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开学那些事儿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ki0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学时间和入学年龄
  我们现在开学季一般是在9月份,而古人上学遵循“天意”,虽无固定的开学日期,但开学要尽量绕过农忙时节。在汉代,入学有三个时间点,“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其中“八月暑退”与现代开学时间最接近。根据《北齐书·李铉传》记载的“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到了南北朝时期,冬季入学成了主流,开学大概是农历十月。由此观之,古代开学时间虽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但都遵循着农事生产规律,奉行的主要原则就是开学时间与农闲时间同步。古代的学期与现代相比不一样,古代的学期长则为一年,而短的仅有三个月。古代的小学教育虽也注重劳逸结合,但是没有寒暑假之说,假期也比较少,而且上课和下课也没有固定的时间。古代女生的求学机会相比男生较少,例如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需要女扮男装才能入学。
  不仅古代的学期长短与现代不同,古代的入学年龄也不一样,古人整体的入学年龄大概在8岁至15岁(虚岁)之间。很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唐代的入学年龄和现代较为相似,古人视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而定,一般六七岁较为常见。相传孙思邈虽是7岁入学,但他当时已能“日诵千余言”,以至于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时大为惊叹,赞叹孙思邈是神童。
  入学学费和盘缠行李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古人的学费标准不一。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夏朝的“庠”,学生一般都为贵族,学生“学在官府”不交学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并身体力行创办私塾。在这个时期,学费就是一份“束脩”,也就是“10条干肉”,类似现在的腊肉。到了汉代,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需要,私塾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个阶段的学费较为低廉,学生类似“半工半读”的模式。隋唐时期,受科举取士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着教育的发展,父母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的情景出现。到了宋朝,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财政充实,各地官办学校兴起,学费由政府进行补贴。明清时期,学校官办民助,乡绅、义士或民众集资,学生的学费与老师进行商议,一般向老师交付小麦作为学费。
  古人入学是家中的大事,入学的盘缠必不可少。除了正常的路费开支,古人上学、需要打包行李,置办学习用品。相比之下,古代的“书包”非常简陋,“包袱”最常见,一块布把书一裹,往肩上一扛就能上学了。包袱后又升级为了“褡裢”,可以分开存放学习用具。如果物品过多或进京赶考,古人通常准备一个“笈囊”或“箧笥”来放置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在笈囊中,笔墨纸砚是学习的必需品。家境殷实的在读书的上学的时候还有专门的书童陪伴。同时,古人也讲究“学区房”,像我们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家长希望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红楼梦》中写到贾宝玉读书的时候,书笔文物、茶壶盖碗、手炉脚炉等一应俱全,另有4个小书童伴读,还有年长者在旁边看护。在有些地方,开学的时候也会带公鸡、葱饼等,取其“一鸣惊人”“聪明伶俐”等寓意。
  开学典礼和古人校服
  古人的开学典礼是非常讲究且隆重的,非常具有仪式感。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学生,都需进行称为“入泮”的入学仪式。古代的开学典礼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和开笔礼等环节。
