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马居”里幸福事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tr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1年,25集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在央视首播,这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它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欢笑。特别是剧中《人间指南》编辑部的6位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却又性格迥异的编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之一,就是那位“总是一副阶级斗争面孔”的“牛大姐”。她的饰演者叫童正维,她的丈夫就是曾执导《曹操与杨修》等80多部大戏的著名导演马科。马导笑着告诉我,原来我的名气比她响,别人介绍她时,总说,这是马科导演的爱人;自从演了“牛大姐”后,她已家喻户晓,而我变成了“牛大姐”的爱人。
  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牛大姐”“马大哥”,近况如何?带着广大读者和观众的问好,记者日前来到了上海徐家汇,走进了他俩被称为“牛马居”的寓所,欣喜地再次见到两位相敬如宾、其乐融融的前辈。我知道,这对从风雨中走来的艺术伉俪,去年已庆祝过他们的金婚。人们常说,婚姻的殿堂是由两人共同建造的。那马大哥与牛大姐的美满婚姻又是如何打造的呢?两老没有让读者失望。牛大姐拿出了相册,马大哥翻出了他写的“马屁诗”,记者高兴地细细聆听“老马家的幸福事”。
  
  著名导演变成“牛大姐夫”
  “牛大姐”童正维,属牛,今年74岁;“马大哥”马科,姓马属马,如今已81高龄。有人说他们“风马牛不相及”,也有人说他们“牛头不对马嘴”,但是两口子非常恩爱却是事实,一路携手走过了“金婚”。回首一起走过的50年风雨历程,丈夫马科感想颇多,他说妻子这样的好演员为了支持自己的事业,一直默默无闻地为家庭奉献,被家庭埋没了才华和光彩。直到退休后,童正维才第一次去北京接拍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部戏让童正维一夜成名,从那以后马科的身份也从著名导演变成了“牛大姐夫”。
  童正维,196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分配到上海青年话剧团任演员。年轻时,虽然演过《桃花扇》《青年一代》等许多话剧,毋庸讳言,影响平平。虽然在拍《编辑部的故事》前,她已在1986年拍摄的电影《非常大总统》中饰演角色,但一个配角早已被“孙中山”的光辉所淹没。正如马科所言,她是大器晚成,在她54岁时,一部《编辑部的故事》让她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据说,当年剧组曾考虑了包括李明启在内的很多优秀演员,但总觉得跟牛大姐还差一点,最后找到了上海话剧界的老演员童正维。导演对她的形象很满意,但因为来自上海,担心她不能适应京味儿风格。此时,童正维显示了她在话剧舞台上多年打拼的功底,很快就过了语言关。于是,一身列宁装的牛大姐正式出现在了《人间指南》编辑部。事实证明,这是明智的选择。僵化落后的“牛大姐”在新时代里显得怪诞而可笑,成了观众眼里“最可爱的人”。
  “牛大姐”成了童正维的代名词,自此一发不可收,在荧屏上频频亮相。她在电视连续剧《摩登家庭》中饰演肖老太、《谁为爱情买单》中饰演白阿姨、《大宋提刑官》中饰演张母、《好好过日子》中饰演达母、《祈望》中饰演姜母、《从头再来》中饰演安母、《玫瑰刺》中饰演李有凤,去年还在《月嫂》中饰演贯穿全剧的“线人”。期间,她还出演了电影《美丽新世界》《花儿怒放》《红美丽》等。
  再说马科,河北深县人。1942年考入夏声戏剧学校,1949年毕业,后进入上海京剧院。1955年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马科少年得志,24岁便由京剧大师周信芳推荐为他复排名剧《文天祥》当导演,并崭露才华。1958年起,导演了京剧、话剧、越剧、淮剧、滑稽戏、粤剧等十余个剧种80多部戏,其中京剧《红色风暴》《赵一曼》《海瑞上疏》《武则天》《战海浪》《海港》《宏碧缘》《曹操与杨修》《盘丝洞》及越剧《西园记》、粤剧《潮涨潮落》、黄梅戏《红楼梦》等具有广泛影响。他出身戏曲,且系统地接受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系的训练,在长期实践中把中国传统戏曲演剧体系与西洋演剧体系相结合,不失中国戏曲本色,形成独特的导演艺术风格。
