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具有技术教育基础扎实、地方性特征鲜明、市场竞争意识强烈、体制机制灵活等比较优势,建议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确立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强化校地互动互融,建设地域特征和行业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发展机制,建立应用型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多方协同联动,开展应用研究与实用技术研发。
[关键词]新建民办本科院校 应用技术大学 比较优势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0-0020-04
当前我国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类管理体系,致使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出现定位模糊、盲目攀高、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结构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结构。①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及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我国加快了对高等教育内部结构体系的改革调整。教育部于2012年底开始组织学习借鉴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经验,启动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战略研究工作,并于2013年6月选定了35所地方本科院校,正式组建成立“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上海杉达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安徽新华学院等15所民办本科高校作为联盟首批成员单位,与其他高校一同开始了试点改革探索。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近十五年来,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导向,不断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加强内涵和特色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服务能力。可以说,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是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已经成为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转型的理想选择。
一、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设置的总体情况
21世纪初,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我国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应运而生。②在设置进度方面,从1993年《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出台至2000年之前,我国仅有仰恩大学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而2000—2014年,我国共设立民办本科高校136所。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4年7月,我国共有民办本科高校137所,在全国444所民办普通高校中占比达31%,在全国919所普通本科高校中占比为15%。③从组成来看,137所民办本科高校中,有86所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来,43所则由独立学院转制设立。此外,还有7所中外合作大学,1所合并新建院校。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2014年新增的38所民办本科高校中,不少院校在升格之时就直接更名建设“应用技术(科技)学院”⑤。可见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比较优势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加,而且在办学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比较优势。
1.技术教育的基础扎实。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大多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格或独立学院转制而来,高职高专院校在升格前就已经开展了多年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升格后又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别于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独立学院在创办之初也大都开展了有别于母体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无论是升格后的新建院校还是转制后的独立学院,经过多年的创新实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面对新的竞争环境,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在继承原有应用技术教育特色基础上开展的系列探索,不仅为自身发展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下一步转型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2.地方性特征较为鲜明。19世纪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区域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不断彰显,高等学校的现代使命已不仅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提供一般性社会服务,还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推动、引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进步。⑥纵观现有137所民办本科高校,它们大都位于省会城市或地级城市,如西安、济南、黑龙江、苏州、无锡、大连、青岛、宁波、绍兴、烟台等,覆盖我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些地方大学源于地方、根植地方,依靠地方资源发展壮大,同时立足地方、融入地方,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地方发展的“驱动器”,新建民办本科高校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导向,成为此类学校能够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优势。
3.市场竞争强烈。与重点高校及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资源相对短缺,外部发展环境也不容乐观,尤其是升格或转制后面临残酷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其生存与发展更加不易。因此,坚持市场导向、满足市场需求成为其办学的重要方略。民办本科院校竞争力的实质体现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要素整合能力。无论与公办学校相比,还是与其他民办高校相比,这些学校都呈现出超强的市场分析力和主体选择性,特别是在缺乏资金资助和政策支持的条件下,依赖对市场需求的积极回应。⑦同时,面向市场办学,也决定了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更灵活地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瞄准地方特殊需求,有前瞻性地设置专业,更快速地培养地方急需的新型特色技术技能人才。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新建民办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它们应利用自身善抓市场机遇的优势,深化办学内涵,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4.体制机制更加灵活。体制机制灵活是新建民本本科高校与生俱来的天然优势。在办学体制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均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体制模式和治理结构清晰明确了举办方、办学者的权责利,较好地体现了董事会作为学校产权代表与校长作为学校管理权代表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民办高校内部的权力制衡,⑧也有利于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办学机制方面,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借鉴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大都树立了开放办学、多元合作的办学理念,构建了扁平化的管理组织结构,建立了政校企多方联动、互促共融的运行机制,并在办学过程中注重从产业需求出发,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开展产品开发、工艺改进、成果转化等应用科研服务。 三、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依托地方,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在参照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丰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部分高校的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探索,认为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路径既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也有其共同遵循的基本价值导向和可供借鉴的共性追求。
1.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确立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其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是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的大学类型,⑨地方性、应用性、多元化是其基本特征。因此,我们认为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点:第一,要科学进行顶层设计。在转型起步阶段的顶层设计中,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应充分利用其市场竞争意识较强、技术教育基础较好的先天优势,确立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行业转型升级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开展应用性科研服务的基本定位和发展方向。如宁波大红鹰学院根据浙江地区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聚集的基本特征,确立了“建设以应用型为特征的教学型大学,培养区域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开展面向区域中小企业的应用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逐步构建服务型办学体系”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路。这一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了应用技术大学围绕地方需求、以高质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应用技术研究服务地方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二,加强学校办学理念的落地与深化。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这一总体办学方向能否得到确立和巩固,关键还在于其能否得到学校各级部门领导、全体教师的认同理解,并自觉地将其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因此,新建民办本科高校要通过举办教育思想大讨论、完善教师业绩考核评价机制、调整科研方向等举措,将服务的理念贯穿并融入学校文化培育、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群团活动等各个方面,深入到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和具体行动中,并在组织设计、管理制度改造、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从而确保学校各项改革顺利推进。
