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作品——歌曲,它贴近生活,表达情感十分直接;它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品种繁多,特别适合儿童学习,正因为这样,学习唱歌的儿童越来越多,在儿童歌唱训练教学中,发声、咬字、呼吸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
【关键词】儿童;歌唱;教学
声乐是一门集语言、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同时也是再创造艺术。作为声乐作品——歌曲,它是语言与音乐有机结合的产物,也是一种带有语言的特殊音乐。因此,它易学、易记。好的作品朗朗上口一唱就会。它贴近生活,表达情感十分直接;它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品种繁多。特别适合儿童学习,正因为这样,学习唱歌的儿童越来越多。怎样才能让孩子的歌声更美?笔者就此谈谈儿童歌唱训练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歌唱的发声
儿童的声音可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声区。高声区以头腔、鼻腔共鸣为主,中声区以鼻腔、口腔为主,低声区以口腔、胸腔共鸣为主,但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不成熟,所以儿童的胸腔共鸣比较不明显。
儿童在高、中、声区所发出含有真声和假声混合发声,发声时,其声带是在边缘部分振动,这对儿童纤细娇嫩的声带并没有多大的负担,所以在进行较长时间的歌唱时,声带也不会感到疲劳,音高偏低的现象也较少发生。由于真、假声混合发声,使声带能自如地振动,发出的声音既和谐又协调,比较高的音也能唱上去,声带负担不大,变声期也能较顺利地度过。
儿童在低声区用真声歌唱的声音称为胸声。由于胸声是用真声发声,其声带是全幅振动,声带负担大。容易疲劳,音高不易唱准,唱高音感到困难。以胸声为主,声带容易充血,久而久之会引起病变,同时还会使变声期延长,使变声期过后的声带遭受创伤,声音也因此而受到损害。这是不少儿童变声期过后.,嗓音时常沙哑失声的原因。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把儿童的头声训练作为主要的训练手段,否则将徒劳无益。儿童歌唱时的发声,必须是高位置的头声,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这无论是从儿童音乐艺术事业发展的宏观上看,还是从目前儿童音乐教育实用的微观上看,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歌唱的呼吸
“沉于低,贯于顶”,这是我国声乐界的一句俗语。说的是要有贯穿于头顶的头声,就一定要有沉到下腹部的气息支点。可见要获得正确的头声发声方法,首先要让儿童们了解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
怎样才是正确的呼吸方法呢?我们知道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呼吸与成人的呼吸是有差异的。)儿童的呼吸每分钟22次左右,成人每分钟呼吸17次左右;儿童每分钟心跳90次左右,成人每分钟70次左右。这是因为儿童的呼吸器官与成人的呼吸器官有所不同造成的。儿童的胸骨较圆,肋骨斜度较小,不便于作深呼吸。再说儿童的肺呼吸量相应的小于成年人,所以,平日孩子的心跳、呼吸都比成年人频率快。由于呼吸短促,唱起歌来常常感到气息不够用,特别唱较长的音更感到困难。故此,儿童的呼吸训练就更显得重要了。在吸气训练中首要的是要帮助孩子把气吸到位(吸到肺底横隔膜-处)在教学中,笔者认为“静坐练习”—是一种很好的呼吸练习方法。练习时,先不要向学生说吸气,更不要求吸气的位置,就让他们静静地坐着。指导他们坐正,不要坐满凳,嘴轻轻闭上,将两手贴在肋下,时间约2一3分钟,当他们感到两肋呼吸的动作时,这才向他们说明歌唱时吸气的正确位置。这个练习可避免孩子们在吸气训练中常犯的抬肩、胸口僵硬、鼓肚子的毛病。
学生掌握了吸气的方法,还要学会控制和运用气息,学会将呼吸和发声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在做深呼吸的过程中,突然停住吸气,这时横隔膜仍保持吸气时的状态。几秒钟后,在这种吸气的状态下进行呼气,气要平稳均匀,可用嘴发出“S”的声音来判断。发出的“S”的声音始终是一个“p”的力度就达到了要求。这种练习即锻炼了隔肌保住气息的能力,又练习了有支持有控制的吸气,体会了横隔膜与腹肌的力的对抗感觉。气息和声音是不可分割的。有气才有声,出声先想气。练气息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声音更流畅、更动听、更自如。
正确的呼吸方法,简单地说,它没有嘴、鼻吸气的声音,也没有抬肩等多余的不良动作,而是依靠横隔膜一升一降自如地吸气和吐气。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就是这种呼吸状态的延伸和扩大。人们的呼吸主要是靠两肋的扩张和腹肌的有弹性的收缩力量,使横隔膜下降,空气从口腔、鼻腔 进入胸腔肺部,然后,依靠两肋和腹肌的保持力量,有控制地让横隔膜慢慢地向上还原,使有支点的气息,均匀而徐缓地送出去冲击声带,让声带振动发声。发声时,仍旧保持吸气时那种张开、向下的状态,这就是歌唱时正确的呼吸方法。
三、歌唱的音量
