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以河北省为例,从财政拨款比例低,过分依赖学杂费收入、其他收入少,银行贷款过多等方面分析地方高校筹资的现状与困境,总结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从改革财政拨款机制、健全学杂费管理机制、提升科研收入、增加附属单位缴款收入和积极争取社会捐赠五个方面提出地方高校筹资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地方高校;筹资;财政拨款;学杂费;河北省
就全国来讲,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92%、学生数85%的地方高校(由省、直辖市管理的地方普通高等学校),获得的教育经费仅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费的57%。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作保障,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河北省目前普通高等学校86所,其中地方院校75所,以河北省的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对于研究地方高校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河北省普通高等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较多的学生、较大的办学规模、较少的教育资金收入导致普通高等教育在教育资金筹措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矛盾。
一、地方高校筹资现状与困境
地方高校的筹资虽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仍属于以政府财政拨款和学校的学杂费为主的二元化格局。以河北省为例,(如表1所示)2003~2007年高校政府财政拨款、学杂费收入和其他收入的比例都保持相对稳定,2007年随着其他收入的较大幅度增加导致学杂费收入比例下降。
(一)财政拨款比例低
河北省经济欠发达,地方高校较多,地方政府投入总量不足。特别是1999年高校大幅度扩招后,河北省内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2006年和2007年全国财政拨款占高校权益资金的比例分别为42.5%和40.00%,而河北省的这一比例则分别为31.1%和34.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过分依赖学杂费收入
1989年我国颁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明确规定学杂费和住宿费作为财政性资金转入学校基金。为了改善高校资金不足的现状,我国从1996年起施行并轨收费制度。随着高校扩招,学杂费占教育资金的比例也越来越高,高等教育学杂费已日益成为高等学校重要的筹资渠道之一。
相对于财政拨款比例低的现状,学生学杂费收入是弥补高校资金不足的一个良好渠道。河北省高校受省内经济水平的影响,高校普遍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学校对学杂费的依赖性非常大。2006年和2007年河北省学杂费占高校权益资金的比例分别为58.4%和49.0%,这一比重远高于全国38.86%的平均水平。学杂费占高校权益资金的50%左右,走以学养学的路子。不可否认,学生学杂费已经成为河北省高校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
高校过分依赖于学杂费收入,引发出许多问题。首先,学生学费近年来增长的幅度非常大,已经从1989年为缓解国家财政而收取的100~300元/年,增长到了目前河北省高校的普通本科5 000元/年,民办本科10 000元/年,增长了几十甚至上百倍。而同期人民的收入增长不到4倍,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增长率。
子女的学费成为大多数农村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压力或已成为生活负担。根据河北省教育厅统计资料计算,2007年河北省10所骨干高校学生欠缴学费达9 748万元。
(三)其他收入少
2003~2007年河北省高校其他收入的比重分别占各年权益资金来源的8%、9.1%、11.7%、10.5%和17%。其他收入主要包括科研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收入、社会捐赠及利息收入等。
以河北省10所骨干高校为例,仅这10所高校2007年权益资金就占河北省高校权益资金的57.85%,以这10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如表2所示,2007年10所骨干高校科研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收入、社会捐赠及利息收入分别占权益资金的3.69%、0.58%和17.13%,共计21.4%。虽然这一比例不高,但相对于全省平均水平17%来说,能够说明10所骨干高校在获取其他收入的能力上较强。就发展趋势而言,这也是高校今后筹资的突破口和筹集权益性资金的增长点。
(四)银行贷款过多
由于高校规模的扩大,两大主要渠道即政府财政拨款和学生交纳的学杂费满足不了高校资金的需要,高校把资金缺口转向银行贷款。近年来,部分高校的银行贷款规模过大,甚至已超出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
河北省仅省属26所高校就向银行贷款高达60多亿元,其中10所骨干大学(1所高校没有银行贷款除外)已贷款50多亿元,占贷款总量的80.2%。以9所骨干高校数据计算,如表3所示,2007年河北高校银行贷款数是高校权益资本筹资总额的1.25倍,有的学校这一比例达到1.84倍。银行贷款作为高校筹资的方式之一,其筹得的款项并不是高校的权益资本,而是负债资本。负债资本的特点就是到期还款,而不是无偿使用。负债过多或负债结构不合理导致学校付息还本压力巨大,从而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
二、地方高校筹资困境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府财政拨款长期投入不足
