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椎不稳症临床治疗的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aixia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下腰椎不稳症的骨科治疗。方法:50例下腰椎不稳症患者,其中腰椎峡部裂致脊椎真性滑脱患者15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35例。3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包括:有限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后路椎管减压,12例患者行保守治疗。结果:45例患者获随访,时间5~24个月,手术患者优良率82.5%。结论:下腰椎不稳症手术治疗主要为短节段融合术,合并腰突症及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者应同时治疗,下腰椎滑脱症者还须行复位术及内固定术,内固定是手段,融合是目的。
  【关键词】下腰椎不稳症;骨科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703-01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in treatment of lower lumbar spinal instability. Methods:50 cases of lumbar instability patients, including 15 cases of lumbar spondylolysis patients with spinal true spondylolisthesis, degenerative lumbar instability in 35 cases patients. 38 patients underwent operation, including: limited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 bone grafting,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12 patients underwent conservative treatment. Results 45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5 ~ 24 months, time of operation, with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82.5%. Conclusion lumbar instability operation treatment for short segment fusion, combined with lumbar disc hernia ion and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canal stenos is should be treated at the same time, lower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were also underwent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fusion is objective.
  【Keywords】lumbar instability;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reatment
  下腰痛是困扰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据分析,超过30%的腰痛患者与腰椎不稳有关。自 2008年至今,我们对50例确诊为下腰椎不稳症患者进行了治疗,其中12例行保守治疗,38例行手术治疗,经随访观察,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下腰椎不稳症患者,男36例,女14例;年龄35~ 64岁。其中腰椎峡部裂致腰椎滑脱者15例,合并退变性腰椎管狭窄者25例,合并腰突症者10例;其中Ⅰ度滑脱者25例,Ⅱ度滑脱者10例,Ⅲ度滑脱者2例;手术治疗38例,保守治疗12例;随访时间5~ 24个月。
  1.2 治疗方法
  1.2.1 保守治疗:(1)鼓励患者行腰背伸肌功能锻炼;(2)避免腰椎负荷过重;(3)注意卧床休息、制动。
  1.2.2 手术治疗:(1)术前准备。常规摄腰椎正侧位及腰椎过伸过屈位X光片及左、右斜位片,行腰椎MRI 检查。如发现:①椎间隙狭窄;②X线显示滑脱表现;③腰椎动力位示椎体间滑移或成角;④ 腰椎斜位片示椎弓峡部裂;⑤MRI示椎间盘变性,表现T2低信号,俗称“黑色椎间盘”及非常典型的临床症状,或合并腰突症,腰椎管狭窄症者,排除椎管占位及妇科炎症及肿瘤,经保守治疗无效,术前检查示能耐受手术者,均考虑选择手术治疗。(2)手术方法:本组38例手术患者均采用后路开放手术治疗。①全麻、俯卧位,腹部悬空,腰椎后正中切口,逐层进入,暴露患椎节段;②植入椎弓根螺钉;③切除相应节段椎板并扩大,探查椎管,神经根管;④切开纤维环,清除髓核,扩大椎间隙;清除软骨板至骨质渗血;⑤连接纵连杆、复位、固定螺帽;⑥植入融合器或骨条;⑦钉棒加压;⑧术野放置透明质酸钠;⑨神经根鞘内注射地塞米松 2mg;⑩闭合伤口。(3)术后处理:常规应用抗菌素、神经营养药、抬高患肢,术后48h拔除负压吸引,术后2周拆线,术后2~ 3个月逐渐下地行走,定期复查X线片。
  2 结果
  38例手术患者均切口甲级愈合,经5~24个月随访,症状完全消失者30例,大部缓解者6例,逐步缓解者2例。随访患者中椎体间植骨均融合,手术患者优良率 82.5%,无断钉者,无螺钉松动者,无症状加重者。
  3 讨论
  下腰痛的原因很多,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下腰痛表现出更多的重视。通过对50例患者行保守、手术治疗,我们有如下体会。
  3.1 保守治疗的选择:通过对患者病史的采集、详细的临床检查,我们对自觉症状轻、年龄40岁以下,各种相关检查包括物理检查、 影像学检查提示不支持手术治疗者,均行保守治疗。通过鼓励患者按上述的治疗方案施行,得到了症状缓解的治疗效果。
  3.2 手术治疗的选择
  3.2.1 对腰椎峡部裂导致腰椎滑脱患者,症状重,或合并下肢,大小便等神经症状,均采取手术治疗。
  3.2.2 对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影响工作生活者,临床检查符合下腰椎不稳症的诊断,如腰椎正侧位示椎间隙的狭窄、骨刺形成,腰椎动力位片示椎体间有滑移成角,MRI示椎间盘变性,或有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影像学诊断依据,经保守治疗无效,年龄40岁以上,均采取手术治疗。
  3.3 手术方法的选择:总的原则是有限复位,短节段固定融合,椎体间融合,对一些患者如只有下腰痛症状,症状典型而严重,无滑脱症状者,可行原位固定融合,对Ⅱ度、Ⅲ度滑脱患者,病程长,有下肢症状者,年龄偏大者,行有限复位固定融合及减压,条件许可均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可提高融合率。行内固定是为了提高融合率。如身体条件差耐受程度低,或经济原因,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中须注意恢复腰椎的生理弧度,避免造成医源性平背畸形;再者对于一些滑脱严重病程长的患者如过度复位会加重神经根损伤,须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温桃芳,赖光松,何朝洪,曾广轩. 应用椎体间融合器和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7(06)
  [2] 李彦武,郑勇.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体会[J]. 当代医学. 2009(30)
  [3] 康学文,王栓科,汪玉良,马延超.下颈椎脱位手术方案选择[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0(10)
  [4] 杜志勇.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0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 2011(10)
  [5] 吴海龙,刘晓岚,豆贲,张金明.延长融合节段治疗腰椎滑脱合并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中期疗效[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03)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探讨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分析剖宫产各项指征的合理性,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对162例剖宫产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31.09%,明显高于WHO提出的目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701-01  其剖宫产指征排序依次是:社会因素、胎儿窘迫、头位难产、妊娠合并症、瘢痕子宫、臀位。剖宫产率的原因与医患双方有关,降低剖宫产率不但取决于医务人员以科学
期刊
【摘 要】目的:总结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5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中,50例在腹腔镜下完成阑尾切除术,1 例行阑尾周围脓肿引流术,1例为腹膜后阑尾中转剖腹手术。1例术后出血而再手术,戳孔感染1例,无因肠瘘、肠粘连、肠梗阻而再手术者。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要正确处理系膜并将阑尾移出腹腔,可降低切口感染、肠粘连、肠梗阻的发生率,此术式尤其适用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期刊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针对我科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39例进行分析,密切的临床观察,并实施有效地护理方法。结果此组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经有效地急诊救治与护理后,昏迷12例,清醒25例,死亡2例。并有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运动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结论急诊救治的护理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关键,有效的救治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
期刊
人工糖脂质是由糖和脂质经过人工合成的物质,其疏水性部分很容易固定,鉴于这种特性,人工糖脂质象凝结素一样常被用于糖识别蛋白和糖识别的研究和解析.众所周知,一些病原体能
期刊
[目的]评估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合并椎旁脓肿的儿童脊柱结核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合并椎旁脓肿的儿童脊柱结核后
本文回忆了毛守白教授为中国血吸虫病防治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并着重指出,后来者应继承和发扬其奉献、担当和严谨治学的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