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回家的头班公交车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349176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在房山西南部的王老铺村。回家能坐上公交車,是我几十年的梦想。自从六石公路修通以后,我就梦想着什么时候王老铺能通公交车,什么时候能坐上公交车回家?
  2019年8月23日星期五,我从百度网看到一则消息:应房山区政府的要求,为方便房山山区村民的出行,改变长期以来不通公交车的现状,结合道路通行条件的改善情况,北京公交集团于2019年8月26日首车起,新开4条房山区域公交线路。其中房67路,从张坊客运站直通我的家乡王老铺村,每天有两趟公交车往返。
  看到这个消息,我欣喜若狂,真是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因为这是家乡人多年的期盼,是我的梦想。虽然来得晚一些,但真的来了!
  一整天,我把这个好消息分享微信朋友圈,发给家乡的人们和关心家乡发展的朋友们。
  8月25日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回想起小时候赶着毛驴出山的情景;回想起在六渡上中学、张坊上高中,每到周六中午下了课,连饭都顾不上吃,步行几十里回家的过程;回想起1982年参加工作在六渡乡政府,六石公路修通了,回家有了自行车。回家、下乡骑自行车30里,还有使不完的劲儿。
  虽然那时苦一些、累一点儿,但总感觉社会在发展、家乡在变化。中国共产党把对老百姓的关心,时时记在了心上。
  想着想着,感觉天亮了。起床一看凌晨5点,洗漱完,我开车直奔张坊,今天要坐通往家乡的第一趟公交车!
  8月26日早晨7点刚到,房67路公交车徐徐进入张坊镇政府东侧站点。黄色公交车车头扎着红绸布花朵,真的很喜庆。车身比一般公交车短、窄了许多,可能是专门为跑六石路定制的公交车。
  车门打开,我上了车。司机一看我挎着照相机,便说:“今天有记者采访啊。”我一看乘客就我一个人。
  我说,我今天有好几个身份。首先我是王老铺人,从小做梦都想坐公交车回家,今天就是要感受一下坐公交车回家的感觉;二是记录山区人们对公交车的渴望,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


作者师永祥(右一)与公交车乘务人员合影


村民燃放鞭炮迎接公交车

  通过介绍,我得知公交车司机叫王化龙。客运行政主管杨海忠、安全员张大勇也在车上,今天他们亲自跟车巡视路况,为通向王老铺的第一趟公交车护航。
  公交车一共10个座位,在车上聊天得知,行政主管老杨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已经跑王老铺七八趟了。从张坊客运站到王老铺的公路上,每一个拐弯、每一个站点、每一个山村农民居住点,他都熟记于心。因为站牌在哪里安装,车辆停靠在什么地方,方便百姓、安全行驶是他的责任和义务。
  公交车经下寺站,过片上村,来到了一渡站。
  此时,我想起拒马河的原始路,是一条人背畜驮、久而久之形成的山区驮运路。有的路段,贴靠河谷一侧,紧倚高山、下临深涧,羊肠小道崎岖艰行。行人偶一不慎,便有坠入深渊之虞。有的路段,则是盘山小路,迂回辗转,人们行走艰难。有的路段遇有河流,只能架设临时性木桥,勉强通行。每当山洪暴发,交通立即中断。
  1959年年初,拒马河边的老百姓在党的领导下,沿着河滩中的驮运旧路,加以裁弯取直,起高垫低,开拓成4米来宽的河滩道路。并加固了沿线的木便桥,使汽车能从张坊通到十渡,结束了“半年不能出山”的闭塞状态。
  河滩路通了车,但由张坊到十渡,需十次涉渡拒马河方可到达。临时性木便桥,为了雨季不被冲走,只能秋后搭,入夏拆。一年中,两岸人民仍有4个多月的时间不能相互往来,严重影响着山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为解决这一国计民生的交通问题,1965年年初,拒马河人民在一渡劈山开路,使张坊到十渡减少了两次跨河之苦。
  然而,从千河口到十渡,仍需八渡拒马河。每年8座木桥的拆搭,不仅国家需要及时准备近千立方米的木材,而且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的沉重负担。
  每到夏季,无情的洪水隔断了两岸百姓的往来,人民只能望河兴叹。更为叫苦的是,每到拆桥之前,沿河村民都要预先把生产、生活方面的物资储存齐备,以供拆桥后5个月之所需。
  为了解决人民这种雨季无桥断路之苦,市区政府1981年和1982年两年间,在拒马河上建成了8座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漫水桥。呈现出了“八虹跨拒马”的独特景观。
  实现了“八虹跨拒马”,但拒马河的道路却未得到根本改善。1982年,由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房山公路管理所投资160万元,两岸人民出工25万个工作日,完成土石方9万立方米,浆砌工程1.5万立方米。到1983年7月,将路段改建成了三级标准公路。
  最让人称道的是,2009年10月,拒马河上又添了10座高架桥。公交车驶上高架桥,绕过拒马河,两岸的山峰从车窗外一座座闪过,时间不长,就到了六渡站。
  这时,六渡村隗秀莲带着孙子和外孙女上了车。上车后她先向司机师傅打招呼,又高兴地说:“真的感谢党、感谢政府,回家有班车啦。”
  其实,隗秀莲就是六渡村人,她和六石公路有着不解的姻缘。王老铺在1981年以前,通往外界的路,只有被山泉冲成的碎石路,是山里人用那沾满泥土的双脚走出来的,是世世代代的家乡人翻山越岭踏成的山石路。


