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答论述文本题,厘清常用设误法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anz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考纲规范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题型:三道选择题,四选一(错误项或正确项)型。怎么解答此类试题呢?最佳破解之策就是,看清其常规常用的设误法。经过研究,其常规常用的设误法,无非以下几种。
  一、偷换概念
  本来是这个意思,设题者却故意换成那个意思,即偷换概念、偷梁换柱、以假乱真、混水摸鱼、混淆是非、顾左右而言他。譬如:
  例1,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2016·全国卷Ⅰ第1题D项)
  我们先看原文:“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将原文与选项比对一下,立即就可发现,命题者偷换概念,把“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偷換成了“内容的真实性”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不可替代。看清了,就可选出D项是不正确项。
  二、范围失当
  任意扩大或缩小范围,故意把部分当整体,或将整体当部分;或混淆数量多寡等等,是命题者的设误手段之一。譬如:
  例2,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2016·全国卷Ⅰ第2题B项)
  此项就犯了范围扩大化的错误。原文只是说“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并没有泛指旧史学。
  三、无中生有
  原文根本没有的东西,命题者却说有,也是命题者常用的设误法之一。譬如:
  例3,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2016·全国卷Ⅰ第3题B项)
  此项的错误是,原文已指出“《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也不是向壁虚构的”,并未讲“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就是无中生有之设误法。看清其伎俩,解题不难也。
  四、颠倒是非
  把对的,说成不对;或者把不对的说成对的。这就是典型的颠倒是非。设题者常常以此手法设题。譬如:
  例4,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2016·全国卷Ⅱ第3题B项)
  该项“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的表述是合乎原文意旨的,“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与原文“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的表述相关,也可合理推出。但“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的推论与原文第4自然段“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的表述不符。从该句可知,现代小说并非不要虚构了,而是虚构的功能指向发生了变化,从故事之中挪到了故事之外。因此,该说法与原文不符,颠倒是非,是错误的。
  五、肯否失当
  “肯否失当”,即肯定与否定失当的简称。把肯定的说成否定的,或者,把否定的说成肯定的。这跟颠倒是非有些类似。譬如:
  例5,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2016·全国卷Ⅱ第2题C项)
  此项开头说的“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与原文不符,看原文第4自然段相关语句,如“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等等,可以确证,现代小说的特点,恰恰是看重“如何讲故事”的。看重,是肯定;不看重,是否定。这就是肯定与否定失当。
  六、逻辑混乱
  事物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性的,不能违背逻辑。而命题者却常常设置一些逻辑混乱项来测试考生。譬如:
  例6,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2016·全国卷Ⅱ第1题B项)
  此项中关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的相关信息,可见于原文第2自然段“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一句。该句阐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不大,都以经历见闻为主,其主要区别在于流传形式。因此,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流传形式”。该项引导出的两相比照部分,未着眼于“流传形式”,形成一个逻辑完整的表述:虽然前半句的“口耳相传”讲的是流传形式,但后半句的“游历见闻”,则没有继续从“流传形式”(如记录和阅读)的角度来讲。关于两者“本质差异”的表述,逻辑混乱,与原文不等值,是错误的。
  七、强加因果
  把原因和结果颠倒,这叫颠倒因果;而把两者之间无因果的,却强加上一个因果关系,这就是强加因果。譬如:
  例7,“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2016·全国卷Ⅲ第3题B项)
  根据原文第1自然段“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可知,上面所说“之所以……是因为……”,是命题者强加的因果关系。
  八、说法绝对
  很多命题者都非常喜欢用一些绝对化的概念来叙述选项、设计选项,什么“最佳”、“一定”、“完全”、“不能”、“第一”……这些都是绝对化词语,看到这些词时,一定要谨慎判断。譬如:
  例8,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2016·全国卷Ⅲ第2题D项)
