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施家炜认为,“语言最终是被学习者个体习得的,学习者的个体因素会对其第二语言习得进程起到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文章对157名留学生的七项个体因素(其中将“教育背景”限定在文化程度上)加以分析,得出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语言习得。但不同的专业背景对语言习得是否具有影响作用,文章没有论及。
关键词:语言学常识;初级汉语;重要性
本文采用定性描写的研究方法,根据语言习得的假设模式:输入(语音、语义、句法、语用)→信息处理(认知系统、推理系统、记忆系统)→输出(语音、语义、句法、语用),对大学期间修过语言学相关课程的两名初级汉语学习者进行了一学年的跟踪,进行语言行为记录、针对性访谈、教学笔记及测试,搜集两人在输入和输出阶段表现出的各种差异,通过分析语料中句法、语义层面的常见偏误,试图考察语言学常识对其影响作用。
A,男,22岁,菲律宾人,2012年3月媒体与传播专业本科毕业,英语流利。B,女,25岁,泰国华裔,2012年3月产品开发专业本科毕业,几乎不能使用英语交流。两人都是零基础汉语学习者,获得奖学金来华留学一年,都感到机会难得。他们学习动机明确,主观上很努力。两人性格外向,乐于与他人交流。他们全班共20人,泰国7人、越南4人、非洲3人、日本2人、蒙古2人、菲律宾1人、老挝1人,大家同住一栋宿舍楼,相处融洽。
本文所分析语料大多为两人造句、作文中的自然语料以及测试材料。零起点班级在第一学期大多为语音、词汇及简单句学习阶段,语料相对零散,因此本文着眼于一学年的习得情况,但语料多选自第二学期。
一、句法结构的理解运用
以介词框架为例,采取“语法词汇化”的课堂教学策略——“把语法现象、语法结构通过词汇的教学方式进行,以词汇教学代替语法教学(语法说明),以词汇教学带动语法教学。”
以下为B的偏误:
①不会用:他要求医生打针他,因为他要快好快工作。
②用错句法位置:她选择衣服为了晚会了。
③错用他词:一直往前走,然后出在三号出口就到了。
④滥用:回国的时候对我的重量增加两公斤。
⑤乱用:他无聊听她说得话了,为了她的发音真慢,也很单调。
将偏误部分用“ ”标注,并附注正确的介词框架。如例①,标出“打针他”并附注“给……打针”,观察B的理解状况。我们发现,讲解到不及物动词“打针”不可以后接宾语时,B显得困惑不已;在追加解释“什么是不及物动词以及动词的简单分类”后,B非常肯定地表示“明白了”。紧接着换成“见面”当堂练习造句,B仍造出了错句——我今天下午见面老师。沟通后得知,B对什么是不及物动词,如何辨别不及物动词,甚至副词、介词等一些基本术语都不了解,因此,在理解此类句法结构时存在一定难度,具体运用时更是云里雾里,短时间内缺乏类推运用的能力。
关于介词框架,A表示知道这则语法,看课文或者看HSK的阅读都能看懂,知道意思,但是自己写就常常忘记,常常有错,怎么办?在理解和选择多个介词时A很少出错,但由于受母语或英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在具体运用时容易出现偏误。
以下为A的偏误:
①每个人要做工作在很方便的地方。
②不通过HSK对每个留学生感到绝望。
③他从来没跟父母反对。
④按照我大夫,我应该减少喝汽水了,可是我不要,那怎么办?
