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分层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haoxian1988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实现更有效率的教学,教师就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先天条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还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上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究。希望此研究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8-01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8.063
   分层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并给予了学生更大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可能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比从前更上一层楼,从而更有效率地完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计划。那么,应该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开展分层教学呢?
   一、为什么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行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信心
   数学的学习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虽然当前新课标改革后教育部规定要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学生由于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难以有效锻炼逻辑思维。如此一来,学生的数学能力没有显著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也就大打折扣,进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每个学生都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一般都会将课程难度平均化,力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但是这样的课程对数学层次较高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难免会生出輕视的心理,最后褪去对数学的热情;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来说,他们即便用心听讲也收效甚微,面对一些难题和不理想的成绩,低落的情绪会严重影响他们对数学、对自己的信心。但是如今利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教师将以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主体,对他们进行分开教学,向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但是所有学生依旧是在朝着同一数学教学目标前进,区别只是速度的快慢问题。基础薄弱的学生就立足教材,打好基础;能力不足的学生就勤加练习,培养思维。所以说,在这种分层教学的方法下,每个学生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步,他们看到了自己追赶他人数学成绩的可能性,学习数学的信心自然就提升了。
   (二)分层教学法实现了班级学生的整体进步
   在传统数学课堂上,教师习惯站在整个班级的角度上对所有人传授同样的思维方式,但是这样难免会厚此薄彼,其后果就是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因太过单调而松懈,而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又容易因为太过晦涩而放弃。诚然,班级是一个整体,教师不可能为了学生的个人问题而耽误正常的讲课进度;但是如果继续这样的教学方式,受益者只会是中间层次的学生,如此一来也就谈不上班级的整体进步了。而利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不仅仅可以做到让学生在自己的层次中实现进步,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施展不同的教学手段,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开始正视自己与他人的差异,为了让自己达到高一级的层次而努力。整个班级的数学学习将会积极且不失章法,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心态同样也会带动班级整体进步。因此,为了班级的整体进步,开展分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现分层教学的具体实践方法
   (一)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分层
   分层教学是基于学生不同的个性、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教师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区别性教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的前提就是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总体来看学生可以分成三类:一是基础知识不牢固的学生,二是基础知识掌握尚可,但是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三是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都达到标准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仅仅依靠成绩来划分和判断。正因如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再加以分层。具体可以表现为通过多方面观察和评测再进行划分。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日常状态,包括是否可以积极独立地完成作业,是否对数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近期以来是否有一定程度的进步。多方面的观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而通过对学生的初步了解,不仅能为分层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基础,更有助于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将分层的情况告知学生,允许学生提出意见。归根结底,最了解学生数学实力的人还是他们自己,我们不排除教师分层出现失误的情况。同学提出意见后进行二次测试,然后教师再做决断。因此根据学生实际学情来进行分层,不仅科学合理,还能针对性地提升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二)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将课堂练习进行分层
   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直接途径,因此在分层教学的课堂上,其练习方法也就不能一概而论。当前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的学习目标就是正确解题,达到高分。这种想法虽然没有错,但是对提升综合数学素养方面来说还是不够的。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为他们量身制定学习目标。对于层级较低的学生,教师应该放宽标准,让他们从基础做起,以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知识为目标;对于层次中等的学生,教师应该让他们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与其他知识点进行联系,以能够应付拔高题为目标;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教师应该让他们在完成前两点的基础上,掌握多元解题的能力。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每个学生只有以自己当前水平为出发点向前迈出一步时,他的进步才是稳固且有效的。像这样在备课阶段就想好学生的教学目标,才可以有所根据地进行练习。练习难度要符合教学期望,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要严格要求,而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则可以鼓励他们向高层次的题发起进攻。这种针对性的分层训练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层层递进,在练习中找到突破感,进而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师要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在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定位学习目标后辅助相应的课堂练习,对他们的总体能力提高十分有效。    (三)根据分层情况布置相应层次的作业
   作业是巩固所学的重要方法。但是当前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通过大量练习就能达到巩固的效果。除此之外,即便有意地开展了分层教学,教师还是会像传统课堂一样布置作业。而实际上,如果作业难度不符合学生的当前学习情况,他们就会出现厌恶作业、不写作业的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抄袭现象,而这与布置作业的初衷大相徑庭。因此,为了保证分层教学完整并顺利地开展,教师也要分层次地布置作业。教师首先要在了解学生解题效率的基础上布置作业,层次较差的学生做题速度慢,所以教师应该适量减少作业。这样布置的原因是,如果题量较大,学生就会着眼于快速完成作业,那么对题目本身的理解将会不到位;而恰好让学生略带紧迫感的数量的习题则消除了这种不正确的作业目标,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作业题目。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在作业中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如对于层次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几道综合练习题,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做到灵活运用。最后,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几道思考题,旨在开阔他们的思维能力。对于作业也要像练习一样,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挑战上层作业。但是教师也要注意,如果题目难度过大就会挫败学生的成就感,不利于学生长久地学习数学。因此,像这样在作业中划分层次,可以保证学生在掌握所在层次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自主练习,有利于分层教学的有效开展。
