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yue_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在我国的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自我发展的机会。在实施《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应端正我们的观念,走出误区,以学生为主体,找到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指导,解答他们的困惑,适应新的教学评价。让他们扬起兴趣的翅膀,翱翔在语文浩瀚的海洋里,到达成功的彼岸。
  【关键词】 新课程;阅读方法;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盘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在这种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法,下面就新课程下如何改进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可以设置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 “雪”、 “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 “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日: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無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干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这一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的学生,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的学生,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
  总之,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综合的工作,它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个性,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视角为基础,从努力的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鼓励学生怀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性五个角度出发,使教师与学生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并使两者相结合,互为补充,既做到继承传统的语文阅读的方法,又能创造新的思路和途径。在实际的教学中,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其他文献
【摘要】 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积累了一些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方法:勤翻工具书,多向生活学习,提高字词水平;课前预习,多做积累,提高作文水平。  【关键词】 习惯;勤翻工具书;预习;积累   新课程标准已实施几年了,回首几年来的教学经历,我深刻意识到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
期刊
  【摘要】 在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要坚持先学后教,根本转变教师教学观念,通过合理分组、合作阅读,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意识和能力。 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观念;阅读兴趣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
期刊
  【摘要】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呆板和不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资源,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课堂容量,刺激了学生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激情,拓宽了阅读面,从而提高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为学生的学习引来了活水,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  【关键词】 语文课堂;多媒体;整合   我感到语文课堂与多媒体的整合上,有以下几大优
期刊
   长期以来,学生对于写作总是头疼。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苦苦思索,也找不到写作的灵感。作文课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头疼课。如今,新的课程理念给作文教学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做有米之炊”。让学生“乐炊”,“善炊”,老师必须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我觉得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三分钟,作文更轻松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思
期刊
   著名语感专家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师的困难之处,也在于他必须创造学生高品位的语感。”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而古诗是祖国文化艺术长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哲理深刻,音韵和谐,是语感培养的宝贵资源。但笔者发现,很多教师教学古诗时,停留在懂诗意、解诗情、背诗句的认知层面,没有有效的发挥古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法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从事语文教育的专业思想;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简称“双基”);训练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   一、“四段式”全程教学法   传统教法课只讲不练,现在强调学科的应用性,有人又把它上成純技能课,而“四段式”则体现了以理论为先导,以教学能力培养为重心的现代学科教育观念,程序是:   第一阶段,“双基”集中教学。基础
期刊
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  语文教学中如何导入是教学环节的关键一步。巧妙的导入,如同序幕,预示了高潮和结局;如同桥梁,联系了旧课与新课;又如同路标,引导了学生的思路。然而开头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文而生。现将教学中的导入法归纳为:   一、直观教具导入法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
期刊
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
期刊
  【摘要】 作为语文教师,应合理地运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喚起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充分信任学生,积极调动学生,热情鼓励学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 初中语文;思维能力;积极培养   初中阶段是人生思维最为活跃,可塑性最强的黄金时段。及时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能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且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之
期刊
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可以说:语文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再现生活实际。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把生活经验理论化,把语文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  生活处处皆语文。五彩斑斓的生活为学生亲近语文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