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四大名阁今昔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ktime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洱海的东南西北岸边,历史上曾建有四座颇负盛名的楼阁,即天镜阁、珠海阁、浩然阁、水月阁,四周遥相呼应,构成环洱海一组完整的美景,被誉为“洱海四大名阁”。这四阁各具特色、造型优美,均面对烟波浩淼的洱海,一年四季,帆樯浩渺,渔樵掩映,占尽无限风光,加之每一阁都有动听的历史掌故和优美的民间传说,惹得历代骚人墨客选胜登临,即景吟哦,题咏点染,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赋、楹联;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更使四阁添色生辉,成为大理环洱海游览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为挖掘大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有效利用大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把大理的旅游业做强做大,以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旅游者,建议恢复重建洱海四大名阁。
  天镜阁,位于洱海东岸罗荃半岛上,与罗荃古寺相连。南诏晚期,这里曾经是洱海边庄严肃穆的佛教圣地。史料记载,罗荃半岛上在南诏时期修建了三足鼎立的一寺一阁一塔,寺是罗荃寺,阁就是天镜阁,塔叫罗荃塔。天镜阁三面临水,南面与金梭岛隔水相望,西面是排列伟岸的苍山玉屏十九峰,阁下海面一如明镜,每当风停浪静之时,苍山倒影忽隐忽现,映于波光缥缈之中,“山环吞海,澄然如镜”,此阁据此而得名。海边陡峭的岩石上曾刻有一联:“此水可当兵十万,昔人空有客三千”,其地势险峻,一语可知。明代状元杨升庵游此阁时曾留有一联:“异峰斜插水中,东是水,西是水;杰阁遥临天外,上有天,下有天。”阁下南端还建有观音殿,其前水中有石,称“石骡子”,民间又称它为“定海桩”,与白族民间凄婉的爱情传说故事“望夫云”相关。
  天镜阁已于1996年在原址上(海拔2025米)重建,共三层,高22米,体量比历史上的天镜阁高大了许多,尽管不是修旧如旧,但还是再现其登高远眺“杰阁遥临天外”的宽阔视野,现已成为洱海东岸的一个2A级的著名风景点。历史上三足鼎立的一寺一阁一塔,罗荃寺已恢复正殿、厢房、大门,寺院照壁等正在建设中;罗荃塔则荡然无存,塔基原址处散落着一块块既让人心疼又让人疼爱的年代久远的塔砖残片。
  建议对已于1996年重建的天镜阁进行维修改造,取缔一切外观磁砖,履盖裸露的钢筋水泥建筑,加大软硬环境保护、加大绿化、美化力度,适时恢复重建罗荃塔;提升天镜阁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
  珠海阁,建在洱海公园息龙山(民间又称“团山”)上。南诏时期,团山是一座海水环绕的岛屿;樊绰《云南志》记载“龙尾城东北息龙山,南诏养鹿处”。当时山顶建珠海阁。驻足山顶北望,苍山十九峰由北向南至最后一峰斜阳峰戛然而止于西洱河,而苍山东南海滨的息龙山则峰峦突出,如龙献珠,因而建珠海阁。据史料记载,珠海阁颇具规模,有殿宇亭阁,曲径回廊等建筑。登阁观景,苍洱风光,百二山河尽收眼底,远观苍山,列玉屏,拖云苇,飞青舞白;俯瞰洱海,形如匹练,碧波万顷自北而来为阁吞之,气象万千,因而有“海阁观澜”的景观。明代阁遭兵火,逐渐倾废,到清初仅剩正殿三楹。乾隆年间士民重新修缮并建廊庑,后终因年久失修而圮废。清贡生杨晖吉有《舟次珠海阁》一诗:“迎秋南去泛仙槎,满载壶浆酒似霞;海放珠光云弄影,楼嘘蜃气浪飞花;钩垂洱水潭无底,屏列苍山画半斜;何处月明今夜醉,柳蒲烟里尽渔家。”
  珠海阁已完全圮废,遗址(海拔2049米)在洱海公园内的息龙山顶上,现状空阔荒芜一片,仅存有几个红沙石石墩,遗留一块约30平方米的砖铺院心及一些残砖剩瓦,有一位老人在自发地组织募捐,欲重建珠海阁。
  建议恢复重建珠海阁,应建在洱海公园息龙山山顶原址上,要求尽量保留原殿宇亭阁,曲径回廊等原貌,提倡修旧如旧,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含恢复原来挂在名阁上的各种名联、匾牌。配合洱海公园的整体提升改造,使重建的珠海阁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名阁品牌。
  浩然阁,建在洱海西岸(才村)龙凤村洱水神祠(龙王庙)前,始建于唐氏。《大理县志》载:“浩然阁在城东六里洱河之湄,俯沧波百里,风起涛涌,时有冷然欲仙之概”。是叶榆十六景中,“海阁风涛”一景。原有名联多副,因年久阁废俱无存。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大理知府杨仲绶重建。.据文献记载:“阁距海湄,沧波百里,风起涛鸣龙吟,仿佛轻舟出没,有凫鸥倚槛,观之觉胸中浩浩不能言其所以然。”浩然阁之名由此而得。此阁四面环水,西面架桥通陆,四周护有大理石栏杆,阁东面海中建有龙门牌坊一座,与东面天镜阁遥相呼应,水中鸢飞鱼跃,人们至此每每有身入画图的感觉。浩然阁后来倒塌,清代时在原址上再建的“右临水亭”后也毁灭。清光绪年间,江西临川人李瑞清集资复建,更名“丰乐亭”,并撰一联:“民乐丰年,极哀牢而上,亿万人耕凿雍熙,秋色西来天地阔;背山面海,自元代以还,六百载沧桑兴废,浮云日变古今新。”清末民初,剑川著名学者赵藩曾与地方贤达到丰乐亭游赏,并发思古之幽情,即兴留有一联:“昆明池当属斯,仿凿习楼船,汉帝雄心驰域外;浩然阁已无存,搜遗补碑碣,唐人高咏表楹端。”后来洱海水位下降,丰乐亭四周已成陆地,因年久失修,于1984年全部损毁。