  马科被斯德哥尔摩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从1995年起瑞典、中国、印度和莫桑比克四国组成了一个很有名的“世界戏剧剧团”,这里综合了许多知名的戏剧专家,目的是使世界戏剧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因此,作为客座教授,每年大多数的时间他都要到国外教学、讲学和导演剧目。在国外,马导的知名度同世界著名的戏剧大师比德·奥斯卡尔松齐名。马科·比德模式已成为国际戏剧界学习的范本,马导告诉说:“现在世界戏剧都不同程度地走入了低谷,因此人们把眼睛转入了东方。”
  望着眼前一位名扬海内外的大导演,一位学院派出生的话剧名演员,后来又成影视界的“老来红”,我不禁询问,你们两位又是如何走到了一起?马导不由笑道:“当初是你童老师一句话激发了我的追求。”
  
  一句话引出一段美满婚姻
  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童正维和马科同在上海戏剧学院里学习。那时候的马科因为常常排戏,在学校里出尽了风头。戏剧学院里面美女如云,而马科就是白马王子。正当马科有点沾沾自喜、“晕三倒四”之际,一天在学校礼堂听熊佛西院长作学术报告,中途休息后,身旁一位表演系的女同学突然对他说:“马科同学,这么多人围着奉承你,你的自我感觉如何?”口吻沉着又矜持。在他撑着顺风旗的时候,竟然有人泼冷水,马科不知用什么话来回答,只目瞪口呆地看着她。“渐渐地我发现眼前的这张面孔就像我印象中的‘观世音画像’,端庄、纯静,美而不艳。”这天晚上,这句话引得他彻夜失眠,他被大大震动了。第二天,马科做了一个此生最重要的决定——追这位女同学并娶她为妻。
  那时的童正维虽注意过马科,但在感情上对他一点感觉都没有,两人同为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但马科比童正维要大七岁,而且个子矮了点。童正维还怀疑马科在乡下有老婆,所以一直回避。当马科知道这一原因时,马上找到童正维,把自己十多年来记的日记全部上交给她“政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事实证明,马科的追求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在马科眼里,童正维是中国最好的贤妻良母。从结婚第一天做饭连点火都升不起来的她,到如今能烧得一手的好菜,几十年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交给了家庭。为了丈夫的事业,她甘当绿叶。
  50年来的坎坷生活,两人从没有过半句争吵,夫妻彼此对对方都有着说不完的感激和敬佩。在经济最困难的日子里,童正维一针一线给马科亲手缝制了一件厚厚的军大衣,让丈夫今生难忘。
  马大哥爱吃肉,童正维为他做了不少可口的肉食,有一道“味道好极了”的菜,就是清炖牛肉马蹄土豆饼。童正维将它做成“漂亮的圆月亮”,还用西兰花围边,寓意“花好月圆”,再加上松仁,就成“人团圆”了。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冬食牛肉,有暖胃作用。牛肉的鲜汁渗透到土豆和马蹄中,而马蹄又能使牛肉糜松一些,齿感好。马科给它起名“牛马情深”,其意不言而喻。
  马导告诉我说,童正维不仅是他的爱妻,还是他的救命恩人。十几年前马科得了坏死性胰腺炎,被送到医院时,正好碰到一位大夫是牛大姐的“粉丝”。一见“牛大姐”带病人来看病,特别安排到自己的门诊并且马上办理手续住院。后来老两口得知,马科当天要是再晚送一会儿,过了抢救极限时,那他绝对走了。还有,马科曾患癌症,住院时遇到的血液科的负责人,他也特别喜欢“牛大姐”,他为了和“牛大姐”联络感情,专门把马科转到血液科救治并且特别关照他。所以马科说,他两次大难不死,都要感谢“牛大姐”,这也是爱的力量。马科住院期间,童正维每天坚持送饭,这让病友都非常感动。在外人眼里只知道“牛大姐”是著名演员,没想到她作为妻子如此疼爱老伴。银幕上刻板的“牛大姐”,生活中却是一个人情味十足的时尚老太。
  
  绵绵金婚有“绝招”
  “牛大姐”说,其实她觉得自己“就是条牛”。当然这不是说她的性格像《编辑部的故事》里的那一位,而是在生活中一直像牛很操劳;而丈夫马科的性格像马,还姓马。正因如此,两口子把自己买的住房取名为“牛马居”。总结50年的金婚路程,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婚姻如何持久?如何保鲜?“先进经验”还真不少,特别是还有独创的“马家绝招”。
  第一,爱称小两口。童正维、马科总像新婚夫妻一样恩爱,两个人在朋友眼里绝对是小两口的感觉。
  第二,老婆永远是对的。在老马家,无论发生什么争执,丈夫马科都举手投降,在他眼里妻子永远正确。马科在单位素有“恶霸导演”之称,这点在上海京剧院是出了名的。可京剧院的人到老马家一看,大家却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个外号叫做“恶霸导演”的人,在家却一点都不大男子主义,俨然变成了一只小绵羊。惊叹之余,他们送了童正维一个外号:驯马员。马科对自己被“驯服”的解释很有意思:“一个牛、一个马呆在一个槽旁边儿挺和谐的。要是两个牛兴许会顶起来,要是两个马也会互相踢起来”。
