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族际交往研究:回顾与前瞻

来源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yu9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族际交往对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国内该领域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并呈现如下特征:研究内容集中于现状调查类、原因解析类和关系探索类主题;研究方法侧重于量化方法,尤其是问卷法,同时,诸种质化方法并存;研究对象偏重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为深化该领域研究,切实推动族际交往,今后研究应注意以下方面:关注族际交往的纵向形成过程,构建良性族际交往的形成机制;编制有关族际交往的权威量表,严格质化研究过程,尝试有效的混合研究方法;关注和推进东部地区汉族学生族际交往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心理剧技术,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团体心理辅导中心理剧对少数民族学生人际关系的作用和效果。方法:选取某高校四十名少数民族学生为作团体心理辅导对象,将其中二十名学生编入实验组,另二十名学生编入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团体心理辅导前差不显著。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进行前后测测评,结合团体心理辅导中进行心理剧的表演、观看,对实验组进行八次、每次六十至九十分钟的团体心理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结果: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同异性交往四个维度在少数民族实验组学生有统计学意义(ρ<0.05),对照组
新型职业农民是基于当今社会发展现实及现代农村发展趋势而产生的农民群体,相比于传统农民群体,新型职业农民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主体。文章在阐述新型职业农民管理必要性和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就新型职业农民管理问题展开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对策,期望能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民族特色高校大学生人格特质和跨文化适应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和自编跨文化适应问卷对民族特色高校2069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民族特色高校大学生大五人格与常模相比,开放性人格高于全国常模(t=7.87,P<0.001),神经质、宜人性、外向性人格特质显著低于常模(t=-3.92,P<0.001;t=-2.41,P<0.001;t=-2.20,P<0.01);(2)民族特色高校大学生跨文化适应处于
从知情意行视角分析,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认知起点,“五个认同”是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情感支撑,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是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意志动力,交往交流交融是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行动指南。由此,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发展路径可从致知、怡情、坚意、笃行着手,推动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普及化,促进“五个认同”教育情境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鼓励民族团结教育生活化。
社会节奏在人类学的研究中一直是特别核心的问题.印欧人基本的社会节奏为整个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解何为社会提供了重要参照,这一问题成为宗教与世俗的二分,礼物与交换、个体精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五个阶段,即“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初步探索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初步形成期”“‘文革’时期—发展停滞期”“全面改革—恢复发展期”“党的十八大以来—特色发展期”。百年来,民族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民族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民族高等教育结构不断优化;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民族高等教育保障机制逐渐健全;民族高校科研工作稳步开展;民族与非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展望未来,民族高等教育要加快内涵式发展;加强民族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是一个发展过程,表现为“自在”到“自觉”、“概念模糊”到“概念明确”的历史演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明确提出,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开辟了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思想的新境界,巩固和提升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地位,突出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时代性特征,确立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新重心。因此,高校应重视它对民族团结教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在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的具体活动过程中,着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回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变革一百年来的历史过程,不难发现“稳”和“进”是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党中央推进社会变革的不变追求.在革命时期,处理很多具体事务时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平等理论是在资产阶级封建专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主要是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民族平等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平等思想,并结合无产阶
大家都知道,血液是人体中一种特殊的宝贵资源,它可以将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及时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然后又及时地将身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运送到体外,而且血液还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