⑤这节课该由潘老师给我们负责。
⑥我和中国朋友一起主动约。
分析A的偏误,①是因为受母语或英语表达习惯的影响,②是因为自身词汇储备不足,③、④、⑤、⑥是因为不熟悉汉语表达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精读课上教师板书13个介词“对、跟、在、给、到、和、比、从、为、把、被、向、替”,要求学生课堂上独立完成13个造句。结果全班20名留学生中仅2人分别错了4句和6句,错6句的学生是请假一个月刚刚返校。大部分留学生仅用错不常接触的“向”,A和B几乎全对。
可见,当学生具备所需语言学知识时,更容易聚焦并有意识地主动运用,如看到一组介词会联想到介词的有关语法知识,偏误便会大大减少;而当学生自己造句或作文时,更多是需要语义衔接,容易忽略它本身作为介词的语法知识,所以容易出错。
二、语义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在句法语义理解层面,B的偏误:
①有人说:不安的地方常是最安全的地方。
②这件事情请发表给你同学。
③我不太有趣详细的报导,只有趣头条新闻。
④他把旧车收购获得了多赚。
⑤全的客人都到了邀请。
⑥回家的时候,我的家人让我告诉留学的经验给他们。
⑦他有理想大学毕业以后,回他国家找工作。
⑧我本来不喜欢你,但是现在很恨你了。
⑨因为她没准备去别的地方,不过她而相信这里给了机会。
⑩冰箱的好处是保持菜。
11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所以不要比别人。
12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个男生,跟你过幸福和辛苦的事情。
13于中国留学时,一欣赏父母鼓励的话,本人就有力气。
14我常常增加糖在咖啡里。
15你到达家后,请给我打电话。
问题分析:①,②对词语语素进行简单拼合;③,④,⑤缺乏词性意识,随意搭配;⑥,⑦不了解汉语习惯用法;⑧,⑨前后语句逻辑混乱;⑩,11语义表达不完整;12,13搭配不恰当甚至错误;14,15未考虑词语本身附带的语体特征,如书面语、词性色彩等。以上偏误多源于B将“语义”等同于“语言”。 B常常有意忽略教师针对生词的课堂讲解,认为“了解词义”就等于“学会”了这个词语。如教师刚在黑板上板书完“告诉”,B便低下头查阅词典,依据释义认真地用泰文做着笔记,错过了教师针对“双宾语动词”的具体讲解。这种自我摸索式的学习方法很难建立起对言语例句及语言结构的系统理解。自简单句过渡到复杂句后,内容日益繁杂,短时间内难以梳理,B进入了学习混沌期,最初在班级中的领先优势逐渐丧失,有时要求解释前一天她的造句,可她表示自己也看不懂了。
对自身习得状况则A表现出较为清晰的认知,他说:“汉语的语法对我没有问题,开始的时候就没有问题。我的问题是意思,因为汉语和我们的语言真的不一样。”
关于学习策略,A说:“做作业的时候,我常常不用词典。我自己想我的句子。如果那个词是新的,我不理解它的意思,我查词典慢慢感觉生词的语义,知道意思了,我写了句子。”
以下A是的偏误:
①生病的时候,他常常去窗户看看。
②你想很好的房子吗?你必须让专家设计装修方案。
③今年很多人要健康状况,所以在网上找很多最好的方法。
④来中国的时候,别犯规中国的法律。
⑤好好休息,可以缓解每个人的累。
⑥同学们常常找不到他们爱问题的答案。
⑦我破潘老师的雨伞了,所以我向她道歉。
⑧他还没决定如果今天他去不去上课。
⑨上课的时候,我们应该专心老师们说的话。
⑩他穿衣服穿得很单调,只有一个颜色,对我不太好看。
可以看出,A的偏误集中在深层语义的理解、某些固定搭配或特殊表达方式上:①要用方位短语表处所“去窗户旁边”;②③助动词后需跟实义动词“拥有”;④需将不及物动词“犯规”改为及物动词“触犯”;⑤用错词性,应改为“劳累”;⑥⑦不熟悉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应修改为“关于爱情”和“弄破”;⑧⑨带有⑩较重的英语表达痕迹,应改成“是否、专心听、我觉得”。
虽然错误颇多,但标注出来之后,A大多能自我修正,做作业时甚至会特意标注出不确定的地方,希望得到就师针对性地详细批注。A对教师说:“给你一段错的句子,所以你可以批评我。你批评我的时候,你的批评给我很大的勇气!”
在具体生成语言时(输出阶段),两人均出现了很多偏误,但A在句法及语义结构的理解层面上(输入和信息处理阶段)比较顺畅,容易获得汉语学习中的满足感。B由于缺乏语言学系统常识,在进入信息处理阶段后存在一定难度,例如,当需要使用复杂结构表述时容易嵌套不当或者杂糅句式,久而久之,容易挫伤其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有趣的是,在本文考察的一学年内,A在“输入、信息处理、输出”各阶段上更显优势,更善于运用语言学知识监控并剖析自身习得状况,及时调整习得策略,保证有效输出,表现得“更会学习”,写出来的语句更符合句法。但在2014年6月的汉语水平四级考试中,B的成绩反而更优秀:听力99分,阅读98分,书写82分,总分279分。A的成绩分别是:听力75分,阅读70分,书写82分,总分227分。毕业后,A回到了菲律宾,汉语水平进步不大。B留在中国继续攻读硕士,汉语水平进步很大,这应该归功于B在学习过程中大量、大胆地试误。正如20世纪80年代初克拉申“输入假说”中所提到的“只要有可理解输入,并且有足够的输入量,学习者就能自然地习得必要的或相关的语法。”
在一门独立的语言中,语言学知识通常表现为一条条具体的语法规则。如汉语中,副词通常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一般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同样,作为汉语初学者,A和B在理解把握这些语言规则时表现出的种种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学知识对初级汉语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尤其在信息处理阶段会有效影响学习者理解运用句法、语义结构等汉语本体,并有效制约着初级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综上,我们认为,针对初级汉语学习者,授课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必需的语言学知识。然而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控制,即使习得者自身具有深厚的语言学知识,也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
参考文献:
[1]李泉主编.汉语综合课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欧阳建平,张建佳.大学英语学习者情感策略培训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
[3]秦晓晴.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J].国外外语教学,1996(4).