由于扩招等原因,河北高校在校学生数迅速增加,截止到2007年底,河北省除有52.8万人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外,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全国各省省属院校中排在第4位,研究生总规模排在第5位。河北省是小财政大教育,虽然政府拨款也在逐年增加,但其增长幅度远远小于高校所需资金增长的比例。省级财力难以有效支撑现存的庞大教育体系,投入不足将是长期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困难。
河北省在全国来说也是施行扩招较早、扩招力度较大的省份,为了能够给规模日益庞大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场所、生活场所,必须兴建新的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这些投入在近年占据了河北高校资金的很大一部分。根据河北省教育厅统计资料数据计算,2003~2007年河北省高校每年的筹资总量基本与支出总量持平,2003~2005年的支出总量竟然超过了筹资总量。
(二)缺乏有效学杂费管理措施
学杂费收入已经成为河北省高校权益性融资的最主要渠道。近几年河北高校还没有健全对应收学费的管理。收取学费主要依靠财务部门,缺乏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及对应收学费的追踪管理,造成了应收资金的严重流失。2007年河北省10所骨干高校学生欠缴学费占当年学杂费总收入的4.57%。
(三)科研成果产业化较低
与投资不足问题并存的是在科研和成果转化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低效益问题。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教育与生产、科技、市场相分割的封闭孤立式发展格局仍然存在。高校科技成果多,但产出率和转化率不高,河北省内很多高校经营收入竟然为零。为了加速高校科学成果的转化工作,一些高等学校也相应地成立了不同功能的科技开发中心和科技开发公司,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开创了新的途径。目前,河北省高校建立的“中心”、“公司”等机构有数百家。但是,这些众多的科技开发机构所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在转化成社会生产力方面力量却很薄弱。
(四)吸引多渠道投资的能力存在不平衡
在吸引多渠道投资的能力上,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很不平衡。由于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部属院校与市属院校的办学条件差距日趋扩大,造成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手段及能力的差别过大。例如,同样是理工科院校,重点院校、部属院校在科研、社会服务、社会各界的捐赠等方面所获取的资金远远高于一般省属院校。而弥补这种不平衡的教育投入的调控手段和机制还未形成。而且,受河北省内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学校所在地区的不同,所获得的社会各界的捐赠也大有不同。所以,吸引多渠道投资能力存在的不平衡性,导致河北省内各个高校实际筹资数量出现较大差异。
三、地方高校筹资现实选择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政府财政拨款和学生学杂费收入仍然是未来很长时期高校主要的筹资方式。改革财政拨款机制、健全学杂费管理机制、提升科研收入、增加附属单位缴款收入、积极争取社会和企业捐赠将成为地方高校筹资的现实选择。
(一)改革财政拨款机制
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财政拨款将长期作为地方高校筹资的主要方式。现行的高校财政拨款模式采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这种模式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不能有效激励高校竞争与提高办学效益。河北省内几所全国重点综合大学,其所获政府财政拨款和地方普通大学相差并不多。
改革现有的财政拨款制度,可引入竞争机制,参照世界高等教育拨款制度的经验,将大学评价与拨款结合起来。在保证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所需的基础上,增设专项拨款基金,加大独立性的绩效拨款权重,通过政府设立项目——向各高校招标、高校竞标的方式,达到政府财政投向和高校经费所需之间的最优化匹配。通过高校竞争过程,使基金流向在相关领域质量好、效率高的高校。
(二)健全学杂费管理机制
目前,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对学杂费的有效管理,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应收资金的流失。有的学校对欠缴学费的情况作出硬性规定,如规定未如数交纳学费的学生无毕业资格等。虽然这样的举措能够让恶意拖欠的学杂费清缴上来,但却让真正家庭困难的学生面临巨大生活和心理的压力。
从2007年开始,国家加大了对在校大学生的奖学金奖励和助学金资助力度,国家一等奖学金额度达到每人8 000元/年,一等助学金达到每人5 000元/年,大大缓解了困难家庭子女上大学难的问题。各高校还可以设置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如企业奖学金和个人奖学金;完善在校生助学贷款审批和管理制度。除此之外,各高校还应制订合理的勤工助学计划,促使学生通过劳动得到报酬。
(三)提升科研收入
高校的科研收入是高校办学资金的一个重要补充来源,包括从财政获得的科研经费拨款和通过承接科技项目、开展科研协作、转让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咨询等取得的收入。河北省虽鲜有国家重点高校,但是部分学校仍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以燕山大学为例,学校设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防重点学科和11个省级重点学科;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先进技术应用中心;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所以,地方高校应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利用自身优势,寻求研发项目并迅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在为社会服务中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提升科研收入筹资在办学经费中的比例。
