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脓毒症大鼠肺内水通道蛋白-1及Na+-K+-ATP酶变化的研究

来源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sa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严重脓毒症大鼠肺内水通道蛋白-1(AQP-1)及Na+-K+-ATP酶表达的变化及其在肺水肿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60~210 g)16只,以抽签方式随机分为两组,即严重脓毒症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间隔5 h分两次注射灭活大肠杆菌,建立严重脓毒症大鼠模型.2 h后收集肺组织标本,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和计算肺损伤病理评分,并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肺内AQP-1、Na+-K+-ATP酶、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表达.结果 肺损伤生物学标志[肺湿/干重比(g/g)、肺泡灌洗液蛋白水平(mg/L)和肺泡通透指数(10-3)],严重脓毒症组(4.76±0.10,278.96±60.45,4.73±0.6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10±0.07,67.46±13.27,1.12±0.15),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肺损伤病理评分,严重脓毒症组(11.13±1.1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50±0.53),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肺内AQP-1、Na+-K+-ATP酶及GR表达面积比严重脓毒症组(0.02±0.02,0.02±0.01,0.04±0.04)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0.09±0.04,0.10±0.06,0.12±0.04),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指标间相关性分析提示,GR与AQP-1和Na+-K+-ATP酶表达均存在明显直线正相关关系(r=0.43,P=0.007;r=0.31,P=0.015).结论 严重脓毒症期间,肺内AQP-1及Na+-K+-ATP酶表达存在下调,是肺水肿形成的原因之一,而二者下调原因可能与GR表达下调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小于两倍血容量的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索血症的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2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换血前及换血后同一动脉采血进行血清总胆红素、血糖、血气、电解质(K+、Na+、Ca2+)监测.结果 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较换血前明显降低,换血后平均胆红素下降率为29.92%,换血前后相比较K+、Ca2+有明显下降(分别为P<0.05和P<0.01)
近年来,严重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在美国,成人严重感染是第10位的致死病因.脓毒症是世界范围内造成儿童死亡的最常见病因之一[1].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似,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在我国依然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危重患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期刊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litis obliterans,BO)是由小气道的炎症病变引起的慢性气流阻塞的临床综合征.BO是一病理诊断,但肺活检困难,故应重视BO的临床特点[1-2].现将近年我院临床诊断为BO的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期刊
儿童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临床主要应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治疗,随着其治疗机制和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又扩展到对多脏器衰竭、严重创伤、感染、中毒等危重病的救治[1].尽管已经建立了一些终末期肾病(ESRD)诊治指南,如美国肾脏病基金会提出透析预后及生存质量指南、急性透析患者生存质量指南以及欧洲儿童透析工作组(EPDWG)提出儿童透析实践指南,但
期刊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先天性结核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例先天性结核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和辅助检查,介绍其临床诊断的程序和治疗方法.结果 先天性结核临床无特异性表现,PCR检测TB-DNA有助于早期诊断.结论 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先天性结核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时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和胃黏膜pH值(胃pHi)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分别测定72例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和60例无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对照组)的MTL、GAS和胃pHi,比较两组患儿检测值的差别.血浆MTL和血清GAS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根据Henderson-Hasselbach公式计算出胃pHi,同时做胃液潜血检查.结果 胃肠功能障碍组MTL(158.6±
硫丹中毒病死率高,但国内临床报道很少.现将我科用血液透析成功抢救的一例报道如下.  患儿,男,11岁,在家中误服硫丹杀虫剂(茶保)约2 h后来我院.误服后立即出现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频繁抽搐,全身发绀,昏迷。
期刊
患儿,女,20d,以"反复抽搐9d,加重3d"为主诉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1产,胎龄36周,会阴侧切分娩,Apgar评分不详,出生体重1900g.于生后11d开始无诱因出现间断抽搐,表现为眨眼、咂嘴及手足抽动,口服钙剂及维生素D无好转.入院前3d抽搐频繁,不伴发热.否认家族有类似病史.查体:T 36℃,P 132次/min,R 40次/min。
期刊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8在过敏性紫癜和紫癜性肾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TNF-α、IL-6和IL-8的水平.结果 过敏性紫癜急性发病期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在恢复期,TNF-α、IL-6和IL-8则明显下降;紫癜性肾炎时TNF-α、IL-6、IL-8水平较过
目的 研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出凝血系统的功能改变和临床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设计,按照小儿/新生儿SIRS新定义将收住ICU的患儿分为SIRS组(24例)、非SIRS组(21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8例).SIRS组按预后再分为死亡组(10例)和生存组(14例),监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