  第三,是拍马屁哄老婆。每年的结婚纪念日,马科都会创作一首马屁诗,用毛笔工工整整写下,贴在墙上,送给“牛姐一笑百媚生”。每年更换一首打油诗,已是他们几十年婚姻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如1995年所作的一首很有意思。这年,正是马科导演的《曹操与杨修》蜚声海内外的一年,也是“牛大姐”在事业上再创辉煌的一年。马科这样写道:
  牛姐芳龄五十九,小马青春六十六。新婚燕尔卅五载,即将小别淡淡愁。儿女婿辈绕膝前,欢欢侍卫雄赳赳。不知京剧“奥运会”,金银铜牌属杨修? 但愿长春四十集,“新秀”更上一层楼。 乙亥年吉日深州马科 金陵童正维打油
   (注:“欢欢”为他们的宠物狗。京剧“奥运会”指在天津举办的第一届京剧艺术节。“四十集”指童正维赴长春拍摄四十集电视剧《谁不爱家》。“新秀”为童正维自嘲五十五岁开始才被观众熟识。)
  
  “牛大姐”时尚“织围脖”
  回首演艺路,评价自己扮演的诸多角色,童正维说,“牛大姐”虽然很多人不太喜欢,但她倒觉得现在社会有时“盼正气”时,还正需要她。当然,童正维对于自己扮演的“妈妈”、“姥姥”一类的角色,更加赞许,探究其心理情结,还是出于母性本能。
  如今,儿女们都已各自成家立业,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与儿女们保持联系,与他们沟通?童正维给出的答案很时尚——“织围脖”。
  赶追当下年轻人的风潮,童正维也在网络上开了个博客,在博客中,她将自己对于过往点点滴滴的回忆,以及想对女儿说却一直没能说出口的心里话都写在了上面。多年以来,有些人,有些事曾让童正维母女之间结下了心结,然而这一切却被博客这个最新潮的沟通渠道所化解。母女在博客中看到了真心,体味到了最可贵的亲情。
  有了微博,“牛大姐”不再像在《编辑部的故事》里那样“一本三正经地当马列主义老太太”,而回归享受晚年生活的邻家“时髦”老奶奶本色。如今,微博不仅是她和儿女们沟通交流的渠道,更是她传递自己思想,享受数字时代的便捷平台。在微博上,她时而回忆过往,时而分享一下自己和老伴的晚年生活,时而对儿女们说说心里话。她写道:“忽觉得像我这么大岁数玩微博的真不多,不少孝顺孩子要从我这取经,他们也希望自己的长辈能像我一样过得潇洒开心。”
  童正维两年前就开始写博客,去年3月1日又开通了微博。虽然她的粉丝不多,童正维也没太当回事儿,但到了8月17日这天,她的粉丝突然突破一千,惊喜之余,便细细查看,才知其中奥秘,就此她特意发了条微博:“微博上我的粉丝突然过千?打开才知是儿子在呼吁他的朋友关心我,一下子让我又惊又喜,措手不及。首先要感谢大家真心厚爱,也谢儿子对我的一片孝心,让我们老两口在寂静的山里多一份欢心,同时我也感到网络力量浩大,褒贬都很迅速。过去我只重视写我的博客,看来今后也该多耕耘我的‘围脖’了。”
  100多条微博、近万位粉丝、500个关注,在浩如烟海的微博里,绝对算不上突出,但童正维在73岁时开微博,令人称奇。这不仅是老马家的幸福事,也是我们文艺界的新鲜事。诚如马科先生所言:我们文艺界的老人们应该个个过得“潇洒开心”!
其他文献
简单化学反应系统模型对煤粉燃烧过程中挥发份析出初期的燃烧反应的处理——无论其浓度高低均被快速反应掉——显然与气体燃料普遍存在的可燃极限的特性相矛盾。该文对此进行
供暖锅炉节能改造是一种把高新材料技术、燃烧技术和锅炉综合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使燃烧煤达到强化燃烧,充分燃烧,完全燃烧的一种全新燃烧技术,它
运用数值技术进行岩体开挖模拟已成为施工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对确立合理的施工方案起着重要作用。但以往的研究中存在着模拟过程不尽切合实际的一些问题。该文结合软岩隧道
铁凝  当代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
上海世博会圆满落幕了。而那片有着无比绚烂记忆的世博热土又将呈现怎样崭新的面貌呢?人们进行着各种设想并充满着期待。近日,“后世博地域规划与发展战略专家会议”在上海西郊
该文针对非定常多尺度复杂流场的特征,在波数空间分析了计算方法憎度与模拟波数范围的关系。采用高精度差分方法直接数值模拟了三维可压平面混合流,着重研究了初始条件对拟序结
王晓玉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前院长。从事文艺学研究,主攻影视文学理论,其主要理论著作有《中国电影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影视文学写作》(外语教育出版社)等;主编有“传播学丛书”及“广播电视艺术系列教材”等教材。其文学创作主要有长篇小说《紫藤花园》《凡尘·赛金花》《九九玫瑰》等,中篇小说集《上海女性》《田教授家的28个保姆·房客·亲戚》等,曾于1998年及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