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下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路径选择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农村公共物品存在外溢性经济效果的特性,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改善我国的农村环境,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找到并切实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村问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中重要性的凸现,近些年来,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而要推动农村的持续稳定发展,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就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本文由此探讨了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一、当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总体水平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严重不足,据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调查研究发现,全国仅1/3的乡镇有供水站,83%的村不通自来水,13%的村不通公路,53%的村不通电话,95%的村虽通电,但电价普遍是城镇的2倍以上,93%的村接受的电视信号相当微弱,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农村公共物品的绝对供给不能满足人民需求。
  
  (二)供给的结构失调
  公共物品硬件供应大于软件供应,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先顺序不符合农村实际。当前我国农村的公共物品供给比较偏重于硬件设施建设,而农民迫切需要的一些市场信息、教育、社会保障等软件提供较少,由于这些公共物品提供的顺序不符合农民需求,因此虽然浪费了很多资源,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供给部分公共物品的利用率不高
  现有的公共物品和设施利用率相对来说较低。据某项针对南方农村的调查发现,有75.4%的农民在问卷调查中回答不知道乡镇文化站,知道的大多数也反映乡镇文化站基本没有任何活动,没有经费也无法开展活动。
  
  (四)现有公共物品和设施维护不力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现在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维护不力。很多地方由于资金不足,对于公共物品和设施往往是重建设而轻维护,部分地方政府由于“政绩观”的影响,盲目扩大设施建设以取得数据上的增长而不顾日后的管理维护,导致很多的公共设施虽然存在但是实际上已经由于过于破败而无法正常使用。而且在农村。由于农村的公共物品产权归属问题也使得村民们没有动力去自觉地进行维护。
  
  二、存在问题的多元角度原因分析
  
  如上所述,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众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选择了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国家过度提取农业剩余转移支付给城市居民,城市公共物品一般由政府解决,而农村公共物品却要由农民自己掏腰包以各种费用的形式解决,从而将本应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负担转嫁给了农民,致使农民负担越来越重。2005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达88773.6亿元,其中城市75095.1亿元,而农村仅有13678.5亿元,投入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仅占15.4%。而2005年农村人口共占总人口的57%,因此,我国在财政支出中投入农村的支出虽然逐年增加,但还是不能满足农村的需求。
  
  (二)取消农业税使得当前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缺乏资金保障
  农业税的取消虽然减少了农民负担,但由于政府的配套制度建设不完善,取消农业税以后,这块应该由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资金并没有得到落实,造成了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资金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乡村道路破损,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也就成了必然。
  
  (三)政府追求形象工程的后果
  这一问题主要是由农村系统外部原因造成的。在中国农村,传统的公共物品供给主要依靠政府,而当前政府的绩效考核制度并不完善,各地官员为了追求自己的政绩,往往忽视公共需求,利用公共资源追求形象工程,造成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往往偏重于看得见的硬件建设,而脱离农村的实际需求,造成了高层次需求不足情况下的过量供应,由于这些形象工程占用了过多的资源,造成了当前符合农村实际需求的低层次需求供应不足。
  
  (四)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农村精英缺乏
  教育水平的低下导致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无法利用农村公共物品和公共设施。特别是在农村公共物品供应与需求脱节的情况下,供给的结构偏差造成了公共物品“华而不实”,没法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以青海省为例,据该省抽样调查,2005年该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24.1%,小学文化程度占39.67%,初中文化程度占28.47%,高中和中专占7.24%,大专及以上占0.43%。这种情况下,那些对于使用者有较高素质要求的公共设施如科技图书室、电脑室等只能成为摆设。
  同时,农村干部的文化素质较低也成为制约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瓶颈”。以常宁市委的调查为例,该市现有农村干部中大专文化程度的仅占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4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0%。由于农村干部是直接面向农村居民的政府最基层组织,很多公共服务往往需要农村于部的参与,农村干部的文化素质高低将直接决定其提供这些服务的效率。
  
