得。进入具体教学情境或教学环节,三维目标的每一维既成为学习的目标,同时也可作为达成其他二维目标的凭借,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之间交融互进的关系,为我们思想政治课预设学习目标明确了方向。
3.弥补由于三维目标分项陈述的缺陷所造成的教学实践的不足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书采用三维目标分项陈述方式,虽然全面,层次分明,紧扣了新课程标准,但在陈述上看不出三维目标之间交融互进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具体教学过程,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系统。如果分开陈述,分割了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教学目标的整合性功能,既不符合教学本质和学生认知特点,也不利于目标的实现。教学实践上,采用三维目标分散陈述方式也使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生三维目标顾此失彼、南辕北辙、油水分离的现象,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预设课时学习目标有必要采用三维目标相融合的陈述方式。
二、追求政治课学习目标预设的相融共生的有效途径
1.以知识、技能为载体,预设相互共生课时学习目标
在政治课学习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要以政治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载体,即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根”扎在政治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建构之中。
预设融合性的课时学习目标,要做到以知识、能力为载体,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知识有机融合,教师必须把握到教学内容中蕴含着能教育人、感化人的那一部分知识。应充分挖掘知识能够承载的过程方法功能、情感态度功能,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或结合其他教学资源展开相关活动,在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中,引导思考探究,引起认知需要,推进求知进程,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例如,《民主决策》课时学习目标可预设为:在了解公民参与决策的方式及其意义的基础上,能够搜集到关于听证会的典型事例。采用调查学校或社区生活的方式,形成一项改进管理的建议,培养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管理的态度。这样预设实现了以教材的重点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有机融合在一起。既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更关注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从而预设出三维相互共生课时学习目标。
2.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预设相互联结课时学习目标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可见“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技能”和“情感与态度”目标的桥梁。运用具体的学习方法,展示具体的学习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相关知识,形成相关能力,并达成相关的情感目标。所以在预设融合性的课时学习目标时,我们要重视学生具体学习过程或是活动的预设,使学生明确知道通过怎样的过程和活动获得知识,生成技能,激发情感。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如:情境体验法、讨论法、活动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等,都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方法。而探究性学习是高中思想政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是通过探究活动过程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真正掌握,通过探究过程的感悟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预设融合性的课时学习目标,可以以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为桥梁,形成相互联结课时学习目标。
3.以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动力,预设相互融合课时学习目标
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学习是由情感发动控制的。”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学习目标之一,又是课堂学习的动力系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决定内容、方法、过程。在预设融合性的课时学习目标时,要分析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政治观点,以生成某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和动力。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开展问题探究学习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探究的方法,增长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追求政治课学习目标预设的相融共生,提升了政治课学习目标预设的实效性
1.使课堂学习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实效性
融合性的课时学习目标的预设,使政治课时学习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教师能够更好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无论活动形式,还是活动内容都为教学目标服务。学生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己怎样学习、学习什么和将达到的学习水平,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课堂学习效果上看,学习目标真正起到了引导、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2.能强化三维目标的教育价值
融合性的课时学习目标的预设,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并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实现。实现了教育资源、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的融合,从而彰显了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使命价值。
3.促进了学生知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融合性的课时学习目标的预设,从系统上把握了“三维目标”,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更有利于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教育教学宗旨。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学习目标的一个特点,它的预设看似简单,其实是课堂教学能否真正有效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首要环节,我们应该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去思考,去体现,去陈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新课程的步伐,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延玲.关于新课标设计的四个提醒[N].中国教育报,2003(12).
[3]王敏勤.如何理解和落实三维的课程目标[J].天津教育,2006(01).
