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服务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ong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业的学生聚在一起,不免要谈起自己的老师。其中有两类教师是学生们谈得最多的:一类是学生心存感激的老师,他们在与学生相处中,表现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关爱、信任、理解、尊重和宽容;另一类是令学生心有余悸的老师,他们在与学生相处中表现更多的是冷漠、讥讽和挖苦。这两类教师虽然对学生一辈子都能产生重大影响,可他们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却有着不一样的位置。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好真正意义上的为学生服务。
  
  教育服务的前提是用爱关注学生的一切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先生曾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溏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溏,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秘诀是真爱,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服务”。
  在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成绩和升学率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是有情感的,教师也不是一架教书的机器。由于我们对成绩关注得太多,使得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情感沟通。每次考试之后师生之间都会展开新一轮的“谈心”,所谓“谈心”大多是围绕考试成绩而进行。比如男女同学间关系处理、家庭矛盾及对社会黑暗面的不理解等很多学生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却很少有人予以关注或指点,使得同学们在这方面表现得很茫然。由于学生的幼小心灵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又没有适合的倾诉对象,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一位成绩相当不错的学生“不明原因”地离开了学校,正当老师、家长紧张之时,同桌发现了一张留言条,上面写着:“老师、爸爸、妈妈请不要怪我的不辞而别,我心里真是乱极了,我快要崩溃了,我只是想出去走一走,过几天我会自己回来的。请放心。”后来才知道,这位学生出走的真正原因是他和一位女同学的关系不错,可他又不能很好的处理,在自己很无助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暂时逃避。
  高中生正处于情感极其丰富的阶段,而他们的思想又处于不成熟时期,这一对矛盾仅凭他们自己是很难解决的。正因为这一对矛盾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使得一些学生选择了逃避。
  教育,它是一项事业,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它还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这种服务不仅需要我们既教好书,更需要我们育好人。育人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来不得半点儿矫饰和偏差,它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感情投入和爱的付出。当学生出现思想波动时,你能及时关注,并悉心慰藉,甚至一个爱的眼神,他都会感激你;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同学之间出现矛盾时,你的一句鼓励,耐心劝解,朋友式的谈心,他们都会终生难忘的。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服务于高考,而更多的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使学生发展成一个健康的人。
  
  教育服务是平等的为一切学生的服务
  
  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个性、有差异的鲜活个体――人,不可能像工业那样采用一种模式,我们要做的是“因材施教”。
  教师不可能不面对高考,但更重要的是要面对每一个学生。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位同学都挤过高考这一独木桥。对那些有厌学情绪、不爱听课、有时还会有恶作剧的同学,我们也要像爱自己田里的小苗一样爱护,绝不能轻言放弃。
  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既然我们承认这一点,我们的教师为什么不敢面对现实呢?难道只有培养出高考状元才是我们的教育的唯一目的吗?
  我们的大多数老师就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把人们按成分分成等级那样,习惯性的把学生按成绩分成了三六九等,成绩好的同学受到老师的优厚待遇,他们在教室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受到老师特别的关注,即使犯了错误,老师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而那些成绩不好或调皮的同学由于或多或少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对一些老师很反感,故意给他们找麻烦,有的同学对学习失去了自信,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
  既然我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就得用博爱的胸怀,爱每一个学生。作为教师爱那些听话、成绩好的学生很容易,而真心爱那些成绩差、爱搞恶作剧的学生很难。可他们也是最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最渴望老师的信任、理解和尊重的一个小群体。
  有些特调皮的学生,为什么对某些教师“言听计从”呢?不是这些学生怕他,是这样的老师能够用心和他们沟通,在相互沟通中,老师给了他们更多的信任、理解和尊重,使得他们找到了自我,重树了自信,他们才从内心真正接受了这些老师,感激这样的老师。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用的教育,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所以我们不能像工业那样用流水线来“塑造”学生的将来,应“因材施教”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有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人尽其材。
  
