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成海量网购的春风,忽然在2011年的秋天叶落之际停止了吹拂。
随着世界最大团购网站Groupon在9月6日宣布取消路演,并计划推迟首发上市,团购行业几乎一夜之间过早地迎来了寒冬。中国的拉手网也早早地遭遇寒冬。据桔子酒店市场总监陈中透露,几家国际投行原本要给拉手网做IPO筹备事宜,但目前均已全部退出。
在上市融资遇阻的同时,大型团购网站更遭遇了持续亏损。
美团网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王慧文9月13日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估算说,目前中国排名前十的团购网站均处于亏损状态,美团网每个月的亏损额在1200万左右。他估计,广告投放更多、员工人数更多的窝窝团和拉手网亏损额肯定超过美团网。Groupon成立近三年来,累计亏损逾5.4亿美元。今年第二季度,又继续亏损超过1亿美元。公司现有的估值,实际上已较今年第一季度贬值了两成,只剩下32亿美元。
团购网站曾因为“来钱快”而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互联网创业模式之一。但是,团购网站天生的盈利模式缺陷,加上极易模仿的低门槛导致了团购网站激烈竞争,这一切终于在今年秋天结出了苦涩的果实:中国团购网站10%以下、Groupon40%左右的毛利率,远远不应适应投资人的要求。一场团购网站的大整合必将到来,而能够挺过寒冬的团购网站谁会笑到最后,仍不得而知。
团购衰了
坏消息总是传播得更快。
9月7日,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大的团购网站Groupon,在股市和公司业绩的动荡之中取消了原定于9月上旬举行的IPO(首次公开招股)路演。公司还宣布,将重新考虑这一轮价值7.5亿美元的融资的时间表。
此举一出,对团购行业的担忧情绪在压抑了许久之后,终于找到了发泄的出口。批评者认为,这家已扩张至43个国家的团购巨头,衰败迹象已表露无遗。Groupon需要依靠一支庞大的、费用高昂的营销队伍,才能继续招徕商家并留住客户,这种商业模式能否持续下去,让人存疑。
并非只有Groupon网站站在寒风之中。在此之前的十天,也就是8月27日,美国著名社交网络Facebook宣布,将在数周内关闭其团购业务Daily Deals。而四个月前,即今年的4月25日,雄心勃勃的Facebook才剛刚宣布进军团购业务,并在亚特兰大等美国五个城市开始测试团购服务Deals,与Groupon和LivingSocial展开竞争。
Facebook或许与Groupon一起感觉到了数字背后的残酷:根据量度互联网流量的全球服务商益佰利(Experian Hitwise)的最新统计,全球主要的团购网站已经连续在7、8月出现流量的缩水。美国两大团购巨头Groupon与LivingSocial在8月末的访问量,均相比6月份的年度峰值滑落超过四分之一,其中Groupon甚至下降了一半的访问量。
而类似的流量下降,也同样出现在北美市场的加拿大和位于东南亚的菲律宾。
紧随流量而下跌的,是销售量。据监测团购交易的美国团购信息网站CouponHQ统计,7、8月份,Groupon和LivingSocial的团购销售量连续出现高至近5%的缩水。
“雷同的网站越来越多,网购群体已经开始对千篇一律的团购券感到麻木。”来自益佰利的专业分析师这样解析人们的消费行为。
在中国,坏消息表现为对亏损的恐慌。普遍亏损已经让那些未能持续融资的团购网站难以为继。根据中国互联网监测研究权威机构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调查,截至8月,中国团购网站已超过5500家,平均每天新冒出10家,但也有同等数量的团购网站走向灭亡。最近几个月来,不断有资金链紧张的团购网站来找美团网希望被收购,同样,也有一些团购网站负责人向拉手网总裁吴波寻求合作。
美团网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王慧文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来找美团的不仅仅有规模相对比较小的地方性团购网站,甚至还有规模较大的全国性团购网站,“谈判已经持续了很久,只是因为估值、以及收购后的分工等具体问题还有分歧,所以尚未谈定。”
现在,人们担心的已经不再是团购网站的领头羊能否上市,而是整个团购行业是否要遭遇一次仅仅开花却无法结果的极度冰寒。
基因缺陷?