[4]嵇成中.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J].历史与社会教学,2011(01).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追求政治课学习目标预设的相融共生是实施新课程的内在要求
1.体现系统论观点
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只有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从政治课程标准总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新课程的目标是一个由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要素构成的系统,它们之间是互为手段、互相促进的。追求政治课学习目标预设的相融共生,是根据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把目标和实现目标所依托的载体、采用的方法、实施过程等融合在一起,构成比较具体、操作性强的目标方案,以便教学实施中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2.符合三维目标交融互进的关系
政治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生成的导控保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动力支持系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可以作为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的凭借与途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作為一种教学资源服务于过程的体验与方法的习得。进入具体教学情境或教学环节,三维目标的每一维既成为学习的目标,同时也可作为达成其他二维目标的凭借,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之间交融互进的关系,为我们思想政治课预设学习目标明确了方向。
3.弥补由于三维目标分项陈述的缺陷所造成的教学实践的不足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书采用三维目标分项陈述方式,虽然全面,层次分明,紧扣了新课程标准,但在陈述上看不出三维目标之间交融互进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具体教学过程,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系统。如果分开陈述,分割了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教学目标的整合性功能,既不符合教学本质和学生认知特点,也不利于目标的实现。教学实践上,采用三维目标分散陈述方式也使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生三维目标顾此失彼、南辕北辙、油水分离的现象,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预设课时学习目标有必要采用三维目标相融合的陈述方式。
二、追求政治课学习目标预设的相融共生的有效途径
1.以知识、技能为载体,预设相互共生课时学习目标
在政治课学习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要以政治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载体,即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根”扎在政治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建构之中。
预设融合性的课时学习目标,要做到以知识、能力为载体,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知识有机融合,教师必须把握到教学内容中蕴含着能教育人、感化人的那一部分知识。应充分挖掘知识能够承载的过程方法功能、情感态度功能,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或结合其他教学资源展开相关活动,在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中,引导思考探究,引起认知需要,推进求知进程,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例如,《民主决策》课时学习目标可预设为:在了解公民参与决策的方式及其意义的基础上,能够搜集到关于听证会的典型事例。采用调查学校或社区生活的方式,形成一项改进管理的建议,培养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管理的态度。这样预设实现了以教材的重点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有机融合在一起。既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更关注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从而预设出三维相互共生课时学习目标。
2.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预设相互联结课时学习目标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可见“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技能”和“情感与态度”目标的桥梁。运用具体的学习方法,展示具体的学习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相关知识,形成相关能力,并达成相关的情感目标。所以在预设融合性的课时学习目标时,我们要重视学生具体学习过程或是活动的预设,使学生明确知道通过怎样的过程和活动获得知识,生成技能,激发情感。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如:情境体验法、讨论法、活动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等,都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方法。而探究性学习是高中思想政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是通过探究活动过程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真正掌握,通过探究过程的感悟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预设融合性的课时学习目标,可以以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为桥梁,形成相互联结课时学习目标。
3.以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动力,预设相互融合课时学习目标
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学习是由情感发动控制的。”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学习目标之一,又是课堂学习的动力系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决定内容、方法、过程。在预设融合性的课时学习目标时,要分析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政治观点,以生成某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和动力。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开展问题探究学习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探究的方法,增长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追求政治课学习目标预设的相融共生,提升了政治课学习目标预设的实效性
1.使课堂学习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实效性
融合性的课时学习目标的预设,使政治课时学习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教师能够更好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无论活动形式,还是活动内容都为教学目标服务。学生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己怎样学习、学习什么和将达到的学习水平,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课堂学习效果上看,学习目标真正起到了引导、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2.能强化三维目标的教育价值
融合性的课时学习目标的预设,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并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实现。实现了教育资源、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的融合,从而彰显了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使命价值。
3.促进了学生知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融合性的课时学习目标的预设,从系统上把握了“三维目标”,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更有利于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教育教学宗旨。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学习目标的一个特点,它的预设看似简单,其实是课堂教学能否真正有效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首要环节,我们应该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去思考,去体现,去陈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新课程的步伐,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延玲.关于新课标设计的四个提醒[N].中国教育报,2003(12).
[3]王敏勤.如何理解和落实三维的课程目标[J].天津教育,2006(01).
[4]嵇成中.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J].历史与社会教学,2011(01).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