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教育的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合格的公民,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存生活,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那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何谓自主学习?我国学者庞维国将它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四个基本点,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就要在这四个基本点上下功夫。
一、激发学生“想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习变得轻松快乐。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想学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目的,而是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深化旧知识、学会学习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兴趣更是创造欢乐与光明的教育前景的有效途径,是语文教学的先决条件。
二、教给学生“会学”的方法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始终把学习方法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理想境界。
三、培养学生“能学”的信心
在语文学习中,为了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坡度,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能学”好的,预习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为此,在布置预习时,可以提出有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是“基础型”,要求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用其他的方式解决,根据导读和预习提示的要求,一边读一边画。第二层次是“提高型”,要求在“基础型”的基础上,解决预习和课后“思考·练习”中的问题,边读边批画,并提出有价值的疑难问题。预习后,进行自我调控。第三层次是“拓展型”,即除了完成以上两种类型中所包含的所有内容之外,还要找出与本篇课文相关的内容,背景材料、有关人物介绍、历史典故等。这三种不同层次的预习,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增加了学生能学的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我能行!”
四、养成学生“坚持学”的习惯
“知识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一个人好的习惯,常常可以成就他美好的一生,相反一个人坏的习惯,往往会毁掉他的一生。不是小题大做,也不是危言耸听。有一首小诗,叙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
这个著名的故事出自已故英国国王理查三世逊位的史实,他1485年在波斯战役中被击败。学习中,失去了一个好的习惯,就像失了一个马掌钉一样,会发生连锁反应,后果往往很严重。失了一个好习惯,往往会损失一位英才。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天资聪颖的孩子,毁在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之下。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习惯占有重要位置。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良好习惯要从小抓起。什么是教育?爱因·斯坦是这样回答的:“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会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内化了的,已经变成自动化了的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这是学校教育最终应该给学生留下的也是最重要的东西,也是学生未来自主学习、终身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何谓自主学习?我国学者庞维国将它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四个基本点,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就要在这四个基本点上下功夫。
一、激发学生“想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习变得轻松快乐。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想学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目的,而是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深化旧知识、学会学习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兴趣更是创造欢乐与光明的教育前景的有效途径,是语文教学的先决条件。
二、教给学生“会学”的方法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始终把学习方法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理想境界。
三、培养学生“能学”的信心
在语文学习中,为了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坡度,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能学”好的,预习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为此,在布置预习时,可以提出有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是“基础型”,要求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用其他的方式解决,根据导读和预习提示的要求,一边读一边画。第二层次是“提高型”,要求在“基础型”的基础上,解决预习和课后“思考·练习”中的问题,边读边批画,并提出有价值的疑难问题。预习后,进行自我调控。第三层次是“拓展型”,即除了完成以上两种类型中所包含的所有内容之外,还要找出与本篇课文相关的内容,背景材料、有关人物介绍、历史典故等。这三种不同层次的预习,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增加了学生能学的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我能行!”
四、养成学生“坚持学”的习惯
“知识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一个人好的习惯,常常可以成就他美好的一生,相反一个人坏的习惯,往往会毁掉他的一生。不是小题大做,也不是危言耸听。有一首小诗,叙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
这个著名的故事出自已故英国国王理查三世逊位的史实,他1485年在波斯战役中被击败。学习中,失去了一个好的习惯,就像失了一个马掌钉一样,会发生连锁反应,后果往往很严重。失了一个好习惯,往往会损失一位英才。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天资聪颖的孩子,毁在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之下。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习惯占有重要位置。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良好习惯要从小抓起。什么是教育?爱因·斯坦是这样回答的:“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会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内化了的,已经变成自动化了的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这是学校教育最终应该给学生留下的也是最重要的东西,也是学生未来自主学习、终身发展的最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