2.强化校地互动互融,建设地域特征和行业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与需求,通过加强校地联动,构建与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突出学科专业的地方性、行业性、特色性。这既是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也是其实现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关键所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着力建设应用性学科专业。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迫切需求,科学布局学科专业,并通过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互动,重点建设与地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第二,大力培育特色学科专业。打破以学术体系为标准进行学科专业建设的传统思路,面向地方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大力推进学科交叉、创新和融合,通过创新发展、错位发展和合作共建来构建新兴特色学科专业。如宁波大红鹰学院面向浙江海洋经济战略,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建立了大宗商品经济学以及大宗商品交易(物流、金融)专业。第三,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科技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的现实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及时调整学科专业方向,建立与地方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保证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和适切度。
3.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应用技术大学采用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双元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其最大特色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⑩借鉴其有益经验,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要积极实施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第一,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规格体系。区域不同产业群或岗位类型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有不同要求,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又加剧了学生价值观念、知识结构、发展潜力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应鼓励支持各专业在充分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细分人才培养的岗位特征与规格要求,基于岗位类型的多样性和学生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面向产业行业,建立与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一致、具有多样化特征的人才培养规格体系。第二,改革应用型课程与教材体系。按照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构成要素的规格要求,以模块化结构构建教学内容,采用由行业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参与的分阶段、团队式授课形式,实行成果导向的课程评价方法,建立“通识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 集中实践教学”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以统编权威为标准的教材选用、建设方法,开展自编特色教材或讲义建设,建立内容反映行业需求、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特色教材体系。第三,开展企业深度介入的实践教学。重视实践教学是决定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探索,德国形成了企业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企业在实践教学中占重要地位,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具体表现为实践教学的经费主要来自企业,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主要依靠企业。11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可参照其具体做法,通过集聚行业企业、政府、社会专业团体等多方力量,建立一批支撑学生有效进行实验、实习、实训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组织学生加入导师团队,开展相关的应用研究,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毕业设计中,不断提高基于企业生产和社会实际问题的选题比例,建立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指导、评议的相关制度。第四,重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改革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推进过程性评价和结果导向式考核,灵活采用闭卷、大作业、课程论文、技能测试、读书报告等多元化的考评方式;重视对应用型专业建设质量的系统评价,构建由专业建设年度绩效考核、专业建设专项评估、专业建设水平综合评估构成的专业评估制度。同时,将合作企业、家长等第三方评价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着重建立由人才培养社会贡献度、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人才培养工作满意度等指标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制度。 4.创新教师发展机制,建立应用型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不同类型的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不同,学术型、研究型高校重视教师的基础研究能力,而应用技术大学更重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对教授聘任非常严格,要求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至少五年的职业实践,其中至少三年是在高等学校范围外进行,并在有关应用或科技开发方面取得特殊成就。12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要尽快建立满足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专兼结合的应用型教师队伍。第一,促进现有教师的转型提升。要重视校内教师的培养培训,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等专门机构,通过组班、专题讲座、考察交流等多种形式,系统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搭建应用型教师快速发展的渠道与平台,鼓励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大力推进教师参与企业或政府部门的应用型项目研究,促使校内专职教师通过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来向应用型教师转型。第二,建立专兼结合的应用型教学团队。实施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在校内培养应用型教师的基础上,从行业部门、企业引进或聘请一批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骨干或管理专家任兼职教师,逐步建立由擅长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师和由实践教学能力突出的应用型教师或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发挥知识、能力的团队优势来完成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三,完善促进应用型教师发展的制度体系。要制定出台应用型教师资格认定及考核评价制度,明确应用型教师类型及其相应的认定标准,建立分类、分层的应用型教师引进、培养、认定、考核的动态管理体系。同时,制定区别化的应用型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出台符合应用型教师发展特征的人事管理制度,打通其职业发展渠道。
5.多方协同联动,开展应用研究与实用技术研发。通过开展创新性的应用研究来服务社会需求,是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另一项重要职能和使命。目前,各国的相关政策在途径、观点、政策工具上呈现出多种模式,如荷兰应用技术大学与产业部门密切协作,为区域发展贡献知识和创新力量;芬兰应用技术大学建立由地方政府、企业、组织和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发展网络,实现区域发展研发项目与教学和人才培养相融合。13但总体来看,多元合作是欧洲应用技术大学推进应用研究和和技术研发的主要手段。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在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过程中,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确立以实用技术研发与应用为主的科研方向。要将科研的服务面向聚焦于区域中小企业,主动承接来自企业委托研究的实践性横向项目,开展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工程技术问题,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同时积极促进应用研究成果的推广、转化和应用,提升其辐射产业链的延伸效益。第二,组建应用型科研团队。与传统老牌本科大学相比,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较弱,为此,必须打破院系界限,整合校内研究力量,以共同研究方向为基础,建成一批人员结构合理、攻坚能力强的应用型科研团队,通过加强条件保障、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等举措,充分激发团队成员集体智慧,合力开展重大横向课题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第三,整合资源,搭建协同创新平台。要成立应用科技研究中心或科研基地,通过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协同进行应用研究。同时,发挥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借助外力,联合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及其他高校,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或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利用各方资源进行跨单位、跨地区的联合攻关。
[注释]
①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7):34.
