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交响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ocaoren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久路(Hara Hisaji)1964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86年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专攻造型学。1993年,原久路移民美国,曾担任美国科学技术网摄影指导,并在纽约NHK担任希拉里·克林顿的独家摄像,担任多部纪录片、电视节目的摄影和导演。2001年回到日本后,原久路开始了独立摄影师和摄像师的生活。
  在日本,他找到一座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年)的建筑物,这座使用到昭和40年(1966年)的私人诊所激发起他创作这一系列作品的灵感。也许正是这座建筑本身的氛围令出生在昭和39年的原久路产生了一种想法,希望传达出那一时代的感觉。在他看来,昭和时代更能够代表20世纪的日本,对日本而言,那是一个交织着荣辱兴衰的、充满矛盾的世纪。摄影诞生的100多年里,其中一部分恰与昭和时代相重合。因此他选择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和摄影的独特表现方式,来重新审视已经成为历史的20世纪。
  稍谙西方现代绘画史的人,看到原久路的摄影作品,立刻会想到被毕加索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的巴尔蒂斯(Balthus)的作品。原名巴尔扎塔·克洛索夫斯基的巴尔蒂斯出生在巴黎的一个波兰贵族家庭,他的作品深受前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影响,同时融汇了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风格,色彩微妙细腻,具有装饰感,而且人物心理活动丰富。他坚守形象艺术画派的阵地,恪守古典主义,画作如诗如梦。但是把二者的作品加以比较,其间的差异一目了然。如果说原久路的摄影作品纯粹是在简单模仿巴尔蒂斯的绘画,毋宁说他是在用摄影语言来重新诠释巴尔蒂斯绘画作品中所追求的古典主义精神,用典型的日本文化符号(例如水手装制服、大正时代的房屋、典型的日本室内空间等等),运用摄影媒材,再现巴尔蒂斯的画面,同时达到了自我表达的目的。
  这一组摄影作品拍摄于2009—2010年,成为仿照巴尔蒂斯绘画的习作系列,其中每张作品都能在巴尔蒂斯的画作中找到原型。他用摄影手法再现或重新解读绘画原作时,将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充分结合起来;而在最终作品的呈现上,原久路选择了传统蛋白银盐工艺和数字微喷两种制作工艺,引导观众徜徉在他所设定的绘画与摄影、数字与模拟以及古典技法(绘画与蛋白工艺)与当代艺术创新(数字打印技术)、东西方文化的多重对比当中。
  原久路说,他之所以选择用巴尔蒂斯的绘画作为其创作主题,就在于他深深地着迷于巴尔蒂斯绘画中丰富的多样性。“巴尔蒂斯的绘画蕴含了某些不经由肉体就能传达给观赏者的东西。换言之,可以说那是‘缓慢流逝的漫长时间以及将某一空间描绘出来的绝妙光线’。我认为,‘时间和光线’是巴尔蒂斯绘画作品的精髓。”时间和光线恰恰又是摄影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这或许是原久路选择用摄影手法来重新诠释巴尔蒂斯绘画主题的主要原因。在原久路看来,时间意味着人类的历史,光线意味着人类的观看。
  摄影从诞生以来,其独特语言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原久路一直在探索着一种方法,即摄影不仅是一种现代技术发展的结果,而且成为与绘画一样的再现我们周遭世界的可靠手段。摄影依靠机械装置将瞬间定格下来,似乎将生命中活生生的东西抽离出来,成了底片和相纸上固定的、没有生命的、不再发生变化的东西。从另一方面来讲,恰恰是摄影定格下来的瞬间,使生命中连续不断的时间中一个切片变成了永恒。当观众在观看这幅照片时,瞬间的切片便在观众的内心复活了,经由观看者的情绪和记忆恢复了生机。“照片开始突破物质上的限制,向观看者传递精神上的某种东西。”原久路通过对画面中人物的精心安排,使其动作凝固在一个静止的动态上,从而实现了他从一开始就刻意追求的瞬间感。凝固的动作和姿态传达出一种令人回味的状态,让观者由动作的静止来反观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测人物的内心所想。
