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观——直面生死,珍惜生命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ouj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死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根本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就探讨生死问题,儒家、道家、佛家都形成了自己的生死观。而科学的生死观应当是生当鞠躬尽瘁,死则死得其所,这种“生死两安”的生死观激励我们做生活的强者,珍视生命。生命的旅程短暂而又珍贵,人生经历和感悟更让我们以感恩和敬畏之心对待生命。
  关键词 生死观 珍惜生命 直面生死
  一、生死观——如何看待生和死
  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包括两个方面:如何对待生命;如何对待死亡。《辞海》对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和死亡分别给出了定义。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死亡则是“机体生命活动的终了,标志着新陈代谢的停止。”生死概念既有生物学又有社会学的意义,我们所说的生死观是指社会学意义上的生死,它以生物学上的生死概念为基础,但是为生死赋予了更多的意义。生死问题是人类最根本的问题,也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可回避地探讨过生死问题,并留下了相当精辟的见解。
  儒家有重死之悲壮,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对于生和死,儒家有一个唯物而安然的态度,把生死看成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儒家对生死采取了尽人事而听天命的态度,生不足忧,死不足俱。儒家重视死的意义,为了正义宁愿舍生赴死。孔子很赞赏“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的献身精神,孟子也表示过在选择中“舍生取义”人生态度。
  道家有轻死之淡定,道家认为人应该善于保全自己的生命,学会做“善摄生者”,但并不畏死,对死亡坦然面对。道家重自然,倡无为,讲养生和贵身,珍重生命是道家哲学的基点。道家强调生的价值,它有自己针对生命和名物之间的轻重判断,即重生轻物,乃至全生而轻天下。其实这并不意味着道家有贪生怕死的思想,对于死亡的不可抗拒性,道家的态度是坦然面对。所以道家生死智慧首先就是要人直面生死,从对死亡意义的领悟中消除对死亡恐惧。
  佛家有超越生死之洒脱,佛教强调生死轮回,修善才可得福,恶必受报。佛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否定人生,不仅否定死,同时也否定生。因此,佛家认为“生不足恋,死不足惜”,他们认为这是是对生死的超越,以此来获得解脱和自在。儒家有重死之悲壮,道家有轻死之淡定,佛家有超越生死之洒脱,他们的生死观念虽不尽相同,但也是和而不同,总的趋向是正义永存、精神不朽、与“生死一如”。这其中不乏关于生死的辩证思想,不乏思想的闪光点,但是各家的生死观其实都是为其理论服务,又各有偏颇,科学的生死观依然要在古代生死观的基础上不断探讨和总结。
  二、科学的生死观——生当鞠躬尽瘁,死则死得其所
  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生和死,才能使我们活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1.“生死两安”的生死观
  所谓“生死两安”,就是说在生与死的关系上,二者不是绝对地对立的,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既重视其生命的过程与内容,又要重视其死亡的宿命与价值选择。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便步入了走向死途的过程。我们的生就意味着死,因为每时每刻旧细胞不断死亡而新细胞不断生成,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告别过去走向未来。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对待死时,他也就能够正确地对待生;当一个人真正免除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害怕时,他的生活与人生就有可能走上一条人之为“人”的道路。
  2.生当鞠躬尽瘁,死则死得其所
  人生有限,人的生命极为宝贵,因而人更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对待死亡,不能怕死、畏死,人更不能轻易死去。一息尚存,就当努力奋斗,而死则要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死得其所。马克思主义生死观也认为,个人的生死只有与“类”相联系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毛泽东也说过“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人固有一死,但一息尚存,就当努力,应该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争取有所奉献、有所创造,生时鞠躬尽瘁,死则死得其所。
  3.生命诚可贵,做生活的强者
  科学的生死观是极力反对自杀行为的。儒家鼓励人们热爱生活,每个人生活在一定的群体和家族中,他对族类承担着各种义务和责任,他不应该以自杀的方式推卸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自杀是极其自私的行为。毛泽东亦坚决反对轻生自杀,认为生命是极为宝贵的。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应该开朗乐观,在身处逆境时要奋力抗争,做生活的强者。人的生命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是一切价值中的最高价值,是创造价值的价值。
  三、人生感悟——直面生命与死亡,珍惜现在,珍爱生命
  从呱呱坠地的一刻开始,我们就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就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旅程。而在旅程的另一端,便是死亡。我们没有条件选择生,同样也不能逃避死。但是我们可以主宰生和死之间的这段旅程。每个人仅有的一次生命短暂而又珍贵,我们必须珍爱生命,并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对于死亡,我们无法避免,所以更应该珍视活着的每一天,用积极的生活拓宽生命的宽度,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
