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自己人?谁又是代理人?

来源 :家族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minn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厅里,刘赫任一双眼睛瞪得溜圆对夫人兴师问罪。刘夫人一年前介绍妹夫进公司工作,刘赫任安排他管储运。结果一年以后刘赫任发现他除了工作中频频失误,经常导致客户收货错漏百出,最近还被举报对运输公司吃拿卡要,在招标过程中大玩手段,操纵行贿企业中标。刘赫任觉得用自己人不就是因为信任吗?然而信任的人却变成最不值得信任的人,他觉得这都是因为相信了刘夫人的举荐。
  夫人被老刘骂得脸上青一阵白一阵,猛地怼道,“你用外人就没有这些问题了吗?该贪不是一样会贪,要知道肥水不流外人田,他贪也是贪在我们自己家里。”老刘听了竟一时回不上话,他心里清楚这观念是错的,然而,似乎又戳到了他的痛处。这么些年,不管用外人还是用自己人,储运部门的贪腐问题一直存在,不管用谁,没几天就被运输公司拖着吃吃喝喝,很快就被拉拢腐蚀掉了。
  刘赫任早年和三个同学共同创业,刘赫任是大股东,占40%,另三位同学分别占20%。后来其中一个同学移民,刘赫任果断买下了他的股份,摇身变成了第一大控股股东。刘赫任成为大股东之后,首先是在关键岗位比如财务、采购、销售、储运、研发都换上自己信任的亲戚和裙带,把其他两位同学的亲信逐渐赶出公司。经营状况对另外两位小股东并不透明,账面利润极少分红,两个小股东只是参加股东会时听听报告,对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提出质疑或发表意见也无人理会。刘赫任全面控制董事会,进而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因为企业中存在大量刘姓裙带关系,外部职业经理人很难获得提拔和重用,常常走马灯一样地换。而家族裙带的能力有限,虽然企业创业时机开始比较早,但发展一直比较慢,远远被抛在同行业的后面。企业赚不到太多利润,待遇不高,内部盘剥就变成了常态,很多对企业发展有益的投入比如研发都非常有限,支撑企业发展内力严重不足。当外部市场发生变化时,企业面对转型压力,转型压力让人才压力更无从回避,老刘感到无人可用,有时也是一筹莫展。
  显然,刘赫任企业内部存在着无处不在的代理人问题。
  代理人理论
  人不可能总是事必躬亲,当个人完成不了的事情,就需要将部分事情委托或雇用他人代为执行,这个受托或被雇用的人就是代理人。理想的状态下,代理人德才兼备,可以以最合理的成本完成职能使命,为委托人或雇佣人创造效益;然而更现实的状态是,代理人可能或者少才或者缺德,或者既少才又缺德,这样的代理人就给委托人或雇佣人带来了代理成本。
  1976年迈尔·詹森( Michael C.Jensen)和威廉·麦克林(W…iam Meckling)提出了在经理人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代理人理论( AgencyTheory)。而研究家族企业管理总是很难绕开代理人问题。学者Schulze(2001)专题研究了家族企业存在的代理人问题。学者们通常认为代理成本源于信息不对称( InformationAsymmetry)(Sharma,1997) 和道德风 险( Moral Hazards)(Campbell andMarino,1994)。最基础的代理人理论做出的推断是基于家族成员常常表现出的两种倾向,一种叫风险厌恶( Risk Aversion),另一种叫长期导向( Long Term Orientation)。而外部职业经理人为了提高短期绩效和自身在职业市场的议价能力有可能出现短视倾向( Myopic)。通常理论假设是家族成员会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职业经理人更在意短期绩效。
  然而,谁是代理人?
