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条件不充分习题”的探究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nwei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第110页第7题是一道条件不充分习题,应该将此题的条件“四边形ABCD中,AD∥BC,点M是AD的中点,且MB=MC.”修改为“梯形ABCD中,AD∥BC,点M是AD的中点,且MB=MC.”也就是将原题中的“四边形ABCD”改成“梯形ABCD”.笔者将此题的条件修改后,并进行了拓广探究.[TP22a.TIF,Y][TS(][JZ][HTK]图1[TS)]
  原题 已知:如图1,四边形ABCD中,AD∥BC,点M是AD的中点,且MB=MC.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新题 已知:如图1,梯形ABCD中,AD∥BC,点M是AD的中点,且MB=MC.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简析 因为四边形ABCD是梯形,要证明它是等腰梯形,就是证明两腰相等,也就是要证两条线段相等,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解决.
  证明 因为点M是AD的中点,所以AM=BM.
  又因为MB=MC,所以∠MBC=∠MCB.
  又因为AD∥BC,所以∠AMB=∠MBC,∠DMC=∠MCB.
  所以∠AMB=∠DMC.
  所以△ABM≌△DCM (SAS).
  所以AB=DC.
  所以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习题是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对习题进行变式、推广和编创,充分发挥习题的价值.下面以这一道平面几何题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思维拓展1 将原题的条件改变,把“上底的中点”变为“下底的中点”,挖掘内在联系.
  变式1 已知:如图2,四边形ABCD中,AD∥BC,点M是BC的中点,且AM=DM.
  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TP22a1.TIF,Y][TS(][JZ][HTK]图2[TS)]
  简析 此题只是把“上底的中点”变为“下底的中点”,中点的位置换了,但是通过分析解法还是同原题一样.
  证明 因为点M是BC的中点,所以BM=CM.
  又因为AM=DM,所以∠MAD=∠MDA.
  又因为AD∥BC,所以∠MAD=∠AMB,∠MDA=∠DMC.
  所以∠AMB=∠DMC.
  所以△ABM≌△DCM (SAS).
  所以AB=DC.
  所以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思维拓展2 将特殊条件一般化,把点M是“梯形底边上的中点”变为“梯形外部的点”,探究上述结论是否成立.[TP22b.TIF,Y][TS(][JZ][HTK]图3[TS)]
  变式2 已知:如图3,四边形ABCD中,AD∥BC,点M是ABCD的外部一点,AM、DM交BC于E、F两点,且AM=DM,BE=CF.
  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简析 此题只是把点M是梯形底边上的中点变换成了点M是ABCD的外部一点,但是通过分析解法还是同原题一样.
  证明 因为AM=DM,所以∠MAD=∠MDA.
  又因为AD∥BC,所以∠AEB=∠MAD,∠DFC=∠MDA.
  所以∠AEB=∠DFC
  所以∠MEF=∠MFE
  所以ME=MF
  所以AM-ME=DM-MF,即AE=DF.
  所以△ABE△DCF(SAS),所以AB=DC,
  所以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思维拓展3 将结论和条件互换位置,把要证明的结论“等腰梯形”作为条件,探究新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变式3 已知:如图4,梯形ABCD中,AB=DC,AD∥BC,M是梯形外部的一点,且MA=MD.
  求证:MB=MC.
  证明 因为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所以∠BAD=∠CDA,
  因为MA=MD,所以∠MAD=∠MDA,
  所以∠BAD-∠MAD=∠CDA-∠MDA,
  所以∠MAB=∠MDC,
  在△AMB和△DMC中,AM=DM,∠MAB=∠MDC,AB=DC,
  所以△AMB≌△DMC (SAS),
  所以MB=MC.
  思维拓展4 变换条件和结论,把“底边上的中点”变为“两点”,两腰由“已知相等”变为“结论”,提高探索能力.[TP22c.TIF,Y][TS(][JZ][HTK]图5[TS)]
  变式4 已知:如图5,梯形ABCD中,AB∥DC,E、F是AB上的两点,且BE=CF,AE=DF,EF≠AD.
