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德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期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为祖国、为社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还要具备与时代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意识。所以,我们应该树立教师新形象,要德才兼备;更需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奉献爱以感化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摒弃传统模式,推进新时期和谐校园的建设。
关键词:师德;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85
校园的文化活动并非完全是自发或自觉的,雅与俗在不断斗争,反映着学生复杂心态、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情与爱、愁与悦,均从中可现,会把人的灵魂着成不同的颜色。而教师是校园文化的直接引导者和实践者,是学生的引路人,对是否形成和谐的校园环境意义重大。而师德又居第一位。因此,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首当加强师德建设。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崇高的道德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新时期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有为祖国、为社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还要具备与时代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意识。社会和谐发展需要法治与德治并进,每位人民教师都应树立“高尚师德→和谐校园→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理念,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以师德之“小德”促进社会德治之“大德”,推进社会法治与德治并进,为社会和谐尽心尽力。
一、德才兼备,树立教师新形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前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德”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儒家思想非常强调“德”,如孔孟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等,古人为政治国是这样,为师治学亦是如此。如韩愈就指出教师三大本职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并且把“传道”列于首位,成为后人所传颂的为师基本标准,可见古人对师德极度重视。
且说古人的“德治”思想带有封建色彩,那么今天提出的以德治国、以德治教思想显然不是对昔日“德”的简单重复和继承,而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时下提倡“三德教育”,教师应该是集“三德”于一身,师德较之“三德”任何一德,其内涵都要深厚。
对“师德”的思考,只有赋予时代精神,才能真正树立新时期教师的新形象;唯有与时俱进结合实际,紧扣时代主题,深刻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质,才能真正建立健全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高尚的师德。
做人而后做文章,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其言行对学生影响深远,故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必须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新垂范。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在现代化建设中,教育将面临更多的新问题、更复杂的新形势,这些都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社会上有些教师没有认真对待这一神圣职业,对工作缺乏使命感和责任心,得过且过,更甚还有些教师把学生当作“摇钱树”,凡此种种,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教书容易育人难,高尚师德方能育出高尖人材。教师是用自己的一切去塑造学生的一切,学生身上必然留下教师的印记。名师出高徒,严师出高徒,要想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极高的个人素养,做有德之人、有才之人、有为之人;否则,很难想象会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就更谈不上为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而无私奉献了。常言道:“己身不正,焉能正人?”教师的人格集中体现出其师德水准。古人提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要求都是高尚师德的表现,也是教师崇高人格的体现。所以,教师没有理由不去提高自己的人格水准,以塑造社会有用之才。
当前,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校园,新的形势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空洞的理论说教已行不通,时代需要着重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和评价能力,而要完成这些工作,没有高尚的师德作基础,便成一句空话。
二、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奉献爱心
热爱教育、忠诚教育的最具体表现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奉献。若不爱学生,则根本不配谈热爱、忠诚教育事业。爱学生不容易,让学生感受到爱更难。爱学生需要教师有无私的奉献精神,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是庸俗的溺爱,而是一种崇高的、纯洁的爱,饱含科学精神的、博大的爱。正是这种爱,会自觉地升华为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便是高尚师德的内涵之一。爱是为师素养中具有决定性的环节,失去了爱,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机械的对白,师德也将有名无实。
对于学生的爱,不能以个人的好恶而改变,没有个体的选择,它渗透到每个学生心田,特别是学困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一些教师单纯地认为对学困生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不能带来教学成绩的快速提高,倒不如投资优等生,这种想法肤浅、近利,实际上就是师德的缺失。学困生问题处理得当对班级将产生很大的正面效应,相反则会极大拖累班级,而无论如何处理,对其自身的影响均是终身的!对他们的教育检验着教师的良知、能力和师德。
