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临泽县丹霞山山体绿化设计实例分析,总结如何利用植物种植、绿化施工等方法进行人造山体绿化设计。
关键字人工山体绿化设计
人工山体较自然山体比较,立地条件较差,造林经常会因土壤的肥力差、保水能力弱,影响苗木的生长和成活,从而影响山体整体景观和生态效应的体现。 山體绿化需要结合合理科学的绿化方法,因地造景,保证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
1.人工山体绿化的概念
人工山体指在景观设计中完全由人工堆砌形成的山体, 一般高度大于5M, 平均坡度大于9%。, 小于此数值的地形我们一般称为园林微地形。人工山体由于体量大, 坡度陡, 缺乏植被覆盖, 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所以在设计中应采取与普通园林微地形塑造不同的处理, 以解决这些问题。
2.人造山体绿化原则
(1)科学合理原则
绿化方案应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保证山体绿化的安全实用性。
(2)生态原则
充分利用人为植物配置营造表现自然能力的山体景观,发挥最大生态效益。
(3)植物景观多样性
人造山体绿化景观应满足多样化,植物季相特征明显,突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多样景观。
(4)绿化、美化、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等与生态、文化结合,展示山体绿化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唯一性。
3.临泽大沙河丹霞山山体绿化实例分析
3.1项目背景
丹霞山,位于老县城东南,地处城市发展新区核心地段。既是南北走向的大沙河中的景观节点,又是临泽县城市新窗口。位于临泽县县城以东3km,临泽县工业开发区园区西路西侧。山体是完全由人工堆砌的山体, 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东西长250m,南北宽200m,山体总高度33米,山体为均质砂砾石碾压而成。丹霞山西峰边坡加固共分三级,第一级高6m,第二级高18m,第三级高9m,坡比均为1:0.35。现有山体堆砌时临时形成的车行道,宽约6米,人行道宽1.5米,车行道为3.5米,长约960米。
如此大型的人工山体, 在以往的设计中是极为少见的, 其超大的尺度, 多变的坡度坡向,复杂的土壤地质情况, 给我们的设计带来了许多难题。
3.2问题分析
丹霞山山体现状为人工堆成,地质结构酥松,极易发生滑坡或塌陷,土壤系粗沙混石质,无植被,且植物选择有限。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应力作用下, 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 亦称水土损失[1]。人工山体由于初期没有植被覆盖, 坡长坡度大, 表层土光滑疏松易被侵蚀, 下层土壤密实度大不利于雨水渗透等因素, 水土流失情况会比较严重。
3.3对策
3.3.1水土保持及护坡设计
(1)排洪及雨水收集措施
山体径流的合理疏排能有效地防止雨水径流对山体土壤的大面积冲蚀, 减少山体的水土流失。围绕山体道路一侧设置排水横沟, 在雨水径流对土壤形成大的侵蚀前对其进行截留;土层坚实地段土壤通透性差,应挖排水沟避免水分在种植穴上长时间停留淹死树木。在对山体径流进行合理疏排的同时, 还应采取一些局部滞留雨水的措施,减小雨水初期径流量,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雨水的自然下渗, 补充地下水, 减少水的流失。如在排水横沟与纵沟中相距一定距离设置挡水板, 一方面减缓沟中的雨水径流速度, 减少径流对沟体本身的侵蚀, 有利于水中泥沙的沉积;一方面这些挡水板也可形成小型的雨水截留坑, 对雨水进行截留, 减小雨水径流量。
(3)植物处理
植物对水土保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是植被对雨水的拦截、吸收、蓄积, 可有效涵蓄降水, 减小地被径流, 减少和消除了外部动力对土壤的侵蚀动能, 保护土壤; 二是植被对土壤的覆盖阻止和减小了降雨对土壤的直接冲击侵蚀[2]。利用多层次的植被对降雨进行有效的截留涵蓄, 减小地表径流;种植乡土植被保持水土,减少雨水径流对土壤的侵蚀。
(4)护坡处理
在已有的地质报告基础之上分片区对护坡进行处理巩固处理。从空间上分为3片区:西区、东区和南北区,采用三种不同处理手法。
西区以工程处理为主,采用锚杆对护坡进行巩固,筋混凝土框格喷射植被混凝土护坡绿化技术;东区采用挡土墙对护坡加固,有利于土壤稳固;南北区采用挡土墙和锚杆结合的方法对护坡进行保护处理。
从时间上分为三不走:对护坡进行加固处理,覆种植土;第一年护坡植草,培育植物生长环境,保持水土;第当年秋季或第二年春季看护坡和台地植物生长环境,在生长环境好的情况下,在护坡增植灌木,在台地丰富植物种类。
在局部坡度过大的地段, 在采取以上技术措施后, 仍会出现局部的水土流失, 采取了山石护坡的办法, 利用山石的垂直高度减缓山体坡度, 减轻雨水径流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3.3.2植物种植设计