隗秀莲带孙子外孙女坐上了公交车


公交車开到了王老铺

  因为没有公路,山里进不去车,山外人管这里叫“看不见圆的地方”,也就是指见不到车轮子。
  1970年,六渡公社买了几台拖拉机,王老铺的人们纷纷下山去看。“拖拉机啥样啊?”山里生、山里长的老太太也想瞧瞧。为了满足山里人的愿望,村里的第6生产队把一台拖拉机卸了,用五头毛驴把零件驮上山,再组装起来,让山里人看。那天,村里就像迎新娘似的,热闹极了,老太太们让儿孙搀扶着去瞧,回家叨念了好几天。从此,在王老铺村看到了拖拉机耕地了。
  由于出村很不方便,影响了生产,村民的生活也有许多困难。山里盛产柿子、红果、核桃、花椒。一到秋天,红红的山楂、黄澄澄的柿子压弯了树枝,喜死个人,也愁死个人,怎么运出去呢?只能用小毛驴往下驮, 一次驮不了 200斤,很多果子烂在山里。
  王老铺的石头与山下不同,是指把厚的层层石板,这些石板是盖房用的好材料,但也运不出去。这儿的妇女不敢多养猪、鸡,养多了没法卖。大夏天的,顺着山泉路把猪赶到山下,20头猪要死一半。离王二岭北30公里有个煤窑,但村民们很少烧煤,只是在春节前赶上小毛驴,翻过两道山梁,走上两天两夜,驮回点煤,春节时烧上煤,图个新鲜。最担心的是得病,一般的病向赤脚医生要点药扛着,万不得已才到山下医院去看。有一年,5队张显叔家媳妇生孩子,因胎位不正,生了一只胳膊就再也出不来了。赤脚医生急忙找来妇女队队长陈嫂,陈嫂一看是不能等了。送!于是立刻绑好了担架。当时已是深夜12点,8个小伙子,4人一轮换,抬着产妇急匆匆地下了山,走了3个多小时,才到了有公路的千河口大队,等到叫急救车送往县城医院,晚了!大人是保住了,孩子却憋死了。路,山里人盼着有条公路!
  1976年初,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要彻底改变山区交通不便的落后状况,做到公社、大队通汽车。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努力下,经过王老铺的六石公路于1983年7月正式通车。公路由六渡弯弯曲曲绕山盘旋,直上最高峰王二岭,再往北到霞云岭石板台,连通了房山县原有的两条东西走向的公路。
  公路修通了,王老铺的喜事也多了。1981年阴历十月(阳历11月),当六渡村的姑娘隗秀莲嫁给山里的小伙子穆希国时,成了山里的新闻人物。在山外有句顺口溜:“有女不嫁王老铺,不是爬坡就是‘出’(当地人念四声chu,往山下出溜之意)。”山里的小伙子要娶媳妇不容易,一般娶王二岭再往北的霞云岭山里的姑娘,而王老铺的姑娘常是外嫁。由于交通不便带来的穷困,不但山里的姑娘待不住,就是山里的小伙也往外跑。因此,秀莲嫁给了山里人,就像金凤凰飞进了山沟沟,怎不引起村民的称赞呢。
  要问秀莲和希国的媒人是谁,原来就是这条公路。1979年,秀莲和希国在修公路时认识了,希国人老实、能干,很快得到了秀莲的喜爱。可是当秀莲把她的想法告诉父母时,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对。父亲说:“山里生活苦,你受得了吗?”母亲说:“凭你这条件,找个啥样的小伙子不行, 干吗非嫁给山里人? ”的确,秀莲条件不错,上过高中,能吃苦,模样也俊俏。但秀莲托亲友说服父母,自个儿也对父母说:“眼下山里是苦点,可眼瞅着公路就修通了,通车后山里山外不就一样了嘛!”父母亲拗不过女儿,也就同意了。
  山里人结婚,大多是新郎牵着毛驴迎新娘。秀莲和希国没有这么做,而是“旅行结婚”。当然,城里的人旅行结婚,都是双双到外地大城市或风景区游览几天,农村人也自有主意。一大早,希国顺着公路出山到六渡接出秀莲,两人沿着六渡到十渡的火车道钻洞来到十渡。十渡是北京著名的风景区。他俩在十渡商店买了几件衣服,在十渡饭馆吃了一顿饭。下午,搭上车,回到了王老铺,这就是旅行结婚。因此,不但山下人嫁到山上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就连他俩这结婚仪式,山里的人也觉得新鲜。
  80多岁的老父亲,听说闺女小莲要坐第一趟公交车回王老铺,一个早晨催了闺女好几次:“小莲快去等车吧,别误了点儿。”“小莲,到点儿了,快走吧!”就怕闺女误了头班公交车。
  公交车从六渡拐了几个弯儿,到了五合村。这时,车站有一位妇女挎着篮子和一位穿着红衣服的男子在等车。看到公交车来了,两人挥舞着双手示意停车。
  公交车停稳后,两人上了车。原来等车的妇女叫蔡金香,是五合村人,也是在修公路时嫁到了栗元厂村的。上车后还没有坐稳,就大声喊道:“谢谢师傅们,还是当今的社会好,还是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我回家摘花椒也能坐上公交车了!”
  穿红衣服的男子叫隗合忠,是一位残障人士,60多岁了。他竖起大拇指慢声慢语地说:“真好,实现了我上王老铺的愿望!”