  “正衣冠”是古代开学典礼的第一件事,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学生要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在这个环节学生穿上正式的衣服,老师依次为学生整理好衣冠。在步入学堂之后,要“行拜师礼”。拜完先生,学生就要把准备好的“束脩”等礼物送给老师。行过拜师礼,就要“净手净心”,将手放在手盆中洗手,“净手净心”的寓意就是希望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开学典礼还要进行“开笔礼”,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朱砂开智”就是老师用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的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点“痣”意为点“智”,寓意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启智慧,一点就通。在开学后还需要“填写亲供”,“亲供”就类似于现在的入学登记表,在“亲供”中需要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等内容。这就是新生和老生的区别,新生需要填写“亲供”,而老生一般不需要。
  古人有校服吗?答案是肯定的。《诗经》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青衿”在古代是读书人穿的衣服,借指读书人。《新唐书·礼乐志九》记载:“先置之官就门外位,学生俱青衿服,入就位。”除了“青衿”,在古代,校服還包括“襕衫”。“襕衫”始现于唐朝,在宋明时期尤为流行。据说每朝皇帝还会根据自己的审美重新设计专属这一个朝代的校服。
  学习内容和学习趣事
  古时上学的学习内容和现代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古代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小学和大学。小学主要学“小艺”,学习基本的文化课和礼节。大学主要学“大艺”,就是四书五经,研究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古代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教材一般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在掌握一些基本的汉字之后,学生就开始学习经、史、历、算的知识,还包括一些本朝的律令以及礼仪知识。古代也会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古代的考试成绩评定方式也较为多样。
  影视剧中开学趣事我们耳熟能详的可能就是《还珠格格》里小燕子开学时发生的趣事。纪晓岚是大清才子,作为小燕子的老师,第一次上课他就开始考验小燕子对对子和作诗。由于小燕子第一次学习,对的对子引得学堂里所有人哄堂大笑。小燕子一看皇上有些失望,她立马安慰皇上,说也要给纪晓岚出一个对子。“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小燕子的对子一出,所有人都对不出来,就连皇上和纪晓岚都是皱着眉头,摇摇头。小燕子得意极了,告诉纪晓岚,下联就是“水牛下水,水淹水牛鼻,哞!”纪晓岚只好拱手作揖,表示自己服了。没想到博学多才的纪晓岚,被刚入学的还珠格格给难倒了。
  你以为皇子上学会很轻松?情况恰恰相反。《上书房》电视剧中,从凌晨开始,茶水房、阿哥的寝宫就一片忙碌,这是宫中的规矩,每天天不亮阿哥就要到上书房读书。阿哥由各自的哈哈珠色(服侍人员)服侍着来到上书房,先向老师行礼,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清朝规定,皇子6岁开始读书。皇帝选定良辰吉日为皇子开学,由于皇子地位尊贵,皇子和老师互相行礼时,双方用长揖代替跪拜。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点至下午3点,共计10个小时。上书房的规矩极严,皇子读书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许摇扇子。午饭时候,侍卫送上饭来,老师先吃,皇子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继续做功课。
  敦煌曾出土过1000年前的《凶吉书仪》文献,这本书记载的是有关婚丧嫁娶的一些礼仪。在书的反面,考古专家意外发现了当时小朋友的涂鸦,马、蛇、羊等各种常见动物。这些涂鸦生动可爱,与现代顽皮的小朋友的“画作”一样。不得不说,古代的学生上学也有着很多的趣事。但是我们听过更多的是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很多名人故事已经被传为佳话,其精神代代相传。
  其实细细想来,古人求学也十分不易,由于交通等条件的限制,读书往往要“负笈甚重”,跋山涉水,披星戴月。相比之下,现代的学生还是幸福的,不需要担心路途奔波、书本匮乏,只需要安心学习。从古代到现代,我们一直很重视开学,开学看似繁琐,实则代表着一份历史的传承,体现着历史的厚重感和仪式感,代表着我们一直以来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每个人都会经历开学,学习“开学第一课”,老师的谆谆教诲可能会成为我们受用一生的财富。
其他文献
切苹果一般总是从蒂处落刀,一分为二。如果把它横放在桌上,然后拦腰切开,就会发现苹果里有一个清晰的五角形图案。这让人不免感叹,吃了多年的苹果,我们却从来没发现过苹果里面竟然会有五角形图案,而仅仅换了一种切法,就发现了鲜为人知的秘密。   日本有一家生产圆珠笔的企业,产品销路不好,原因在于圆珠笔芯中的油墨没有使用完,笔芯上的圆珠就坏了。这是一个致命的质量问题,厂家找了许多专家对笔芯中的圆珠质量进行攻关
