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道德教育的价值互释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liu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是作为道德教育主体而存在的。因此,品格的善性缔造与养成,人性之光辉映射的恰恰是道德教育的光临与在场。然而,人亦是道德教育的剧作者,在道德教育风采的展示过程中,人类始终处于道德教育发展的中心,发挥着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人的主体性之所以得以成就正在于人的道德教育自决性、道德教育自觉性和道德教育自为性。
  关键词:人 道德教育 价值互释 主体性 生成 架构
  人依赖的道德教育境遇千姿百态,从事的道德教育活动繁复多样,在某种程度上说,道德教育的全部要素都为人的生存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反过来说,人类所从事的道德教育认识和实践之所以必要,终极之源在于人本身,即人的主体性。恰恰基于人的主体性,我们方能通过对道德教育的不断反思和回观,透视生存的状态,掌控有限的生命,展示生命的价值。
  一、道德教育之于人的价值
  道德教育是人之成人的重要条件,“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由教育赐与我们。”[1:7]每个人都拥有基于道德需要的成长性,这种成长性不因任何外在因素而受到阻碍。可见,道德教育对人之生成与发展的价值非同一般。
  没有人就没有实践。然而,生活需要理性的实践,而没有受过道德教育的人,就没有理性的实践。因而,人首先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而存在。这样,人性之光辉映射的恰恰就是道德教育的映像,当人的存在是由狭隘的人性驱动时,印证的正是道德教育的缺场。道德教育的在场,品格的缔造与养成,是道德教育主体性生成不可逾越的条件。然而,任何主体性都无法离开道德教育本体性的支持。首先,主体性生成开启于道德教育,而人文教化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功能,一旦对道德教育采取漠视的态度,道德教育知识和理念就无法有效传播,主体性就无法最终生成;其次,道德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生存境遇,激发人的内在潜能,而且能使人在一定意义上“忘却”财富,转而使财富转化为人之发展的前提,使人能够按照他所向往的尺度去塑造,终而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回归;再次,从现实角度看,道德教育的高扬给个体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假设没有道德教育对人的赋予,不管历经多少美丽的时光,人类的精神谱系都无法超越自己的界限。正是道德教育及其传统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基础,通过它,思想精髓从某个个体交传给他者,善良精神从这代人播扬给另一代人。道德教育更新相传以及不断承继的机制,澄明的正是人的主体性塑造和生成过程。通过道德教育的诉诸,不仅人们获取的教育成果能够代代相承,而且人类社会也将从青涩的童年走向美好的青春。
  人是一种半群居的动物。因此,人性经常在个体性和社会性之间徘徊。人不可能永远固守自己的个体性而独行,个人生活被他者主动介入或被动入侵成为了生活的必须。因此,不管人类是否愿意,它都必然会从个体人向社会人转变。而道德教育的人间之旅将具备动物本质的人改变成为可以任意创造的人,使人演变为理性的存在,使人从动物的“反射”状态进入到“反思”状态。但由于人原本就受到个体性的挟制,所以,对规则的抗拒就成为一种常态。因为,社会性似乎限制了人的个体性,换言之,它限制了人类的自由。但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合作又是必然的。于是,我们一定要承认规范的约束力,并使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遵循它们。然而,利益一致也会产生利益冲突,为调节人们间的利益冲突,道德教育就自然而然地担负起了这样的重任。道德教育不仅告知我们以生存智慧,更教授给我们要尊重生活规则,把社会性和个体性之间的抵牾重拾到秩序的轨道,“正因为人性不完全是社会性的,我们才需要伦理学来提出目的,需要有道德准则来教诲行为,蚂蚁似乎没有这种需要,因为它们总是根据集体的利益去行动。”[2:30]因此,在本质上说,道德教育与人类拥有共生互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内生性关联。弱化道德教育,人就失去了依靠,就可能成为大海中的浮萍,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很有可能找不到远方的“灯塔”。
