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逃离》中的女性意识研究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under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通过八个女性主人公的短篇小说,展示了西方女性真实而平凡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其中有爱情婚姻的困扰、家庭社会的压力、自我成长的迷惘与挣扎等。在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主宰自身命运,深陷社会、婚姻等多重旋涡难以自拔,无处逃离。
  关键词:爱丽丝·门罗 《逃离》 女性意识 价值
  一、《逃离》中的“逃离”主题呈现
  (一)家庭逃离 在该小说集中,首篇小说名为《逃离》。卡拉在原本应该充满温暖和关爱的家庭中,却无法感受到理解和被爱,她的逃离源于父母对她观念和行为的束缚。克拉克的出现成为促使卡拉不顾一切选择逃离的诱因,她选择逃离“束缚”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与梦想。第一次出逃,虽然前途一片迷茫,但卡拉異常兴奋,她是哼着歌离开的。卡拉第一次逃离时,清楚自己的好恶,并对未来进行了规划,到乡下与动物们一起生活。那时的卡拉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个体,并极力想把自身从家庭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二)两性逃离 婚姻和爱情是女性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她们终究还是要选择“逃离”,这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小说《激情》里,做旅馆招待的格蕾丝偶遇家境良好且温柔善良的工程师莫里,两人交往中格蕾丝又接触到了莫里的哥哥尼尔。尼尔浪漫、懂风情,让格蕾丝欲罢不能。于是,格蕾丝选择了逃离甚至背叛未婚夫莫里。逃离的结果是悲惨的,尼尔酒后出了意外。当莫里选择原谅格蕾丝,并要与她重新开始的时候,她却放弃了。《拨弄》中若冰的命运让人怜惜,她的爱情只因小小的误会而化为泡影,从此她认为男人都是不可信的,从而放弃了爱情和婚姻。这种选择是主动的自觉行为,但她内心深处又对钟表匠人无法释怀,最后虽然误会得以解除,但是带给若冰的却是更深的打击和伤害。
  (三)自我逃离 无论对家庭还是对于婚姻、爱情的逃离,从根本上说都是在逃离社会,逃离自我。比如《机缘》里,朱丽叶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正在完成博士论文,教授拉丁语。对于这样的自己,朱丽叶是喜爱并且尊重的。但是没有任何原因,骨子里“逃离”的想法却时刻要迸发。她与导师的外甥“野合”,又不顾一切选择与乡下渔夫共同生活。埃里克渔船出事后,朱丽叶仍然要继续学业,回归到现实中来。当然这又是许多年之后的事情,恍如隔世。
  二、《逃离》中的“女性意识”
  (一)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指的是对自我身心活动的认识和感知,具体体现在生理状况需求,思想变化和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等。女性的自我意识较之男性而言更具有特殊性。这与女性的社会地位有密切的关联,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女性被作为男性的依附,不能以其独立人格和价值而存在,只能是奴隶、侍女、小妾,在西方即使是王后、公主也不能干预男人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女性的所谓自我意识,更多是对自我身心的审视和关注。
  (二)婚恋意识 婚恋意识,指的是男女双方对于恋爱、婚姻、两性的认识和态度,这种态度具有个体差异,是社会道德观的具体体现。相比于恋爱,婚姻生活是无奈的,卡拉与克拉克不得不面对清苦的生活,承担繁重的劳动。作为女性的卡拉在家庭和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忍让迁就只是想维护属于她的婚姻。与此类似的朱丽叶也把与埃里克的所谓婚姻当作是生命的全部,为此她逃离了父母,放弃了坚持多年的学业等。
  (三)孤独意识 孤独意识是独立人格形成的前提,是在对自我审视基础上对外界的本能排斥。孤独是一种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故步自封的生存状态。《逃离》中充斥着强烈的孤独感受,无论是热闹的小镇或是静谧的村庄,这种感受都让人挥之不去,门罗笔下的女性是孤独的,这源于作者对社会客观清醒的认识。在《逃离》中,几乎每个女性都没有亲近的闺密,甚至卡拉只能与小山羊弗洛拉为伍,这看似可笑,其中又夹杂着难以言表的悲伤。
  (四)逃离意识 小说的题目明确地揭示了故事的主题,“逃离”已经成为女性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主题。逃离意识主要指女性摆脱父权、男权文化的约束,对自身不公命运的抗争。女性逃离男性、社会和婚姻,甚至自己的灵魂,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中,空虚、寂寞、封闭或许是其更真实的生存状态。《逃离》中的所有女性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逃离”,逃离似乎已经成为女性自我保护的本能,但这种本能既是无奈的,又可以说是荒唐可笑的,在小说中具有明显的讽刺意味。
