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haizi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历史学、哲学和教育学的视角,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对西方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关系演变历程的钩沉,从人的主体结构与知识形态两个视角,论述了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能性,梳理了两者结合的思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关系的历史和现状的把脉,对推进
其他文献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产物,其组织结构与管理行为因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已出现了一些与公办院校显著不同的特点。从陕西民办高校的情况来看,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化促使民办高校的发展走硬件先行、规模扩张的跨越式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方式对民办高校的领导体制、组织管理和运营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教育是培养人的,但这一毫无疑义的命题并不能自然导向将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长期以来,教育不过是以人为对象而已,教育的视野中并没有人。当代教育理应将人作为逻辑起点与依据,这就要求必须理解人的存在方式,确立、选择具有鲜明乌托邦品质的发展理念与逻辑。
从后现代思潮的视角反思当代教育问题,应确立以下新的教育观念和研究领域:1.非决定论的教育哲学观,2.学习研究中的非逻辑认知,3.教育研究中的生理心理学,4.学习自组织理论,5.教育关怀与人道主义,6.社区网络与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
生命哲学中蕴涵着具有时代意义的教学理念。在生命哲学看来,教学过程是一个去模式化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寻找、发现、建构各种关系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直觉与体验的作用;教学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经验和多元真理观的过程;教学应当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只有回归生命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才能。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构建我国的终身学习体系可以从建立法律保障机制、政策调控机制、经费筹措机制、技术支撑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和学习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缺失的根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应依托于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整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建立实践性学习方式。
当前高校科研评价中存在的不舍理的科研成果计量办法、利益导向机制、成果考核指标,乃至不舍理的高校排名和学科排名等问题,对高校科研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必须进一步改革高校科研评价体制,促进科研评价的科学化。
教育理论的建构无法割舍与教育实践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学理论品性的基本特征是人本性。科学主义情结有害于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故而应当以“教育学的科学性”的说法,取代“教育学是一门科学”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