  (五)制度的缺失、伦理道德体系崩溃造成了“搭便车”行为困境
  在公共经济学的研究中,政府失灵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搭便车”行为,这一现象指的是在非排他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中,那些期望别人付费而自己不愿付费的行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刺激了农村居民对个人利益的追逐欲望,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逐渐解体而无力约束村民行为,这就导致了部分村民在公共物品问题上做出了“搭便车”的行为选择。当前,很多乡村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了提供公共物品积极性的受损,公共物品损伤严重,广大村民虽然对此深感不便,但是无力解决这一问题。
  
  三、系统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要让我国的农村居民享受到充足、优质的公共物品。特别是在农村环境下,公共物品存在外溢性经济效果的特性,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改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现状就显得异常重要。
  
  (一)改革发展体制,加大农村的财政投入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由于国家采取了城乡差异化发展的体制,采取了向城市发展倾斜的资金政策。农村财政拨款的绝对不足使得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国家不能改变这一倾斜政策,改革现有财政支出结构。加大 对于农村的资金投入,创新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支持机制,那么,没有充足资金支持的制度和理念都将流于空谈,要彻底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实现。
  
  (二)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强农民素质培养,重建农村伦理道德体系
  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才能真正将农村现有的公共物品利用率提高。特别是一些高技术要求的设施和服务,如果不能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在缺乏有效培训的前提下,那就只能成为一些昂贵的摆设。
  同时,还要重视农村伦理道德体系的重建。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经济因素不断渗入农村,冲击并逐渐瓦解原有的农村伦理道德体系,一些村民的“搭便车”行为,损害了农村居民建设和维护公共设施的积极性,导致了公共物品及设施提供和维护的低效率。这些都要求我们通过教育重建新的农村伦理道德体系,减少农村集体行为中的不一致行为。
  而且,山于农村教育较差,农村精英相对较少,在农村精英起极大的示范和促进作用的现实背景下,必然导致农村公共物品资源的对外竞争失利 且使得农村居民缺少利用公共物品的现实示范,必然降低这些公共物品的利用技率。因此,提高农村公共物品利用效率应该在普遍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同时,加强农利精英的培养工作。
  
  (三)农村自治体制的建立和政府的外部调控机制并存
  建立农村的自治体制,加强农村居民自治的程度,可以提高农村居民建设和维护公共设施的积极性。同时,农村的居民自治有利于完善村民对于自身需要的公共物品的表达机制,有利于村民自主选择需要的公共物品,防止公共资源的浪费。
  但是,农村的自治必须与政府的外部调控机制并存。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农民更愿意投资一些见效快,投资小的项目,而不愿意投资一些投资大、见效慢的工程,山此导致了农村的公共物品结构失调,短期产品供给相对过剩,长期产品不足。因此,必须建立政府的外部调控机制,在农村自治的基础上保证对农民选择的正常调控。
  
  (四)加强政府的体制和伦理建设,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
  政府作为传统的公共物品提供者,其行为必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产生影响。因此,政府必须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防止出现追求“形象工程”的自利短视行为,并及时完善自身的财政体制,及早落实用于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的资金。同时,政府应该加强自身的伦理道德建设,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深入农村,具体根据农村的现实对症下药,防止原来就不足的农村公共资源的浪费。
  
  (五)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强农村体制创新建设
  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以后,我国农村公共物品往往由于缺乏有效的维护和管理制度造成较大的浪费。因此必须及早完善农村的管理体制,确保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维护管理,通过建立维护管理的责任制度等手段保证农村公共物品的正常管理和维护。
  同时,我国农村还必须加快农村体制改革,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及早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中的“搭便车”现象,通过制度安排,如引入市场机制和契约机制等将“搭便车”者排除,从而保护村民的公共物品建设和使用的积极性。
  
