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戏曲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像我们的56个民族一样,是个大家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曲种。有我们的国粹京剧,另外还有上海的沪剧、浙江的越剧、苏北的淮剧、河南的豫剧等。曲种的不同也正是戏曲魅力的所在。戏曲编剧是戏曲的创造者,如何抓住时代灵魂,创作出反映人民心声、讴歌时代精神、符合时代价值观的艺术精品,是目前戏曲编剧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戏曲 编剧 时代
一、中国戏曲文化需要贴紧时代脉搏,与时俱进
60年代,杨兰春创作豫剧《朝阳沟》,公映了近半个世纪,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青睐,剧情曾经影响了几代人。很多外地人了解豫剧,就是从《朝阳沟》开始的。《朝阳沟》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文化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创新成了戏曲编剧和艺术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在中国传统戏曲究竟应该坚持“传统”还是“改良”方面,戏曲界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戏曲文化既然是传统文化,就要拒绝新的元素加入,将传统进行到底;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反映人民心声,讴歌时代精神。笔者坚持后者的观点。
二、戏曲编剧如何做到抓住时代的灵魂
(一)编剧自身的素养、涵养是一个优秀戏曲编剧的根本
首先,作为戏曲编剧本身,需要强化创新意识,不断学习,保持自身的时代性。戏曲编剧要有社会担当,要为社会输送正能量,要弘扬真善美,更要接地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当然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戏曲编剧,除了要接地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更要到优秀的学府,比如中戏、上戏、国戏去深造。前面提到的豫剧《朝阳沟》的编剧杨兰春就到中戏学习过。另外还有上戏戏曲编剧高级培训班的罗怀臻、李莉、陈涌等人,至今仍是南北戏曲编剧界内的中坚力量。
其次,戏曲编剧要深入到时代当中,丰富自身阅历,了解时代特点。因为搞戏曲创作是需要人生积淀的。戏曲是舞台艺术,老一代编剧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在剧团“摸爬滚打”,所以才能在舞台上表现出世事无常和人间的悲欢离合。如今中国戏曲编剧的年轻一代,迟早要破茧成蝶,所以一定要有很强的现实感,多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到生活当中进行创作,经常去关注一下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丰富自身阅历,做好承先启后工作,为繁荣当代戏曲舞台艺术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戏曲作品需要贴近时代的要求
中国戏曲要深刻地反映生活,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丰富表演艺术技巧,必须勇敢地向写实化靠拢。《朝阳沟》之所以家喻户晓,公映了将近半个世纪,原因就在于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如今这样的好作品不多了,在流行歌曲横溢的年代,戏曲文化如何才能创新?如何让传统的戏曲作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呢?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要继承传统,传艺,传神,传德。(1)传艺,对于行当绝活而言,特点鲜明的舞台处理、绝妙的表演以及独特的唱腔唱段,都要继承;(2)传神,是传承戏曲的美德和艺术神韵;(3)传德,是传承中华戏曲中的“戏比天大”“以德培艺”的优良传统,追求文质兼美,德艺双馨。
其次,让戏曲回归民间,真诚地为人民服务,人民自然就会敞开胸怀欢迎它,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戏曲也就有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个双赢的好办法,老百姓有了自己喜欢的娱乐节目,戏曲也有了最好的市场。所以,老百姓才是戏曲改革构思的起点和归宿。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的文化娱乐需要,也就成了当代戏曲改革的宗旨。
关键是创新,当务之急是创作出让年轻观众喜爱的戏曲剧本。所以就要求戏曲贴近时代,与时俱进,打造戏曲精品。让戏曲从剧场走进家庭,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同时借助现代传媒和高科技手段,创新传播渠道和方式,使传统戏曲出现新的魅力。另外,还要善于吸收借鉴国外戏曲,拓宽视野,敞开胸怀,学习借鉴国外现代戏剧的实践经验和探索成果,从而推动戏曲更好地向前发展。在借鉴吸收国外现代戏剧时,不能忘了坚持民族审美特性,在保留传统戏曲神韵和味道的前提下,通过借鉴、消化、吸收、再创新,然后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
综上所述,戏曲来源于生活,戏曲编剧只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能创作出老百姓所喜爱的作品。抓住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老百姓的心,就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灵魂。编剧本身的学习提高也好,戏曲作品的改革创新也好,都是为了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相信,有了年轻优秀的编剧们,再加上戏曲作品的改革创新,中国戏曲有魄力、有能力在学习吸收世界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实现思想、艺术的新飞跃。中国的戏曲将再次被注入新的生命力,也将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戏曲作品。
参考文献:
[1]徐芳丽.戏曲编剧如何抓住时代灵魂[J].大众文艺,2015(01).