  其次,巴尔蒂斯绘画中的神秘光线,经由原久路的精心摆布,以摄影的形式重现出来。他使用音乐厅专用的大型烟雾机,通过对背景中烟雾量的人为控制,从而达到与原作相似的深度感,使光线显得均匀平直,同时也给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莫测的面纱。这无疑显示了原久路对现场氛围的精准把握。原作中东方绘画特有的散点透视,完全不同于照相机镜头的光学透视。但为了突破摄影镜头本身的物理局限,原久路利用多次曝光技术,借助遮挡、移位等方法,在多重曝光过程中改变焦点,最终获得了极具吸引力的空间感。有时,他也利用这一技术,让同一位模特的不同表演出现在同一画面的不同部分(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一点类似画家在自己的画作中往往使用自己喜欢的模特,而且把模特多次画进画面中)。
  对于原久路来说,各种手段的利用,包括最终作品呈现时传统蛋白工艺的应用,甚至是对巴尔蒂斯绘画的重现,都不是目的本身,一切都是为了表达内心想法以及实现其表达目的的手段,他以电影人特有的空间感和画面感,借助对场景的熟练掌控,驾轻就熟地实现了个人表达的目的,也从多个层面体现了他对诸多问题的反思。
  针对巴尔蒂斯绘画中的所谓情色成分,原久路认为,所谓清纯与情色的对立,其实产生于20世纪摄影表现模式。巴尔蒂斯在自己的很多作品中试图挑战20世纪狭隘的情色概念,而原久路也同样利用摄影这一媒介,利用现代日本特有的水手衫学生服这一原本产生于西方的文化符号和较巴尔蒂斯更为暴露的肢体,在呈现清纯与情色的二元对立的同时,使20世纪特有的价值观变得更为具体化。水手衫学生服也同时是一个跨越东西方文明界限的符号,借此,原久路实现了巴尔蒂斯作品中的文化跨界。
  谈到对于摄影和绘画的认识,他说摄影作为现代思想的产物,追求的是速度与高效,这一点恰好与绘画相对立。虽然摄影可以像绘画一样,再现我们周遭世界的本质,但一张照片却几乎完全无法表现出一幅绘画的精髓所在。所以按照一幅绘画作品来拍摄照片,其困难之处并不在于技术和技巧,而在于摆脱现代思想,尽管使用的是现代化的、便捷的摄影器材,但必须让自己远离现代那种速度与高效的想法。
  他在影像界唯一赞赏的,就是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在原久路看来,他是一位有创造力的导演,而不是单纯依靠现代化的器材和设备,从而使得他的作品永葆青春。按照原久路自己的话来说,“无论是通过摄影还是绘画,我们最终都不得不在一个对象当中探索真理(真相)”。“摄影的诞生只有短短的不到200年,但是绘画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1万年前。考察摄影的历史,同样也可以在摄影感光材料发现的历史这一语境之下来进行。摄影这一表现手段的诞生,出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凝视,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摄影就应该包括在绘画这一媒介漫长的历史当中。”
  作为一位电影摄影师,原久路认为,电影摄影更接近于绘画,而不是摄影。因为电影拍摄需要从零开始,安排布景、道具、演员等等,而画家坐在空白的画布前,一切也是从零开始。
  从原久路和他的作品中,我们得到了些许启示,诸如材料的运用、场景的驾驭、摄影语言的选择和把握,甚至用不同的媒材再现历史名作,这些手法也许在当代艺术的假借和挪用手法中已司空见惯,但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已有的形式和内容甚至工艺和技术,为其赋予当下的意义和思索,这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原久路一直从事电影和电视的拍摄工作,其间也偶有拍摄摄影作品。这一系列是他首次以摄影形式进行的系统创作。
其他文献
2011年8月,松下对外公布了旗下最新的LUMIX G X系列镜头产品线,率先登场的两款镜头全名为:LUMIX G X VARIO PZ 14-42mm f/3.5-5.6 ASPH.POWER O.I.S.和LUMIX G X VARIO PZ 45-175mm f/4-5.6 ASPH.POWER O.I.S.。这两款新镜头都非常轻巧,特别是前者虽然是一款变焦镜头,但犹如定焦“饼干头”一般纤薄
期刊
