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的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规范化、多样化训练,让学生的识字与阅读能力同步进行。语文教学的实践表明,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如果以语文实践为重点,不但可以顺利完成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教学任务,还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方位发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1.探索灵活多样的思想教育形式
1.1. 运用对比,领会感情。对一些相对或相关的场面、人物进行对比,可使事物更加清晰,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学生也在对比中获取了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的感人力量,从中领会到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进行三个对比:(1)将富人的阔绰和小女孩的穷苦进行一系列的对比;(2)将小女孩悲惨处境的现实与她在火光中产生的美丽幻觉对比;(3)将小女孩所幻想得到的东西与现在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相对比。由这些强烈的对比,使学生产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进而使他们感到了现在生活的幸福和学习的安逸,增强了努力学习的自觉性。没有思想教育的语言文学训练是片面的,脱离语言文字训练的思想教育更是无稽之谈。因此,教师要把思想教育融进语言文字训练之中,使“文”与“道”同步进行,以更好地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
1.2. 正序教学,发展感情。对于教材中描写自然美的课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运用正序式教学,按作者的观察顺序或游览顺序,让学生随作者的所见新闻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在教学《林海》一课时,由于作者是亲眼看到大兴安岭的一草一木,所以全文围绕兴安岭展开叙述,即写了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里的花,又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它对祖国的建设的作用。我在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景物时,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作者看到千山碧、万古长青的林海,联想到广厦良材,甚至桌椅,越看越爱大兴安岭,觉得它美得并不空洞,从内心感到“亲切、舒服”。进而作者看到林场人们在劳动、科研、歌唱,看到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联想到兴国安邦的深远意义,所以更加感到“亲切、舒服”。然后,我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沟通起来,和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2.注重情感的发展,为育人打下基础
2.1在培养情感的过程中渗透做人的道理。俗话说:“要想做学问,首先要做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育人呢?教师要通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来完成这个任务。每一篇课文都有时代背景,写作目的,其共同特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应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进而影响人、教育人。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文章,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精读、揣摩、体会,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和掌握做人的原则。
2.2 抓关键促情感。情感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导火索。古人云:“情者文之经也”“有情动而辞发”。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部分或感人片段,进行深入引导。例如:“《我们也要当红军》一课,让学生体会一下两个贫穷农民儿子要当红军的急切心情。为了增加语气,语序做了颠倒,让学生试着用别的方式来要求毛主席也同意你们当红军。在学习《丰碑》一课时,随着情感的推进,同学们都对军需处长肃然起敬,再让学生体会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就很好理解了。”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要以课文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达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效果。
3.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4.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5.转变应试教育教学观
以往的应试教育以分数来考评学生的优劣、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的办学水平,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模式,直接导致教师教学的片面性。对教材机械地讲解,用统一的标准答案、一致的教学评价、作文的公式化、考题的标准化等等对学生进行模式化的教育。学生犹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课堂教学程序化的产品,压制了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扼杀了个性的存在,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而新的课程改革着眼于人才培养的高度,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了育人功能。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要突破传统观念的影响,从条条框框中走出来,树立全新现代教育理念。即“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抛开学生的体悟而分解内容。一切字词的解释、语句的揣摩、段落的讲读,都以把握文意为目标,从整体感知到细部体会,再从细部体会回到领悟文意,使学生在一篇课文学习过后,留下的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符号,而是鲜活的、灵动的、有机的篇章,不是丧失美感的知识点范例,而是美的、带有无穷意味、充满睿语哲思的精华。我们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发现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由发挥,只有满足了个性的需要,学生才能积极投入,进行创新学习。可以说,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全面发展,我们便不能实现我们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教学要给予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己去建构知识的过程,用思考来内化知识,而不是吃“现成”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教给学生如何思维,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学会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这样学生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1.探索灵活多样的思想教育形式
1.1. 运用对比,领会感情。对一些相对或相关的场面、人物进行对比,可使事物更加清晰,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学生也在对比中获取了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的感人力量,从中领会到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进行三个对比:(1)将富人的阔绰和小女孩的穷苦进行一系列的对比;(2)将小女孩悲惨处境的现实与她在火光中产生的美丽幻觉对比;(3)将小女孩所幻想得到的东西与现在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相对比。由这些强烈的对比,使学生产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进而使他们感到了现在生活的幸福和学习的安逸,增强了努力学习的自觉性。没有思想教育的语言文学训练是片面的,脱离语言文字训练的思想教育更是无稽之谈。因此,教师要把思想教育融进语言文字训练之中,使“文”与“道”同步进行,以更好地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
1.2. 正序教学,发展感情。对于教材中描写自然美的课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运用正序式教学,按作者的观察顺序或游览顺序,让学生随作者的所见新闻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在教学《林海》一课时,由于作者是亲眼看到大兴安岭的一草一木,所以全文围绕兴安岭展开叙述,即写了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里的花,又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它对祖国的建设的作用。我在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景物时,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作者看到千山碧、万古长青的林海,联想到广厦良材,甚至桌椅,越看越爱大兴安岭,觉得它美得并不空洞,从内心感到“亲切、舒服”。进而作者看到林场人们在劳动、科研、歌唱,看到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联想到兴国安邦的深远意义,所以更加感到“亲切、舒服”。然后,我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沟通起来,和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2.注重情感的发展,为育人打下基础
2.1在培养情感的过程中渗透做人的道理。俗话说:“要想做学问,首先要做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育人呢?教师要通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来完成这个任务。每一篇课文都有时代背景,写作目的,其共同特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应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进而影响人、教育人。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文章,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精读、揣摩、体会,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和掌握做人的原则。
2.2 抓关键促情感。情感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导火索。古人云:“情者文之经也”“有情动而辞发”。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部分或感人片段,进行深入引导。例如:“《我们也要当红军》一课,让学生体会一下两个贫穷农民儿子要当红军的急切心情。为了增加语气,语序做了颠倒,让学生试着用别的方式来要求毛主席也同意你们当红军。在学习《丰碑》一课时,随着情感的推进,同学们都对军需处长肃然起敬,再让学生体会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就很好理解了。”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要以课文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达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效果。
3.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4.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5.转变应试教育教学观
以往的应试教育以分数来考评学生的优劣、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的办学水平,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模式,直接导致教师教学的片面性。对教材机械地讲解,用统一的标准答案、一致的教学评价、作文的公式化、考题的标准化等等对学生进行模式化的教育。学生犹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课堂教学程序化的产品,压制了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扼杀了个性的存在,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而新的课程改革着眼于人才培养的高度,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了育人功能。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要突破传统观念的影响,从条条框框中走出来,树立全新现代教育理念。即“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抛开学生的体悟而分解内容。一切字词的解释、语句的揣摩、段落的讲读,都以把握文意为目标,从整体感知到细部体会,再从细部体会回到领悟文意,使学生在一篇课文学习过后,留下的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符号,而是鲜活的、灵动的、有机的篇章,不是丧失美感的知识点范例,而是美的、带有无穷意味、充满睿语哲思的精华。我们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发现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由发挥,只有满足了个性的需要,学生才能积极投入,进行创新学习。可以说,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全面发展,我们便不能实现我们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教学要给予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己去建构知识的过程,用思考来内化知识,而不是吃“现成”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教给学生如何思维,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学会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这样学生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