   (四)根据分层情况合理设计测验内容
   测验是为了能够让教师更加准确地了解当前学生的学习进度,其成绩对学生近期的努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教师应该注意的是,测验的题目是固定的,这些题目并不能让所有学生都发挥出当前最好的水平,总会有一些学生“不适合”当前的测验。因此,教师不能用同一套卷子为标准来判断学生进步的真实水准,而是应该选择将测验试卷分层,通过层次对等的测验来保证测试结果的公平性。教师在编撰试卷时就要考虑好基础题和拔高题的比例分配。对于层次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在试卷中着重体现基础题,适当穿插提升题,因为这样不仅符合较低层次学生的真实水平,还有助于他们提升信心。对于层次一般的学生,教师要平均分配两种难度的题型,因为这样可以给予他们适当的提升空间。而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多设置提高题,目的是在于让学生有自我突破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应该以成绩论进步,而是应该看学生与过去相比是否有进步。像这样通过分层测验,除了可以让学生真实地看到分层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充分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好胜心,对接下来开展分层教学活动是十分有利的。
   (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进行科学评价
   评价很简单,但是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很难的,因为教师要掌握好评价的度,既不能让学生丧失信心,也不能让学生沾沾自喜。面对分层教学的评价阶段,教师更是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状态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具体表现为:面对层次较高的学生,教师要以告诫为主,鼓励为辅,因为以高标准来要求学生才能让他们戒骄戒躁,不因自己能力暂时领先而松懈;而面对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做到批评和表扬有机结合,推动他们激发上进心迈向更高的层次;面对低层次的学生,教师要以鼓励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被发现。总之无论学生表现如何,单用一种态度来评价他们是不合理的。当然,如果学生在学习上犯了严重错误,教师也不要吝啬自己的批评,避免学生走入误区。因此,针对分层教学的评价环节更加充分地指出了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可以将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潜力发挥到极致,最后使每个学生的数学成绩都能有所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切实提升初中生的综合数学能力,在课堂上开展分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应该更加积极地开展分层教学,先从教学目标入手,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训练,最后根据相应的能力布置分层的作业。只要像这样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安晓霞.浅谈分层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J].学周刊,2011(22).
  [2]陈琛.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技巧之探析[J].赤子(中旬),2013(12).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不断汲取生活中的经验,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实践中,不断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实现数学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而且,教学课程的全面推进,也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涉及生活案例和素材,改变传统数学教学单一、枯燥的课堂氛围,进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
摘 要:在小学整体教学质量稳定提升、教育环境逐渐完善的形势下,小学语文逐渐进入新的教学法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其教学内容逐渐脱离单一的知识传导维度,向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维度发展,有效倾听作为小学语文课堂传导知识信息的重要能力内容,其培养工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以此为背景,探究有效倾听的技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培养途径,为相关教师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
摘 要:中学数学的教育压力比较大,很多教师为了获得更快的教育成果,习惯于通过重复性试题讲解或者理论知识灌输,让学生更为全面掌握数学知识,但是这是较为严重的数学教育误区,因为数学知识的思维性、逻辑性非常强,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数学思维与能力的形成,这样才能够真正收获知识。由此,教师需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这样才能够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贯彻落实以习近平为核心党中央的重要指示和重大决策部署,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防控过程中,新型治理体系不断构建、多元治理主体积极主动参与、信息化治理技术不断运用发展的新变化给基层治理带来新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较多短板和不足。如何健全基层治理体系、运用治理新技术、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后疫情时代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本研究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治理现代化发展脉络,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主体协同、组织协同、制度协同、技术协同、情感协同
摘 要:在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形势有了一定的变化,职业教育有着更高的地位,同时社会大众也更加认可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国家鼓励发展中职教育。由此可见,中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中职院校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职责,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这种情况下,在教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必要的。本文将对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探讨,分析问题,提出措施。  关键词:中职数学;思政元素;综合素质
数控精密加工过程的仿真平台就是在加工实现过程的虚拟场所,使每一个数控用户在计算机上就能够清楚地了解机床部件运动的轨迹、内部结构以及加工的过程,在一般完备的模型机床上把加工过程比较精密的形式表现出来。从通用数控铣床的基本特点原理,选用OpenGL与Pro/E软件建模为三维环境的开发工具,从建模工具与系统开发环境特点,实现单元建模的有效综合,完成数控铣床仿真模型的建立进行探讨,具有实际开发意义。
摘 要:目前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学生和教师都越来越关注中职的音乐教学。但是在中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的风格与内容,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稍欠缺。因此在目前的中职音乐教学中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且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中职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后分析了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最后分析了中职音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对数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小学生刚接触数学,他们对数学还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数学思维还不具备,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也是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特点。而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越来越重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改革发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打牢学生的课堂基础是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重点。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长期坚持的行为过程。合理运用形成性评价不仅能提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意识,还使学生在主体状态、行为发展上得到有力推动,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力。那么,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过程评价法,如何有效地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与融合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此展开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