②国内大多数研究者将1999年以来升格为本科的院校称为新建本科院校。成立于2000年3月的黄河科技学院,被视为我国首所新建民办本科院校。
③教育部.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14年7月9日)[EB/OL].(2014-08-07)[2015-04-1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4/201408/xxgk_173611.html.
④7所中外合作大学分别是宁波诺丁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温州肯恩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1所合并新建院校为2014年5月成立的宿迁学院。
⑤2014年,山西兴华职业学院升格更名为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江西城市职业学院升格更名为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湖南同德职业学院升格更名为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⑥刘献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J].教育研究,2007(7):32.
⑦刘莉莉.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7(18):60.
⑧段丽华,白海雄.创新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路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117.
⑨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OL].(2013-11-30)[2015-04-15].http://wapwenku.baidu.com/view/1e6c9c3feff9aef8941
e0691.html.
⑩刘海峰,顾永安.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与人才培养要素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14.
11孟庆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现实性与特色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10.
12董大奎,刘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z1):42.
13孙诚,杜云英.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62.·
[关键词]新建民办本科院校 应用技术大学 比较优势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0-0020-04
当前我国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类管理体系,致使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出现定位模糊、盲目攀高、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结构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结构。①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及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我国加快了对高等教育内部结构体系的改革调整。教育部于2012年底开始组织学习借鉴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经验,启动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战略研究工作,并于2013年6月选定了35所地方本科院校,正式组建成立“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上海杉达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安徽新华学院等15所民办本科高校作为联盟首批成员单位,与其他高校一同开始了试点改革探索。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近十五年来,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导向,不断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加强内涵和特色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服务能力。可以说,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是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已经成为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转型的理想选择。
一、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设置的总体情况
21世纪初,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我国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应运而生。②在设置进度方面,从1993年《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出台至2000年之前,我国仅有仰恩大学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而2000—2014年,我国共设立民办本科高校136所。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4年7月,我国共有民办本科高校137所,在全国444所民办普通高校中占比达31%,在全国919所普通本科高校中占比为15%。③从组成来看,137所民办本科高校中,有86所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来,43所则由独立学院转制设立。此外,还有7所中外合作大学,1所合并新建院校。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2014年新增的38所民办本科高校中,不少院校在升格之时就直接更名建设“应用技术(科技)学院”⑤。可见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比较优势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加,而且在办学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比较优势。
1.技术教育的基础扎实。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大多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格或独立学院转制而来,高职高专院校在升格前就已经开展了多年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升格后又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别于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独立学院在创办之初也大都开展了有别于母体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无论是升格后的新建院校还是转制后的独立学院,经过多年的创新实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面对新的竞争环境,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在继承原有应用技术教育特色基础上开展的系列探索,不仅为自身发展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下一步转型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2.地方性特征较为鲜明。19世纪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区域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不断彰显,高等学校的现代使命已不仅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提供一般性社会服务,还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推动、引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进步。⑥纵观现有137所民办本科高校,它们大都位于省会城市或地级城市,如西安、济南、黑龙江、苏州、无锡、大连、青岛、宁波、绍兴、烟台等,覆盖我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些地方大学源于地方、根植地方,依靠地方资源发展壮大,同时立足地方、融入地方,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地方发展的“驱动器”,新建民办本科高校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导向,成为此类学校能够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优势。
