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卢卡奇于1923年以论文集的形式发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并提出“物化”理论。
关键词:异化;物化;劳动;商品;主观能动性
一、关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将“物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考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由于马克思的《手稿》是在1932年才发表的,其中的异化概念在其发表后才被世人所知,所以他在1923年发表《意识》时提出了物化概念,并没有看到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所作出的系统阐述。
(一)物化理论的主要方面
卢卡奇在阐述物化概念时,给大家解释了物化概念最基础的理解方式,但是他没有停留在最浅层的解释方面,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近一步解释了具体的物化现象是以何种方式下表现出来的。
(1)人的数字化
人的数字化是与人类最密切、最相关的一种物化表现形式,这种物化形式与人类的理性化呈正相关。随着人类社会从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社会转向以轻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社会发展,社会机制与社会发展日益趋于数字化技术理性,以轻便快捷的固定化操作替代传统繁重的人力劳动。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应符合其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是应该在被考量和能被考量为前提下提出的,在这种发展规律逐渐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以产品特性原则为基础的全面系统,在这种合理化的产生体系在社会发展机制中得到了超越人类本身的自律性,工人则是该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数字化的形式表达,工人本身丧失了主观能动性,他们的劳动变为一种死板模式下的重复动作。随着这种数字化的物化现象不断合理化、机械化,工人们在内心中渐渐承认了主体性的丧失的事实。[3](98)
(2)主体的客体化
主体的客体化是体现在上述所说的“人的数字化”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人在社会的发展和商品生产的过程中,人类由自由活动的主体变为受他物支配的客体化存在。在合理化、机械化不断完善的社会生产中,生产过程以额定量进行规定,在这个体系中,人只是这个体系中一个可以替换掉的数字化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不是不可或缺的,恰恰相反,是可以以物的形式进行替换的。卢卡奇发现,这个合理化、机械化的体系已经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的形式,它的存在不以任何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以任何劳动者的意志为转移。[3](99)
(3)人的原子化
卢卡奇说,人类逐渐由主体变为客体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前提下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随着人们个体的被动关系的存在而被割裂开来,因此。人变成了独立存在的、没有能动性的原子,人的关系被物的关系吞没。卢卡奇在分析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可以由固定的额定值计算出这一过程时还指出,生产过程被分解为合理化、机械化的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破坏了原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在这种情况的物化现象中,原本可以支配自身行为的劳动者们渐渐被抽象为独立的、有依赖性的原子。
(4)人的平均化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扩张,生产由人力劳动逐渐向机械化工业发展,使得生产过程越趋于机械化,工业管理的额定计算量也越来越普遍,这就要求劳动者的劳动符合这种体系发展的要求,而这种额定的计算量,成为衡量劳动者的唯一标准,人类本身的特点、个性、行为活动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抹去,沦为受机械操控的存在。卢卡奇认为,如果从工人们在他们的曾经从人力生产逐渐变为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这一历程上看,我们会发现一种自发的清除、抹去劳动者个性、特性以及行为活动的社会趋势。[3](97-98)
(二)物化理论产生的后果
物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合理化、机械化的生产体系逐渐数字化,劳动者不再需要主动创造,而是要服从于机械化的运行规律的安排,破碎化使得劳动者不需再亲自参与劳动产品生产的所有过程,使劳动者同产品之间的有机联系丧失掉;②物化现象是一种蒙蔽我们双眼的存在,它掩盖了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区别,使我们只看得到眼前的事物,使劳动者的思想仅停留在考虑如何应对这种合理化、机械化系统的额定计划,使我们只能看得到历史进程中的个别的、偶然的规律,而失去对整体历史范畴的把控能力,人类因此丧失了主体地位;③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意识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指具有论证的物化意识,这些物化意识由各种现代化、针对化的实证主义进行方法上的论证,这种物化意识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对它们采用“放任”的态度,并没有对其进行批判,这是物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二是指人们把那种额定化的工作计量值作为自己应该完成的工作方式,将机械化和操作化思维作为自己的劳动思想,一旦这种现象产生,这就表明物化意识已深入人心。
(三)物化的产生与消除
物化是在商品结构介入到人类私有制社会后产生的现象。在早期社会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物品的交换现象,而到了农业文明时代,小型的、零散的商品交换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到近代资本主义之前,劳动产品在社会中的地位始终没有成为支配地位,这是因为在农业文明时代,社会的普遍交换主要依靠血亲关系之间的人际关系进行维系,而不是靠劳动产品所代表的物的关系和交换关系来主导。那么究竟该如何消除物化现象?在卢卡奇看来,要彻底消除物化现象需要一个漫长的斗争过程,那就是--无产阶级。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在意识形态上,从人类的观念中将商品拜物教剔除,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应该所处的地位,认清自己和资本之间的真正关系;其次,必须大力加强无产阶级建设,将无产阶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裂现象减小,拉近经济和政治的真正统一;最后,通过人类自身实践活动,从根源消除物化现象,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与自身腐朽的思想进行斗争,与未来将会面对的困难进行斗争,抵制资本主义的腐蚀,最终达到消除物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盧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
作者简介