(四)增加附属单位缴款收入
地方高校从其投资创办的校办公司、企业中取得的收入,或在其投资企业的盈利分配中取得的收益,构成地方高校的又一办学经费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高校依据自身的各种人才、知识、技术等优势创办公司、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为学校带来收益。校办公司、企业可以利用科技优势、人才优势、项目优势、市场优势吸纳教职工及社会各界入股,形成股份制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成果向外扩张、吸引资金,最终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反过来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
(五)积极争取社会捐赠
社会捐赠主要是通过社会名流、校友和企业等在学校设立基金会、奖学金和科研基金等方式进行。地方高校在这方面筹资能力虽然较教育部直属高校弱一些,但通过努力还是可以提高捐赠收入的水平,进一步拓宽地方高校筹资渠道。
地方高校可建立专门的募捐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统筹安排与捐赠有关的各项事宜,形成一个由学校领导——专职工作部门(募捐办公室)——各院系、部处——各专业、教研室——教师、职工、学生社团和学生个体组成的校友工作网络。各高校可以在学校的网站上设立“社会捐赠”栏目,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及时通报捐赠信息,公布受捐款项的支出,宣传捐赠事迹。对向高校提供捐赠的单位与个人可给予名誉激励(命名权、授予名誉学位或名誉职称、通过媒介大力宣扬对教育事业的捐赠)和技术与人才服务激励(义务提供一般性咨询服务、技术转让优先权、人才优先使用权)。
四、结语
许多地方高校都面临筹资困境,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时代课题,河北省解决地方高校筹资问题任重而道远。无论是政府、高校自身还是社会公众,都应为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拓宽筹资渠道。此外,政府、高校都应建立健全各种保障机制,使各种可行的对策和方案得以顺利实施并避免短期行为,真正地使地方高校脱离筹资困境,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储祖旺.我国高校筹资多元化的目标及其现状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7(1):52.
[2] 魏海苓.地方高校从“管理”走向“经营”的现实困境及突破
——新制度主义的视角[J].高教探索,2008(2):66.
[3] 王波.对地方高校筹资渠道多元化的几点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07(1):32.
【关键词】 地方高校;筹资;财政拨款;学杂费;河北省
就全国来讲,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92%、学生数85%的地方高校(由省、直辖市管理的地方普通高等学校),获得的教育经费仅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费的57%。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作保障,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河北省目前普通高等学校86所,其中地方院校75所,以河北省的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对于研究地方高校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河北省普通高等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较多的学生、较大的办学规模、较少的教育资金收入导致普通高等教育在教育资金筹措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矛盾。
一、地方高校筹资现状与困境
地方高校的筹资虽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仍属于以政府财政拨款和学校的学杂费为主的二元化格局。以河北省为例,(如表1所示)2003~2007年高校政府财政拨款、学杂费收入和其他收入的比例都保持相对稳定,2007年随着其他收入的较大幅度增加导致学杂费收入比例下降。
(一)财政拨款比例低
河北省经济欠发达,地方高校较多,地方政府投入总量不足。特别是1999年高校大幅度扩招后,河北省内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2006年和2007年全国财政拨款占高校权益资金的比例分别为42.5%和40.00%,而河北省的这一比例则分别为31.1%和34.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过分依赖学杂费收入
1989年我国颁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明确规定学杂费和住宿费作为财政性资金转入学校基金。为了改善高校资金不足的现状,我国从1996年起施行并轨收费制度。随着高校扩招,学杂费占教育资金的比例也越来越高,高等教育学杂费已日益成为高等学校重要的筹资渠道之一。
相对于财政拨款比例低的现状,学生学杂费收入是弥补高校资金不足的一个良好渠道。河北省高校受省内经济水平的影响,高校普遍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学校对学杂费的依赖性非常大。2006年和2007年河北省学杂费占高校权益资金的比例分别为58.4%和49.0%,这一比重远高于全国38.86%的平均水平。学杂费占高校权益资金的50%左右,走以学养学的路子。不可否认,学生学杂费已经成为河北省高校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