  三、女性意识与“逃离”主题的关系探究
  (一)女性意识的形成
  1.女性意识的萌芽及内涵 女性意识,简而言之就是女性的需求,具体来说包括经济独立、婚姻爱情自主、社会地位平等、精神生活共享、自我价值实现等多个层面。女性意识源自对自我、对婚恋和家庭、对社会生活的审视,其本质就是对参与社会生活、建立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的追求。社会女性作为独立个体,其意识在出生时就已经开始萌芽。《逃离》中的女性尽管身份各不相同,但其不幸的结局却是相似的,这可以说是对女性意识的萌芽、成长的概括,也是其内涵的具体体现。
  2.成长过程的复杂艰难 故事中女人们的境遇令人同情,也代表着社会上更多女人普遍面临却难以回避和解决的问题。每一次出逃,姑且不论成功与否,至少是她们的自主选择,表现了强烈的主观意愿。但是在稳定的男权社会体系下,在普遍的道德标准面前,女性的矜持、隐忍导致了逃离的悲剧后果。卡拉以及《逃离》中主人公的女性意识都是不彻底的,仅仅表达出了一种追求和抗争的夙愿,或许门罗也无法从根本上找到解决男权社会中女性问题的更好出路。
  3.门罗女性意识的形成 门罗出生在加拿大的乡村小镇,家境贫寒,早年丧母。她大学时期开始打工生活,二十岁结婚,育有四女,离婚并再婚。门罗的成长,能让她更真实准确地捕捉到女性日常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堪,她的《逃离》也是在闲暇时完成的。因此,她对人物命运的把握、生活场景的描写都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情节的发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发人深思之余又令人不胜唏嘘。
  (二)女性意识造成逃离的必然性   1.女性意识的内在矛盾 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得到巨大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在此基础上,女性追求社会平等、自由等思潮不断发展。但是,女性意识的发展终究也无法脱离社会角色定位。从本质上说,由于男权社会体系已经成熟且趋于稳定,女性追求平等的过程会非常漫长而复杂,难免会走很多弯路。
  2.男权社会的虚无意识 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女性意识的出现和成熟,让女性终于有机会与男性获得相对平等的社会权利。但不可否认,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定位对其意识具有决定作用,我们所谓的女性意识仍然不可能摆脱男权而独立存在。女性意识或许只可能作为一种行为原则,提供一种理论参考。门罗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把这种几乎虚无的女性意识具体化、形象化。
  (三)女性意识使“逃离”主题多元化
  1.寻找与反抗的基本途径 女人们作为社会弱势群体,被人嘲笑、伤害,逃离并不能带来社会角色、家庭地位的改变。女性作为女孩、学生、妻子,肩负着或许本不应属于她们的沉重,选择逃离或许是她们唯一能做的,也是寻找自由、反抗压迫的最便捷途径。逃离既是对矛盾的回避,也是女性反抗和自我保护的一种突围,更是对自我的解救。如果可能,她们只有逃出没有男性的世界,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和释放。
  2.渴望追求自我救赎 女性们多么渴望能够获得自由和独立,依靠自身努力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理想。然而,逃离终究只能算是一种权宜之计,即使自主选择也是在层层压迫之下做出的无奈选择。在男权社会当中,女性不可能依靠逃离真正获得自我的解放和救赎。小山羊弗洛拉“迷途知返”,正是用一种宿命论的观点,表达出女性意识在现实中的无奈。
  3.体现独立人格和社会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说,女人们冥冥当中清楚逃离的结果,但仍然奋不顾身地选择逃离,这种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充分体现了她们迫切地想要以独立的思想立足于社会的愿望。女性仅仅是想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这是个体的问题,也是群体的诉求。
  四、结语
  爱丽丝·门罗穷其毕生精力,完成了多部极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逃离》讲述了女性不断逃离现实生活、家庭甚至自我,其中呈现给读者的是强烈的女性意识,这种意识在西方形成较早,又因各种社会原因,在男权主宰的社会中不断萌发成长,尽管这种意识觉醒得异常艰难,甚至由于女性自身的原因,从而进步得十分曲折,但终究体现出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2] 石一枫.“不过如此”的诺贝尔文学奖——讀门罗的《逃离》[J].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13(6).
