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致倦库蚊分离得登革病毒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0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1年于海南岛登革热流行区,在患者住房内捕得五批(22只)致倦库蚊(Culex fatigans),接种C6/36白纹伊蚊细胞纯系分离获得两株病毒,经补体结合、中和试验鉴定为3型登革病毒。首次为证明致倦库蚊可能亦是本病的传播媒介提供了初步依据。

对分离病毒成功的原因,以及致倦库蚊在传播登革热中可能起的作用进行了初步讨论。

其他文献
应用细胞杂交技术,获得了一株产生 "巨噬细胞激活因子" (MAF)的单克隆T细胞杂交瘤。由杂交瘤分泌的MAF的生物学活性与刀豆素A诱导脾细胞产生者是一致的。但前者能产生单一纯的MAF,其浓度较脾细胞产生的高100倍。
期刊
用纯化的HBsAg免疫BALB/c小鼠的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在PEG作用下融合,以SPRIA、PHA、CEP三种方法检测抗体,建立一株产生对HBsAg "r" 亚型决定簇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该细胞系所产生的抗体在PHA中和试验中能被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完全中和,证明其特异性。该抗体为IgG1。该细胞经过二次有限稀释,在体外连续传代5个多月仍持续分泌抗-HBs。该细胞
期刊
期刊
本文研讨脂多糖Lps(Difco)和葡聚糖硫酸盐(DS)激活人血B淋巴细胞,应用14C-缬氨酸、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和14C-尿嘧啶核苷(14C-UR)的掺入实验,分别反映B淋巴细胞转化时蛋白质、DNA和RNA合成。测定了正常人30例,肺结核病人27例,麻风病人18例。结果表明肺结核患者三项掺入均比正常显著增高,以14C-UR和14C-缬氨酸更加明显。麻风病8例新病人和经治疗无进步者
期刊
期刊
本文介绍了一种简易、快速、重复性高,能同时检测吞噬细胞吞噬和杀死白色念珠菌的方法。采用小鼠腹腔吞噬细胞悬液(2×106/ml)与白色念珠菌悬液(1×107/ml)等量混合,置37℃,1小时后,加0.02%冰冷美兰液染色镜检。可同时测定吞噬细胞吞噬和杀死的菌数。实验结果清晰、准确。本文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了比较。本法还可用于检测人体的多形核白细胞和皮泡液中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功能。
期刊
期刊
将两个HSV-1温度敏感株病毒(DNA-ts114,DNA+tsF3)感染HeLa细胞,分别培养在39。±1℃及39℃72小时,转换至33℃48小时的条件下,发现病毒形态有明显改变:1. 在非许可温度(39℃)培养时,温差超过±1℃, DNA-ts株形态发生双向变化。2. 转换温度时DNA+tsF3株出现多形态。
期刊
用电镜研究了不同温度培养时的HSV-lts株病毒的发育形态,发现了一些结构:1. 发现DNA-ts 114株病毒在非许可温度(39℃)时,感染HeLa细胞后能形成草莓样颗粒和小环状结构,前者可能是一种畸形病毒,后者推测是病毒结构亚单位。2. 在许可温度(33℃)时,ts株的形态与WT株相似,但在畸形病毒的数量和形态上与WT株稍有不同。3. 在非许可温度时,ts株的形态变化与其所处温度的基因表现型有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