3.市场竞争强烈。与重点高校及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资源相对短缺,外部发展环境也不容乐观,尤其是升格或转制后面临残酷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其生存与发展更加不易。因此,坚持市场导向、满足市场需求成为其办学的重要方略。民办本科院校竞争力的实质体现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要素整合能力。无论与公办学校相比,还是与其他民办高校相比,这些学校都呈现出超强的市场分析力和主体选择性,特别是在缺乏资金资助和政策支持的条件下,依赖对市场需求的积极回应。⑦同时,面向市场办学,也决定了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更灵活地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瞄准地方特殊需求,有前瞻性地设置专业,更快速地培养地方急需的新型特色技术技能人才。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新建民办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它们应利用自身善抓市场机遇的优势,深化办学内涵,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4.体制机制更加灵活。体制机制灵活是新建民本本科高校与生俱来的天然优势。在办学体制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均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体制模式和治理结构清晰明确了举办方、办学者的权责利,较好地体现了董事会作为学校产权代表与校长作为学校管理权代表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民办高校内部的权力制衡,⑧也有利于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办学机制方面,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借鉴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大都树立了开放办学、多元合作的办学理念,构建了扁平化的管理组织结构,建立了政校企多方联动、互促共融的运行机制,并在办学过程中注重从产业需求出发,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开展产品开发、工艺改进、成果转化等应用科研服务。 三、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依托地方,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在参照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丰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部分高校的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探索,认为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路径既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也有其共同遵循的基本价值导向和可供借鉴的共性追求。
1.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确立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其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是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的大学类型,⑨地方性、应用性、多元化是其基本特征。因此,我们认为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点:第一,要科学进行顶层设计。在转型起步阶段的顶层设计中,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应充分利用其市场竞争意识较强、技术教育基础较好的先天优势,确立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行业转型升级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开展应用性科研服务的基本定位和发展方向。如宁波大红鹰学院根据浙江地区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聚集的基本特征,确立了“建设以应用型为特征的教学型大学,培养区域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开展面向区域中小企业的应用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逐步构建服务型办学体系”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路。这一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了应用技术大学围绕地方需求、以高质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应用技术研究服务地方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二,加强学校办学理念的落地与深化。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这一总体办学方向能否得到确立和巩固,关键还在于其能否得到学校各级部门领导、全体教师的认同理解,并自觉地将其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因此,新建民办本科高校要通过举办教育思想大讨论、完善教师业绩考核评价机制、调整科研方向等举措,将服务的理念贯穿并融入学校文化培育、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群团活动等各个方面,深入到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和具体行动中,并在组织设计、管理制度改造、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从而确保学校各项改革顺利推进。
2.强化校地互动互融,建设地域特征和行业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与需求,通过加强校地联动,构建与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突出学科专业的地方性、行业性、特色性。这既是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也是其实现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关键所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着力建设应用性学科专业。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迫切需求,科学布局学科专业,并通过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互动,重点建设与地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第二,大力培育特色学科专业。打破以学术体系为标准进行学科专业建设的传统思路,面向地方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大力推进学科交叉、创新和融合,通过创新发展、错位发展和合作共建来构建新兴特色学科专业。如宁波大红鹰学院面向浙江海洋经济战略,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建立了大宗商品经济学以及大宗商品交易(物流、金融)专业。第三,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科技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的现实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及时调整学科专业方向,建立与地方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保证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和适切度。
3.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应用技术大学采用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双元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其最大特色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⑩借鉴其有益经验,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要积极实施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第一,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规格体系。区域不同产业群或岗位类型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有不同要求,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又加剧了学生价值观念、知识结构、发展潜力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应鼓励支持各专业在充分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细分人才培养的岗位特征与规格要求,基于岗位类型的多样性和学生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面向产业行业,建立与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一致、具有多样化特征的人才培养规格体系。第二,改革应用型课程与教材体系。按照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构成要素的规格要求,以模块化结构构建教学内容,采用由行业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参与的分阶段、团队式授课形式,实行成果导向的课程评价方法,建立“通识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 集中实践教学”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以统编权威为标准的教材选用、建设方法,开展自编特色教材或讲义建设,建立内容反映行业需求、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特色教材体系。第三,开展企业深度介入的实践教学。