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新课程标准相融合的现代教学理念。那么,该如何实现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呢?
一、融“学”
学海无涯,“学法”无边。学生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可以提高考试成绩,从而使学习事半功倍,也树立了对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在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时,应包含对学生学法的适度指导。
初中和高中化学教科书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①化学基本概念;②化学基本理论;③元素化合物知识;④化学用语;⑤化学计算;⑥化学实验。每个内容都有各自的知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由知识特征探寻相应的学习方法。如对于初学化学用语,因其量多、枯燥难记,会致使学生出现畏惧、厌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教导学生采取“分批记忆,多写多练”的方法解决问题;对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则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直观例喻,巩固认识;对于元素化合物及化学实验,当然更应直接以直观认识作为主要的领悟方法;化学计算,则重在找依据—理思路—拉关系—选公式,并不断归纳总结题型,增强解题能力,提高解题效率。
二、寄“情”
“情”指情感。情感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态度体验的一种心理过程,它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为人类所特有。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中学阶段是人的情感逐渐趋向稳定的时期,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就应设立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以加强情感学习。
1. 树立榜样,引发效应
学生的学习要依靠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志向等动力系统的激发。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良好的情感品质是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的。所以,教师在实施中,应树立榜样。要以充沛的情感,专注的精神,坚强的毅力,真诚的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2. 把握尺度,深化情感
要把握教材内固有的情感因素,准确无误地挖掘教材内蕴含的情感(或哲理),适时注入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情感领域的教育。通过表扬、引导、参与、激励、组织交流活动等手段,创设生动、平等、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让学生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引“史”
化学史是化学科学的研究、生产、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重要事件的记录。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在生产上应用的重要反映。是古今中外所有化学家千百年来辛勤劳动成果的结晶。在实施化学课堂有效教学中,当然也应重视将化学史的教育渗透其中。
1. 紧扣教材内容,自然结合
如在讲授物质结构中,可以介绍我国古代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希腊的古代原子论、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的原子-分子论以及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等原子结构学说形成的化学史;讲授碳和硫的性质时,可介绍我国火药的发明史,还可介绍世界闻名的化学家诺贝尔研究炸药的艰难历史。
2. 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精辟讲述
一般化学史的化学教学目标层次属于常识性介绍或了解,在教学中就不能喧宾夺主,削弱化学“双基”教学目标,可选取典型例子采用精辟讲述方式或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如讲授元素的发现史时,可以介绍居里夫妇为研究放射性元素,在别人废弃的工棚中用铁锅从8t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2g氯化镭,所付出的艰苦劳动可想而知。
3. 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自主精神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成效高低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趣史轶事,引导学生去追寻化学知识的根源和化学家们成长的足迹,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授活泼金属和酸反应放出氢气的规律时,可以介绍18世纪初人们对该规律的认识过程。当时许多化学家都认为,氢气来自金属,即活泼金属是氢元素的化合物。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后来又是怎样得到纠正的?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出活泼金属究竟是单质还是化合物?等等。通过诸如此类的教学,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自主地进行探究。
责任编辑潘孟良
一、融“学”
学海无涯,“学法”无边。学生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可以提高考试成绩,从而使学习事半功倍,也树立了对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在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时,应包含对学生学法的适度指导。
初中和高中化学教科书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①化学基本概念;②化学基本理论;③元素化合物知识;④化学用语;⑤化学计算;⑥化学实验。每个内容都有各自的知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由知识特征探寻相应的学习方法。如对于初学化学用语,因其量多、枯燥难记,会致使学生出现畏惧、厌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教导学生采取“分批记忆,多写多练”的方法解决问题;对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则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直观例喻,巩固认识;对于元素化合物及化学实验,当然更应直接以直观认识作为主要的领悟方法;化学计算,则重在找依据—理思路—拉关系—选公式,并不断归纳总结题型,增强解题能力,提高解题效率。
二、寄“情”
“情”指情感。情感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态度体验的一种心理过程,它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为人类所特有。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中学阶段是人的情感逐渐趋向稳定的时期,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就应设立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以加强情感学习。
1. 树立榜样,引发效应
学生的学习要依靠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志向等动力系统的激发。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良好的情感品质是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的。所以,教师在实施中,应树立榜样。要以充沛的情感,专注的精神,坚强的毅力,真诚的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2. 把握尺度,深化情感
要把握教材内固有的情感因素,准确无误地挖掘教材内蕴含的情感(或哲理),适时注入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情感领域的教育。通过表扬、引导、参与、激励、组织交流活动等手段,创设生动、平等、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让学生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引“史”
化学史是化学科学的研究、生产、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重要事件的记录。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在生产上应用的重要反映。是古今中外所有化学家千百年来辛勤劳动成果的结晶。在实施化学课堂有效教学中,当然也应重视将化学史的教育渗透其中。
1. 紧扣教材内容,自然结合
如在讲授物质结构中,可以介绍我国古代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希腊的古代原子论、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的原子-分子论以及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等原子结构学说形成的化学史;讲授碳和硫的性质时,可介绍我国火药的发明史,还可介绍世界闻名的化学家诺贝尔研究炸药的艰难历史。
2. 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精辟讲述
一般化学史的化学教学目标层次属于常识性介绍或了解,在教学中就不能喧宾夺主,削弱化学“双基”教学目标,可选取典型例子采用精辟讲述方式或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如讲授元素的发现史时,可以介绍居里夫妇为研究放射性元素,在别人废弃的工棚中用铁锅从8t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2g氯化镭,所付出的艰苦劳动可想而知。
3. 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自主精神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成效高低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趣史轶事,引导学生去追寻化学知识的根源和化学家们成长的足迹,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授活泼金属和酸反应放出氢气的规律时,可以介绍18世纪初人们对该规律的认识过程。当时许多化学家都认为,氢气来自金属,即活泼金属是氢元素的化合物。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后来又是怎样得到纠正的?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出活泼金属究竟是单质还是化合物?等等。通过诸如此类的教学,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自主地进行探究。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