团购网站今日之困局,在这种商业模式的诞生之日就埋下了伏笔。
实际上,和比尔·盖茨共同创建微软帝国的保罗·艾伦就曾在2000年投资过一家叫“We Commerce(我们买卖)”的网站。这个网络平台具有和如今团购网站几乎一样的模式。它通过召集网友购买同一商品来获得折扣,且购买的人越多,折扣越大。
不过,这个神奇的网站当时遭遇了来自亚马逊这个强大的零售对手。没坚持过一年。“We Commerce”失败了,直到2008年末,Groupon才凭借利用社交网络的方式,让团购模式瞬间爆发。
对团购商业模式的研究表明,团购的诞生正是得益于网络,特别是社交网络的瞬间聚合作用。团购网站将相似的消费者拉拢到一起,形成聚合效应。同时,商户也得以通过快速、大量地售出过剩的供给,回收更多的资金。
“其实相当多的团购是店家在出售剩余的库存,例如美容店在工作日遇到的空当时间。”美国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戴维·鲁宾斯坦曾如此总结团购的模式。“团购提供的折扣,对于买家和卖家是一个双赢。”
正是发现了社交网站上的购物比组织社交活动更有利可图,安德鲁·梅森和埃里克·莱夫科夫斯基才通过Groupon在短时期内聚集巨大的购买力,三年之内从当初100万美元的创始资金,扩张到如今拥有约1.2亿用户、总估值约160亿美元的家底。团购的模式也在一夜之间风靡全球,模仿者和竞争者成几何倍数增长,自2009年起,从北半球的俄罗斯到南半球的南非,团购网站的优惠活动从体育赛事的球票到足底按摩的体验,应有尽有。
然而,这种聚合效应的负面作用也逐渐凸显。
“团购很多时候对消费者来说,是一次性消费。也有很多商家采取这种方式替代广告和推广费用,一次性广告完毕之后,短期内就不再会有第二次。”休斯敦赖斯大学的管理学院教授乌帕·多拉奇亚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这位研究者今年3月刚刚完成一项为期两年的调研,调研跟踪了300多家在美国五座主要城市参与过团购交易的店家及消费者。结果显示,八成消费者表示在团购出现之后,他们更愿意去一家新的店买便宜货,而不去当回头客。不到一半的商家表示,他们希望再和网站合作团购,但同时也有两成的商家明确表明不会再参加团购。
多拉奇亚教授认为,这便是团购交易的结构性缺陷。
原本商家只是通过团购来免费打广告,但如今团购市场的超饱和,让所有团购交易都贬值了,多拉奇亚教授说,“过度的竞争是团购行业的天敌。”
在美国芝加哥经营一家文具店的朗·福斯特的说法也证实了这一说法。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自己的店曾参加过两个不同的团购网站的活动,但反响并没有想象中的好。
“其实只有当我们主动希望清库存的时候,才会想到团购。顾客们也这么想,如果我们不清货,他们就会去网上找其他正在搞团购的店家。”福斯特说。
门槛过低、过度竞争也被认为是团购网站的弱点之一。甚至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团购网站也出现了超饱和的现象。居民霍利·蒂恩今年曾参加过两次团购,结果一次被家居公司骗走69澳元,一次因为排队等足疗体验的女性太多而直接放弃了116澳元的网购。
“每个人都买,但商家却提供不了那么多的服务,我们花了钱,却什么都没有买到。”蒂恩抱怨道。
“如此恶性竞争下去,团购可能酿成的后果将是,消费者越来越贪图低价,团购的价格低到不能再低,最终团购网站再也难以找到价格可匹配的商家。到时,这个供应链就会出问题。”多拉奇亚表示。
而团购正在向这条不归路继续发展。
除了与美国模式具备相同的缺陷外,中国的团购网站还不得不作出一些适应中国现实的改变,而正是这种本地化改变,导致了其毛利率更大程度地低于美国等市场。
典型的改变之一,是中国大型团购网站普遍推行的退款制度。作为国内第一家上线的团购网站,美团网在2010年首家推出“过期退款”“7天未消费退款”等消费保障者保障措施,随后包括拉手网在内的团购网站纷纷跟进。
而在美国,消费者在团购产品或者服务之后,如果并无消费,其预付款项将不会退回,在拉手网总裁吴波看来,这也是中国团购网站毛利率不到10% 、远低于Groupon的40%毛利率的原因之一。吴波预计,上述未被退回的沉淀款项提供了Groupon40%毛利率中的10%~15%。
同样,由于团购网站的过度低价策略,导致商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被大幅压低,这也倒逼团购产品遭遇了另一个中国化问题:服务水平低下,且参差不齐。
据窝窝团创始人徐茂栋透露,今年上半年,国内团购业务的投诉率为40%,意味着将近一半的用户对团购并不满意。
谁能活下来?