残疾人隗合忠从五合坐公交车到了王老铺

  在公交车上,隗秀莲、蔡金香姐妹俩,聊起了修公路时的场面;说到了嫁到栗元厂、王老铺村后的生活;谈起了搬迁出大山后,想家恋山的酸楚……好像这趟车是专门为她俩发出的。


蔡金香坐公交车回家摘花椒

  公交车一路爬行,时间不长就来到了栗元厂村村口。这时,一位老者步履蹒跚上了车,上车后就找老年卡刷卡,翻了几个衣袋也没摸到。乘务员急忙说,老同志您先坐下,别找了,您也不用刷卡了。老者叫穆树明,地道的王老铺人,一辈子种地、放羊。山区搬迁后,离不开生他养他的家,今天他满脸笑容,也坐上通往家乡的头班车。
  公交车的最后一站就是我的家乡王老铺。当公交车踏上生我养我的土地时,那些心中记忆的山、熟悉的房舍展现在眼前。


坐了一回公交车的穆树明

  就在这时,公路前方传来了鞭炮声,鞭炮声响彻山谷。车到近前,是退休教师穆启坤在组织村民欢迎公交车的到来。穆启坤说,这趟公交车真的是家乡的希望之车、幸福之车、发展之车!
  是啊,从这趟公交车的发出,我们看到了首都各行各业都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诺言。他们践行着不忘山区老百姓出行的初心,他们牢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
  2019年8月26日,我坐上了通往家乡的头班公交车。家乡人民永远记住了这一天。王老铺人永远不会忘记这个美好的日子!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其他文献
截止到2019年9月20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不足两个月,票房突破49亿元,目前暂居内地影史第二名,仅次于《战狼2》的56亿元.随着票房纪录的一次次刷新“,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
期刊
孙福兰——志愿行动保绿色无私奉献促和谐rn孙福兰,出生于1972年,是马坊社区宝盛北里西区西院的一名普通居民.在社区生活中,孙福兰积极投身社区建设,为平安社区、绿色社区的
期刊
湖北省孝感市楚澴中学创建于1989年,是孝感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学校位于孝感城区文化东路中段,占地67亩,建筑面积5717m2,学校办学设施齐全。拥有400m塑胶跑道和标准化运动场以及完备的各类实验室和信息技术教育装备,经过20年的建设,学校已从最初的3个教学班,100余名学生发展到目前拥有39个教学班,2500名在校学生的规模,2007年9月本校成立中学生数理化记着站,2008学年度被评为“中学生
期刊
復兴门里南闹市口的西北角,有个刘记自行车修车铺,修车人是官称的刘大胡子。这个修车铺,从1948年底开张营业,至1955年4月,已有7年多的时间。由于修车技术并不复杂,属于熟练工种,每天送修的有10余辆车,他都能及时修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北京的自行车很少,只是一种时尚的新鲜玩意儿。后来发展迅速,成为了一种快捷方便的代步工具。自行车主要分为24、26和28三种型号。那时,国产车很少,主要有
期刊
期刊
我国属膨胀土分布较广的国家,而膨胀土含有较多粘土矿物,使膨胀土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再吸水再膨胀这种反复胀缩的特性,并且在吸水膨胀后强度下降幅度较大。这使得膨胀土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