整个丹霞山山体绿化表现山形整体轮廓;竖向上分层绿化,根据山体断面不同坡度、高度、平整度、基质及植物习性和生境等分别安排植物配置原则和具体种类;根据不同位置角度分区绿化,以及分块绿化。台地以乔木、亚乔木(缓坡和地面处)为主,构成森林乔木型,以灌木(陡坡处)为辅。
(2)种植设计原则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具有野趣,季相变化的当地乡土树种;选择的植物必须耐干旱、贫瘠,抗风能力强,管理粗放,以减少后期管理成本;乔、灌、草有机结合,保证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季相色彩分明;结合速生的草本品种作为实生种植配方,营造以低矮次生植被为主的目标群落。
(3)覆土工程
为了营造良好的山体环境,丹霞山整个山体实施覆土工程,必须是客土。依据植物生长环境和规范要求,首先培育植物生长环境,坡面覆土40cm,满足坡面种草和小灌木的生长环境;台地覆土1米,满足乔木的生长环境。起到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作用。
(4)树种选择
在树种选择上应贯彻乡土化的原则, 尽量选择乡土树种,还可以是引种成功后已经本地化且不会造成生物人侵的植物品种,种植成本低、成活率高、抗逆性强、后期养护管理简单等优点。
经过现场调研与考察,以本土植物,常绿植物为主,主要选择以下树种及规格:国槐D:12-15cm、云杉D:8-10cm、樟子松D:8-10cm、圆柏H:300-350cm、油松D:10-12cm、垂柳D:12-15cm、侧柏H:300-350cm金叶榆D:4-6cm、紫叶矮樱G80-100cm、红刺梅G:60cm、黄刺梅G:60cm、火炬D:4-5cm、红瑞木H:40-60cm、丁香G:60cm、刺柏球G:120-150cm、黄金榆球G:60cm、迎春花G:120-150cm、月季H:20cm、爬地柏H:30cm、水蜡绿篱H:70-80。草坪选择当地乡土草种混播,选种及配比为:披碱草40%、扁穗冰草30%、无芒雀麦草30%等。
最后,作为有生命的绿化要素,要让植物在今后能够具有更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 还需要恰当的后期维护管理措施。
4.结论
人工山体与普通园林的微地形塑造相比, 具有尺度大, 坡度坡向复杂等特点, 故在绿化设计中应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前提下, 利用科学合理的绿化技术手段,建成具有一定自我维护及调节能力的植物群落景观, 提高人工山体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礼先.水土保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向劲松.林业生态工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字人工山体绿化设计
人工山体较自然山体比较,立地条件较差,造林经常会因土壤的肥力差、保水能力弱,影响苗木的生长和成活,从而影响山体整体景观和生态效应的体现。 山體绿化需要结合合理科学的绿化方法,因地造景,保证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
1.人工山体绿化的概念
人工山体指在景观设计中完全由人工堆砌形成的山体, 一般高度大于5M, 平均坡度大于9%。, 小于此数值的地形我们一般称为园林微地形。人工山体由于体量大, 坡度陡, 缺乏植被覆盖, 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所以在设计中应采取与普通园林微地形塑造不同的处理, 以解决这些问题。
2.人造山体绿化原则
(1)科学合理原则
绿化方案应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保证山体绿化的安全实用性。
(2)生态原则
充分利用人为植物配置营造表现自然能力的山体景观,发挥最大生态效益。
(3)植物景观多样性
人造山体绿化景观应满足多样化,植物季相特征明显,突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多样景观。
(4)绿化、美化、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等与生态、文化结合,展示山体绿化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唯一性。
3.临泽大沙河丹霞山山体绿化实例分析
3.1项目背景
丹霞山,位于老县城东南,地处城市发展新区核心地段。既是南北走向的大沙河中的景观节点,又是临泽县城市新窗口。位于临泽县县城以东3km,临泽县工业开发区园区西路西侧。山体是完全由人工堆砌的山体, 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东西长250m,南北宽200m,山体总高度33米,山体为均质砂砾石碾压而成。丹霞山西峰边坡加固共分三级,第一级高6m,第二级高18m,第三级高9m,坡比均为1:0.35。现有山体堆砌时临时形成的车行道,宽约6米,人行道宽1.5米,车行道为3.5米,长约960米。
如此大型的人工山体, 在以往的设计中是极为少见的, 其超大的尺度, 多变的坡度坡向,复杂的土壤地质情况, 给我们的设计带来了许多难题。
3.2问题分析