期刊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早在2000年3月,监察部和国土资源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行政处分暂行办法》,将治理政府土地违法的着力点定在党政领导者的“官帽”上,力图通过治“官”,达到治“事”。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和政绩考虑,仍然未批先用、未补先用或边批边用、少批多占土地等,严重侵害了农民利益,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我们编发3起土地违法案例,以引起大家高度
期刊
麦克唐纳牧师生活在一个山谷里。40年来,他照管着教区里所有的人,施行洗礼,举办葬礼、婚礼,抚慰病人和孤寡老人。  突有一日,天降大雨,洪水猛涨,老牧师爬上了教堂屋顶。正在他浑身颤抖之际,有人划船飞驰而来,对他喊道:“快上来,我带你离开这里。”  牧师看了看他,回答道:“40年来,我一直按照上帝的旨意做事,施行洗礼,举办葬礼,抚慰病人和孤寡老人。我一年只休一个星期的假期,而在这一个星期的假期中,我去
期刊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  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  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骗了。那些人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而这些夸大,吓唬了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
期刊
很多年了,我没有再回我生长的那个小城。小城有段具有千年历史的城墙,城墙连着的,是长长的石阶,石阶的尽头,是长江。在城墙边可以看到白帝城,它孤零零地坐落在一座郁郁葱葱的山上,见证着这座小城的历史和千千万万的生命的故事。  去年我在电视上看到小城的消息,因为三峡工程,它忽然变得热闹起来,众多媒体蜂拥而至,记录它变更的瞬间。从电视上看去,城市里一片废墟,充斥着嘈杂的声音和拥挤的人群。我问母亲,我读过书的
期刊
室外,寒气逼人;室内,热潮涌动。2005年1月6日上午11点40分,在总编会和机关党委的积极倡议和组织下,我社在八楼大会议室举行了向印度洋海啸灾区募捐活动。62名在岗职工和11名离退休人员响应倡议,踊跃参加了这一奉献爱心的活动。  有的50元、有的100元、有的500元……一张张承载着殷殷真情的钞票如雪花般被投进“捐款箱”。短短10分钟不到,就募集到现金6550元,并于当天送往了重庆市红十字会。 
期刊
这天下午要下班的时候,李副乡长在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人似乎很摆架子,大大咧咧地说:“李乡长吗?我是省政府办公厅的。”  省政府办公厅的?那还了得!对于李乡长来说,县上下来的便是大领导,省政府办公厅的从没接触过,所以他立马毕恭毕敬起来,小心翼翼地请“领导”有事尽管吩咐。对方的语气更是倨傲:“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找你李乡长帮个小忙。”  听说高自己好几截的领导要找他帮忙,李副乡长顿感受宠若惊,
期刊
(2004年12月16日至2005年1月15日)    项措施为群众解困  2004年,我市为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出台了“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健全完善五保户供养政策”等8项政策措施,我市各级财政每年将为此增支10亿元。  (《重庆晨报》2004年12月17日消息记者谢夷 实习生罗强)    市民可坐轻轨上班了  重庆八大民心工程之一的轻轨二号线一期工程(较场口至动物园)已于12月28日
期刊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规范使用人脸识别的司法解释,明确在宾馆、商场、银行等经营场所、公共场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应当认定属于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的行为。  出台专门司法解释是一种进步,但离真正规范还十分遥远。人脸识别从诞生那天起,争议就从未停过。有人担心人脸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造成自身财产风险;有人担心被商家滥用侵犯自身权益;还有人担心被他人恶意应用造成名誉损害。  事情的微妙在于——人
期刊
一位旅游博主在卫国戍边英雄墓碑旁各种摆拍、凹造型的行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被网友痛斥——是的,身处烈士陵园,行为如此不端,是缺乏对英烈的敬意,甚至是褻渎英烈。  辽宁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内,近2万件各类藏品中,5枚锈迹斑斑的爆破筒残片却有着国家一级文物的荣耀。5枚爆破筒残片,最大的一块不足10厘米,最小的一块仅有3厘米长。5枚爆破筒残片,我们很难还原出当时爆破筒完整的样子,但正是这些残片,见证了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