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皮炎芽生菌酵母型为代表的双相真菌病原菌普遍存在耐人中性粒细胞(PMN)杀伤的特性,其机制不明.PMN在与菌作用后激发的氧化杀伤产物有超氧化阴离子(NADPH氧化酶系统产物)及髓过氧化酶(MPO)(过氧化氢-卤系统产物).作者以光泽精和鲁米那化学发光剂分别结合PMN经与皮炎芽生菌作用后测定上述两系统的代谢产物,以化学发光强度(CL)表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皮炎芽生菌酵母型为代表的双相真菌病原菌普遍存在耐人中性粒细胞(PMN)杀伤的特性,其机制不明.PMN在与菌作用后激发的氧化杀伤产物有超氧化阴离子(NADPH氧化酶系统产物)及髓过氧化酶(MPO)(过氧化氢-卤系统产物).作者以光泽精和鲁米那化学发光剂分别结合PMN经与皮炎芽生菌作用后测定上述两系统的代谢产物,以化学发光强度(CL)表示.
其他文献
麻风的早期诊断及联合化疗为2000年消灭麻风的二项主要战略措施.用ELISA检测抗麻风杆菌酚糖脂Ⅰ抗原的抗体是目前研究得最多、最有意义的血清学试验,作者对此试验在多菌型和少菌型病人,接触者以及流行区和非流行区健康个体中的研究结果作了综述.
作者随机收集从犰狳麻风流行区美国路易斯安娜州捕获的30只重3~5kg的九带犰狳,在麻醉下放血处死,进行尸检和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取右侧腹股沟淋巴结作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检查,直接涂片检查、鼠足垫接种、实验室培养基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发现麻风菌,还对犰狳血清中抗PGL-IIgM抗体进行了检测.
用新发展的麻风杆菌明胶凝集试验(MLPA)检测了滤纸片血斑洗脱液中的抗PGL-Ⅰ抗体,并与ELISA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象为65例麻风病人(LL28例,BL14例,TT13例,BT5例,PN5例),49例家内接触者(HC),61例流行区非接触者(NC),33例健康的麻风工作者(OC),9例孕妇,共217例。
为比较8-MOP水浴与口服8-MOP在PUVA治疗中的效果及副作用,作者选择44例皮损范围超过10%,以往未用过PUVA治疗的慢性斑块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成口服组和水浴组,每组各22例,在UVA照射前分别进行8-MOP水浴和口服8-MOP.
为了解氨甲喋呤(MTX)与强的松合用治疗儿童难治性皮肌炎(DM)的疗效及安全性,作者对16例患儿的临床过程进行了评价.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仍不清楚。病毒,特别是近来的逆转录病毒被提出是可能的病因。有人已经证明部分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患者含有可和人类逆转录病毒HTLV-Ⅰ和HIV-Ⅰ反应的抗体。
作者选择瘢痕性类天疱疮(CP)和大疱性类天疱疮(BP)各10例,在免疫沉淀(IP)试验中用CP自身抗体鉴定CP抗原,并用序列IP进一步研究CP抗原和BP抗原的关系.先用免疫印迹(IB)法分别检测了CP和BP血清.
随着细胞间粘连分子的发现,单个核细胞在皮肤中循环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合介绍了近4年来有关研究结果。从循环性单个核白细胞如何进入皮肤,如何从真皮移向表皮,又如何与角朊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的角度,阐述了细胞间粘连分子等粘合分子及其相应配位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各种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生与消退中的重要作用,为皮肤免疫学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人类乳头瘤病毒可引起临床、亚临床和潜伏性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组织转化为上皮内或侵袭性肿瘤过程中,除病毒本身外,还必需有其它辅助因素参与。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多性伴、过早性交、过早首次分娩及免疫状态的抑制或改变。亚临床和潜伏性感染广泛存在,其感染率因所用检测技术的敏感性、被检人群的年龄和性活跃状态,以及受试者接受检查的次数而有所不同。抗人类乳头瘤病毒16E7蛋白抗体与宫颈癌有密切关系。在生殖器
讨论了苔藓样糠疹和淋巴瘤样丘疹病的临床特点、分型、组织病理学、免疫病理改变以及治疗.特别强调了这些疾病在儿科方面的问题.苔藓样糠疹和淋巴瘤样丘疹病均存在着潜在的恶变性,可分别发展成蕈样肉芽肿或淋巴网状内皮细胞肿瘤,因此应定期随访,连续观察,直到病人皮疹消退数年后.还讨论了苔藓样糠疹和淋巴瘤样丘疹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