  浩然阁原址高出现在的乡村路面约1米,现仅存南边与陆地相连的几块残破的青石板,可见6米×6米正方型的基础墙石,原址(海拔1976米)上杂草丛生,堆满垃圾,让人不忍多看。
  建议恢复重建浩然阁。由于洱海水位下降,建议浩然阁在原遗址东边100米处,跨过原围海渔塘的洱海西岸临水恢复重建,参照历史照片并在其东面海中恢复重建龙门牌坊。
  水月阁,建在洱海北岸上关村,原址在著名的上关“洱海弓鱼洞”上方,地处洱海入水口,与珠海阁遥遥百里南北对峙,始建于明初,据载:“阁澄水月……扼龙关之首,俯临洱水,明月东去,荡漾金波,披襟映之如濯心魄于水壶中也。”水月阁之名由此得来。这里地处洱海九曲之首“凤翼曲”北沿,海边沙洲宜人,岸柳如姻,岚雾飘浮,渔舟点点,水天一色,令人赏心悦目,生出无限情思。
  水月阁原址(海拔1984米)在今洱海北岸上关镇青官庙前,东南方15米处一棵巨大的大青树生机盎然,阁已不复存在。由于洱海水位下降,历史上洱海水位在海拔1980——1982米之间,而现在水位在海拔1972——974之间,故水月阁遗址已远离海边,“弓鱼洞”也不见踪影,其东南面已修建成车来人往、繁忙的大丽公路。
  建议恢复重建水月阁。由于洱海水位下降,建议在大丽路东约20米处(海拔1975米)洱海北岸恢复重建水月阁。因无历史图片可查,可设计为有一定体量、具白族建筑特色的亭阁。
  笔者认为,恢复重建洱海四大名阁再现其风采是可行的,试想:历史上就颇负盛名,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的一组特色美景,分别坐落于洱海东南西北岸边的四大名阁一经重现,必将成为环洱海游的精致景点。相信洱海四大名阁将重放异彩。
  (史海漫游主持 廖惠群)
其他文献
在一个幸福家庭中,有一个自称“没有一天不快乐”的女孩,你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我,一个农村女孩。  我上了初中,不得不离开父母来到城里上学,我舍不得,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舍难分,因为我知道,这样一来父母给予我的爱就会随之疏远。  然而,我错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我读懂了一切。  爸爸为了供我上学,不辞辛苦,整日劳碌,甚至有时连吃饭都顾不上了,他找了一份工作,工资不是很高,为了让家里经济条件更好些,他白
地名被喻为“活化石”,因为其中往往能找到有关地方历史文化的某些信息。宾川在明代以前是少数民族聚居杂处的地方,至今大部分已汉化,但仍留下了许多白语地名和彝语地名。有些白语地名也已汉化,但从它的变化过程中还可发现地方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宗教文化的变迁等信息,推敲一下是很有趣味的。     黑家邑原来是李家村    宾川西部有个山村叫黑家邑,是南诏以后大义宁国国王杨干贞的故里萂村的一个小村。笔者于1978
周钟岳(公元1876年--1955年)先生,是云南近现代史上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全国著名的政治家,早年留学日本时即加人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后来担任过许多重要职
董宁川,男,1919年12月生,大理白族,中共党员。1939年毕业于河内法文中学,1945年毕业于华中大学英语系。1948年留学巴黎政治学院,1950年获巴黎大学文史学院博士学位。1951年任
2007年8月23日,老友谭百辛走了,他走得竟如此匆匆。当我在电话里听到这一不幸消息时,不禁潸然泪下,泪水顿时模糊了双眼。回忆半个多世纪和他的交往,恍如昨日,依然历历在目。
历史上的上关花,始于唐,兴盛于宋、元、明三个朝代,元时将它列为大理的四大绝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之第二。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大旅行家徐霞客先生,跋山涉水,展转万里,亲临大理苍山云弄峰北麓“和山”坡地上,即今之花树村背后的坡地间,仔细地观察了这棵久闻之奇特花树,并将观察所得写在了弥足珍贵、传世生辉的《徐霞客游记》之中。后来有关花的文字记述渐多。由于其“质如桂,香闻里许,每朵12瓣,应十
粘性介质压力成形技术(VPF,Viscous Pressure Forming)是新提出的一种板材柔性加工技术.该技术采用一种半固态、可流动、具有一定粘度的介质作为传力介质,适合于航天、航空等领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刊
镁合金压铸过程中的氧化燃烧问题一直阻碍着镁合金的推广应用,研究其阻燃性一直是它的前沿课题之一.以前人们在镁合金中加入铈主要是研究它对高温性能的影响.该文开发了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