[2]谢柏梁.振兴戏曲艺术,只是单单靠传承是不够的[J].藝术百家,2015(05).
(作者简介:高光明,男,大专,洮南市文化馆,馆长,二级编剧,研究方向:群众文艺创作、基层文艺普及)
关键词:戏曲 编剧 时代
一、中国戏曲文化需要贴紧时代脉搏,与时俱进
60年代,杨兰春创作豫剧《朝阳沟》,公映了近半个世纪,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青睐,剧情曾经影响了几代人。很多外地人了解豫剧,就是从《朝阳沟》开始的。《朝阳沟》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文化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创新成了戏曲编剧和艺术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在中国传统戏曲究竟应该坚持“传统”还是“改良”方面,戏曲界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戏曲文化既然是传统文化,就要拒绝新的元素加入,将传统进行到底;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反映人民心声,讴歌时代精神。笔者坚持后者的观点。
二、戏曲编剧如何做到抓住时代的灵魂
(一)编剧自身的素养、涵养是一个优秀戏曲编剧的根本
首先,作为戏曲编剧本身,需要强化创新意识,不断学习,保持自身的时代性。戏曲编剧要有社会担当,要为社会输送正能量,要弘扬真善美,更要接地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当然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戏曲编剧,除了要接地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更要到优秀的学府,比如中戏、上戏、国戏去深造。前面提到的豫剧《朝阳沟》的编剧杨兰春就到中戏学习过。另外还有上戏戏曲编剧高级培训班的罗怀臻、李莉、陈涌等人,至今仍是南北戏曲编剧界内的中坚力量。
其次,戏曲编剧要深入到时代当中,丰富自身阅历,了解时代特点。因为搞戏曲创作是需要人生积淀的。戏曲是舞台艺术,老一代编剧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在剧团“摸爬滚打”,所以才能在舞台上表现出世事无常和人间的悲欢离合。如今中国戏曲编剧的年轻一代,迟早要破茧成蝶,所以一定要有很强的现实感,多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到生活当中进行创作,经常去关注一下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丰富自身阅历,做好承先启后工作,为繁荣当代戏曲舞台艺术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戏曲作品需要贴近时代的要求
中国戏曲要深刻地反映生活,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丰富表演艺术技巧,必须勇敢地向写实化靠拢。《朝阳沟》之所以家喻户晓,公映了将近半个世纪,原因就在于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如今这样的好作品不多了,在流行歌曲横溢的年代,戏曲文化如何才能创新?如何让传统的戏曲作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呢?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要继承传统,传艺,传神,传德。(1)传艺,对于行当绝活而言,特点鲜明的舞台处理、绝妙的表演以及独特的唱腔唱段,都要继承;(2)传神,是传承戏曲的美德和艺术神韵;(3)传德,是传承中华戏曲中的“戏比天大”“以德培艺”的优良传统,追求文质兼美,德艺双馨。
其次,让戏曲回归民间,真诚地为人民服务,人民自然就会敞开胸怀欢迎它,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戏曲也就有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个双赢的好办法,老百姓有了自己喜欢的娱乐节目,戏曲也有了最好的市场。所以,老百姓才是戏曲改革构思的起点和归宿。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的文化娱乐需要,也就成了当代戏曲改革的宗旨。
关键是创新,当务之急是创作出让年轻观众喜爱的戏曲剧本。所以就要求戏曲贴近时代,与时俱进,打造戏曲精品。让戏曲从剧场走进家庭,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同时借助现代传媒和高科技手段,创新传播渠道和方式,使传统戏曲出现新的魅力。另外,还要善于吸收借鉴国外戏曲,拓宽视野,敞开胸怀,学习借鉴国外现代戏剧的实践经验和探索成果,从而推动戏曲更好地向前发展。在借鉴吸收国外现代戏剧时,不能忘了坚持民族审美特性,在保留传统戏曲神韵和味道的前提下,通过借鉴、消化、吸收、再创新,然后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
综上所述,戏曲来源于生活,戏曲编剧只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能创作出老百姓所喜爱的作品。抓住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老百姓的心,就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灵魂。编剧本身的学习提高也好,戏曲作品的改革创新也好,都是为了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相信,有了年轻优秀的编剧们,再加上戏曲作品的改革创新,中国戏曲有魄力、有能力在学习吸收世界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实现思想、艺术的新飞跃。中国的戏曲将再次被注入新的生命力,也将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戏曲作品。
参考文献:
[1]徐芳丽.戏曲编剧如何抓住时代灵魂[J].大众文艺,2015(01).
[2]谢柏梁.振兴戏曲艺术,只是单单靠传承是不够的[J].藝术百家,2015(05).
(作者简介:高光明,男,大专,洮南市文化馆,馆长,二级编剧,研究方向:群众文艺创作、基层文艺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