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因为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数学学习的素材必然也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特性,结合学生的认知意识以及实际情况,在原先教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创新,尽可能地从学生身边事物、感兴趣的点入手,合理利用所有的教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创设情境,重组教材,挖掘生活教材,数学生活化等方面浅谈了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应用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而现在的教材是从大众的角度出发,不能涉及并符合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要考虑本地学生的认知和知识经验,找到与实际情况的结合点,给学生贴合实际的教学,将数学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教学空间,教学生活化,改变照搬书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一、 創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创设生活情境,贴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一节课中出现的重点环节,我们想要学生能够理解并熟记,最好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创设情镜。例如:在《什么是周长》这一课,我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周长以后,又设计了一个情镜便于他们理解,我找来一张桌子,让一个学生躺在上面,另外一个学生拿着绳子假装是体检医生,这时课堂的气氛骤然升温。我说,你现在就是一名小医生,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测量这位病人的头围,胸围,腰围,并思考他的尺寸大小是否符合健康标准范围。学生开始测量,用软尺在病人的头部测量得出头围是55cm,胸围82cm,腰围75cm。学生们都很兴奋,并积极参与,下面又加入了小比赛,找一找摸一摸,你能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看谁找得多,有同学说出了课桌周长、课本周长、甚至鞋底的周长。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能够自主探索与思考,并感悟了周长的含义。
二、 合理重组教材,为学生减轻压力
教育部门为学校编制了统一的教材,但我们的学生却是性格各异的,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不违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下,合理的重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发现三四年级都涉及“平移”这一知识点,就“平移”这一内容而言,两个年级的内容教学目标层递性不大,延伸度不高,但是学生的遗忘性却很强,虽然只是由一次平移延伸到两次平移,但是对于已经学过一年的四年级学生而言已经没有太深的记忆了。于是,我们三年级数学组和四年级商量后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把四年级的“平移”放到三年级的“平移”之后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我们应该大胆的使用和重组这些例子,为学生的学习减轻负担,当然,教材的重组不能随性而为,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师要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并促进他们的能力得到发展,合理重组教材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三、 挖掘生活中的教材资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我们知道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题目都是来源于生活的,但不是符合每一个地区。例如:在五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一课中,给出的例子是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大约是170公顷,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27公顷,这里给出的两个地方都是名胜景地而引出公顷概念,城里的学生或许对这两地方有所认知,但是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就不一定听说过了,若是这样引入,恐怕还要给学生解释一番他们的由来。所以,一味的照搬教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选取材料,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又如,在《旋转》一课里,我们就不能用摩天轮来做案例引入,但是可以选择钟表、风车,这些都是学生所熟知,也是容易取材的。还有在《认识小数》一课中,我们可以选择温度计,家庭里用的电费单,米尺等,合理的挖掘生活中的教材资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 在思维训练中感受“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生活处处有数学,我们要把这个常识在课堂上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意识里,让他们知道数学不是独立存在的,独立的数学也是毫无意义的。例如:在教学《分数》时,我们就可以组织一些小游戏,比如套圈,大家小时候都玩过,每个人十个圈,套中的圈和未套中的圈分别用分数来表示,每个学生套中的圈数不一样,也就是说他们必须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思维去考虑用怎么样的分数来表示自己的结果,这样就不会出现抄袭的现象,而且这些游戏贴近生活,很有趣,每个学生都会喜欢。再例如:在教学《加减法运算》时,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小例子来为学生做训练。比如说“妈妈给明明183元钱,明明到商店想买一个篮球96元,明明应该怎么付钱,营业员会找他多少钱,最后还剩多少钱”,学生写出几个算式:(1)183-96;(2)100-96 83;(3)183-100 4,三种方法结果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这种简单的小例子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多减要加的道理,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生活中研究数学、理解数学。
总的来说,提高教学质量不是增加课时,不是课越多越好,而是要看每一堂课学生和老师的收获。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是很重要的一步,能够在教学中把数学生活化,使学生具有能够解释实际的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体会数学知识发展的过程,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红蕊.试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1,(14).