  曾经一直对死亡没有概念,但是经历了爷爷奶奶的去世,悲痛的同时突然意识到原来死亡真的会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才知道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好好对待活着的人。已经去世的爷爷带给我很多对生死的感悟。爷爷是一个在抗日战争中负过伤的战士,那场战役中爷爷的很多战友牺牲,日军的子弹穿过他的脚踝也留下了终生残疾。在敌军依然狂轰滥炸的情况下,另一个战友一步步把爷爷从战场背回营地,可以说捡回一条命。爷爷七十岁被诊断出食道癌,70岁的老人上手术台,他的心态和状态让医生都大为吃惊。手术很成功,但依然只能再维持5年。爷爷最后的日子,不能进任何食物,瘦的也只剩皮包骨头,但他依旧坦然和乐观,直到生命的尽头。从爷爷的身上,我看到了那种直面生死,又坦然甚至超然对待死亡的人生态度。我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生命,没有理由不认真过好每一天,更没有理由不以感恩和敬畏之心对待生命,千万不能等到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才知道生命的珍贵。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
  [2]郑晓江.生命与死亡—中国生死智慧[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M].中国人民出版社,1992.
其他文献
【摘 要】:兴趣是制约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心理因素,而学习积极性则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心理前提.要想体育中考取得优异成绩,那么,就应该对体育中考项目实施趣味化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课堂教学 体育中考 趣味化 有效性
期刊
【摘要】:社会诚信是我国目前最热门的话题,会计诚信的缺失对整个会计行业而言是灾难性的,如何挽救岌岌可危的会计诚信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国家会计学院校训“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帐”,指出了我国会计诚信建设的根本原则。本文从“美国安然公司案”分析,结合会计诚信问题的根源、当代社会发展形势,中国发展阶段和现状、会计诚信问题的解决方法等方面浅谈会计诚信问题,呼吁
期刊
所谓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而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
期刊
摘 要 教学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结合物流专业的特点,就教学课程的设计问题进行探讨,从职业需求、职业技能原的培养以及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职业教育的改革问题,以促进职业教育更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技能 工学  在职业教育中,物流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对专业课程进行全面规划,研究设计符合职业特点的专业教
期刊
摘 要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也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断裂,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的发展需要,因此,在我们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陕北,很有必要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展开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课题研究 感悟  在经济浪潮和全新的文化媒介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呈现出被越来越多的浅文化、伪文化、快餐文
期刊
摘 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面向社会、与社会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改变传统“说教式”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自我实践环节。本文从实践式教学的内涵、特点出发,探索了几种实践式教学方式,旨在通过改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实践式 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  一、实践式教学内涵  实践式教学方式是指以诱导学生参与、吸收学生进入实际和围绕锻炼学生实践
期刊
摘 要 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是高等院校深化教学管理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改革,目的就在于通过建立结构合理、操作良好、运行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本文阐述了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革的原则,并论述了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革的内容。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改革  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是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指
期刊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
期刊
摘 要 检测一个人对某种语言的真正习得与否必然离不开对其“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考察。因为语言所起到的沟通桥梁作用必须通过“听说读写”四种方式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才能得以体现。其中,写作是前三者语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显现。但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由于高年级学生对这种外域语言只建立在低中年级时薄弱的语言基础上,所以这个阶段的英语教学开展就既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可见,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英语学习顺利入
期刊
摘 要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改革英语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在英语课堂上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①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②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③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 创新必须求变求异。  关键词 初中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