  道德教育使道德成为可能,从而使人成为可能。个体何以要接受道德教育的安排呢?有时人们并非心甘情愿地接受某种道德设计,经常怀疑它们的合理性。因为这些道德情操时而来源于所谓的权威这样一种情况。于是,我们就会思考是否应该拒绝它们。如果说种种对道德进行激励的规则表现为强制性禁令,并且其正当性还受到了能否证成的怀疑,为何我们还要接受它们的“裁剪”?“假如能证明这些顾虑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童年时的种种偶然性,以及也许是由我们的家庭历史和阶级地位而形成和解释的,并且这些顾虑没有任何充分的自身根据,那么就确实没有理由让它们支配我们的生活。”[3:517]正因为此,道德教育才成为必要。一则,道德教育告诉我们,随着人类道德理解力的提升,道德教育就像我们尊重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人类发展的必须;另则,某人因固守私人准则获得的利益绝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弱点为代价,道德教育能够平衡私人“正义感”和社会正义感;第三,道德教育并不是由那些社会精英人士为保证他人服从他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法则而无端地强加给我们的强制性结构,如罗尔斯所说:“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尽可能地通过教导和解释正当和正义观念,这些观念是目标本身,并且由于这些观念,我们以后将会认识到提供给我们的这些道德标准是可以被证明为正当的。”[3:518]因此,通过道德教育可以使道德变为心理可能,从而从心理可能走向现实可能,进而使人成为可能。
  二、人之于道德教育的意义
  人与道德教育具有精神上的血缘关系,人不只是道德教育的剧中人,更是道德教育的剧作者。在道德教育展开过程中,人类自始至终俯瞰着作为人类女儿的道德教育,明辨着道德教育的方向,主导着道德教育的轨迹。
  首先,人作为道德教育的传承者而存在。道德教育是以知识和方法作为传递形式的,没有这双重形式,道德教育就不可能完成使命。然而,道德教育本身缺少传播的动力装置,而只有人才能成为它的传播者。“为了说明真理,人必须掌握真理。在能找到任何真理之前,人必须有一个绝对真理,而这种简单的、容易找到的、人人都能抓住的真理是有的,它就是人能够直接感到自己。”[4:17]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互模仿和取鉴,才使道德教育从己方的沉浸和幻想中被悄悄唤醒,从而传递到迷茫的他方,从某一经验共同体递延到其他共同体。同时,道德教育渴望把自己从某一代人的心理穿透到另一代人的心理,更期望从荒凉的历史走向遥远的未来。作为道德教育成果的知识如何能够得到固化与流传呢?诚然,在此过程中共同体扮演着重要角色,民族和社会是其得以涓流的重要载体,社会会成功地为道德教育添加上“社会性”元素并为共同体的延续而使其演化和流继。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无法完全屏蔽个体性因素在道德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观念的发展以及一般信仰成为抽象的概念,都只有通过个别人物的思维才能完成;而这些个别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深深地扎根在该历史时期的逻辑联系和流行观念之中,然而他们总用他们自己的个性和生活行为添上某种特殊因素。”[5:24]因而,要以社会框架为基础,特别重视个体的精神状态与行动表征,认识个体在道德教育播传中的作用,让个体携带道德教育因子煽起我们对道德教育的热爱,终而让人们更好地理解道德教育的价值。
其他文献
在刚刚过去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先后有印度、沙特、缅甸、巴基斯坦和俄罗斯的政府官员或国家领导人访华,能源问题正是他们来访的焦点所在,甚至有人将穆沙拉夫总统和普京总统对中国的访问称为“能源之旅”。    大体上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有两条线,北线:俄罗斯、中亚—中国;南线:中东—南亚(—东南亚)—中国。目前看来,北线的方案相对成熟些,牵涉国家较少,各方利益相对好协调,风险较小;南线情况则较为复杂:虽
7月以来,黎巴嫩真主党和以色列发生武装冲突并在几天内急剧升级,大量平民伤亡,居民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各国纷纷采取撤侨措施,惊现二战后最大的撤侨高潮。中国政府立即启动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应急机制,迅速组织在黎中国公民撤离。截至7月底,先后安全撤出167人,且无人伤亡。      惊心动魄的撤侨行动    黎以武装冲突骤然升级,十几个国家的政府迅速组织大规模撤侨。我国国家领导人和政府部门高度关注我国公
世界排名第二的富豪巴菲特捐出了一份出人意料的大礼包。  2006年6月25日,纽约公共图书馆。股神巴菲特宣布,从今年7月起,他将把自己440亿美元财产中的85%,大约370亿美元的股票捐给五家慈善基金会,其中5/6将由世界头号富翁比尔·盖茨的基金会获得。巴菲特将超越卡内基、洛克菲勒、福特以及盖茨,一举成为有史以来出手最为慷慨的慈善家。  难道巴菲特是在“斗善”?这是美国媒体的第一反应。这两年来,世