重视实践教学是决定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探索,德国形成了企业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企业在实践教学中占重要地位,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具体表现为实践教学的经费主要来自企业,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主要依靠企业。11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可参照其具体做法,通过集聚行业企业、政府、社会专业团体等多方力量,建立一批支撑学生有效进行实验、实习、实训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组织学生加入导师团队,开展相关的应用研究,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毕业设计中,不断提高基于企业生产和社会实际问题的选题比例,建立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指导、评议的相关制度。第四,重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改革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推进过程性评价和结果导向式考核,灵活采用闭卷、大作业、课程论文、技能测试、读书报告等多元化的考评方式;重视对应用型专业建设质量的系统评价,构建由专业建设年度绩效考核、专业建设专项评估、专业建设水平综合评估构成的专业评估制度。同时,将合作企业、家长等第三方评价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着重建立由人才培养社会贡献度、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人才培养工作满意度等指标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制度。 4.创新教师发展机制,建立应用型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不同类型的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不同,学术型、研究型高校重视教师的基础研究能力,而应用技术大学更重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对教授聘任非常严格,要求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至少五年的职业实践,其中至少三年是在高等学校范围外进行,并在有关应用或科技开发方面取得特殊成就。12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要尽快建立满足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专兼结合的应用型教师队伍。第一,促进现有教师的转型提升。要重视校内教师的培养培训,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等专门机构,通过组班、专题讲座、考察交流等多种形式,系统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搭建应用型教师快速发展的渠道与平台,鼓励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大力推进教师参与企业或政府部门的应用型项目研究,促使校内专职教师通过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来向应用型教师转型。第二,建立专兼结合的应用型教学团队。实施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在校内培养应用型教师的基础上,从行业部门、企业引进或聘请一批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骨干或管理专家任兼职教师,逐步建立由擅长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师和由实践教学能力突出的应用型教师或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发挥知识、能力的团队优势来完成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三,完善促进应用型教师发展的制度体系。要制定出台应用型教师资格认定及考核评价制度,明确应用型教师类型及其相应的认定标准,建立分类、分层的应用型教师引进、培养、认定、考核的动态管理体系。同时,制定区别化的应用型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出台符合应用型教师发展特征的人事管理制度,打通其职业发展渠道。
5.多方协同联动,开展应用研究与实用技术研发。通过开展创新性的应用研究来服务社会需求,是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另一项重要职能和使命。目前,各国的相关政策在途径、观点、政策工具上呈现出多种模式,如荷兰应用技术大学与产业部门密切协作,为区域发展贡献知识和创新力量;芬兰应用技术大学建立由地方政府、企业、组织和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发展网络,实现区域发展研发项目与教学和人才培养相融合。13但总体来看,多元合作是欧洲应用技术大学推进应用研究和和技术研发的主要手段。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在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过程中,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确立以实用技术研发与应用为主的科研方向。要将科研的服务面向聚焦于区域中小企业,主动承接来自企业委托研究的实践性横向项目,开展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工程技术问题,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同时积极促进应用研究成果的推广、转化和应用,提升其辐射产业链的延伸效益。第二,组建应用型科研团队。与传统老牌本科大学相比,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较弱,为此,必须打破院系界限,整合校内研究力量,以共同研究方向为基础,建成一批人员结构合理、攻坚能力强的应用型科研团队,通过加强条件保障、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等举措,充分激发团队成员集体智慧,合力开展重大横向课题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第三,整合资源,搭建协同创新平台。要成立应用科技研究中心或科研基地,通过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协同进行应用研究。同时,发挥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借助外力,联合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及其他高校,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或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利用各方资源进行跨单位、跨地区的联合攻关。
[注释]
①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7):34.
②国内大多数研究者将1999年以来升格为本科的院校称为新建本科院校。成立于2000年3月的黄河科技学院,被视为我国首所新建民办本科院校。
③教育部.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14年7月9日)[EB/OL].(2014-08-07)[2015-04-1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4/201408/xxgk_173611.html.
④7所中外合作大学分别是宁波诺丁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温州肯恩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1所合并新建院校为2014年5月成立的宿迁学院。
⑤2014年,山西兴华职业学院升格更名为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江西城市职业学院升格更名为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湖南同德职业学院升格更名为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⑥刘献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J].教育研究,2007(7):32.
⑦刘莉莉.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7(18):60.
⑧段丽华,白海雄.创新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路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117.
⑨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OL].(2013-11-30)[2015-04-15].http://wapwenku.baidu.com/view/1e6c9c3feff9aef8941
e0691.html.
⑩刘海峰,顾永安.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与人才培养要素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14.
11孟庆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现实性与特色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10.
12董大奎,刘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z1):42.
13孙诚,杜云英.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62.·