在指导儿童歌唱发声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训练儿童具有优美动听的音质,而不是音量。为此,这就要求儿童轻声、柔和地歌唱,以获得优美动听的音质和头声发声技能。没有声音位置,又缺乏气息支持的声音,不是“挤”,就是“发虚”。这种发虚的声音,不仅没有歌唱效果,同样起着损坏声带的作用。因为是在声带不完全闭合的情况下才发出这种声音。因此,这些情况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克服发虚的声音,第一要好好体会有气息支持的歌唱;第二要找好歌唱的嘴巴,即声音的位置;第三要大胆用嗓。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问题就可望解决了。孩子们用发虚的声音唱歌,但决不会用发虚的声音讲话。特别是站在远处呼喊时,一定会将声音喊出来,使别人听到。利用这种呼喊的感觉可以尽快克服虚声。等儿童学会用头声轻声地歌唱的技能后,才能解决音量问题。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要在刚刚学会一点头声就急于要求用大音量歌唱,这样做是有益而无害的。因此,先解决音质问题,后解决音量问题,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
训练轻声歌唱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坚定、积极地体会用轻声歌唱,就能使儿童自然体会到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活动的,并能使儿童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同时,这对保护儿童的嗓音和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也极为重要。 轻声与响声是相对而言,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轻声歌唱的实例。如,天真的幼儿抱着布娃娃,模仿妈妈哼唱催眠曲时的轻柔歌声:又如,当孩子独自一人边走边歌唱时,她的歌声总是自然轻松愉快的。掌握轻声歌唱应要p或mp这个声音范围之内进行歌唱训练。当然,教学是要因人而异的,当孩子们唱某个母音时,偶而找到了好的感觉,或好的声音位置时一,教师要即时抓住,并引导孩子将所有的字都用这个感觉或这个位置。孩子的嘴大小不一,一般说来,大嘴宜先练唱窄母音;小嘴宜先练唱开母音。在纠正不同学生的不同毛病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歌唱的姿势
歌唱的姿势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唱歌时形象的美观、气息的通畅,所以正确的唱歌姿势是获得悦耳歌声的重要条件,也体现着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歌唱姿势通常有站立和坐着两种。无论是选择哪一种姿势,头部都要自然地保持平稳、正直,眼睛要自然地平视前方,脖子不要往前伸,也不要歪着。站立时两脚自然分开,与双肩平行即可。两手自然下垂。胸稍向前挺起,腹部微收,但不要僵硬。 面带微笑,整个身体的重心略向前倾。坐着唱的姿势应挺直腰,不僵硬,身子不要靠在椅背上,双手自然放松。肩要平,歌唱时身体不要左右摇晃,不要前扑后仰,更不要趴在桌子上唱歌。不少孩子由于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仪表,弯腰、拘背,两肩一高一低,伸脖子等等不良习惯,因此在歌唱时也自觉不自觉地犯这些毛病。为了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平日就要经常督促孩子们注意自己的仪表,使之在歌唱时有一个正确的姿势。
五、歌唱中的咬字吐字
在歌唱的咬字吐字中,一个汉字一般可分解成字头(韵头)、字腹(韵腹)、字尾(韵尾)或归韵等三个部分。字头由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介母担任,字腹由韵母担任,字尾由韵母担任。歌唱中的吐字咬字与平常说话的吐字咬字,区别在于说话的字音是短促的字音的字头、字腹、字尾不太明显;而歌唱中的字音却是随着歌曲有舒、有紧、有快、有慢的变化而变化的。字头、字腹、字尾各自在歌唱的吐字咬字中担任着不同“角色”,彼此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歌唱中的字头要吐得准确、敏捷、实要。因为它是一个字的先导。字头喷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字腹和归韵的正确与否。另外,字头总是伴随着字腹来歌唱,还有把字腹隔开的作用。在咬字吐字的过程中,字腹所占的时值是最长的,它是表达字意和情感的关键。声乐家伍德尔说:“歌唱时我们几乎全是在唱母音。”可见,字腹是一个字的核心。它必须咬得稳定、从容。字尾是一个字的结束,又是字腹的延伸。这个“尾”收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字意和情感的表达是否圆满。因此,吐字咬字过程中的字尾一定要清晰、明确、完美。要唱好一首歌,吐字咬字同样是关键。
在儿童歌唱训练教学中,发声、咬字、呼吸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
参考文献
[1] 邵大箴 主编《新世纪中国大学生毕业论文精选精评(文科学士)》 西苑出版社 2002、10
[2]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 《第一、第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9
