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作为一个教学论的概念被提出来是晚近的事情,[1]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才能真正实行有效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以下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明晰目标与组织内容
1.明确教学目标
深入研究并有效把握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根据学年(学期)目标—单元(主题)目标—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定位;设计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并以可观察、可测量的方式加以陈述;把目标告诉学生。如讲述人教版必修历史1第五单元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时,我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并掌握新中国外交的发展线索等。
2.组织教学材料
在讲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时,我组织准备的材料有《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和《初期的外交方针》影片片段,以及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同时补充了一些趣味性强、较简短但又具有较强说服力的史料,使学生对新中国外交风云能获得比较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活动进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如《窗下学礼》影片片段,使同学们了解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将军大使”的由来。
3.拓展课程资源
在讲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新课结束时,我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周恩来外交风云》《新中国外交》等书籍,还让学生上网查找搜集资料,统计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哪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列出简单表格。这时我引出辩论主题:正方——弱国无外交;反方——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且外交上一律平等。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开拓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
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实践、实验、讨论等多样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高级思维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亲历活动,参与实践,获得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鼓励创造实践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会、历史短剧、小品等方法让学生的创造思维活跃起来,激活学生主动操作的潜质,使学生真正成为驾驭历史学科的主人,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渠道。
第一,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品尝传道、授业、解惑的创造劳动之滋味。
组织学生参与教学,采取“人人都上,课课到位”的上课责任制,教学内容分配到人,全班共成立4个“历史教研组”。“教研组”职责是课前互相商讨教法、操作程序、反馈群众学生的意见;课后评价上课效果,及时总结。每个主持教学的学生在任务完成后,要写一篇500~1000字的教学札记。教师在全过程充当资料员,提供材料、教参,适时参与指导一定的教法。如果学生选择的教法优于教师的指导教法,教师应充分让学生施展自己的创造才华。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疑难复杂问题,教师应作专题补充。这种让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先生制”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掘了他们自身的特征。在知识的重组和交流中,学生改造着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同时学会了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重组,提高了对知识的概括能力,构建了一个有序、开放、灵活的认知结构,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充当教材中的历史人物角色,体验历史情境,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情感,进而达到培养历史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
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又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让学生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扮演角色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在情感驱动下,主动注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如我执教的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等人,使学生仿佛回到一千多年的历史情境,整堂课教学分成三幕:第一幕——吐蕃使者求婚;第二幕——文成公主西行入吐蕃;第三幕——文成公主在吐蕃。三大幕对比鲜明,重点突出。每一幕都有学生唱主角,既有小组代表的介绍发言,也有各小组之间不同观点的辩论,最后还有学生评委当堂评分和点评,并评出一、二、三等奖和最佳表演奖以及团体奖。角色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宽阔的创造空间,随着活动的日趋增多,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日趋完善和健全。
第三,让学生充当历史与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的“新闻记者”角色,使学生明白历史课堂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将课本知识和学生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扮演社会生活的“新闻记者”角色,不但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述高三历史隋唐文化,介绍著名唐朝大诗人李白时,设计了“李太白与马鞍山、当涂”的活动课。让学生扮演社会生活的“新闻记者”角色,自己去参观、采访采石矶和青山太白墓风景区,同时让他们自己去收集一些与李白有关的资料,并进一步设计问题:“李白诗人的遗迹对马鞍山、当涂现今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我们现今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我市的旅游资源?”通过这些扮演社会生活“新闻记者”角色的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课堂延伸到了社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讨论教学法:利用讨论法进行历史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所谓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讨论法教学一般的程序是: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目;在学生对教材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掌握重点、认清难点、提高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把握教材,提高能力。讨论教学法,特别强调要有计划、有准备。“这种方法使学生始终有一种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精神的培养”。[2]
三、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并参与评价,实现自我引导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确保学习有内部动力的支持,实现自我驱动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实现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如我设计的辩论会《我看联合国——维和行动能否起主要作用》上,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写作、辩论的过程,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获取历史信息和历史论辩的能力,从而养成正确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习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