  家族企业的经营可能用到家族成员,也会用到职业经理人,然而是不是只有职业经理人才是代理人,家族成员就是自己人?事实上,用家族成员和雇用外部职业经理人的利弊在学界一直争论不休,从没有明确结论。随着代理人理论的发展,代理人的范围事实上已不仅限于雇佣者和经理人之间。
  家族企业中可能存在的代理人关系
  首先,刘赫任公司的储运经理的职位以前是聘请职业经理人,这是最典型的代理人关系:
  所有者—代理人型代理成本
  Principal-Agent Agency Cost
  这种代理关系几乎存在于所有外部委托和雇佣关系中,委托人或雇主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稱,同时还要面对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就像刘赫任以前外聘的储运经理,一种情况,可能很快会被运输供应商拉拢腐蚀,自然会在采购过程中偏袒供应商,最终出卖企业利益,这就是刘赫任头痛的道德风险;另一种情况,代理人还可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或提高薪酬待遇会更关注短期决策效果,比如,不顾成本造价和服务质量拼命压低运费,结果导致出现更大的安全事故或货物损失。
  其次,刘赫任对于另外两位小股东也变成了代理人,这就是另一种典型的代理人成本:
  所有者—所有者型代理成本
  Principal-Principal Agency Cost
  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同样是一种不能被忽视的代理成本。这在几乎所有的投资合作中都有机会产生。所有者一所有者型代理成本本质是由于占主导地位的股东和少数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通常学术界会推测占主导地位的股东可能会掠夺少数股东的利益是出于保持控制权的意图。从家族企业内部看,因为家族财富大多与现有资本捆绑在一起,控制董事会的家族可能为了保护家族的社会情感财富( Socioemotional Wealth)而牺牲少数股东的利益( Gomez-Mejia et al.,2001)。
  最后,刘赫任对妻妹夫无才无能无德的愤怒是另一种非典型的代理成本:
  利他型代理成本
  Altruism Agency Cost
  既是利他,又如何变成了代理成本?学界认为家族企业内部存在一种对家族成员的利他情结。比如家族企业所有人因为不信任外部人员,有时会在选择和提拔人才时更倾向用和自己有裙带关系的人。利他型代理成本就会带来常说的“任人唯亲”,“德不配位”“请神容易送神难”等问题。家族成员常常基于信任而非能力被越级提拔,而发生问题时,又很难受到的相应惩罚,这一方面会对实际经营带来坏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会打击其他职业经理人的尽责尽职的动力。   管家理论
  对应于代理人理论,学术界还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就是“管家理论”( Stewardship)。
  管家理论认为,个人的动机不仅是出于自身利益,还包括为他人服务、利他主义和慷慨待 人( Davis,Schoorman&Donaldson,1997)。此外,与那些只受经济因素影响的商业行为不同,管家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实现个人价值和抱负以及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Donaldson,1990),前者的需求主要是外在的,并由制度奖励和制裁来执行,后者的需求是内在的,是个人动机的作用。Arregle等人(2007年)认为:“家庭成员关心企业,因为企业是他们家族传承的一部分,往往是家族的主要资产。”由于这种态度,管家工作的支持者既假设了心理上的所有权( Pierce,Kostova&Dirks,2001),也假设了家族企业的社会情感财富( Gomez-Mejia et al.)。家族财富、职业机会和社会声誉都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家族所有者和高管可能会有强烈的动机为公司及其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利益行事( James,2006;Lansberg,1999;Miller&Le Breton-Miller,2005)。此外,因为那些被慷慨对待的人倾向于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管理可能会产生团体团结、信任和忠诚——这是“社会资本”的前身(布迪厄,1986)。
  如何把代理人变成尽职尽责的管家?
  代理人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利益冲突引起的。当刘赫任面对小股东时,在意自己对企业的控制权和自己的利益而罔顾了其他股东的利益,他的思路俨然是代理人思路;而在面对职业经理人时,他又期待职业经理人可以尽忠职守,一心为公,为自己多省钱或多赚钱,他又成了代理成本的承受者。在不同的利益层面上,刘赫任既是代理人也是被代理人,这种自相矛盾的价值观就引发了企业内部更多的利益不协调,产生新的代理成本。面对利益差异,想完全解决代理人问题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首先是企业文化层面:透明、信任和归属感。
  刘赫任从来没意识到企业内部的代理人问题恰恰是他自身的理念造成的。为了达到控制企业、盘剥小股东的目的,他不得不任人唯亲,大量任用裙带希望可以牢牢把控各个部门,保持对其他小股东信息不对称。当亲戚们位居要职,更加会仰仗老板的信任排挤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感觉升迁无望时,就会欺上瞒下,抓紧利用手上的权利吃拿卡要,然后积累些自己的关系就迅速跳槽。信任总是相互的,如果职业经理人感觉得不到信任,自然也不会信任企业会带给自己光明稳定的前途。而职业经理人通常是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能力的人,当这些专业的人不用心做专业的事,家族成员很多又专业能力不足,企业经营状况堪忧就是非常自然的事儿。因此,从刘赫任的案例不难看出,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代理人问题带来了利他型代理人问题,利他型代理人问题又恶化了所有者和经理人之间的代理关系,渐漸形成了恶性循环。
  其次从用人机制层面:选贤奖贤,唯才适用。
  家族成员在家族企业中并不总是负面的。事实上,在家族企业中的家族成员应该在他们的公司追求有意义的职业。在为企业的成功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家庭雇员可能会获得重大的心理实现——一种感觉有用的能力,一种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社会群体的宝贵成员,以及追求自我实现需求的能力( Ashforth&Mael,1989)。最后,一个家庭对后代的关注可能会导致它培养出一个组织,这个组织被期望为未来的人提供收入、职业和声誉( Arregle et al.,2007)。此外,许多家族高管的地位、权力和工作获得保障,使他们能够抵御没有耐心的股东带来的底线压力,致力于对企业更长期发展有益的决策。