[3] 徐小懿 编著《声乐演唱与教学》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7
【关键词】儿童;歌唱;教学
声乐是一门集语言、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同时也是再创造艺术。作为声乐作品——歌曲,它是语言与音乐有机结合的产物,也是一种带有语言的特殊音乐。因此,它易学、易记。好的作品朗朗上口一唱就会。它贴近生活,表达情感十分直接;它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品种繁多。特别适合儿童学习,正因为这样,学习唱歌的儿童越来越多。怎样才能让孩子的歌声更美?笔者就此谈谈儿童歌唱训练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歌唱的发声
儿童的声音可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声区。高声区以头腔、鼻腔共鸣为主,中声区以鼻腔、口腔为主,低声区以口腔、胸腔共鸣为主,但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不成熟,所以儿童的胸腔共鸣比较不明显。
儿童在高、中、声区所发出含有真声和假声混合发声,发声时,其声带是在边缘部分振动,这对儿童纤细娇嫩的声带并没有多大的负担,所以在进行较长时间的歌唱时,声带也不会感到疲劳,音高偏低的现象也较少发生。由于真、假声混合发声,使声带能自如地振动,发出的声音既和谐又协调,比较高的音也能唱上去,声带负担不大,变声期也能较顺利地度过。
儿童在低声区用真声歌唱的声音称为胸声。由于胸声是用真声发声,其声带是全幅振动,声带负担大。容易疲劳,音高不易唱准,唱高音感到困难。以胸声为主,声带容易充血,久而久之会引起病变,同时还会使变声期延长,使变声期过后的声带遭受创伤,声音也因此而受到损害。这是不少儿童变声期过后.,嗓音时常沙哑失声的原因。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把儿童的头声训练作为主要的训练手段,否则将徒劳无益。儿童歌唱时的发声,必须是高位置的头声,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这无论是从儿童音乐艺术事业发展的宏观上看,还是从目前儿童音乐教育实用的微观上看,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歌唱的呼吸
“沉于低,贯于顶”,这是我国声乐界的一句俗语。说的是要有贯穿于头顶的头声,就一定要有沉到下腹部的气息支点。可见要获得正确的头声发声方法,首先要让儿童们了解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
怎样才是正确的呼吸方法呢?我们知道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呼吸与成人的呼吸是有差异的。)儿童的呼吸每分钟22次左右,成人每分钟呼吸17次左右;儿童每分钟心跳90次左右,成人每分钟70次左右。这是因为儿童的呼吸器官与成人的呼吸器官有所不同造成的。儿童的胸骨较圆,肋骨斜度较小,不便于作深呼吸。再说儿童的肺呼吸量相应的小于成年人,所以,平日孩子的心跳、呼吸都比成年人频率快。由于呼吸短促,唱起歌来常常感到气息不够用,特别唱较长的音更感到困难。故此,儿童的呼吸训练就更显得重要了。在吸气训练中首要的是要帮助孩子把气吸到位(吸到肺底横隔膜-处)在教学中,笔者认为“静坐练习”—是一种很好的呼吸练习方法。练习时,先不要向学生说吸气,更不要求吸气的位置,就让他们静静地坐着。指导他们坐正,不要坐满凳,嘴轻轻闭上,将两手贴在肋下,时间约2一3分钟,当他们感到两肋呼吸的动作时,这才向他们说明歌唱时吸气的正确位置。这个练习可避免孩子们在吸气训练中常犯的抬肩、胸口僵硬、鼓肚子的毛病。
学生掌握了吸气的方法,还要学会控制和运用气息,学会将呼吸和发声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在做深呼吸的过程中,突然停住吸气,这时横隔膜仍保持吸气时的状态。几秒钟后,在这种吸气的状态下进行呼气,气要平稳均匀,可用嘴发出“S”的声音来判断。发出的“S”的声音始终是一个“p”的力度就达到了要求。这种练习即锻炼了隔肌保住气息的能力,又练习了有支持有控制的吸气,体会了横隔膜与腹肌的力的对抗感觉。气息和声音是不可分割的。有气才有声,出声先想气。练气息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声音更流畅、更动听、更自如。
正确的呼吸方法,简单地说,它没有嘴、鼻吸气的声音,也没有抬肩等多余的不良动作,而是依靠横隔膜一升一降自如地吸气和吐气。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就是这种呼吸状态的延伸和扩大。人们的呼吸主要是靠两肋的扩张和腹肌的有弹性的收缩力量,使横隔膜下降,空气从口腔、鼻腔 进入胸腔肺部,然后,依靠两肋和腹肌的保持力量,有控制地让横隔膜慢慢地向上还原,使有支点的气息,均匀而徐缓地送出去冲击声带,让声带振动发声。发声时,仍旧保持吸气时那种张开、向下的状态,这就是歌唱时正确的呼吸方法。
三、歌唱的音量