  求证:AB=CD,EF≠AD.
  证明 因为梯形ABCD中,AD∥BC,AE=DF,EF≠AD.
  所以梯形EFDA是等腰梯形,
  所以∠AEF=∠DFE,
  所以∠AEB=∠DFC.
  又因为BE=CF,AE=DF,
  所以△BAE≌△CDF (SAS),
  所以AB=CD.
  思维拓展5 变换题型,将证明题改为探索题,探索新的结论是否成立,从而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变式5 已知:如图6,梯形ABCD中,AD∥BC,M是底边AB上的点,给出下面三个论断:①AB=CD;②AM=DM;③BM=CM.
  请你以其中的两个论断作为条件,填入“已知”栏中,以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填入“求证”栏中,使之成为一个正确的命题,并证明之.[TP22c1.TIF,Y][TS(][JZ][HTK]图6[TS)]
  已知:如图6,在梯形ABCD中,AD∥BC,M是底边BC上的点,_________.
  求证:___________.
  简析 本题从所给的论断入手,不断变换题目的条件与结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深化,既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训练了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符合题意的情形有三种情况,即
  ①,②→③
  ①,③→②
  ②,③→①
  所以∠MAD=∠MDA,
  因为AD∥BC,
  所以∠MAD=∠AMB,∠MDA=∠DMC,
  所以∠AMB=∠DMC.
  在△AMB和△DMC中,
  AM=DM,∠AMB=∠DMC,BM=CM,
  所以△AMB≌△DMC (SAS),
  所以AB=CD.
  在教学时,如能在习题的解答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一定能发现一些很有趣又很有用的新知识或好方法,使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变成探究、发现的过程,将思维变成流动、活跃的过程.可使学生时时处在一种愉快的探索知识的状态中,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探索能力.
  
  作者简介 魏祖成,中学一级教师,湖北省竹溪县教研室数学教研员,发表文章100余篇,主要从事教材例习题的、有效课堂构建研究、中考试题研究.
其他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管理。具体地讲是企业通过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员工激励、员工培训和开发等一系列手段
楔状缺损是常见的非龋性牙体硬组织缺损,近年来我们采用根管校钉—银汞合金充填联合修复法治疗前磨牙重度楔状缺损,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方法: 1.牙髓坏死、坏疽和已形成
四川省南充市2009年中考试题的第15题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册104页的一道原题,这是一道十分传统的几何证明题,题目是这样的:如图1,ABCD是正方形,点G是BC上的任意一点,DE⊥AG于E,B
患者朱××,男,21岁。病历号码2794。于1983年11月19日来院就诊。右侧颞颌关节持续性隐痛半年余,右侧下后牙有疼痛史。摄右侧乳突片,颞颌关节片正常。多次予以短波理疗,0.5%
面颊部肿瘤切除后大型洞穿缺损的修复有一定难度。近年来,国内已有多篇报道。我们于1983年10月至1985年3月治疗6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Cheek tumor resection of large c
为总结基层医院临床上牙列缺损、牙列缺失进行修复的一般规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探索不同牙齿所需修复材料的构成比;本文对我院1986年1月至1987年8月进行牙列缺损、缺失的10
后牙冠根折(以下简称纵折)在临床上并非少见。这种患牙由于从牙冠到牙根纵行完全裂开,裂开之牙片深达龈下,累及牙根或根分叉,在治疗上有一定困难,一般需要拔除。笔者自1980
软土主要是指近代水下沉积的粘性土,例如淤泥、泥炭、淤泥质粉土等类型的土体,主要分布在我国平原或者山间盆地。在建筑施工中,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复杂多样,对于复杂软土地基
1993年11月1日至4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中美学前教育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就幼儿语言的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将美方几位发言人的观点介绍如下,以期能对我们有所启示。 一、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