  无论是职业经理人还是家族高管的代理人问题,关键是企业是否有能力营造一种信任和透明的文化,以及形成选贤任能的用人机制。这就要求企业给予外部员工足够的信任和激励,并一视同仁、奖惩分明。
  第三是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让企业受到社会的尊重。
  家族企业本身应该对全体股东利益负责,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尽责。只有受到尊重的企业才能带给内、外部管理者自豪感、成就感和归属感,带给企业投资人、合作者长期合作的信心,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期待企业得到长期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他们,是2400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然行至四方,天下为市的商贾之人;他们,是19世纪推动中国工商业进程的强大商帮;他们,是最早参与上海滩开发,叱咤十里洋场,一度垄断上海滩大半产业的传奇群体。无论如何定论中国的商帮文化,浙商都是当仁不让的“华夏第一商帮”,改革开放40年间涌现的民营企业家同样灿若星辰。  2018年10月18日至10月21日,北京银行私人银行与《家族企业》杂志共同策划的“大美无疆”国内
期刊
进入21世纪信用卡产业蓬勃发展,在美国以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居民中,据统计平均人手两张信用卡。为吸引客户,信用卡公司推出了五花八门的信用卡优惠、积分计划,但想必大多数人都有过忘记兑换积分,以致浪费了积分。美国的史提芬·嘉腾( Stephen Garten)却因为这样一个经验,启发他创立了Charity Charge,用一张创新的慈善信用卡上的积分,为客户、为慈善机构提供了一个崭新想象空间和
期刊
斯坦福研究中心曾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 .5%来自知识、87. 5%来自关系。这里所说的关系包含着非常复杂的一个概念集合,比如你与员工(老板)的关系、与客户的关系、与利益共同体合作伙伴的关系等等,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人脈关系这一重要的分类。  人所天然存在的群居属性,造就了无论是在社会进程的哪一阶段,关系都是对自身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制约因素。在财富家族传承过程所包含的四
期刊
2018年9月25日至28日,应温岭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的邀请,由《家族企业》杂志协同组织,对温岭青年企业家协会及协会成员进行了一次家族企业现状调研。  根据国际天文学通用标准测算,2000年1月1日北京时间6时46分,中国大陆新世纪第一缕阳光洒向了浙江省温岭市石塘渔港。一时间温岭名声大噪,全国各地的人们涌入温岭,前来祈福。所有人都相信,这个被新千年第一缕日光亲吻的地方一定是被上天偏爱的。而温岭也借由
期刊
每个负责任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不为”清单,只有有所不为,才能心无旁骛,才能安心和平静,才能专注和专心,最终达到精致。  ——陈凌  稻盛和夫被誉为“经营之圣”,他不仅创建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京瓷株式会社和KDDI株式会社,2012年他还成功重建了日本航空。他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提出的阿米巴经营和经营哲学为世界各国的企业家所追捧和膜拜。1983年,日本京都的一部分中小企业家自发成立了“跟着稻盛学经
期刊
瑞信研究院发布了最新的《2018年瑞信家族企业1000》(The Credit Suisse Family 1000 in 2018)报告,数据显示家族企业在各个地区、各行业的长期表现均跑赢大市。  调研是根据运营规模、行业和地区的不同,对数据库内超过1000家上市家族企业进行分析,研究这些公司最近十几年的表现,并与对照组内的全球逾7000家非家族企业的财务和股价表现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家族企业在所
期刊
中国税务居民张某认为I嵩士银行的保密性和瑞士的中立性可以对本人的资产进行较好的保护,因此想将资产向瑞士转移,但又担心当前的CRS涉税信息交换对自己的资产配置产生影响。那么在CRS背景下,在瑞士进行資产配置是否还存在可行性?  1934年,瑞士颁布了《关于银行和储蓄所的联邦法令》,今日该法令仍然是统管瑞士银行业之根本大法。其47条俗称为“瑞士银行保密法”,2 012年2月2日,美国司法部起诉有着27
期刊
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随后相关部门的配套细则密集推出:7月20日,人民银行发布了资管新规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同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9月28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简称“理财新规”
期刊
近日,美股迎来了自2009年开始的史上最长牛市,而国内资本市场则正经历阶段性的低潮时期,风险资产价格表现严重分化。自上半年以来,备受关注的贸易冲突、内债水平高企、流动性风险加大、消费降级与消费升级同时出现等要素给经济发展帶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但由于目前中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过渡,而消费增长的重心也由数量转向质量,转型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除此之
期刊
在中国现行的慈善法律框架下,慈善基金会与慈善信托是目前最重要的两种慈善模式,这也与世界各国的实践相一致。从国际经验来看,慈善信托与基金会是共同作为家族企业集团股权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控制、传承之功效。从本土实践来看,慈善基金会无论从法律法规(尤其税收方面),还是社会实践,都较慈善信托相对完善成熟。但是,2 016年《慈善法》颁布实施以来,一系列慈善信托的政策准备日臻完善,慈善信托以其更多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