在指导儿童歌唱发声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训练儿童具有优美动听的音质,而不是音量。为此,这就要求儿童轻声、柔和地歌唱,以获得优美动听的音质和头声发声技能。没有声音位置,又缺乏气息支持的声音,不是“挤”,就是“发虚”。这种发虚的声音,不仅没有歌唱效果,同样起着损坏声带的作用。因为是在声带不完全闭合的情况下才发出这种声音。因此,这些情况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克服发虚的声音,第一要好好体会有气息支持的歌唱;第二要找好歌唱的嘴巴,即声音的位置;第三要大胆用嗓。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问题就可望解决了。孩子们用发虚的声音唱歌,但决不会用发虚的声音讲话。特别是站在远处呼喊时,一定会将声音喊出来,使别人听到。利用这种呼喊的感觉可以尽快克服虚声。等儿童学会用头声轻声地歌唱的技能后,才能解决音量问题。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要在刚刚学会一点头声就急于要求用大音量歌唱,这样做是有益而无害的。因此,先解决音质问题,后解决音量问题,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
训练轻声歌唱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坚定、积极地体会用轻声歌唱,就能使儿童自然体会到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活动的,并能使儿童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同时,这对保护儿童的嗓音和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也极为重要。 轻声与响声是相对而言,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轻声歌唱的实例。如,天真的幼儿抱着布娃娃,模仿妈妈哼唱催眠曲时的轻柔歌声:又如,当孩子独自一人边走边歌唱时,她的歌声总是自然轻松愉快的。掌握轻声歌唱应要p或mp这个声音范围之内进行歌唱训练。当然,教学是要因人而异的,当孩子们唱某个母音时,偶而找到了好的感觉,或好的声音位置时一,教师要即时抓住,并引导孩子将所有的字都用这个感觉或这个位置。孩子的嘴大小不一,一般说来,大嘴宜先练唱窄母音;小嘴宜先练唱开母音。在纠正不同学生的不同毛病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歌唱的姿势
歌唱的姿势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唱歌时形象的美观、气息的通畅,所以正确的唱歌姿势是获得悦耳歌声的重要条件,也体现着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歌唱姿势通常有站立和坐着两种。无论是选择哪一种姿势,头部都要自然地保持平稳、正直,眼睛要自然地平视前方,脖子不要往前伸,也不要歪着。站立时两脚自然分开,与双肩平行即可。两手自然下垂。胸稍向前挺起,腹部微收,但不要僵硬。 面带微笑,整个身体的重心略向前倾。坐着唱的姿势应挺直腰,不僵硬,身子不要靠在椅背上,双手自然放松。肩要平,歌唱时身体不要左右摇晃,不要前扑后仰,更不要趴在桌子上唱歌。不少孩子由于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仪表,弯腰、拘背,两肩一高一低,伸脖子等等不良习惯,因此在歌唱时也自觉不自觉地犯这些毛病。为了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平日就要经常督促孩子们注意自己的仪表,使之在歌唱时有一个正确的姿势。
五、歌唱中的咬字吐字
在歌唱的咬字吐字中,一个汉字一般可分解成字头(韵头)、字腹(韵腹)、字尾(韵尾)或归韵等三个部分。字头由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介母担任,字腹由韵母担任,字尾由韵母担任。歌唱中的吐字咬字与平常说话的吐字咬字,区别在于说话的字音是短促的字音的字头、字腹、字尾不太明显;而歌唱中的字音却是随着歌曲有舒、有紧、有快、有慢的变化而变化的。字头、字腹、字尾各自在歌唱的吐字咬字中担任着不同“角色”,彼此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歌唱中的字头要吐得准确、敏捷、实要。因为它是一个字的先导。字头喷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字腹和归韵的正确与否。另外,字头总是伴随着字腹来歌唱,还有把字腹隔开的作用。在咬字吐字的过程中,字腹所占的时值是最长的,它是表达字意和情感的关键。声乐家伍德尔说:“歌唱时我们几乎全是在唱母音。”可见,字腹是一个字的核心。它必须咬得稳定、从容。字尾是一个字的结束,又是字腹的延伸。这个“尾”收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字意和情感的表达是否圆满。因此,吐字咬字过程中的字尾一定要清晰、明确、完美。要唱好一首歌,吐字咬字同样是关键。
在儿童歌唱训练教学中,发声、咬字、呼吸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
参考文献
[1] 邵大箴 主编《新世纪中国大学生毕业论文精选精评(文科学士)》 西苑出版社 2002、10
[2]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 《第一、第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9
[3] 徐小懿 编著《声乐演唱与教学》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