对学生的尊重、了解、理解是教师对学生爱的体现。要教学生“做人,做学问”,首先要求教师学会做人和学习,如果教师自己都不懂,何以让学生懂?“大糊涂教小糊涂”的结果只能是造就一条糊涂虫。尊重学生其实就是尊重自己。即使是学生犯了错误,甚至伤害了教师,教师应能以一片诚心,宽容大度地对待;当教师犯错误时,大胆地面对学生承认错误,不但不会使自己失去威信,还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高境界,更加信任教师。除了尊重其人格外,教师还要会保护学生人格,当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到损害时,教师应有“法官”的立场,辩明谁是谁非,及时给予学生帮助。
爱生敬,敬生畏,畏生服。由于学生各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其内心世界也千差万别,思想意识各不相同,这大大增加了教师对学生了解的难度,这需要教师扮演“朋友”角色,从各方面给学生帮助和支持,用心去与学生交流;同时,教师又高于“朋友”,因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点拨,让他们在朋友式的交往交流中获得进步。
三、紧跟时代,推进师德建设,共建和谐校园
世易则事易,事易则备变。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下转第87页)(上接第85页)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广泛深入开展,教育面临诸多全新的挑战,教师也必须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
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获信息的渠道越加广泛,扑面而来的信息大杂烩对学生思想产生巨大冲击,落后的思想不可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由原来的传授知识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原来的“教师”变成“导师”,引导学生不断去开拓创新,引导学生广泛的吸收那些有进步意义和教育作用的信息内容,同时抵制那些有消极影响的信息。如果教师不思进取,没有创新,抱着老一套不放手,就会使教学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文化大肆涌入,青少年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此倍感兴趣,然而恰恰是这些人群,缺乏对事物良莠的辨别能力,最容易被污染。注重培养学生的辨别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地吸取外来文化成果,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也便成为师德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特别是引导学生对网络垃圾思想的辨别。这同时也要求教师及时地给自己补充“营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探索教学艺术的深刻内涵,为民族兴旺发达贡献毕生精力。
教师的发展是教育前进的基石,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自身发展的第一大要素,和谐的校园需要有高尚的师德,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更需要高尚的师德。
参考文献:
[1] 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镇西.教有所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第五中学 536000)
关键词:师德;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85
校园的文化活动并非完全是自发或自觉的,雅与俗在不断斗争,反映着学生复杂心态、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情与爱、愁与悦,均从中可现,会把人的灵魂着成不同的颜色。而教师是校园文化的直接引导者和实践者,是学生的引路人,对是否形成和谐的校园环境意义重大。而师德又居第一位。因此,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首当加强师德建设。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崇高的道德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新时期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有为祖国、为社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还要具备与时代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意识。社会和谐发展需要法治与德治并进,每位人民教师都应树立“高尚师德→和谐校园→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理念,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以师德之“小德”促进社会德治之“大德”,推进社会法治与德治并进,为社会和谐尽心尽力。
一、德才兼备,树立教师新形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前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德”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儒家思想非常强调“德”,如孔孟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等,古人为政治国是这样,为师治学亦是如此。如韩愈就指出教师三大本职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并且把“传道”列于首位,成为后人所传颂的为师基本标准,可见古人对师德极度重视。
且说古人的“德治”思想带有封建色彩,那么今天提出的以德治国、以德治教思想显然不是对昔日“德”的简单重复和继承,而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时下提倡“三德教育”,教师应该是集“三德”于一身,师德较之“三德”任何一德,其内涵都要深厚。
对“师德”的思考,只有赋予时代精神,才能真正树立新时期教师的新形象;唯有与时俱进结合实际,紧扣时代主题,深刻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质,才能真正建立健全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高尚的师德。