  教育要远离“心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务
  
  心罚即心灵施暴,简言之,就是对人的内在心理和精神世界的一种惩罚,一种摧残。具体来说,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无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无视学生的存在,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承受能力,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自居,毫无顾忌、赤裸裸地攻击、摧残学生自尊自爱的城堡,导致行为失控。心罚是一种精神虐待,主要表现在语言暴力和冷面伤人。
  据某地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4.9%的学生认为在学校最不能忍受的是教师体罚学生,有58.24%的学生认为在学校最不能忍受的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动不动就讥讽和污辱。看来与“体罚”相比,“心罚”对学生的伤害更持久也更刻骨铭心。
  “你在班里的成绩告诉我,你上课没有资格捣乱”“我惹不起你,不管你行了吧”“你不学可以,别影响别人”“拿镜子自己照照吧,真不知天高地厚”等等,这样的习惯用语,我们不是常常说就是常常听到,我们真是太熟悉不过了。这不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罚”的具体表现吗?可很多时候我们却浑然不觉,或虽有所察觉,也会用“恨铁不成钢”“不骂不足以教”这样冠冕堂皇的华丽词藻给遮掩过去。在学期末的学生问卷调查中,有些老师的成绩被学生打得很低,我们的一些老师不但没有醒悟,反而还在苦叹:“怎么不懂我的心呀”“你知道我在爱你吗?”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心灵的伤害远远比体罚更让人难以承受。“心罚”实际上对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进行无端的“教育侵略”。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羞辱;如果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难道“教育侵略”的苦果应由学生来品尝吗?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为人父母的人都知道:小孩儿最需要的是肌肤之亲,而当孩子长大了的时候,最需要的则是对他们行为的赏识,这实际是上肌肤之亲的另一种形式而已。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让世界充满爱,教育要远离“心罚”,使我们的都育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服务。
  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一种服务性的教育;有了爱便有了理解、信任和尊重,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远离“心罚”。这样的教育才能成为有用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学生的未来。
  (责任编辑:张宏玉)
其他文献
教学情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料,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标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对数学情境化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
调查显示,目前患有不同程度职业病的教师达到教师群体的34.5%以上,长期采取坐姿的伏案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使颈、肩、腰椎等疾病成了老师的常见病。   一位在某重点中学任教25年的优秀女教师廖老师,今年才44岁,因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病,被迫告别了心爱的教书育人生涯,提前内退回家。   从20岁起,廖老师就执教她喜爱的英语,而且长期做班主任。有时候,她一个上午三四个小时都得站讲台,下午、晚上又得伏案备
从选文所反映的时代看,它们大多处在中国古代史分期上的中古阶段。这绝不是偶然。其个中原因,可能是与文言文命题由中古史专家主持有关,他们的学术专长和学术偏好使其选文的视野
每一个班级都会有这样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不管老师怎么苦口婆心,都是油盐不进。我一直找不到改变他们的切入点。  有一天,我读了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感慨万千。小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上的叶子,一片片地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萧条的落叶,身体也每况愈下,他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绿叶挂在
针对水果生产中果农滥用高毒剧毒农药和乱用农药的现状,为了有效控制害虫.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增加收益,项目组开展了“主要水果害虫、天敌消长规律及害虫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深入推进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日美是西方发达国家中中央银行制度较为完善且金融监管制度较为成熟的代表性国家,而二者深受各自
良好的写字习惯可以使人陶冶性情,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与能力,养成做事一丝不苟的习惯.
尝试训练模式主要是为了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照顾层次不同的学生,以渗透新的教学思想,适应新课改使语文教学产生一种整体美、完整美。
有效的习作指导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加以落实,学生才能真正掌握作文的自由,作文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通过对黑河日径流量变化规律的探索,重点论述相空间嵌入滞时的确定方法。计算结果表明:黑河日径流量的自相关函数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其周期与日径流量数据序列的周期基本一致;另外,采用了曲线下降趋势变缓的转折点,得到黑河日径流量序列的时间延迟为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