冬天过早来到,但有关团购的竞争仍在继续,而且必将变得极其惨烈。团购“抱团”的趋势似乎不可抵挡。
“那些资金链出了问题的团购网站,最终将因为留不住商家和消费者而最终倒闭。”多拉奇亚教授说道。
有预测指出,团购网的淘汰将在今年年底到来。对于小规模的团购网来说,寒冬将会是一场煎熬,或许撤资是保險的选择。然而,对于资源雄厚的互联网巨头来说,重新洗牌似乎是反抢市场的机会。
相对于正陷入质疑声中的Groupon,它的最大竞争对手LivingSocial却在加快步伐追赶前者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后者通过风险投资的参与,收购了从亚洲到欧洲多国本地的团购网站。
这家全美第二大团购网站的创始人蒂姆·奥肖尼斯在8月29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团购行业模式存在风险,他们看到的更多是机会。
“我们的业务还只是刚刚开始。如果我把专家的说法视为真理,我们绝对无法取得现在这样的发展。”他对美国媒体表示。无独有偶,尽管每个月亏损额达到了1200万美元,美团网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王慧文似乎并不着急,“你要想盈利,现在就能盈利啊,做小卖部很容易盈利,如果想做沃尔玛,快速盈利自然不容易。”王慧文甚至对Groupon不能上市也视为利好,因为这“减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趁寒风萧瑟,全球的各大门户网站,也在加紧对现有市场份额的占据。包括谷歌、美国在线交友网站FriendFinder、中国的腾讯在内的网站仍然觊觎团购市场的发展潜力。其中,谷歌计划利用其智能手机用户的资源,借助谷歌的定位服务建立服务本地居民的团购市场。
谷歌已于7月开辟了在美国本土的谷歌Offers团购服务。尽管两个月来持续亏损,但是谷歌非但没有停止尝试,还进一步收购了美国本土的两家颇受好评的点评网站。
中国的团购领头羊也正磨刀霍霍。今年7月的一场发布会上,美团网曾向媒体展示了银行账户中接近4亿元的现金储备,以应对资本的寒冬。随后,美团网在8月完成的B轮融资得到了投资方红杉资本、阿里巴巴和北极光等的极力支持。
而拉手网总裁吴波在7月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则透露,至今年4月,拉手网总共完成约1.7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西北风险投资、金沙江创投和泰山天使投资等。这些实力雄厚的团购领跑者,面对的是以每天10家速度诞生的嗷嗷待哺的5000多家团购网站。可以预料的是,大多数的中小团购网,将成为这些狩猎者的囊中之物。
随着世界最大团购网站Groupon在9月6日宣布取消路演,并计划推迟首发上市,团购行业几乎一夜之间过早地迎来了寒冬。中国的拉手网也早早地遭遇寒冬。据桔子酒店市场总监陈中透露,几家国际投行原本要给拉手网做IPO筹备事宜,但目前均已全部退出。
在上市融资遇阻的同时,大型团购网站更遭遇了持续亏损。
美团网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王慧文9月13日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估算说,目前中国排名前十的团购网站均处于亏损状态,美团网每个月的亏损额在1200万左右。他估计,广告投放更多、员工人数更多的窝窝团和拉手网亏损额肯定超过美团网。Groupon成立近三年来,累计亏损逾5.4亿美元。今年第二季度,又继续亏损超过1亿美元。公司现有的估值,实际上已较今年第一季度贬值了两成,只剩下32亿美元。
团购网站曾因为“来钱快”而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互联网创业模式之一。但是,团购网站天生的盈利模式缺陷,加上极易模仿的低门槛导致了团购网站激烈竞争,这一切终于在今年秋天结出了苦涩的果实:中国团购网站10%以下、Groupon40%左右的毛利率,远远不应适应投资人的要求。一场团购网站的大整合必将到来,而能够挺过寒冬的团购网站谁会笑到最后,仍不得而知。
团购衰了
坏消息总是传播得更快。
9月7日,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大的团购网站Groupon,在股市和公司业绩的动荡之中取消了原定于9月上旬举行的IPO(首次公开招股)路演。公司还宣布,将重新考虑这一轮价值7.5亿美元的融资的时间表。
此举一出,对团购行业的担忧情绪在压抑了许久之后,终于找到了发泄的出口。批评者认为,这家已扩张至43个国家的团购巨头,衰败迹象已表露无遗。Groupon需要依靠一支庞大的、费用高昂的营销队伍,才能继续招徕商家并留住客户,这种商业模式能否持续下去,让人存疑。