关键词:语言学常识;初级汉语;重要性
本文采用定性描写的研究方法,根据语言习得的假设模式:输入(语音、语义、句法、语用)→信息处理(认知系统、推理系统、记忆系统)→输出(语音、语义、句法、语用),对大学期间修过语言学相关课程的两名初级汉语学习者进行了一学年的跟踪,进行语言行为记录、针对性访谈、教学笔记及测试,搜集两人在输入和输出阶段表现出的各种差异,通过分析语料中句法、语义层面的常见偏误,试图考察语言学常识对其影响作用。
A,男,22岁,菲律宾人,2012年3月媒体与传播专业本科毕业,英语流利。B,女,25岁,泰国华裔,2012年3月产品开发专业本科毕业,几乎不能使用英语交流。两人都是零基础汉语学习者,获得奖学金来华留学一年,都感到机会难得。他们学习动机明确,主观上很努力。两人性格外向,乐于与他人交流。他们全班共20人,泰国7人、越南4人、非洲3人、日本2人、蒙古2人、菲律宾1人、老挝1人,大家同住一栋宿舍楼,相处融洽。
本文所分析语料大多为两人造句、作文中的自然语料以及测试材料。零起点班级在第一学期大多为语音、词汇及简单句学习阶段,语料相对零散,因此本文着眼于一学年的习得情况,但语料多选自第二学期。
一、句法结构的理解运用
以介词框架为例,采取“语法词汇化”的课堂教学策略——“把语法现象、语法结构通过词汇的教学方式进行,以词汇教学代替语法教学(语法说明),以词汇教学带动语法教学。”
以下为B的偏误:
①不会用:他要求医生打针他,因为他要快好快工作。
②用错句法位置:她选择衣服为了晚会了。
③错用他词:一直往前走,然后出在三号出口就到了。
④滥用:回国的时候对我的重量增加两公斤。
⑤乱用:他无聊听她说得话了,为了她的发音真慢,也很单调。
将偏误部分用“ ”标注,并附注正确的介词框架。如例①,标出“打针他”并附注“给……打针”,观察B的理解状况。我们发现,讲解到不及物动词“打针”不可以后接宾语时,B显得困惑不已;在追加解释“什么是不及物动词以及动词的简单分类”后,B非常肯定地表示“明白了”。紧接着换成“见面”当堂练习造句,B仍造出了错句——我今天下午见面老师。沟通后得知,B对什么是不及物动词,如何辨别不及物动词,甚至副词、介词等一些基本术语都不了解,因此,在理解此类句法结构时存在一定难度,具体运用时更是云里雾里,短时间内缺乏类推运用的能力。
关于介词框架,A表示知道这则语法,看课文或者看HSK的阅读都能看懂,知道意思,但是自己写就常常忘记,常常有错,怎么办?在理解和选择多个介词时A很少出错,但由于受母语或英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在具体运用时容易出现偏误。
以下为A的偏误:
①每个人要做工作在很方便的地方。
②不通过HSK对每个留学生感到绝望。
③他从来没跟父母反对。
④按照我大夫,我应该减少喝汽水了,可是我不要,那怎么办?
⑤这节课该由潘老师给我们负责。
⑥我和中国朋友一起主动约。
分析A的偏误,①是因为受母语或英语表达习惯的影响,②是因为自身词汇储备不足,③、④、⑤、⑥是因为不熟悉汉语表达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精读课上教师板书13个介词“对、跟、在、给、到、和、比、从、为、把、被、向、替”,要求学生课堂上独立完成13个造句。结果全班20名留学生中仅2人分别错了4句和6句,错6句的学生是请假一个月刚刚返校。大部分留学生仅用错不常接触的“向”,A和B几乎全对。
可见,当学生具备所需语言学知识时,更容易聚焦并有意识地主动运用,如看到一组介词会联想到介词的有关语法知识,偏误便会大大减少;而当学生自己造句或作文时,更多是需要语义衔接,容易忽略它本身作为介词的语法知识,所以容易出错。
二、语义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在句法语义理解层面,B的偏误:
①有人说:不安的地方常是最安全的地方。
②这件事情请发表给你同学。
③我不太有趣详细的报导,只有趣头条新闻。
④他把旧车收购获得了多赚。
⑤全的客人都到了邀请。
⑥回家的时候,我的家人让我告诉留学的经验给他们。
⑦他有理想大学毕业以后,回他国家找工作。
⑧我本来不喜欢你,但是现在很恨你了。
⑨因为她没准备去别的地方,不过她而相信这里给了机会。
⑩冰箱的好处是保持菜。
11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所以不要比别人。
12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个男生,跟你过幸福和辛苦的事情。
13于中国留学时,一欣赏父母鼓励的话,本人就有力气。
14我常常增加糖在咖啡里。
15你到达家后,请给我打电话。
问题分析:①,②对词语语素进行简单拼合;③,④,⑤缺乏词性意识,随意搭配;⑥,⑦不了解汉语习惯用法;⑧,⑨前后语句逻辑混乱;⑩,11语义表达不完整;12,13搭配不恰当甚至错误;14,15未考虑词语本身附带的语体特征,如书面语、词性色彩等。以上偏误多源于B将“语义”等同于“语言”。 B常常有意忽略教师针对生词的课堂讲解,认为“了解词义”就等于“学会”了这个词语。如教师刚在黑板上板书完“告诉”,B便低下头查阅词典,依据释义认真地用泰文做着笔记,错过了教师针对“双宾语动词”的具体讲解。这种自我摸索式的学习方法很难建立起对言语例句及语言结构的系统理解。自简单句过渡到复杂句后,内容日益繁杂,短时间内难以梳理,B进入了学习混沌期,最初在班级中的领先优势逐渐丧失,有时要求解释前一天她的造句,可她表示自己也看不懂了。