从工艺造型上看,永诺YN560-II闪光灯一点也不输给尼康、佳能等“原厂”产品。它早已脱离了旧时国产闪光灯的粗糙感,并改变了原有的LED指示灯设计,将其升级成为LCD液晶屏,这样不仅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容量,且显示直观,更加时尚。  YN560-II可以通过后面的按钮来完成所有操作,其背面液晶屏下方的4个按钮和功率调整按钮分别是综合键、测试按钮和电源开关。在调节闪光灯功率输出时,功率调整按钮的左右键提
期刊
宾得近日发布了K-5银色套装限量版相机,包括银色宾得K-5机身以及一款smc PENTAX-DA 40mm f/2.8 XS超薄饼干头。该套装采用了特别设计的全新包装,同时相机的固件也升级为最新版本Ver. 1.12。该套装全球限量1500套,售约合人民币10000元。宾得K-5继承了前款产品K-7出色的可靠性、友好的操控性等大量特色功能,以及紧凑、轻便的机身设计,采用了1628万有效像素的影像传
期刊
尼康D800(D800E)可以说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全画幅相机。除了它超高的3630万像素之外,全高清视频的支持跟不凡的像质都足以成为它大火的理由。某专业网站的测试结果显示,D800超过了本门师哥D4,甚至超越了中画幅数码机背成为了该网站史上相机总评分第一名的相机。当然,更吸引人的是—尼康D800(D800E)是世界上首台官方发布拥有低通以及无低通两个版本的相机。  此次N家两大孪生高徒同时入世,难免
期刊
摄影大师曼·雷(Man Ray,1890—1976)生前曾涉及绘画和摄影两个领域,他有一句名言:“我画我无法拍的,也就是那些源自想象与梦境的,或是无意识的驱力使然。我拍我不想画的,也就是那些既存之物。”  有此话为证,那就说明,在曼·雷的艺术创作中,绘画与摄影的关系的确是一个问题,他也为此纠结过。当然在1839年摄影术发明之前,这不是个问题,那时只有绘画一种表现媒介可用,而曼·雷最初的远大志向也是
期刊
便携相机与手机的此消彼长  千万像素手机面世时间并不算短,之初并未受到使用者的重视,自iphone、HTC等智能手机的出现,手机拍照与各种摄影滤镜软件的结合,让拿手机的人都成为了喜爱拍照的人,并且随着网络分享的兴起,手机拍摄更成为不二之选,在更多场合下我们见到的是手持手机拍照而非使用便携相机的人,种种迹象表明手机智能应用的强大正在慢慢蚕食着便携相机市场。  当初DC面对手机是拥有压倒性优势的。尼康
期刊
卢彦鹏和饶凌华的《石头的记忆》系列作品由《破裂》、《撞击》、《拖着石头的婴孩》三组作品为主,并以影像与绘画叠印的方式将卤化银和铅笔这两种不同质感的介质融合,进而呈现在一张普通的相纸上,然而这看似无关的影像,其实是生长在同一语境中,并相互给养的。至于这个中深意可能就需要被解读甚至翻译了。首先就《石头的记忆》系列照片的内容来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脱离了其作为照片所应具有的特质。以《破裂》和《撞击》系列为
期刊
中=中国摄影  王=王亚彬  中:作为一个画家,你平时有拍照的习惯吗?拍摄的目的是什么?搜集素材,还是什么出于其他的想法?  王:平时有拍照的习惯。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搜集素材,更多的是寻找新的可能性,制造出新的东西出来。我一直以来也拍黑白的135底片,有很多,只是从来没拿出来。  中:怎么会选择波拉片这一媒介?在这一方寸之地的画面中,耍的开吗?  王:其实波拉片这些是我在2007年左右的作品,在这之
期刊
王亚彬画面—这样的作品我们一定更愿意用“画面”这个词,它的的依托是微型波拉照片,原本迅速把握对象特质的,有一些是顺延,更多的是引发甚至转换,却偏偏能够唤起若干联想,既关乎摄影,也关乎绘画。东西方的美术传统也自在自为、津津有味地蔓延开来。  这个时代有与王亚彬这样的方式追求相近的摄影家,比如荷兰摄影家温迪·埃瓦尔德(Wendy Ewald)和杰尔蒂恩·范·安嫩(Annen),他们的《杰尔蒂恩的肖像》
期刊
中=中国摄影 卢=卢彦鹏  中:为什么会和你的夫人饶凌华以影与画的方式来创作《石头的记忆》?这样的影画结合对你们两人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卢:创作的灵感来源于我夫人的一卷(47cm×3000cm)的纸本素描《石头的记忆》。记得里面有一部分是关于婴儿孕育过程的作品:“画面是有一个婴儿,在石头里,婴儿的脐带连接着另一个小石头”(见《拖着石头的婴孩》No1、 No2)!有趣的是当时她怀孕了,而这个作品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