高校过分依赖于学杂费收入,引发出许多问题。首先,学生学费近年来增长的幅度非常大,已经从1989年为缓解国家财政而收取的100~300元/年,增长到了目前河北省高校的普通本科5 000元/年,民办本科10 000元/年,增长了几十甚至上百倍。而同期人民的收入增长不到4倍,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增长率。
子女的学费成为大多数农村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压力或已成为生活负担。根据河北省教育厅统计资料计算,2007年河北省10所骨干高校学生欠缴学费达9 748万元。
(三)其他收入少
2003~2007年河北省高校其他收入的比重分别占各年权益资金来源的8%、9.1%、11.7%、10.5%和17%。其他收入主要包括科研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收入、社会捐赠及利息收入等。
以河北省10所骨干高校为例,仅这10所高校2007年权益资金就占河北省高校权益资金的57.85%,以这10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如表2所示,2007年10所骨干高校科研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收入、社会捐赠及利息收入分别占权益资金的3.69%、0.58%和17.13%,共计21.4%。虽然这一比例不高,但相对于全省平均水平17%来说,能够说明10所骨干高校在获取其他收入的能力上较强。就发展趋势而言,这也是高校今后筹资的突破口和筹集权益性资金的增长点。
(四)银行贷款过多
由于高校规模的扩大,两大主要渠道即政府财政拨款和学生交纳的学杂费满足不了高校资金的需要,高校把资金缺口转向银行贷款。近年来,部分高校的银行贷款规模过大,甚至已超出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
河北省仅省属26所高校就向银行贷款高达60多亿元,其中10所骨干大学(1所高校没有银行贷款除外)已贷款50多亿元,占贷款总量的80.2%。以9所骨干高校数据计算,如表3所示,2007年河北高校银行贷款数是高校权益资本筹资总额的1.25倍,有的学校这一比例达到1.84倍。银行贷款作为高校筹资的方式之一,其筹得的款项并不是高校的权益资本,而是负债资本。负债资本的特点就是到期还款,而不是无偿使用。负债过多或负债结构不合理导致学校付息还本压力巨大,从而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
二、地方高校筹资困境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府财政拨款长期投入不足
由于扩招等原因,河北高校在校学生数迅速增加,截止到2007年底,河北省除有52.8万人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外,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全国各省省属院校中排在第4位,研究生总规模排在第5位。河北省是小财政大教育,虽然政府拨款也在逐年增加,但其增长幅度远远小于高校所需资金增长的比例。省级财力难以有效支撑现存的庞大教育体系,投入不足将是长期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困难。
河北省在全国来说也是施行扩招较早、扩招力度较大的省份,为了能够给规模日益庞大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场所、生活场所,必须兴建新的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这些投入在近年占据了河北高校资金的很大一部分。根据河北省教育厅统计资料数据计算,2003~2007年河北省高校每年的筹资总量基本与支出总量持平,2003~2005年的支出总量竟然超过了筹资总量。
(二)缺乏有效学杂费管理措施
学杂费收入已经成为河北省高校权益性融资的最主要渠道。近几年河北高校还没有健全对应收学费的管理。收取学费主要依靠财务部门,缺乏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及对应收学费的追踪管理,造成了应收资金的严重流失。2007年河北省10所骨干高校学生欠缴学费占当年学杂费总收入的4.57%。
(三)科研成果产业化较低
与投资不足问题并存的是在科研和成果转化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低效益问题。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教育与生产、科技、市场相分割的封闭孤立式发展格局仍然存在。高校科技成果多,但产出率和转化率不高,河北省内很多高校经营收入竟然为零。为了加速高校科学成果的转化工作,一些高等学校也相应地成立了不同功能的科技开发中心和科技开发公司,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开创了新的途径。目前,河北省高校建立的“中心”、“公司”等机构有数百家。但是,这些众多的科技开发机构所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在转化成社会生产力方面力量却很薄弱。
(四)吸引多渠道投资的能力存在不平衡
在吸引多渠道投资的能力上,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很不平衡。由于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部属院校与市属院校的办学条件差距日趋扩大,造成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手段及能力的差别过大。例如,同样是理工科院校,重点院校、部属院校在科研、社会服务、社会各界的捐赠等方面所获取的资金远远高于一般省属院校。而弥补这种不平衡的教育投入的调控手段和机制还未形成。而且,受河北省内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学校所在地区的不同,所获得的社会各界的捐赠也大有不同。所以,吸引多渠道投资能力存在的不平衡性,导致河北省内各个高校实际筹资数量出现较大差异。
三、地方高校筹资现实选择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政府财政拨款和学生学杂费收入仍然是未来很长时期高校主要的筹资方式。改革财政拨款机制、健全学杂费管理机制、提升科研收入、增加附属单位缴款收入、积极争取社会和企业捐赠将成为地方高校筹资的现实选择。