做人而后做文章,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其言行对学生影响深远,故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必须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新垂范。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在现代化建设中,教育将面临更多的新问题、更复杂的新形势,这些都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社会上有些教师没有认真对待这一神圣职业,对工作缺乏使命感和责任心,得过且过,更甚还有些教师把学生当作“摇钱树”,凡此种种,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教书容易育人难,高尚师德方能育出高尖人材。教师是用自己的一切去塑造学生的一切,学生身上必然留下教师的印记。名师出高徒,严师出高徒,要想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极高的个人素养,做有德之人、有才之人、有为之人;否则,很难想象会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就更谈不上为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而无私奉献了。常言道:“己身不正,焉能正人?”教师的人格集中体现出其师德水准。古人提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要求都是高尚师德的表现,也是教师崇高人格的体现。所以,教师没有理由不去提高自己的人格水准,以塑造社会有用之才。
当前,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校园,新的形势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空洞的理论说教已行不通,时代需要着重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和评价能力,而要完成这些工作,没有高尚的师德作基础,便成一句空话。
二、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奉献爱心
热爱教育、忠诚教育的最具体表现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奉献。若不爱学生,则根本不配谈热爱、忠诚教育事业。爱学生不容易,让学生感受到爱更难。爱学生需要教师有无私的奉献精神,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是庸俗的溺爱,而是一种崇高的、纯洁的爱,饱含科学精神的、博大的爱。正是这种爱,会自觉地升华为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便是高尚师德的内涵之一。爱是为师素养中具有决定性的环节,失去了爱,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机械的对白,师德也将有名无实。
对于学生的爱,不能以个人的好恶而改变,没有个体的选择,它渗透到每个学生心田,特别是学困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一些教师单纯地认为对学困生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不能带来教学成绩的快速提高,倒不如投资优等生,这种想法肤浅、近利,实际上就是师德的缺失。学困生问题处理得当对班级将产生很大的正面效应,相反则会极大拖累班级,而无论如何处理,对其自身的影响均是终身的!对他们的教育检验着教师的良知、能力和师德。
对学生的尊重、了解、理解是教师对学生爱的体现。要教学生“做人,做学问”,首先要求教师学会做人和学习,如果教师自己都不懂,何以让学生懂?“大糊涂教小糊涂”的结果只能是造就一条糊涂虫。尊重学生其实就是尊重自己。即使是学生犯了错误,甚至伤害了教师,教师应能以一片诚心,宽容大度地对待;当教师犯错误时,大胆地面对学生承认错误,不但不会使自己失去威信,还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高境界,更加信任教师。除了尊重其人格外,教师还要会保护学生人格,当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到损害时,教师应有“法官”的立场,辩明谁是谁非,及时给予学生帮助。
爱生敬,敬生畏,畏生服。由于学生各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其内心世界也千差万别,思想意识各不相同,这大大增加了教师对学生了解的难度,这需要教师扮演“朋友”角色,从各方面给学生帮助和支持,用心去与学生交流;同时,教师又高于“朋友”,因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点拨,让他们在朋友式的交往交流中获得进步。
三、紧跟时代,推进师德建设,共建和谐校园
世易则事易,事易则备变。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下转第87页)(上接第85页)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广泛深入开展,教育面临诸多全新的挑战,教师也必须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
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获信息的渠道越加广泛,扑面而来的信息大杂烩对学生思想产生巨大冲击,落后的思想不可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由原来的传授知识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原来的“教师”变成“导师”,引导学生不断去开拓创新,引导学生广泛的吸收那些有进步意义和教育作用的信息内容,同时抵制那些有消极影响的信息。如果教师不思进取,没有创新,抱着老一套不放手,就会使教学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文化大肆涌入,青少年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此倍感兴趣,然而恰恰是这些人群,缺乏对事物良莠的辨别能力,最容易被污染。注重培养学生的辨别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地吸取外来文化成果,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也便成为师德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特别是引导学生对网络垃圾思想的辨别。这同时也要求教师及时地给自己补充“营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探索教学艺术的深刻内涵,为民族兴旺发达贡献毕生精力。
教师的发展是教育前进的基石,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自身发展的第一大要素,和谐的校园需要有高尚的师德,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更需要高尚的师德。
参考文献:
[1] 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镇西.教有所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第五中学 5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