丹霞山山体现状为人工堆成,地质结构酥松,极易发生滑坡或塌陷,土壤系粗沙混石质,无植被,且植物选择有限。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应力作用下, 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 亦称水土损失[1]。人工山体由于初期没有植被覆盖, 坡长坡度大, 表层土光滑疏松易被侵蚀, 下层土壤密实度大不利于雨水渗透等因素, 水土流失情况会比较严重。
3.3对策
3.3.1水土保持及护坡设计
(1)排洪及雨水收集措施
山体径流的合理疏排能有效地防止雨水径流对山体土壤的大面积冲蚀, 减少山体的水土流失。围绕山体道路一侧设置排水横沟, 在雨水径流对土壤形成大的侵蚀前对其进行截留;土层坚实地段土壤通透性差,应挖排水沟避免水分在种植穴上长时间停留淹死树木。在对山体径流进行合理疏排的同时, 还应采取一些局部滞留雨水的措施,减小雨水初期径流量,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雨水的自然下渗, 补充地下水, 减少水的流失。如在排水横沟与纵沟中相距一定距离设置挡水板, 一方面减缓沟中的雨水径流速度, 减少径流对沟体本身的侵蚀, 有利于水中泥沙的沉积;一方面这些挡水板也可形成小型的雨水截留坑, 对雨水进行截留, 减小雨水径流量。
(3)植物处理
植物对水土保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是植被对雨水的拦截、吸收、蓄积, 可有效涵蓄降水, 减小地被径流, 减少和消除了外部动力对土壤的侵蚀动能, 保护土壤; 二是植被对土壤的覆盖阻止和减小了降雨对土壤的直接冲击侵蚀[2]。利用多层次的植被对降雨进行有效的截留涵蓄, 减小地表径流;种植乡土植被保持水土,减少雨水径流对土壤的侵蚀。
(4)护坡处理
在已有的地质报告基础之上分片区对护坡进行处理巩固处理。从空间上分为3片区:西区、东区和南北区,采用三种不同处理手法。
西区以工程处理为主,采用锚杆对护坡进行巩固,筋混凝土框格喷射植被混凝土护坡绿化技术;东区采用挡土墙对护坡加固,有利于土壤稳固;南北区采用挡土墙和锚杆结合的方法对护坡进行保护处理。
从时间上分为三不走:对护坡进行加固处理,覆种植土;第一年护坡植草,培育植物生长环境,保持水土;第当年秋季或第二年春季看护坡和台地植物生长环境,在生长环境好的情况下,在护坡增植灌木,在台地丰富植物种类。
在局部坡度过大的地段, 在采取以上技术措施后, 仍会出现局部的水土流失, 采取了山石护坡的办法, 利用山石的垂直高度减缓山体坡度, 减轻雨水径流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3.3.2植物种植设计
整个丹霞山山体绿化表现山形整体轮廓;竖向上分层绿化,根据山体断面不同坡度、高度、平整度、基质及植物习性和生境等分别安排植物配置原则和具体种类;根据不同位置角度分区绿化,以及分块绿化。台地以乔木、亚乔木(缓坡和地面处)为主,构成森林乔木型,以灌木(陡坡处)为辅。
(2)种植设计原则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具有野趣,季相变化的当地乡土树种;选择的植物必须耐干旱、贫瘠,抗风能力强,管理粗放,以减少后期管理成本;乔、灌、草有机结合,保证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季相色彩分明;结合速生的草本品种作为实生种植配方,营造以低矮次生植被为主的目标群落。
(3)覆土工程
为了营造良好的山体环境,丹霞山整个山体实施覆土工程,必须是客土。依据植物生长环境和规范要求,首先培育植物生长环境,坡面覆土40cm,满足坡面种草和小灌木的生长环境;台地覆土1米,满足乔木的生长环境。起到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作用。
(4)树种选择
在树种选择上应贯彻乡土化的原则, 尽量选择乡土树种,还可以是引种成功后已经本地化且不会造成生物人侵的植物品种,种植成本低、成活率高、抗逆性强、后期养护管理简单等优点。
经过现场调研与考察,以本土植物,常绿植物为主,主要选择以下树种及规格:国槐D:12-15cm、云杉D:8-10cm、樟子松D:8-10cm、圆柏H:300-350cm、油松D:10-12cm、垂柳D:12-15cm、侧柏H:300-350cm金叶榆D:4-6cm、紫叶矮樱G80-100cm、红刺梅G:60cm、黄刺梅G:60cm、火炬D:4-5cm、红瑞木H:40-60cm、丁香G:60cm、刺柏球G:120-150cm、黄金榆球G:60cm、迎春花G:120-150cm、月季H:20cm、爬地柏H:30cm、水蜡绿篱H:70-80。草坪选择当地乡土草种混播,选种及配比为:披碱草40%、扁穗冰草30%、无芒雀麦草30%等。
最后,作为有生命的绿化要素,要让植物在今后能够具有更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 还需要恰当的后期维护管理措施。
4.结论
人工山体与普通园林的微地形塑造相比, 具有尺度大, 坡度坡向复杂等特点, 故在绿化设计中应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前提下, 利用科学合理的绿化技术手段,建成具有一定自我维护及调节能力的植物群落景观, 提高人工山体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礼先.水土保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向劲松.林业生态工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