并非只有Groupon网站站在寒风之中。在此之前的十天,也就是8月27日,美国著名社交网络Facebook宣布,将在数周内关闭其团购业务Daily Deals。而四个月前,即今年的4月25日,雄心勃勃的Facebook才剛刚宣布进军团购业务,并在亚特兰大等美国五个城市开始测试团购服务Deals,与Groupon和LivingSocial展开竞争。
Facebook或许与Groupon一起感觉到了数字背后的残酷:根据量度互联网流量的全球服务商益佰利(Experian Hitwise)的最新统计,全球主要的团购网站已经连续在7、8月出现流量的缩水。美国两大团购巨头Groupon与LivingSocial在8月末的访问量,均相比6月份的年度峰值滑落超过四分之一,其中Groupon甚至下降了一半的访问量。
而类似的流量下降,也同样出现在北美市场的加拿大和位于东南亚的菲律宾。
紧随流量而下跌的,是销售量。据监测团购交易的美国团购信息网站CouponHQ统计,7、8月份,Groupon和LivingSocial的团购销售量连续出现高至近5%的缩水。
“雷同的网站越来越多,网购群体已经开始对千篇一律的团购券感到麻木。”来自益佰利的专业分析师这样解析人们的消费行为。
在中国,坏消息表现为对亏损的恐慌。普遍亏损已经让那些未能持续融资的团购网站难以为继。根据中国互联网监测研究权威机构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调查,截至8月,中国团购网站已超过5500家,平均每天新冒出10家,但也有同等数量的团购网站走向灭亡。最近几个月来,不断有资金链紧张的团购网站来找美团网希望被收购,同样,也有一些团购网站负责人向拉手网总裁吴波寻求合作。
美团网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王慧文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来找美团的不仅仅有规模相对比较小的地方性团购网站,甚至还有规模较大的全国性团购网站,“谈判已经持续了很久,只是因为估值、以及收购后的分工等具体问题还有分歧,所以尚未谈定。”
现在,人们担心的已经不再是团购网站的领头羊能否上市,而是整个团购行业是否要遭遇一次仅仅开花却无法结果的极度冰寒。
基因缺陷?
团购网站今日之困局,在这种商业模式的诞生之日就埋下了伏笔。
实际上,和比尔·盖茨共同创建微软帝国的保罗·艾伦就曾在2000年投资过一家叫“We Commerce(我们买卖)”的网站。这个网络平台具有和如今团购网站几乎一样的模式。它通过召集网友购买同一商品来获得折扣,且购买的人越多,折扣越大。
不过,这个神奇的网站当时遭遇了来自亚马逊这个强大的零售对手。没坚持过一年。“We Commerce”失败了,直到2008年末,Groupon才凭借利用社交网络的方式,让团购模式瞬间爆发。
对团购商业模式的研究表明,团购的诞生正是得益于网络,特别是社交网络的瞬间聚合作用。团购网站将相似的消费者拉拢到一起,形成聚合效应。同时,商户也得以通过快速、大量地售出过剩的供给,回收更多的资金。
“其实相当多的团购是店家在出售剩余的库存,例如美容店在工作日遇到的空当时间。”美国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戴维·鲁宾斯坦曾如此总结团购的模式。“团购提供的折扣,对于买家和卖家是一个双赢。”
正是发现了社交网站上的购物比组织社交活动更有利可图,安德鲁·梅森和埃里克·莱夫科夫斯基才通过Groupon在短时期内聚集巨大的购买力,三年之内从当初100万美元的创始资金,扩张到如今拥有约1.2亿用户、总估值约160亿美元的家底。团购的模式也在一夜之间风靡全球,模仿者和竞争者成几何倍数增长,自2009年起,从北半球的俄罗斯到南半球的南非,团购网站的优惠活动从体育赛事的球票到足底按摩的体验,应有尽有。
然而,这种聚合效应的负面作用也逐渐凸显。
“团购很多时候对消费者来说,是一次性消费。也有很多商家采取这种方式替代广告和推广费用,一次性广告完毕之后,短期内就不再会有第二次。”休斯敦赖斯大学的管理学院教授乌帕·多拉奇亚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这位研究者今年3月刚刚完成一项为期两年的调研,调研跟踪了300多家在美国五座主要城市参与过团购交易的店家及消费者。结果显示,八成消费者表示在团购出现之后,他们更愿意去一家新的店买便宜货,而不去当回头客。不到一半的商家表示,他们希望再和网站合作团购,但同时也有两成的商家明确表明不会再参加团购。
多拉奇亚教授认为,这便是团购交易的结构性缺陷。
原本商家只是通过团购来免费打广告,但如今团购市场的超饱和,让所有团购交易都贬值了,多拉奇亚教授说,“过度的竞争是团购行业的天敌。”
在美国芝加哥经营一家文具店的朗·福斯特的说法也证实了这一说法。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自己的店曾参加过两个不同的团购网站的活动,但反响并没有想象中的好。