其他文献
摘 要:从古代“养气论”的角度看,“大散文”的“大气魄”和“大境界”源自“气”的生成和发展。贾平凹以古代文人的修身养性之道“养气”“蓄气”,形成具有“大气魄”“大境界”的“大散文”。本文通过梳理“养气论”的发展历史,探讨贾平凹“大散文”中“气”的生成与演化。  关键词:“养气论” 贾平凹 大散文  “气”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包括物质和精神。王充《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认为“气”是世
期刊
摘 要: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曾风靡一时,书中的主人公盖茨比对美国梦不懈追寻,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其追寻梦想与梦想破灭的悲剧人生所反映的阶级对立观念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思考。阶级流动与金钱流动的不等价关系,对社会流动有着重要的意义,能为处理社会利益冲突以及如何稳固社会结构做出理论指导。  关键词:盖茨比 阶级流动 金钱流动 不等价关系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愈来愈追求高品质高质
期刊
摘 要:藏族电影《河》讲述了一个祖孙三代之间存在情感隔阂,并最终化解隔阂的故事。本文立足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影片的叙事进行深入的解读,并从中透视当代宗教文化与世俗亲情的某种联结,思考当下民族身份的主体认同与民族文化的有效表达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河》 宗教文化 世俗亲情 民族文化 民族身份  近年来,藏族电影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这些电影作品中,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作品《塔洛》无疑是最具话题性的
期刊
摘 要:本文尝试解读茨威格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角“我”(陌生女人)的个人形象,力求还原这一看似卑微的爱情由初萌到成熟的全过程;通过探讨“我”(陌生女人)感人至深的人格魅力和女性所独有的、丰饶的精神世界,深入分析“我”(陌生女人)得以立于精神高地的原因及借“我”以完成R先生形象、人格的塑造,旨在表现茨威格作品中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悲剧色彩。  关键词:女性视角 人物分析 精神世界  茨威格的
期刊
摘 要:放生作为一种从古就有的原型,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乃至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放生原型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在当代作家龙仁青的短篇小说《放生》中,作者借助放生原型表达了对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及对生态问题的反思,使作品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生态审美意味。  关键词:龙仁青 《放生》 放生原型 生态意义  龙仁青是近年来活跃在藏族文坛上的优秀作家,他以藏族人民和藏区生活为题材
期刊
摘 要:《饥饿艺术家》作为卡夫卡短篇代表作之一,充满了强烈的象征意味。作品突出表现了卡夫卡对感性体验的强调和推崇,其中也不乏作者对艺术审美和快感的关注。本文围绕《饥饿艺术家》中所体现的“饥饿快感”和以沉寂的形式对阐释的反动两方面,来看待其中卡夫卡的“反对阐释”萌芽。  关键词:卡夫卡 《饥饿艺术家》 反对阐释 感性体验  《反对阐释》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文论家桑塔格的经典之作。她的“反对阐释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现代化的影响渗透到每个角落,在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文化的碰撞也在逐步加剧,这对藏地产生了重大影響。藏族女作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把目光投向了沉浮中的藏族青年,尤其是女性。作家直面她们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隐忍与欲望等抉择下的精神困惑,从个人体验出发,展开精神层面的深度叩问,表现出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传统与现代 精神抉择 藏区 女性小说  以藏区女性作家
期刊
摘 要:高僧伏虎传说是佛教出于传教目的产生的辅教故事中的一个典型模式。在佛教典籍中,高僧伏虎传说有虎作为生灵与作为山神化形的两大故事类型。镇江虎跑泉传说集中了“平虎患”与“虎跑泉”两部分,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其结构,发掘其中的“功能”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在于传说采取的叙事策略与反映的佛教信仰背景。  关键词:高僧伏虎 镇江虎跑泉 叙事结构 文化意义  佛教自东汉中期开始有规模地在中土传播,东汉末年开始进
期刊
摘 要:《歧路灯》是一部以“浪子回头”为主线的长篇教育小说,当中的四位家塾师者对主人公谭绍闻的影响很大。作品通过对四位师者的形象塑造,体现出为人师表的自身修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歧路灯》启示我们:师风师德建设从古到今都是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一笔。  关键词:良师 庸师 职业素养 道德风范 教育思想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古往今来的教育理念与实例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合
期刊
摘 要:本篇论文以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Moby Dick)和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为基础,尝试比较分析两书的作者及书中的代表人物,旨在探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美国精神及理想主义。  关键词:理想主义 美国梦 《白鲸》 《了不起的盖茨比》  创作于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白鲸》,其作者是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的赫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