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5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结晶,是泛着岁月风采的传统经典,它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非遗的“温情”源于生存而获得的知识理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求真、趋美、社会担当的人文情怀。中华民族正因为有了这样广博厚重、独属自己的文化瑰宝,方有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底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理性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4-0168-02
  在人类发展史上,中国是一个特例。虽历经沧桑,命运多舛,绵延五千年的文明之河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造就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古老真切的文化记忆。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拔罐”点燃里约奥运、“创意丝绸”亮相G20杭州峰会、“二十四节气”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医学、古老技艺和气象科学在自信与开放中走向国际,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名片。
  一、古老中国的智慧与情感
  最耀眼的古文明遗迹,莫过于埃及的金字塔,而镌刻在卢克索太阳神庙廊柱上的那些象形文字早已与世隔绝,人们已经无处探寻古埃及的血缘及信仰脉络。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没有中断和湮灭的,惟有华夏文明。一方水土成就一方文化,数千年固守热土、实用理性、勤作睿思的农耕生态,炎黄子孙为了摆脱粗粝、野蛮和荒昧,随着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而不断调适自身,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既包括静态存在的、具有固定空间形式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迹、文物、典籍等;也包括那些口传心授、个性独具、充满着生命理性与温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本土性、传承性、无形性和活态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词,其所指却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是民间智慧不断探索、积淀和创新的成果,是原汁原味一脉相承、留传至今的,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极其鲜活的历史见证和民族标记。根据联合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简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口传心授、世代承传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是“活态”的民族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非遗保护工作始于21世纪,随着昆曲、京剧、中国书法、中医针灸、青瓷烧制技艺等先后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进来,进而启迪了国人的文化自觉,增强了民族的文化自信。短短十几年间,中国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非遗普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有31项入选联合国“非遗”代表作名录,是代表性项目最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結晶,是泛着理性光彩的岁月经典,是求真、趋美和社会担当的人文情怀,有着朴素真挚的生命律动,传导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人格,承载着延续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诉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根基。
  二、转型中国的思考与选择
  当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语境下,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大力改变着人们的生存观念和物质消费方式,许多本土化的民族传统正在发生急剧的消亡和流变,“全球文化同质化”和“民族文化本土化”的矛盾十分尖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习俗、不同的伦理情感被强势文化所统辖,国人的文化定力受到严峻挑战,“坚持文化自信”被提到了国家高度;二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社会正在将自己从“土地”里拔出来,世界的宏观走向似乎在朝着经济方式、物质方式、价值观念趋同方向发展,经济逻辑被重新定义,幸福的概念被物化和改写,兼具“东方底蕴”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遇了时代的冷落和产业化的发展瓶颈。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积淀,是典型的“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是前工业时代的产物,随着农业社会文化环境的逐渐边缘化,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陷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西洋文化”“韩流”等外来文化贴着“时尚”“前卫”的标签,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以发达的文化传媒为载体,潜移默化地渗透和着意涌入,受到众多年轻人的青睐和追捧,隐性侵略的触角已经伸展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前,东西方文化的较量已是无可回避的现实,“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矛盾与冲突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冲突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与否,也取决于文化实力。”
  面对澎湃而来的民族冲突和文明隔阂,费孝通先生从文化自觉和人文审美的视角,提倡一种谦逊、平和、共享的文化心态,总结出了极其练达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实际上,不同文化的交汇是人类进步的路标,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相互对峙、此消彼长、文化自卑的困境与挑战。不难看出,片面强调回归、阻遏和批驳是于事无补的,不会使自己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而应紧紧抓住国际交流的宝贵机遇,主动汲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科学素质和文化鉴赏力,摒弃“与世隔绝”“孤芳自赏”式的传承,挖掘和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化的特色资源禀赋,植根当下的社会土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傲然绽放。
  三、现代中国的自信与开放
  一位哲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中国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从表面上看,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是劳动、技术、资本和地理优势,可最终发挥作用的却是文化和信仰的力量。如果不坚信民族瑰宝的巨大价值,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换一个角度,文化作用的发挥也离不开既有的社会载体,也要以国力强大为前提。近代中国的百年屈辱史表明,并非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一定能够免除民族灾难。因此,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不忘初心、尊重历史、民族自信、国家自强和社会发展。   对于文化而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明因交汇而激荡,因交流而多彩、因对话而进步、因互鉴而丰富,文化同质化是人类的灾难,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华夏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生命观;是留住“乡愁”的情感纽带;是维护国家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中国符号”;是增强凝聚力、延续民族精神的文化DNA。在物理空间上,虽然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可见,但其独具魅力的文化意蕴是不可复制的,其深沉厚重的历史质感是无法再造的,其清澈绵远的人文温情是历久不息的,其才思横溢的知识理性是简练优美的。
  文化不分国界,优秀文化总能陶冶人、启迪人,传递向善向美的正能量。鲁迅先生说过,“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只有他发挥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美国学者约瑟夫认为,“中国最强的软实力根植于自身文化之中,后者曾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今天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足够的积淀和底气。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突破思维局限,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强化中国元素的国际化表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文化涵养生命,让非遗活在当下。
  参考文献:
  [1]余秋雨.何谓文化[M].武汉:长江出版传媒,2012.