  (六)建立全社会重视农村、服务农村的氛围,通过激励机制促使高学历人才服务农村
  作为一个人口和地域都占全国大多数的社会部分,农村的建设必须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才能更快地取得成果。由于农村问题的严重性和关键性,政府必须培育全社会重视农村、服务农村的氛围以解决农村中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并出台了众多的扶助农村发展的社会政策,这些都大大加快了农村建设的进程。同时,社会必须加大对农村建设的关注力度,通过建立各种激励机制促进高学历人才服务农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现状。
其他文献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硕果飘香,千里草原沉浸在欢度国庆佳节的喜悦之中。全区邮政干部职工也欣喜地迎来了自己的节日——第38届世界邮政日,在此,我谨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邮政公司,向全区邮政干部职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邮政事业的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邮政客户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世界邮政日的宣传主题是:世界邮政网,网络连天下。这一主题表明,邮政无处不在,邮政网络在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
期刊
央行发1500亿定向票据 今年第六次加息信号强烈    央行近日宣布,发行1500亿元的3年期央行票据。这是央行今年第六次发行此类定向票据,而每一次定向票据发行总是与加息“如影随形”。  央行的定向票据相当于向商业银行指定发行的债券,发得越多,则银行用于贷款和投资的资金就越少。本期票据针对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和交行的发行量占总量的近2/3。  在最近两次加息时,央行均强调其意图在于稳定通货膨胀预
期刊
一、股权分置背景下企业并购的可能性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按照能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区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这是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期间证券市场产生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问题,一直影响证券市场的规范运行。从2004年开始股权分制改革,出现了企业并购的问题。  首先,股权分置改革将增加企业并购的可能性。在股权分置状态下,收购多是从非流通股人手,收购行为是在并购方与现有控股方达成默契的情况下进行的,不
期刊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自2000年组建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认真履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能,全区国土资源综合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为加快自治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战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资源保障。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促进经济发展。坚持节约集
期刊
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聚焦于人类自由的发展观与更狭隘的发展观形成了鲜明对照,狭隘的发展观是一种“经济决定论”的发展观,自由发展观是一种人的“可行能力”的发展观。自由发展观对于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层内涵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两个基本问题不能不搞清楚:一是发展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二是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什么?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视角,为解答这两个
期刊
教育欠债比较严重。其中,全国农村“普九”欠债高达500多亿元,债务形式主要是施工队垫款、银行贷款以及向教师和社会借款等。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日前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介绍的。  路甬祥说,总体上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能按时到位。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总投入有所增加。但检查中还是发现存在薄弱环节。首先体现在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偏低。很多地方的保障水平,只能维持学校基本
期刊
近几年来,在农村,两委“一肩挑”成了出现频率较高的语汇。首先是各地政府逐渐接受了这一制度化的举措并将其付诸实践,然后有人对其进行实践的总结和理论的阐述,以此为主题的论坛和研讨会也不少。本文通过对中西部5县100多个农村的调查,辨证地看待实行两委“一肩挑”后存在的问题。    一、两委的权力来源及其表现    所谓两委,即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村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期刊
编者按:内蒙古在实施国家户用沼气建设项目中,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了以沼气建设为核心,集成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技术于一体的六种发展新模式。构建了农村牧区循环经济和生态家园的雏型,放大了沼气建设的功能和效益,成为农牧民致富新的“动力之源”。农牧民建设户用沼气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同时,结合沼气应用创新发展了多种农牧业产业化模式。笔者与内蒙古自治区能源站的同志驱车3000余公里,先后走访了4个盟市、
期刊
人才环境是涵盖人力资本投资、人才交易、生活保障、创业发展和职业生涯等各个方面的一种综合环境。人才环境及其构成要素的分析,对于人才发展——人才投资、人才留用、人才潜能发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才环境评价研究的现状    人才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一系列客观条件与政策因素等共同决定,人才环境的评价也涉及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才主体对它的主观感受。现有关于人才环境评价的文献。主要局限于定性而
期刊
技术创新的外溢性是政府介入的基点,对技术创新进行税收,扶持,是提升我国科技水平和经济能力,进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制度、企业所得税制度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具体的优惠政策也不能充分发挥效果。完善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扶持的思路:提升科技税收的法律层次,实现增值税的有限转型,优化所得税制度,建立扶持风险投资的政策体系及税式支出制度。    一、税收政策介入技术创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