当前教师团队学习实践常常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影响教师团队学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对团队的认知、团队学习的行为过程和团队学习的结果等。本文以一所实验学校为例,探究如何构建教师团队学习有效性的保障机制。  教师团队 团队学习 有效性  教师团队学习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学校改进的潜能与价值已得到教育界的共识,但在实践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团队学习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际效果与潜能常常存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也坐落在北京张自忠路3号段祺瑞执政府旧址。今年5月1日该所刚刚度过了25岁的生日。  诞生于改革开放初年的日本研究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早成立的国别研究所之一。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何方担任了首任所长。25年来,日本研究所以推动我国的日本研究、促进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和政府决策服务为宗旨,在基础理论、现实研究以及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今天的日本研究所,不
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现状  教师流动,可分为教师职业间流动和职业内流动。前者是指教师离开教书育人这个职业流动到了其他的行业领域中,而职业内流动是指各地区的教师之间相互的流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流动主要呈现下面几个特点。  1.由农村向城市、由中西部向东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我国的东部城市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逐步拉开了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大批的落后地区
文化认同是欧洲一体化得以实施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但它还有另一面,即阻碍欧洲一体化深化和扩大的负效应。而欧洲一体化的精英决策者们往往忽略了后一点,因而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受阻。    文化认同是一体化的基本前提    文化认同是欧洲一体化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已经成为基本共识。尽管在对文化认同的内涵认识上还有差别,但几乎所有试图在本地区仿效欧盟实现一体化的各界精英,都在极力挖掘和宣扬本地区的
今天開期末动员会,大家都在听班主任老师说话,气氛比较严肃。为了表现我的幽默细胞,我在下面扮鬼脸,每次老师看我,我总是以鬼脸相迎。班会过后,老师找我谈话了,她问同学们都在认真听讲,我怎么在捣乱呢?我没有捣乱哪,怎么在老师眼里,幽默就变成捣乱了呢?  我的好朋友最近很不开心,听说他爷爷生病了。同学们玩闹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安静地待在一旁。平常我只要做一个鬼脸,他就乐开了花,今天我继续扮鬼脸,他却对我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是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所,下设中东、非洲、国际关系、社会文化四个研究室及南非和海湾两个研究中心。研究范围涉及西亚、非洲73个国家和地区,以西亚非洲地区和国家当代政治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问题为研究重点,同时开展对该地区社会文化、民族宗教和理论思潮等领域的研究,基本上覆盖西亚非洲研究的各个领域。近年来,根据中央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做好思想库和智囊团的要求,西亚非洲所以基础研究
2006年2月23日,朝韩红十字会会谈在金刚山结束,双方决定扩大离散家属见面活动的规模,并同意就确认朝鲜战争前后的失踪者下落问题进行协商。     朝鲜和韩国,本是一个国家,属于同一个民族,1910年被日本吞并。二战结束后,获得解放的朝鲜半岛由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占领,之后南北分别宣布建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战后千万个朝韩家庭的成员被分隔在南北两地不能团聚,至今已有5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