  [2]乔晓光.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3]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5[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4]陈先达.文化自信与民族自强[N].人民日报,2016-12-05(016).
  [5]张梓轩.文化在自信与开放中走向国际[N].光明日报,2016-12-29:(05).
  [6]荣鹏飞.基于资源禀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廣西社会科学,2015,(12).
  [7]尹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生活[D].南京:南京大学,2016年.
  [8]黄永林.“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文化遗产,2013,(05).
  [9]陈富祥.非遗保护中的褶皱与张力[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06).
其他文献
摘要:幼儿舞蹈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其直观、形象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加强幼儿舞蹈创编的创新性,能够进一步提高幼儿舞蹈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从事幼儿舞蹈教育多年的经验,对创新性幼儿舞蹈创编的过程、要求和措施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发挥幼儿舞蹈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舞蹈创编 创新性 过程 要求 措施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
期刊
摘要:当下中国式广场舞开始在城市、乡村蓬勃发展,尤其在城市的公共场域中,广场舞出现大众性和平民化、专业化的特征。艺术家原弓所做的作品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展台上,然后有五个大妈同时给原弓化妆。此刻,她们变成了创造者,艺术家是被创造的主体。2017年6月在罗湖当代美术馆举办“闻香识罗湖——原弓个展”。此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原弓所创作的作品《小苹果》,同时也加入“空香”。原弓以一种“挑战”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艺
期刊
摘要:艺术从最初的写实功能走向写意功能,这个过程丰富了艺术的元素,同时也增加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东方艺术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不同于西方,早在宋代画院将精工细致的绘画注入绢纸上,随着元四家的异军突起,绘画中稚拙魅力被以写意画的形式出现,董其昌将其以强势的理论文字加以界定和推崇。19世纪后,西方绘画的中心转向法国,法兰西的浪漫、东方文化的感染,西方艺术开启了意向、甚至抽象世界的大门。本文意将对于绘画中
期刊
摘要: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多样化的改革是通过以百色学院被广西教育厅确定为广西首批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院校为契机。音乐与舞蹈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在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毕业音乐会、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和教师音乐会、学生专业比赛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与探索,从而为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做出探索性的改革,為百色学院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百色学院 音乐表演专业
期刊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下,音乐教师越来越渴望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教材,数字教材对教师的教学会有更大的帮助。当代学校只关注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而忽视孩子人格的其他维度(情绪、情感等)的培养。数字教材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明确化,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各个维度。  关键词:数字教材(DT) 教学课堂 开放源代码 协作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4-0
期刊
摘要:古典芭蕾舞者的身体条件,现代舞者的思考方式,在伊日·基利安手中,千面可化作一面,而这一面又包罗万象,穷尽大千世界一般充满无限可能性。神秘感、幽默性、视觉上的唯美感、听觉上的趣味性,观者在未知的舞蹈身体语言中体味自身已知的客观世界,正如“当代”一词本身所具有的未来开放性一样,伊日·基利安正是一位自身富有想象力且通过作品引发观众任想象驰骋的编舞大师。  关键词:古典芭蕾 当代芭蕾 唯美感 趣味性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盛行在当代社会的民族声乐和起源于安徽的大方大戏——黄梅戏之间又有什么特别联系呢?本文通过介绍黄梅戏和民族声乐的相关背景,从“字韵”到“舞台表演”来谈谈两者间艺术情缘。  关键词:黄梅戏 民族声乐 字韵 舞台表演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8-0058-02  笔者自孩提时起耳畔边便时常传来音弦之声,
期刊
摘要: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体现了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声乐与钢琴的相互交融,是西方音乐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音乐作品,也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艺术歌曲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以该作品中的《泪洪》《春梦》这两首歌曲为例,对其转调的布局、变和弦的运用以及钢琴的运用进行分析和研究,试图解析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创作思维和音乐特色。  关键词:舒伯特 和声进行 织体音型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赖声川作为当代台湾最负盛名的话剧导演,其指导的多部经典舞台剧享誉全球。而在他的戏剧中,也处处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缩影。他认为中国传统的东西不仅不古板,相反,却充满了创意。而《又一夜,他们说相声》就是赖氏戏剧中对中国思想现在处境的探讨。整部剧虽然诙谐,还充满着黑色幽默的味道,但是无不流露着作者对于传统思想的思考。他用他的智慧和创意,另类的解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看似荒诞不羁的表面下也引发了我们深
期刊
摘要:在“审美日常化”时代,美学素养作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养,其提升的途径不应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及课堂中。如在服饰美学教学中,可以在全面调查研究大学生服饰审美的当代特点、审美心理、审美眼光、基本穿搭意识及存在的审美误区等问题的基础上,着力探讨大学生着装应遵循的美学原则,并以微信平台线上公众号推送、美学沙龙、扮美比赛、课上讨论等课上课下结合的方式,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之中,提供相应的审美文化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