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城市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值得特别重视.这些文化遗产反映着中华民族绚烂多姿的历史文化特色,显示出各民族之间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少数民族地区的古代城市遗址,承载着中国不同时代的历史,保存着民族发展和彼此联系的历史文化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的可靠记忆,对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的遗址时代久远,是研究中国边远地区中华文明的重要文物;有的是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显示出历史文化特色;有的出土了大量文物、文献,填补了历史空白;有的还反映出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治理政策;有的更早的古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城市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值得特别重视.这些文化遗产反映着中华民族绚烂多姿的历史文化特色,显示出各民族之间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少数民族地区的古代城市遗址,承载着中国不同时代的历史,保存着民族发展和彼此联系的历史文化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的可靠记忆,对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的遗址时代久远,是研究中国边远地区中华文明的重要文物;有的是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显示出历史文化特色;有的出土了大量文物、文献,填补了历史空白;有的还反映出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治理政策;有的更早的古代城市遗址反映出中国历史更深远的文化底蕴和多元一体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认识,把各民族地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视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大事来抓,切实做好保护规划,以使分布在广大地域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其他文献
"四主德"是指古希腊哲学家讨论的四种主要道德,即正义、智慧、勇敢、节制.运用道德发生学的溯源法,可以较为清晰地刻画"四主德"学说的生成发展过程.首先,德性观念之发轫.道德观念是人们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对具体道德现象的认识.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德性的原初含义是卓越、优秀、高尚、出众,德性的主要含义是道德上的卓越,亦即美德.德性观念在荷马时代萌芽和发生.希腊"七贤"和早期自然哲学家留下的道德箴言已提及四种具体德性.其次,德性概念之界定.概念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道德概念的
英国早期汉学家对于译介对象的最初选取与侧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后西方世界"中国文学"观念的基本面貌.综观19世纪英国汉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起步与发展阶段(1810s—1860s)、转折与繁荣的新时期(1870s—1910s).梳理这两个阶段的中国文学译介及文学史纂原典,分析这些文本的主要特征及生成原因,探讨其论述立场和叙事逻辑,可以展示英语世界"中国文学"观念的演进以及英国早期中国文学史纂的生成历程.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新发展格局,是中共中央基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而适时提出来的.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经济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直观表达,由创新链治理所决定的技术权利是经济和技术绩效变革的关键.综合考察全球创新链治理特征、类型和趋势性演变,比较细分领域的制造业融入全球创新链模式和经验,进而分析中国参与全球创新链治理的战略取向、重点领域和模式转变,以及中国参与全球创新链治理的机制和路径,并对测度方法、约束条件和障碍突破进行理论推演,可得出如下认识,即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创新链治理,要从技术政策、创新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中国新诗面临着重建新秩序的问题.1930年代,各类大学开始开设新诗课程,为学生讲授新诗,因而在新诗的这一初始阶段的传播过程中,对新诗规范的确立、知识的建构、经典的确认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课程讲义按照学科规范,遵循新诗的发展时序,梳理新诗的流变,挑选代表性的诗人和诗集,将新诗主张、诗歌群体编为前史,并予以命名,为早期新诗确立了基本规范,争取了学科地位与入史资格.其次,新诗的课堂讲义凸显了对讲述对象的价值评价,总结了新诗人及其新诗作品的历史贡献,初步建构了新诗的经典地位.再者,新诗讲授注重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巨大变迁表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社会整体结构变迁有四个方面,即城乡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迁,职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大城市、超大城市与小城市人口社会地位出现分化.中产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发生重要变化.绝对贫困治理取得重大成就,相对贫困治理的任务凸显出来.社会代际流动的全国调查数据并不能支持阶层固化的流行观点,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保持比较高的代际流动率仍是21世纪的重要任务.要鼓励新的社会阶层特别是企业家群体,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发挥其
"黑暗地带"是一个有待建构和深化的社会学概念.其深刻含义在于,在一个现代国家,即使所有的民众都是名义上的"公民",但在实践领域,依然有许多民众并没有能力通过正式的公共途径真正地走入政治领域和公民社会领域,而是依然处于无法被觉察、被发现、被帮助的境地,他们的生生死死、苦难、病痛、困境、绝望、沮丧等都没有办法变成公共性的问题,始终停留在不能被揭示的"个人困扰"的状态.我们将这群人的处境,称之为"黑暗地带".因而,需要建构现代关联形式来超越这种处境.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发展阶段.摆在中国学者面前需要深入探究的重大研究命题是,究竟什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如何科学化解中国当前阶段在推进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中的诸多机制体制障碍?综合分析构建中国特色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力量的核心架构与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布局中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核心问题和突出障碍,可从如下四个方面予以突破,即尽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主动打造深刻体现中国优势的政产学研的新型贯通体系、充分夯实国家在"0—1"环节的原始创
中国农业农村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且多数涉及深层次的改革难题,而农民收入是一个具有较多交集点的核心问题.近十年来,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且其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并摆脱了现收入标准下的农村绝对贫困问题.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重视,主要包括农村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依然很低,城乡收入差额、地区收入差额、农村居民组间收入差额均不断扩大,以及农民主要收入并非来自农业等.其实,作为经济单位主体的农民的具体行为对自身增收起着主要作用,但城乡关系和农村产业环境对农民增收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由此着眼,减少农民、扩
伦理生活,就是善意地生活,它以伦理地存在为存在论定位,以平等、尊重、无伤害为日常要求.其目的是实现己与他者同在共生,其基本条件是尊严平等、人格平等、起点平等、机会平等、社会原则平等和其原则运作的机制平等.从平等出发,伦理生活的个人努力,是在日常生活的庸行中不断觉解共生意识和权责观念,养成德—得相生的行为方式,践履善意生活的行为原则;伦理生活的社会努力,是再造社会良心,确立群己权界法则,培育以市场信用和政府信用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信任体系.
税收对于消费的影响从未改变.税收会在经济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发生作用,进而影响消费,甚至在一些关键环节同时产生反向作用效果,这使得在经济发展以消费为动力的背景下,需要慎重考虑税收的进入角度.为此构建“生产—消费—所得—财富积累循环”框架,分析中国税制改革是如何在经济运行各个环节中改变企业与居民行为进而影响消费.研究发现:税制改革过程中降低企业成本间接促进消费,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直接促进了消费.但是在税制改革过程中收入差距调节始终功效不彰,遏制消费.完善税收制度、提升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税率与税种结构协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