对自身习得状况则A表现出较为清晰的认知,他说:“汉语的语法对我没有问题,开始的时候就没有问题。我的问题是意思,因为汉语和我们的语言真的不一样。”
关于学习策略,A说:“做作业的时候,我常常不用词典。我自己想我的句子。如果那个词是新的,我不理解它的意思,我查词典慢慢感觉生词的语义,知道意思了,我写了句子。”
以下A是的偏误:
①生病的时候,他常常去窗户看看。
②你想很好的房子吗?你必须让专家设计装修方案。
③今年很多人要健康状况,所以在网上找很多最好的方法。
④来中国的时候,别犯规中国的法律。
⑤好好休息,可以缓解每个人的累。
⑥同学们常常找不到他们爱问题的答案。
⑦我破潘老师的雨伞了,所以我向她道歉。
⑧他还没决定如果今天他去不去上课。
⑨上课的时候,我们应该专心老师们说的话。
⑩他穿衣服穿得很单调,只有一个颜色,对我不太好看。
可以看出,A的偏误集中在深层语义的理解、某些固定搭配或特殊表达方式上:①要用方位短语表处所“去窗户旁边”;②③助动词后需跟实义动词“拥有”;④需将不及物动词“犯规”改为及物动词“触犯”;⑤用错词性,应改为“劳累”;⑥⑦不熟悉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应修改为“关于爱情”和“弄破”;⑧⑨带有⑩较重的英语表达痕迹,应改成“是否、专心听、我觉得”。
虽然错误颇多,但标注出来之后,A大多能自我修正,做作业时甚至会特意标注出不确定的地方,希望得到就师针对性地详细批注。A对教师说:“给你一段错的句子,所以你可以批评我。你批评我的时候,你的批评给我很大的勇气!”
在具体生成语言时(输出阶段),两人均出现了很多偏误,但A在句法及语义结构的理解层面上(输入和信息处理阶段)比较顺畅,容易获得汉语学习中的满足感。B由于缺乏语言学系统常识,在进入信息处理阶段后存在一定难度,例如,当需要使用复杂结构表述时容易嵌套不当或者杂糅句式,久而久之,容易挫伤其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有趣的是,在本文考察的一学年内,A在“输入、信息处理、输出”各阶段上更显优势,更善于运用语言学知识监控并剖析自身习得状况,及时调整习得策略,保证有效输出,表现得“更会学习”,写出来的语句更符合句法。但在2014年6月的汉语水平四级考试中,B的成绩反而更优秀:听力99分,阅读98分,书写82分,总分279分。A的成绩分别是:听力75分,阅读70分,书写82分,总分227分。毕业后,A回到了菲律宾,汉语水平进步不大。B留在中国继续攻读硕士,汉语水平进步很大,这应该归功于B在学习过程中大量、大胆地试误。正如20世纪80年代初克拉申“输入假说”中所提到的“只要有可理解输入,并且有足够的输入量,学习者就能自然地习得必要的或相关的语法。”
在一门独立的语言中,语言学知识通常表现为一条条具体的语法规则。如汉语中,副词通常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一般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同样,作为汉语初学者,A和B在理解把握这些语言规则时表现出的种种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学知识对初级汉语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尤其在信息处理阶段会有效影响学习者理解运用句法、语义结构等汉语本体,并有效制约着初级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综上,我们认为,针对初级汉语学习者,授课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必需的语言学知识。然而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控制,即使习得者自身具有深厚的语言学知识,也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
参考文献:
[1]李泉主编.汉语综合课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欧阳建平,张建佳.大学英语学习者情感策略培训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
[3]秦晓晴.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J].国外外语教学,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