“其实只有当我们主动希望清库存的时候,才会想到团购。顾客们也这么想,如果我们不清货,他们就会去网上找其他正在搞团购的店家。”福斯特说。
门槛过低、过度竞争也被认为是团购网站的弱点之一。甚至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团购网站也出现了超饱和的现象。居民霍利·蒂恩今年曾参加过两次团购,结果一次被家居公司骗走69澳元,一次因为排队等足疗体验的女性太多而直接放弃了116澳元的网购。
“每个人都买,但商家却提供不了那么多的服务,我们花了钱,却什么都没有买到。”蒂恩抱怨道。
“如此恶性竞争下去,团购可能酿成的后果将是,消费者越来越贪图低价,团购的价格低到不能再低,最终团购网站再也难以找到价格可匹配的商家。到时,这个供应链就会出问题。”多拉奇亚表示。
而团购正在向这条不归路继续发展。
除了与美国模式具备相同的缺陷外,中国的团购网站还不得不作出一些适应中国现实的改变,而正是这种本地化改变,导致了其毛利率更大程度地低于美国等市场。
典型的改变之一,是中国大型团购网站普遍推行的退款制度。作为国内第一家上线的团购网站,美团网在2010年首家推出“过期退款”“7天未消费退款”等消费保障者保障措施,随后包括拉手网在内的团购网站纷纷跟进。
而在美国,消费者在团购产品或者服务之后,如果并无消费,其预付款项将不会退回,在拉手网总裁吴波看来,这也是中国团购网站毛利率不到10% 、远低于Groupon的40%毛利率的原因之一。吴波预计,上述未被退回的沉淀款项提供了Groupon40%毛利率中的10%~15%。
同样,由于团购网站的过度低价策略,导致商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被大幅压低,这也倒逼团购产品遭遇了另一个中国化问题:服务水平低下,且参差不齐。
据窝窝团创始人徐茂栋透露,今年上半年,国内团购业务的投诉率为40%,意味着将近一半的用户对团购并不满意。
谁能活下来?
冬天过早来到,但有关团购的竞争仍在继续,而且必将变得极其惨烈。团购“抱团”的趋势似乎不可抵挡。
“那些资金链出了问题的团购网站,最终将因为留不住商家和消费者而最终倒闭。”多拉奇亚教授说道。
有预测指出,团购网的淘汰将在今年年底到来。对于小规模的团购网来说,寒冬将会是一场煎熬,或许撤资是保險的选择。然而,对于资源雄厚的互联网巨头来说,重新洗牌似乎是反抢市场的机会。
相对于正陷入质疑声中的Groupon,它的最大竞争对手LivingSocial却在加快步伐追赶前者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后者通过风险投资的参与,收购了从亚洲到欧洲多国本地的团购网站。
这家全美第二大团购网站的创始人蒂姆·奥肖尼斯在8月29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团购行业模式存在风险,他们看到的更多是机会。
“我们的业务还只是刚刚开始。如果我把专家的说法视为真理,我们绝对无法取得现在这样的发展。”他对美国媒体表示。无独有偶,尽管每个月亏损额达到了1200万美元,美团网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王慧文似乎并不着急,“你要想盈利,现在就能盈利啊,做小卖部很容易盈利,如果想做沃尔玛,快速盈利自然不容易。”王慧文甚至对Groupon不能上市也视为利好,因为这“减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趁寒风萧瑟,全球的各大门户网站,也在加紧对现有市场份额的占据。包括谷歌、美国在线交友网站FriendFinder、中国的腾讯在内的网站仍然觊觎团购市场的发展潜力。其中,谷歌计划利用其智能手机用户的资源,借助谷歌的定位服务建立服务本地居民的团购市场。
谷歌已于7月开辟了在美国本土的谷歌Offers团购服务。尽管两个月来持续亏损,但是谷歌非但没有停止尝试,还进一步收购了美国本土的两家颇受好评的点评网站。
中国的团购领头羊也正磨刀霍霍。今年7月的一场发布会上,美团网曾向媒体展示了银行账户中接近4亿元的现金储备,以应对资本的寒冬。随后,美团网在8月完成的B轮融资得到了投资方红杉资本、阿里巴巴和北极光等的极力支持。
而拉手网总裁吴波在7月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则透露,至今年4月,拉手网总共完成约1.7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西北风险投资、金沙江创投和泰山天使投资等。这些实力雄厚的团购领跑者,面对的是以每天10家速度诞生的嗷嗷待哺的5000多家团购网站。可以预料的是,大多数的中小团购网,将成为这些狩猎者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