[2]马会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学数学生活化若干问题简析[J].2011,(16).
作者简介:
刘刚,江苏省邳州市港上镇窦场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应用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而现在的教材是从大众的角度出发,不能涉及并符合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要考虑本地学生的认知和知识经验,找到与实际情况的结合点,给学生贴合实际的教学,将数学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教学空间,教学生活化,改变照搬书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一、 創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创设生活情境,贴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一节课中出现的重点环节,我们想要学生能够理解并熟记,最好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创设情镜。例如:在《什么是周长》这一课,我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周长以后,又设计了一个情镜便于他们理解,我找来一张桌子,让一个学生躺在上面,另外一个学生拿着绳子假装是体检医生,这时课堂的气氛骤然升温。我说,你现在就是一名小医生,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测量这位病人的头围,胸围,腰围,并思考他的尺寸大小是否符合健康标准范围。学生开始测量,用软尺在病人的头部测量得出头围是55cm,胸围82cm,腰围75cm。学生们都很兴奋,并积极参与,下面又加入了小比赛,找一找摸一摸,你能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看谁找得多,有同学说出了课桌周长、课本周长、甚至鞋底的周长。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能够自主探索与思考,并感悟了周长的含义。
二、 合理重组教材,为学生减轻压力
教育部门为学校编制了统一的教材,但我们的学生却是性格各异的,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不违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下,合理的重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发现三四年级都涉及“平移”这一知识点,就“平移”这一内容而言,两个年级的内容教学目标层递性不大,延伸度不高,但是学生的遗忘性却很强,虽然只是由一次平移延伸到两次平移,但是对于已经学过一年的四年级学生而言已经没有太深的记忆了。于是,我们三年级数学组和四年级商量后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把四年级的“平移”放到三年级的“平移”之后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我们应该大胆的使用和重组这些例子,为学生的学习减轻负担,当然,教材的重组不能随性而为,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师要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并促进他们的能力得到发展,合理重组教材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三、 挖掘生活中的教材资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我们知道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题目都是来源于生活的,但不是符合每一个地区。例如:在五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一课中,给出的例子是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大约是170公顷,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27公顷,这里给出的两个地方都是名胜景地而引出公顷概念,城里的学生或许对这两地方有所认知,但是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就不一定听说过了,若是这样引入,恐怕还要给学生解释一番他们的由来。所以,一味的照搬教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选取材料,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又如,在《旋转》一课里,我们就不能用摩天轮来做案例引入,但是可以选择钟表、风车,这些都是学生所熟知,也是容易取材的。还有在《认识小数》一课中,我们可以选择温度计,家庭里用的电费单,米尺等,合理的挖掘生活中的教材资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 在思维训练中感受“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生活处处有数学,我们要把这个常识在课堂上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意识里,让他们知道数学不是独立存在的,独立的数学也是毫无意义的。例如:在教学《分数》时,我们就可以组织一些小游戏,比如套圈,大家小时候都玩过,每个人十个圈,套中的圈和未套中的圈分别用分数来表示,每个学生套中的圈数不一样,也就是说他们必须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思维去考虑用怎么样的分数来表示自己的结果,这样就不会出现抄袭的现象,而且这些游戏贴近生活,很有趣,每个学生都会喜欢。再例如:在教学《加减法运算》时,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小例子来为学生做训练。比如说“妈妈给明明183元钱,明明到商店想买一个篮球96元,明明应该怎么付钱,营业员会找他多少钱,最后还剩多少钱”,学生写出几个算式:(1)183-96;(2)100-96 83;(3)183-100 4,三种方法结果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这种简单的小例子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多减要加的道理,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生活中研究数学、理解数学。
总的来说,提高教学质量不是增加课时,不是课越多越好,而是要看每一堂课学生和老师的收获。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是很重要的一步,能够在教学中把数学生活化,使学生具有能够解释实际的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体会数学知识发展的过程,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红蕊.试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1,(14).
[2]马会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学数学生活化若干问题简析[J].2011,(16).
作者简介:
刘刚,江苏省邳州市港上镇窦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