鼓励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帮助;选择合适的任务,精心组织活动,为合作学习提供机会;鼓励学生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互动;鼓励学生负责地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并努力促使小组其他成员履行自己的职责;促使小组成员建立并维护相互尊重与信任,有效地解决冲突,实现共同发展。如我设计的活动课《评价郑和下西洋》中,让学生们分成七个小组,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并展开讨论,让学生“身入历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在亲身感受历史的过程中,学习历史、理解历史、掌握历史。
3.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并将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心向;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与经验,质疑他人的知识与观点,探究知识的个人意义;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支持并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成败》一课中,我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教材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有的学者却提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并未深入人心,认为“一个拥有数千年专制传统的国度要过渡到民主阶段,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性小论文完成,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反过来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认识水平。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个性;同时,也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熏陶,学会一点科学方法,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四、持续的教学反思与创新
1.运用理论审视自己的实践
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审视自己的缄默知识,有效地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建构个人的实践理论,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尝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对其他教学风格保持开放。
2.倡导专业合作主义
摆脱专业个人主义的束缚,寻求与同事及其他教育专业工作者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多样化的经验分享、专业评论的机会,互为反思的参照。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中,既有政治、地理教师,也有物理和化学教师的参加与合作,使学生学会理性地看待科技革命的作用,确立科技以人为本的观念,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树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3.重视自身经验的加工
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的反思,尝试对自身经验进行概念化梳理;有条件的话,与专业理论工作者合作,将自己的概念升华为理论,实现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创新。关于学生有效学习,我想用九个字来概括:一是“经验”,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二是“思考”;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这是教学设计的重点而不是讲解;四是“再创造”。“经验”、“思考”、“活动”、“再创造”是有效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只要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寓教于乐,不断转化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途径与策略,课堂教学的有效和创新就一定能够不断深化下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会在不断创新的课堂中得到成长。
注释: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2—223.
[2]李树棠,朱玉平.诱思探究理论与讨论教学法[J].历史教学,2002,(1).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职教中心)
一、明晰目标与组织内容
1.明确教学目标
深入研究并有效把握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根据学年(学期)目标—单元(主题)目标—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定位;设计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并以可观察、可测量的方式加以陈述;把目标告诉学生。如讲述人教版必修历史1第五单元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时,我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并掌握新中国外交的发展线索等。
2.组织教学材料
在讲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时,我组织准备的材料有《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和《初期的外交方针》影片片段,以及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同时补充了一些趣味性强、较简短但又具有较强说服力的史料,使学生对新中国外交风云能获得比较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活动进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如《窗下学礼》影片片段,使同学们了解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将军大使”的由来。
3.拓展课程资源
在讲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新课结束时,我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周恩来外交风云》《新中国外交》等书籍,还让学生上网查找搜集资料,统计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哪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列出简单表格。这时我引出辩论主题:正方——弱国无外交;反方——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且外交上一律平等。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开拓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
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实践、实验、讨论等多样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高级思维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亲历活动,参与实践,获得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鼓励创造实践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会、历史短剧、小品等方法让学生的创造思维活跃起来,激活学生主动操作的潜质,使学生真正成为驾驭历史学科的主人,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渠道。
第一,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品尝传道、授业、解惑的创造劳动之滋味。
组织学生参与教学,采取“人人都上,课课到位”的上课责任制,教学内容分配到人,全班共成立4个“历史教研组”。“教研组”职责是课前互相商讨教法、操作程序、反馈群众学生的意见;课后评价上课效果,及时总结。每个主持教学的学生在任务完成后,要写一篇500~1000字的教学札记。教师在全过程充当资料员,提供材料、教参,适时参与指导一定的教法。如果学生选择的教法优于教师的指导教法,教师应充分让学生施展自己的创造才华。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疑难复杂问题,教师应作专题补充。这种让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先生制”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掘了他们自身的特征。在知识的重组和交流中,学生改造着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同时学会了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重组,提高了对知识的概括能力,构建了一个有序、开放、灵活的认知结构,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充当教材中的历史人物角色,体验历史情境,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情感,进而达到培养历史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