(一)改革财政拨款机制
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财政拨款将长期作为地方高校筹资的主要方式。现行的高校财政拨款模式采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这种模式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不能有效激励高校竞争与提高办学效益。河北省内几所全国重点综合大学,其所获政府财政拨款和地方普通大学相差并不多。
改革现有的财政拨款制度,可引入竞争机制,参照世界高等教育拨款制度的经验,将大学评价与拨款结合起来。在保证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所需的基础上,增设专项拨款基金,加大独立性的绩效拨款权重,通过政府设立项目——向各高校招标、高校竞标的方式,达到政府财政投向和高校经费所需之间的最优化匹配。通过高校竞争过程,使基金流向在相关领域质量好、效率高的高校。
(二)健全学杂费管理机制
目前,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对学杂费的有效管理,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应收资金的流失。有的学校对欠缴学费的情况作出硬性规定,如规定未如数交纳学费的学生无毕业资格等。虽然这样的举措能够让恶意拖欠的学杂费清缴上来,但却让真正家庭困难的学生面临巨大生活和心理的压力。
从2007年开始,国家加大了对在校大学生的奖学金奖励和助学金资助力度,国家一等奖学金额度达到每人8 000元/年,一等助学金达到每人5 000元/年,大大缓解了困难家庭子女上大学难的问题。各高校还可以设置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如企业奖学金和个人奖学金;完善在校生助学贷款审批和管理制度。除此之外,各高校还应制订合理的勤工助学计划,促使学生通过劳动得到报酬。
(三)提升科研收入
高校的科研收入是高校办学资金的一个重要补充来源,包括从财政获得的科研经费拨款和通过承接科技项目、开展科研协作、转让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咨询等取得的收入。河北省虽鲜有国家重点高校,但是部分学校仍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以燕山大学为例,学校设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防重点学科和11个省级重点学科;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先进技术应用中心;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所以,地方高校应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利用自身优势,寻求研发项目并迅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在为社会服务中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提升科研收入筹资在办学经费中的比例。
(四)增加附属单位缴款收入
地方高校从其投资创办的校办公司、企业中取得的收入,或在其投资企业的盈利分配中取得的收益,构成地方高校的又一办学经费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高校依据自身的各种人才、知识、技术等优势创办公司、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为学校带来收益。校办公司、企业可以利用科技优势、人才优势、项目优势、市场优势吸纳教职工及社会各界入股,形成股份制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成果向外扩张、吸引资金,最终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反过来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
(五)积极争取社会捐赠
社会捐赠主要是通过社会名流、校友和企业等在学校设立基金会、奖学金和科研基金等方式进行。地方高校在这方面筹资能力虽然较教育部直属高校弱一些,但通过努力还是可以提高捐赠收入的水平,进一步拓宽地方高校筹资渠道。
地方高校可建立专门的募捐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统筹安排与捐赠有关的各项事宜,形成一个由学校领导——专职工作部门(募捐办公室)——各院系、部处——各专业、教研室——教师、职工、学生社团和学生个体组成的校友工作网络。各高校可以在学校的网站上设立“社会捐赠”栏目,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及时通报捐赠信息,公布受捐款项的支出,宣传捐赠事迹。对向高校提供捐赠的单位与个人可给予名誉激励(命名权、授予名誉学位或名誉职称、通过媒介大力宣扬对教育事业的捐赠)和技术与人才服务激励(义务提供一般性咨询服务、技术转让优先权、人才优先使用权)。
四、结语
许多地方高校都面临筹资困境,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时代课题,河北省解决地方高校筹资问题任重而道远。无论是政府、高校自身还是社会公众,都应为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拓宽筹资渠道。此外,政府、高校都应建立健全各种保障机制,使各种可行的对策和方案得以顺利实施并避免短期行为,真正地使地方高校脱离筹资困境,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储祖旺.我国高校筹资多元化的目标及其现状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7(1):52.
[2] 魏海苓.地方高校从“管理”走向“经营”的现实困境及突破
——新制度主义的视角[J].高教探索,2008(2):66.
[3] 王波.对地方高校筹资渠道多元化的几点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0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