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易其稿,终成磅礴大作
一年前,话剧《管子》的编剧兼导演、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编导系主任王超带领着一群热爱戏剧的学生,满怀着对齐鲁文化的热忱,开始了《管子》的创作和排演。在这过程中,王超六易其稿,极尽完善,终成今日之《管子》。
在剧本的结构上,《管子》的故事并不复杂,选取的是司马迁《史记》里记载的关于管子、关于齐桓公、关于齐国称霸的故事。但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经过王超的精心改编,情节更加引人入胜,人物个性也更加饱满。每一场戏,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一环扣一环,让人看到意想不到的发展和结局。在情节铺排上张弛有度,起承转合,大开大合,步步上推,显示出一个编剧的精心与老到。
近百人组成的浩荡剧组,如此宏大的话剧规模并不多见。但在以王超为核心的几名老师的带领下,编导班的学生们经历近一年的雕琢打磨,最终将《管子》精彩地呈现在舞台上。对于导演专业的学生,台词、形体并不是他们的强项,对人物的理解和挖掘却是他们的利器。王超便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将剧中深刻的思想和丰满的人物个性演绎出来。恢弘大气的原创音乐,以及不时传来的擂鼓声,把观众带进了齐国的宫殿、街口的刑场,为观众造就了强烈的现场感。整部剧磅礴恢弘、典雅大气,既有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春秋英姿,又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情感故事,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褪去功利,演绎春秋故事
“一群男人演绎的金戈铁马,55位导演倾力打造的春秋故事。”编剧王超如此评价这部话剧。话剧《管子》讲述了“春秋第一相”管仲是如何从一个牛贩子成长为大齐的相国,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故事。全剧充满了阳刚之气和浪漫主义气息。诗化的语言、中国画似的写意风格,大笔泼墨的意境,雄峻奇伟的戏剧结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都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
作为一部校园话剧,《管子》摒除了某些商业剧目迎合市场,浮于表面的不足。而是由几个老师带着几十个学生,在剧场里踏踏实实,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地演绎一部戏剧。或许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在这个浮躁的商品社会中,这件事本身就弥足珍贵。对于接触戏剧只有四年的学生来讲,稚嫩和失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这次实践的经验。《管子》的排演将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经历。
在话剧的准备阶段,老师会组织演员们大量阅读关于春秋时期管仲、齐桓公的资料,每人都做了三万字以上的笔记。后又从山东师范大学请来专家教授,详细讲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再后来又专门组织演员去临淄深入生活,去管仲所生活的那块土地上汲取营养。最后经过整整一年的精心打造,终于排成了这部让人过目不忘,震撼不已的原创话剧。
立意深远 眼光可谓独到
山东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齐鲁大地”,齐鲁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综合。而早生孔子几百年的管子,肯定是齐文化的重要创立者之一,他的富民政策,他鼓励通商、发展贸易的诸多主张,以及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兼容的治国理念,均显现出与其他统治者迥乎不同的变革性、开放性、务实性和智慧性。对于他的贡献,连孔子都发出了:“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的感叹。在挖掘和整理齐鲁文化的今天,这群师生们能选择管子作为演出的题材,其眼光可谓独到。
历年以来,描述孔子的话剧、影视剧不在少数,而主要写管子的话剧作品还未出现。所以话剧《管子》填补了这段空白,让一段历史重现在当代,让当代人感受齐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年前,话剧《管子》的编剧兼导演、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编导系主任王超带领着一群热爱戏剧的学生,满怀着对齐鲁文化的热忱,开始了《管子》的创作和排演。在这过程中,王超六易其稿,极尽完善,终成今日之《管子》。
在剧本的结构上,《管子》的故事并不复杂,选取的是司马迁《史记》里记载的关于管子、关于齐桓公、关于齐国称霸的故事。但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经过王超的精心改编,情节更加引人入胜,人物个性也更加饱满。每一场戏,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一环扣一环,让人看到意想不到的发展和结局。在情节铺排上张弛有度,起承转合,大开大合,步步上推,显示出一个编剧的精心与老到。
近百人组成的浩荡剧组,如此宏大的话剧规模并不多见。但在以王超为核心的几名老师的带领下,编导班的学生们经历近一年的雕琢打磨,最终将《管子》精彩地呈现在舞台上。对于导演专业的学生,台词、形体并不是他们的强项,对人物的理解和挖掘却是他们的利器。王超便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将剧中深刻的思想和丰满的人物个性演绎出来。恢弘大气的原创音乐,以及不时传来的擂鼓声,把观众带进了齐国的宫殿、街口的刑场,为观众造就了强烈的现场感。整部剧磅礴恢弘、典雅大气,既有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春秋英姿,又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情感故事,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褪去功利,演绎春秋故事
“一群男人演绎的金戈铁马,55位导演倾力打造的春秋故事。”编剧王超如此评价这部话剧。话剧《管子》讲述了“春秋第一相”管仲是如何从一个牛贩子成长为大齐的相国,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故事。全剧充满了阳刚之气和浪漫主义气息。诗化的语言、中国画似的写意风格,大笔泼墨的意境,雄峻奇伟的戏剧结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都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
作为一部校园话剧,《管子》摒除了某些商业剧目迎合市场,浮于表面的不足。而是由几个老师带着几十个学生,在剧场里踏踏实实,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地演绎一部戏剧。或许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在这个浮躁的商品社会中,这件事本身就弥足珍贵。对于接触戏剧只有四年的学生来讲,稚嫩和失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这次实践的经验。《管子》的排演将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经历。
在话剧的准备阶段,老师会组织演员们大量阅读关于春秋时期管仲、齐桓公的资料,每人都做了三万字以上的笔记。后又从山东师范大学请来专家教授,详细讲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再后来又专门组织演员去临淄深入生活,去管仲所生活的那块土地上汲取营养。最后经过整整一年的精心打造,终于排成了这部让人过目不忘,震撼不已的原创话剧。
立意深远 眼光可谓独到
山东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齐鲁大地”,齐鲁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综合。而早生孔子几百年的管子,肯定是齐文化的重要创立者之一,他的富民政策,他鼓励通商、发展贸易的诸多主张,以及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兼容的治国理念,均显现出与其他统治者迥乎不同的变革性、开放性、务实性和智慧性。对于他的贡献,连孔子都发出了:“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的感叹。在挖掘和整理齐鲁文化的今天,这群师生们能选择管子作为演出的题材,其眼光可谓独到。
历年以来,描述孔子的话剧、影视剧不在少数,而主要写管子的话剧作品还未出现。所以话剧《管子》填补了这段空白,让一段历史重现在当代,让当代人感受齐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