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又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让学生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扮演角色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在情感驱动下,主动注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如我执教的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等人,使学生仿佛回到一千多年的历史情境,整堂课教学分成三幕:第一幕——吐蕃使者求婚;第二幕——文成公主西行入吐蕃;第三幕——文成公主在吐蕃。三大幕对比鲜明,重点突出。每一幕都有学生唱主角,既有小组代表的介绍发言,也有各小组之间不同观点的辩论,最后还有学生评委当堂评分和点评,并评出一、二、三等奖和最佳表演奖以及团体奖。角色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宽阔的创造空间,随着活动的日趋增多,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日趋完善和健全。
第三,让学生充当历史与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的“新闻记者”角色,使学生明白历史课堂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将课本知识和学生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扮演社会生活的“新闻记者”角色,不但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述高三历史隋唐文化,介绍著名唐朝大诗人李白时,设计了“李太白与马鞍山、当涂”的活动课。让学生扮演社会生活的“新闻记者”角色,自己去参观、采访采石矶和青山太白墓风景区,同时让他们自己去收集一些与李白有关的资料,并进一步设计问题:“李白诗人的遗迹对马鞍山、当涂现今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我们现今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我市的旅游资源?”通过这些扮演社会生活“新闻记者”角色的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课堂延伸到了社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讨论教学法:利用讨论法进行历史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所谓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讨论法教学一般的程序是: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目;在学生对教材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掌握重点、认清难点、提高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把握教材,提高能力。讨论教学法,特别强调要有计划、有准备。“这种方法使学生始终有一种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精神的培养”。[2]
三、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并参与评价,实现自我引导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确保学习有内部动力的支持,实现自我驱动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实现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如我设计的辩论会《我看联合国——维和行动能否起主要作用》上,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写作、辩论的过程,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获取历史信息和历史论辩的能力,从而养成正确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习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
鼓励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帮助;选择合适的任务,精心组织活动,为合作学习提供机会;鼓励学生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互动;鼓励学生负责地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并努力促使小组其他成员履行自己的职责;促使小组成员建立并维护相互尊重与信任,有效地解决冲突,实现共同发展。如我设计的活动课《评价郑和下西洋》中,让学生们分成七个小组,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并展开讨论,让学生“身入历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在亲身感受历史的过程中,学习历史、理解历史、掌握历史。
3.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并将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心向;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与经验,质疑他人的知识与观点,探究知识的个人意义;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支持并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成败》一课中,我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教材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有的学者却提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并未深入人心,认为“一个拥有数千年专制传统的国度要过渡到民主阶段,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性小论文完成,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反过来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认识水平。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个性;同时,也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熏陶,学会一点科学方法,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四、持续的教学反思与创新
1.运用理论审视自己的实践
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审视自己的缄默知识,有效地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建构个人的实践理论,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尝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对其他教学风格保持开放。
2.倡导专业合作主义
摆脱专业个人主义的束缚,寻求与同事及其他教育专业工作者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多样化的经验分享、专业评论的机会,互为反思的参照。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中,既有政治、地理教师,也有物理和化学教师的参加与合作,使学生学会理性地看待科技革命的作用,确立科技以人为本的观念,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树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3.重视自身经验的加工
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的反思,尝试对自身经验进行概念化梳理;有条件的话,与专业理论工作者合作,将自己的概念升华为理论,实现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创新。关于学生有效学习,我想用九个字来概括:一是“经验”,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二是“思考”;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这是教学设计的重点而不是讲解;四是“再创造”。“经验”、“思考”、“活动”、“再创造”是有效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只要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寓教于乐,不断转化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途径与策略,课堂教学的有效和创新就一定能够不断深化下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会在不断创新的课堂中得到成长。
注释: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2—223.
[2]李树棠,朱玉平.诱思探究理论与讨论教学法[J].历史教学,2002,(1).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