  我们仔细看原文,原文最后1个自然段,第一句说“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这里明明是说“也能”,而解说项中的“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的“不能”说法绝对化而错误。
  九、张冠李戴
  混淆人物或事物,把这个人、这件事,说成是那个人、那件事。这就是张冠李戴。命题者也喜欢这么干。譬如:
  例9,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2016·全国卷Ⅲ第1题C项)
  根据原文,第2自然段说“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命题者的解说项认为,“疑古”的过错在于一并怀疑尧、舜、禹,而原文则认为,怀疑精神与态度有可取之处,“疑古”的过错在于没充分研究史料。把“没充分研究史料”说成“一并怀疑尧、舜、禹”,即把这件事,说成是那件事,张冠李戴也。
  总之,对于论说文本阅读的测试题,破解之策就是,看清命题者的设误项,就能准确无误地选到正确答案。
  (编辑:于智博)
其他文献
杜魯门·卡波特( Truman Capote,1924—1984),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编剧、剧作家,很多作品后来都成了经典之作,如短篇小说《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1958)和纪实罪案小说《冷血》(In Cold Blood,1966)。   卡波特五岁时就自学读书写字,十一岁时发现了自己对写作的热爱,从十七岁起就经常在《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等刊物
“道德”是高考命题核心理念“立德树人”的重要内涵,也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方面命题的重点,更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2015年浙江卷“文品与人品”,四川卷“老实人与聪明人”,重庆卷“赶公交车的妈妈”;2014年重庆卷“出租屋的故事”……可以说,“道德”主题无论是从热点还是从经典的角度上考虑,亦或是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上考
“如果所有人都选择将就,那这个世界就永远只能是凑合。”  连日来,江西省于都县实验中学16岁高中生刘文展举报学校违规收费补课反被劝退一事,引起舆论持续关注。  自今年3月7日开始,刘文展接连给国家信访局等部门多次写信实名举报学校违规补课收费,被校方多次“谈话”。在9月新学期开学前,其班主任给刘母发了一条劝退信息:“接到学校通知,下学期不接受刘文展的报名,请换一个学校。”校方随后回应,此举系班主任个
你说,你想去落花微雨、弱柳扶风的江南,看看柳永笔下的“三秋桂子,十里荷香”的良辰美景;你说,你想去充满水乡情调的扬州城,看看“二十四桥明月夜”“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扬州城的梅雨时节的无边风月。  你还记得吗?我相信你记得,因为那是我们一起走过的时光,不能忘。  因为姓“侯”,所以大家都亲切地喊你为“猴王”。学业并不繁重,所以每天早上晨读时教我们吟诵,鹅黄色阳光的暖遇上浅绿色微风的凉吹拂了你及腰的秀发
一位中年儿子正在陪着父亲练习走路。父亲是一位偏瘫患者,在儿子的护卫下,父亲拄着轮椅的两边把手,慢慢地努力地站起身子。待父亲双脚站稳后,儿子把轮椅从后面慢慢撤走。儿子转身又来到父亲的前面,弓着一副高大的身躯,与矮小的父亲保持着同一高度,然后把双手平伸向父亲,眼神里充满鼓励地说:“来,爸爸,向前迈步!”父亲的眼里有一丝恐惧,也有一些潮湿。我想,父亲此时脑海里一定想起了儿子幼年初学走路时,他也是这样把双
1964年的一天,黑人妇女玛丽·汉密尔顿作为证人,在美国亚拉巴州的法庭上,接受白人检察官的调查问询。  “你能如实回答我的提问吗,玛丽?”检察官问道。玛丽·汉密尔顿瞟了一眼检察官,闭口不语。检察官提高音量说:“请回答问题,玛丽!”玛丽·汉密尔顿白了他一眼,依然不作声。检察官有些恼火,再次提高音量:“你能听见我的问题吗,玛丽?”玛丽·汉密尔顿仍然一言不发。  检察官生气地转身对法官说:“法官大人,我
转眼间,高考已与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携手踏入了不惑之年。越来越成熟的体制,为广大考生提供着通往书山之顶的路径。  博尔赫斯有言:“理想的拉力大于现实的推力,正因为有了无数人不畏艰难地追求理想中的希望,才使得那么多生命的璀璨明丽得以成就。”读书如远上寒山,其入愈深,则石径愈狭。而高考永远让广大考生看到白云深处的希望,让理想的拉力有了抵抗现实推力的正确路径。  【素材运用亮点1】选用了寒山、石径、白云等
作家簡介:伊恩·麦克尤恩(lan McEwan)是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1948年出生于伦敦西南部的小镇奥尔德肖特(Aldershot),父亲是一位军人,曾参加过敦刻尔克战役。童年的麦克尤恩曾跟随父亲辗转于东亚、德国和北非等地,1959年返回英国,在一所寄宿学校读书,同学大都来自破碎的家庭,粗鲁而残暴。在孤寂的中学时代,麦克尤恩沉浸于文学的世界,大量阅读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读到过这样一种感叹:如果世人都眼盲,我决不会去追求华丽的衣裳、豪华的居室、铺张的排场……是啊,原本人生苦短,竟还要处处跟人比较、争一日之短长。可是,难道为了世人没有眼盲,就只能让自己心盲吗? (引用某人的“一种感叹”开篇,以“心盲”对“眼盲”,引发读者的思考。)  竞相攀比,除了虚荣之外,还有些别的原因吧?是觉得比不过别人有伤自己的面子?是认定伤了面子就等于损伤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是看到大家都如此虽
任务驱动型作文非常适合写议论文,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析说理是支撑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樣,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作为议论文三要素之一的“论据”在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能够恰当运用甚至“出彩”,势必起到旁征博引、纵横开阖、雄辩服人、妙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