于曜铭(1995—),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黑龙江省富锦市;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
关键词:异化;物化;劳动;商品;主观能动性
一、关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将“物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考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由于马克思的《手稿》是在1932年才发表的,其中的异化概念在其发表后才被世人所知,所以他在1923年发表《意识》时提出了物化概念,并没有看到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所作出的系统阐述。
(一)物化理论的主要方面
卢卡奇在阐述物化概念时,给大家解释了物化概念最基础的理解方式,但是他没有停留在最浅层的解释方面,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近一步解释了具体的物化现象是以何种方式下表现出来的。
(1)人的数字化
人的数字化是与人类最密切、最相关的一种物化表现形式,这种物化形式与人类的理性化呈正相关。随着人类社会从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社会转向以轻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社会发展,社会机制与社会发展日益趋于数字化技术理性,以轻便快捷的固定化操作替代传统繁重的人力劳动。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应符合其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是应该在被考量和能被考量为前提下提出的,在这种发展规律逐渐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以产品特性原则为基础的全面系统,在这种合理化的产生体系在社会发展机制中得到了超越人类本身的自律性,工人则是该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数字化的形式表达,工人本身丧失了主观能动性,他们的劳动变为一种死板模式下的重复动作。随着这种数字化的物化现象不断合理化、机械化,工人们在内心中渐渐承认了主体性的丧失的事实。[3](98)
(2)主体的客体化
主体的客体化是体现在上述所说的“人的数字化”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人在社会的发展和商品生产的过程中,人类由自由活动的主体变为受他物支配的客体化存在。在合理化、机械化不断完善的社会生产中,生产过程以额定量进行规定,在这个体系中,人只是这个体系中一个可以替换掉的数字化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不是不可或缺的,恰恰相反,是可以以物的形式进行替换的。卢卡奇发现,这个合理化、机械化的体系已经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的形式,它的存在不以任何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以任何劳动者的意志为转移。[3](99)
(3)人的原子化
卢卡奇说,人类逐渐由主体变为客体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前提下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随着人们个体的被动关系的存在而被割裂开来,因此。人变成了独立存在的、没有能动性的原子,人的关系被物的关系吞没。卢卡奇在分析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可以由固定的额定值计算出这一过程时还指出,生产过程被分解为合理化、机械化的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破坏了原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在这种情况的物化现象中,原本可以支配自身行为的劳动者们渐渐被抽象为独立的、有依赖性的原子。
(4)人的平均化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扩张,生产由人力劳动逐渐向机械化工业发展,使得生产过程越趋于机械化,工业管理的额定计算量也越来越普遍,这就要求劳动者的劳动符合这种体系发展的要求,而这种额定的计算量,成为衡量劳动者的唯一标准,人类本身的特点、个性、行为活动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抹去,沦为受机械操控的存在。卢卡奇认为,如果从工人们在他们的曾经从人力生产逐渐变为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这一历程上看,我们会发现一种自发的清除、抹去劳动者个性、特性以及行为活动的社会趋势。[3](97-98)
(二)物化理论产生的后果
物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合理化、机械化的生产体系逐渐数字化,劳动者不再需要主动创造,而是要服从于机械化的运行规律的安排,破碎化使得劳动者不需再亲自参与劳动产品生产的所有过程,使劳动者同产品之间的有机联系丧失掉;②物化现象是一种蒙蔽我们双眼的存在,它掩盖了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区别,使我们只看得到眼前的事物,使劳动者的思想仅停留在考虑如何应对这种合理化、机械化系统的额定计划,使我们只能看得到历史进程中的个别的、偶然的规律,而失去对整体历史范畴的把控能力,人类因此丧失了主体地位;③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意识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指具有论证的物化意识,这些物化意识由各种现代化、针对化的实证主义进行方法上的论证,这种物化意识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对它们采用“放任”的态度,并没有对其进行批判,这是物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二是指人们把那种额定化的工作计量值作为自己应该完成的工作方式,将机械化和操作化思维作为自己的劳动思想,一旦这种现象产生,这就表明物化意识已深入人心。
(三)物化的产生与消除
物化是在商品结构介入到人类私有制社会后产生的现象。在早期社会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物品的交换现象,而到了农业文明时代,小型的、零散的商品交换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到近代资本主义之前,劳动产品在社会中的地位始终没有成为支配地位,这是因为在农业文明时代,社会的普遍交换主要依靠血亲关系之间的人际关系进行维系,而不是靠劳动产品所代表的物的关系和交换关系来主导。那么究竟该如何消除物化现象?在卢卡奇看来,要彻底消除物化现象需要一个漫长的斗争过程,那就是--无产阶级。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在意识形态上,从人类的观念中将商品拜物教剔除,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应该所处的地位,认清自己和资本之间的真正关系;其次,必须大力加强无产阶级建设,将无产阶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裂现象减小,拉近经济和政治的真正统一;最后,通过人类自身实践活动,从根源消除物化现象,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与自身腐朽的思想进行斗争,与未来将会面对的困难进行斗争,抵制资本主义的腐蚀,最终达到消除物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盧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
作者简介
于曜铭(1995—),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黑龙江省富锦市;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